當前位置:首頁 > 社會 > 正文

克林頓首次訪華的時候,點名要見農民楊志發,楊志發是誰?

1998年6月,克林頓首次訪華,參觀秦始皇兵馬俑後,點名要見農民楊志發,誰知對方不肯,幾經勸說,兩人終于見了面,卻改變了楊志發的命運。

這不免讓人疑惑,一個隻關心夏收的農民,克林頓為何執意要見他,還要他的簽名呢。

克林頓首次訪華的時候,點名要見農民楊志發,楊志發是誰?

隻因楊志發曾挖出過一樣東西,驚動了全世界。

1974年,退伍軍人楊志發回到西楊村,一個距離秦始皇陵僅1.5公裡的山村,恰逢大旱,世代以務農為生的村民叫苦連連。

經勘察,楊志發決定帶領村民去村西南打一口井,用井水灌溉農田。

但因那裡是墳場,迷信的村中老人一緻反對,僅有幾人願意跟着楊志發前去挖井。

他們奮力挖了一上午,才挖了1米深,滴水未見,黃土竟變成了焦黃色,像被燒過一樣,堅硬如石,用盡全身勁兒一鐵鍬下去,雙臂發麻,地面卻隻有一道淺痕。

幾人越想越不對勁,有人提出換個地方再挖,當即被楊志發阻止了。

克林頓首次訪華的時候,點名要見農民楊志發,楊志發是誰?

為了賭口氣,楊志發表示得挖下去,堵住村裡人的閑言碎語,讓他們看不了笑話。

然而,一連挖了3天,井下出現的仍不是水迹,竟是厚而硬的紅土層,像是火燒過的,再次加大了挖井的難度。

但他們沒時間多想,埋頭繼續硬挖,挖了一周,才将紅色泥土挖穿。快4米時,鐵鍬挖到什麼東西,發出刺耳響聲。

幾人湊過來一看,以為是“甕”,但當楊志發摸去泥土後,發現竟是個陶制的人頭,還有頸脖,吓得倒退幾步,大氣不敢出。

等回神後,他們又壯着膽子定眼一瞧,發現像極了供奉在廟裡的兩個陶俑人——“瓦王爺”,小心翼翼地擡往一邊。

可因這人頭怒目圓睜,吓壞了井上的村民,誤以為是在祖先墳墓裡挖出鬼頭,拔腿就往村裡跑,還大喊:“楊志發挖出了鬼,村裡要倒大黴了!”

克林頓首次訪華的時候,點名要見農民楊志發,楊志發是誰?

井下幾人齊刷刷望向楊志發,而受好奇心驅使,楊志發想繼續向下挖,就鼓勵道:“别怕,再挖挖,看看究竟是個啥。我就不信這世上有鬼,興許它是一尊完整的泥菩薩。”

就這樣,他們發現這東西越挖越大,且向井的東南方向延伸。此時土也明顯變松軟了,毫不費力就又挖出了同真人大小的陶俑,有手腳、軀幹。

這時,村裡老人蹒跚而至,一看到陶俑,跪地就喊:“不得了,這是瓦王爺啊!咱村要完了!”

西楊村一直有個傳說,瓦王爺是地下神靈,掌管大地旱澇,一旦惹怒了他,就有大旱。

其他村民一聽,也朝着“瓦王爺”跪拜,祈求瓦王爺的原諒,能早日降雨。轉而,怒視楊志發,說他是村裡的災星,挖斷了“瓦王爺”的頭顱,給村裡帶來晦氣。

正所謂“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裡”,楊志發挖出“瓦王爺”一事,火速傳遍了十裡八村,還驚動了縣文化館館長趙康民。

為了确定它的身份,一直對陶俑有所研究的趙康民,簡單拼接了這些碎片,發現這個俑竟是個一米七八左右的大個頭,又經過井下鋪的秦磚,以及西楊村所在位置,猜測這是兵馬俑。

克林頓首次訪華的時候,點名要見農民楊志發,楊志發是誰?

随後,用車将陶俑載回文化館,并獎勵了楊志發等人30元。

在此後2個月中,趙康民日以繼夜修複陶俑,終于秦朝“武士俑”第一次展現在世人面前了,身高一米七八,身穿戰袍,腰系束帶,腿紮行藤,栩栩如生。

與此同時,一名當地記者将此事寫成報告上交,引起中央領導的重視。經國家批準,一支考古隊1974年7月15日進入西楊村。

一鏟一鏟鑽探了一個半月,初步判斷俑坑深約6米,面積10000多平方米,并定其為“一号坑”。

最後在動用軍隊,挖掘1年之久,才探明一号坑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面積為14000平方米,埋藏兩千年的兵俑才重見天日,震驚中外。

克林頓首次訪華的時候,點名要見農民楊志發,楊志發是誰?

專家們更是興奮得要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卻被卡住了,要發現者簽名。

而一直受盡村民冷嘲熱諷的楊志發,一口否認了自己是發現者。

原來,自考古隊進村,楊志發的日子更不好過了。

為了保護文物,西楊村集體搬遷。祖祖輩輩生活在此的村民,将氣全撒到楊志發頭上,怪他不同意換個地方打井,才害得村裡鬼怪多,要搬遷。

不管楊志發走哪兒,村民都會指指點點,他不得不帶家人,躲到離村較遠的荒地,搭棚子住。

得知他的遭遇後,專家立馬寬慰他:“你沒錯,你這是立了大功!”

楊志發一臉不可置信,說:“那給我個獎狀吧,證明我不是晦氣的人。”

後來,專家親自向村民解釋,說出楊志發的貢獻。

聽到這裡,被震撼的克林頓深思良久,突然提出一個奇怪要求:和發現世界奇第八大奇迹的人見面!

這就有了開頭那一幕,楊志發因農忙不肯見,但又礙于領導派人前來,隻得來見。

克林頓一見楊志發,又是握手又是擁抱,甚至索要簽名,留作紀念。

而正是克林頓這個簡單的要求,徹底改變了楊志發的一生。之後,一躍成為兵馬俑博物館名譽館長,月薪8000元,每月僅需坐館10天。

有人說,楊志發隻是個普通農民,承受不起這份厚待。

但要不是這位在24年裡不被人記得的發現者,代表着中國古代輝煌文明的象征和名片的秦兵馬俑,怎能早早重見天日,怎能彌補這個斷裂文明的缺失,又怎能承載後人無限的遐想與迷思?!

作者:吃魚的老龍貓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