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 年,《喜劇之王》上映。
拿下了當時的年度票房冠軍。
不過,票房不到 3000 萬港币。
往前推十年,往後推十年,這都是成績最差的一屆票房冠軍(一般票房冠軍都在 5000 萬左右)。
所以,那一年的周星馳并不得意。
尤其這部具有半自傳性質的電影,竟然連個最佳男主角的提名都沒替他掙回來。
在金像獎上依舊一無所獲。
唯一拿到的提名,是小林青霞的最佳新人,可惜當年小林青霞拿獎,靠的是另一部電影《星願》。
為此,周星馳一直耿耿于懷,「當年小林青霞不是憑我的《喜劇之王》拿最佳新人,其實我很失望。」
可想而知,當時的《喜劇之王》,在媒體和影評人眼裡并不受待見。
但是後來,随着電視台一次又一次重播,觀衆口碑發酵,成為了無數人心目中的經典作品。
如這位同學所言,什麼狗屁喜劇之王,一點也不好笑,直到工作多年後才明白這部電影是周星馳的巅峰之作。
20 年後,《新喜劇之王》上映。
豆瓣 5.8,創下周星馳導演的所有作品裡口碑最差紀錄。
與前作 8.6 的高分,形成鮮明反差。
很多人都說,炒冷飯,賣情懷,這次終于不再欠周星馳任何電影票了。
連周星馳本人都不忌諱炒冷飯之說。
事實上,兩部電影确實太像了,甚至連暗藏的結局都一樣。
表面來看,老版中的主人公尹天仇失去了男主角的劇本,回到街坊福利院做回了一個普通人;而新版中的主人公如夢,卻實現了夢想,成為了最佳女主角,結局大相徑庭。
但隐藏的宿命卻是相同的,容我稍後再說。
周星馳之所以被奉為後現代喜劇大師,是因為他的作品往往可以被拿來解構。
《大話西遊》剛在内地上映時,說聲一片,票房極為慘淡,還被打入了「十大引進劣片」之列。作為編曲的趙季平老師,甚至羞于署名。
誰知後來引發北大、清華兩校學生對「後現代文化」的讨論,經重構之後鹹魚翻身,最終捧上神壇。
《大話西遊》也從無厘頭喜劇,變成了一部「初看笑,再看哭」的愛情悲劇。
而相隔 20 年的兩部《喜劇之王》也是一樣,片名雖都叫喜劇之王,卻是小人物實實在在的悲傷故事。
尹天仇的結局是悲傷的,這種悲傷并不是沒有實現演員的夢想,而是為夢想死掉了。
為了演一場有對白的好戲,他給警方做卧底。
然而被匪徒識破了卧底身份。
就在三個匪徒同時向他掃射的情況下,他猛一個飛撲,拾起地上的槍,打死了三個匪徒。
這太不合邏輯了,因為:
1、他從來沒開過槍,第一次開槍竟比匪徒還要精确,槍槍緻命;
2、當時的他已經被吓得語無倫次,怎麼可能瞬間機警過人。
3、小小一個屋子内,三個匪徒連續向他掃射,他竟然還能躲開,撲身去撿地上的槍,并進行反殺。
不得不說,這樣的結尾完全經不起推敲,以緻于大家都說爛尾了。
在當時的情境下,尹天仇必然是九死一生。
而合理的解釋是,他确實在那場卧底行動中去世了,後面街坊福利院排演《雷雨》,不過是他臨死前的回光返照,達成電影一開始的未竟之事罷了。
不瘋魔不成活,為夢想而死,才是最偉大又最悲傷的注解。
如夢跟尹天仇又何嘗不是一樣。
除了電影尾部