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玉玺
圖| 玉玺
拿到《遙遠的救世主》這本書,還是一年前。
我有一個壞毛病,天生反骨,越是網絡鋪天宣傳什麼,我就越是質疑什麼,尤其是在有幾分把握的“書”域。所以當第一次在抖音上看到《遙遠的救世主》這本書的推銷視頻時,我有一種莫名的蔑視,“如今,書香還蓋不過銅臭?“
不過,這種極端的自視,被王志文終結了。特别是看到他遊坐在早攤小市,喝豆漿吃油條時的“與世無争”,我的偏見有了變化。倒不是因為追星王志文,而是發現眼前的這個“丁元英”,似乎真的有“道”。于是,連刷數個視頻,被劇中的丁元英,“攝魂”。
印象中,特别是看到五台山問道那一幕,未曾相識卻奇怪似曾相識,不敢妄言自己那一瞬間,開悟。但至少反骨被擊撞,痛感中生出一絲爽感:這是本好書,得“會會”這個丁元英了。
《遙遠的救世主》有500多頁,前400頁在2022年就看完,剩下的100多頁一直留在上個周末。
不是忙,而是自然的留下、停下。從最初想了解丁元英的那種“迫切”,到如今的一種“冷淡”,我變了?
當然我沒變,也沒有“真冷淡”,而是到了了解丁元英的另一個階段,從感性轉入理性,保持着距離,遠遠的觀瞧,收獲更多。于是,這500多頁的蛋糕,不能一口吃掉,留足時間,慢慢咀嚼已經入口的那些味道。
“有些人隻能定位在普通朋友的位置上,才有意義。距離近了,這點意義也就毀了。所以,中庸圓融,在合适的地方,各盡其能,各取所需。”
其實,我的内心也是有一種畏逃。
嘴裡貪多的味道,已經讓我難以下咽。那些“道”,透支了我很多精力,難以理解,難以咀嚼。所以,也是怕了,緩緩,再張嘴,去吃下一口。
一分的胃,吃不了十分的飯。好好珍惜眼下的飽腹感,才會幸福。
另外,還有畏逃:不願、也不敢直面芮小丹的死亡。
坦然說,不知為何,我預料到了她的消亡。也沒什麼神秘的能力,隻是一種感覺:如此“天選之人”,唯有死亡才能讓她永恒、永生。不然,任何結局都支撐不起她的存在。
不知,我是否屬于心靈黑暗和邪惡的反派?
故事繼續,下一頁可能就是“永生的時刻”。所以,我猶豫了,遲遲不敢翻開。這趟“得道”苦旅,暫且擱置。
“得道”苦旅的重拾,發生在上周末。
就是那麼突然的順手拿起書,然後用了兩個小時,一口氣讀完,結束了這一年多的虧欠。
心境的變化,源自哪裡?不知道,但這種改變,着實吓到我了。
讀到芮小丹開槍自殺的那一刻,我沒有一絲痛感,反而莫名的解脫,享受堵在胸口上的那塊陳年巨石“被搬走的快感”。
這100多頁,讀的一馬平川,即使出現了“多個消亡”,也激蕩不起我内心半點波瀾,心中暗暗為丁元英“叫好”:後續幾個亡魂,你處理的好妙。
關于芮小丹的結局,我一直希望找個合适的語言“蓋棺定論”,找來找去,回到原點,原來答案一直藏在書裡。
“生老病死,有誰因為怕就躲過去了?”
“任何一種命運,歸根結底都是那種文化屬性的産物,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第一句話,可以解讀為:解脫。其實死亡也是生的一部分,隻是我們從未敢承認。如同人會感冒,但不怕感冒,因為已習以為常,無所畏懼。
第二句話,可以解讀為:得道。世界萬物皆在它固定的宿命裡輪回,繁華過後,塵終歸塵,土終歸土。
這不是一種悲觀,而是一種人間清醒。
合上書,扔掉,書已在心中。
怎麼去解讀丁元英?我心有萬言,但隻字不願多談,因為我還沒那個資格。引用書中丁元英寫的那首詩,鬥膽略加修改,以示我意:
本是粗中人
偶做堂前客
腹中半卷書
無意話逍遙
所以,就把這一年多來,從書中摘錄的趣句,與大家供享、共享,願有所獲。
“我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總有一種自卑感,老是格格不入,就想找個地方,一個人待着,沒有主義,沒有觀念沖突,相互之間誰都不妨礙。過去做不到,現在有倆錢了,有可能了。”
“這個年紀,執着出人頭地并不難,難得恰恰是不執着出人頭地。”
看似是丁元英的一種自嘲、調侃,實則是一種,我們俗人踮起腳尖都很難企及的高維世界。
“愚昧對于智者來說,是一種社會資源,可以利用這種資源,掠奪更多。但或許多了,心裡就不是滋味了。”
這句話好有趣,也好奇怪。“弱肉強食”或許并不是一種錯,生于“物競天擇”的世界裡,這種“不公平”或許會加速世界的進化。
但嘴裡的亡魂多了,為何心裡又會不安?心理成本增大?這也是一種“道”吧。
“天是道,是事物規律和自然法則。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你隻能認識、遵循、不可思議,不可以思'意’,由不得思'意’。”
“所有'道’都有規矩,'道’本身就是規矩。”
“強勢文化就是遵循事物規律的文化,弱勢文化就是依賴強者的道德期望破格獲取的文化,也是期望救主的文化。”
這仿佛是在告訴我們,我們苦苦追悟,卻不得的,到底是什麼?什麼左右了我們的命運,我們又在背道而馳什麼?
“窮在幼稚的思維,窮在期望救主、期望救恩的文化。”
“這世上原本就沒有什麼神話,所謂的神話不過是常人的思維所不易理解的平常事。”
“傳統觀念的死結就在一個'靠’字上,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靠上帝、靠菩薩、靠皇恩……總之靠什麼都行,就是不靠自己。”
“讓井底的人扒着井沿看了一眼,再掉下去,不是扶貧,而是罪。飽了眼福,苦了貪念,又往地獄陷了一截。弱勢群體得到的輸血越多,自身的造血功能就越差,就越接近死亡。所以必須先解決自我造血問題。”
“地獄之門無非是價值觀沖突所帶來的精神痛苦。”
我們“之所以不幸福”的瘡疤,在進一步被丁元英撕扯。
可悲的不是我們接近了真相,看到它的殘忍,而是對于這一切的“無能為力”。
“我拼命掙錢的原因是,知道自己還沒面子。”
“生存法則很簡單,就是忍人所不忍,能人所不能。忍是一條線,能是一條線,兩者的間距就是生存的機會。”
“吃别人吃不了的苦,受别人受不了的罪,做别人做不到的成本和質量,這就是救世主。扶貧的本質在一個扶字,扶心,扶智。如果你根本就沒打算自己站起來,老天爺來了都沒用。”
“人的心态已經不僅僅局限在尋找答案,更是在尋找信心和希望。”
“想幹成點事就記住兩句話:别把别人不當人,别把自己太當人。人啊,千萬别以為自己比别人聰明多少。”
當然,已有人在我們之前,覺悟了。看清了瘡疤下的膿腫,然後對自己下了死手,讓自己,先與我們,成為了救世主。
“人性的法則:當人一旦從危險裡跳出來,他就不再去關注這個事物的危險了,他的目光會全部落在這個事物的利益上,這就是人。”
“除掉對手是為了讓自己活的更好,如果是為了給自己掘墓,那就不再有意義。”
丁元英給我們講了很多關于人性的故事,這本是一個晦澀難懂的話題,他卻闡述的娓娓道來,我們也聽的“通俗易懂”。有沒有那麼一刻,有種恍惚:我們就是丁元英嘴下的那個,人性暗黑者。
“你能給我什麼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你别剝奪我什麼。”
“光腳的不怕穿鞋的,以誠相待。”
“潮起潮落是人一生,常有的事。”
“讓事情保持本來的面目還是比較好。”
“随緣惜緣不攀緣”
“手裡空空,我拿什麼端着?”
很慶幸,丁元英還沒有對我們徹下死手,透過書縫,給我們留下了一絲人性的美好。
“這種人每個毛孔裡都滲透着對世俗文化居高臨下的包容,包容到不屑與你講道理,包容到讓你自己都覺得低俗、自卑,你最終心中縱有千言萬語,但能想到的隻有一個字:逃。”
“更高級的哲人獨處着,這并不是因為他想孤獨,而是因為周遭找不到同類。”
“類不同,價值觀就不同。兩個世界不必相互關注,也不必非要聽懂。”
“芮小丹,你是一塊玉,但我不是匠人。”
“芮小丹,值這個規格的不是你,是丁元英。”
坦誠說,我一直在努力,試圖用自己的淺薄之力,去探清丁元英,“這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現象人’。能撐起斯文,又不失癖性。是代佛說話的覺者,也是'過往傳統’的掘墳者,一面為佛,一面為魔?”
最後一句是我自己的妄言,勿要跟偏。
“中國的文化屬性是沉澱了幾千年的問題,絕不是一時一地的一次讨論就可以有覺悟的。人們今天讨論,将來還會因為别的事情繼續讨論下去。”
“很多東西不必當下明白。”
是啊,有些事情,現在想不明白,就想不明白吧。
我究竟說了些什麼,到底有沒有讀懂丁元英?
我也不知道,不自信的說,沒有!道行尚淺,不敢論天闊。
但我并非無用之人,無所收獲。還是留下了幾段小悟:
《遙遠的救世主》雖虛構出一條路,但卻成為了現實中很多人真實走過的路,所以才能聚斂很大的一個精神族群,我也在這個族群裡,站在它的精神山上,愈發成為自己。
什麼原因?
或許是,“同等品級的精神對話,着魔一般的精神遇見,便會産生散着光的精神淬砺。看似分歧,背後實則是更強大的吸引,最高層級的反證産生了新的自覺”。
于是,借着丁元英的光,我第一次真正的明白:我為什麼是我,我是一個什麼樣的我。
曾囚困于“自己為什麼不被世人接受”,如今“我就是世人”。滲透于沙漠,蒸發于曠野,彌散于世界之中。
END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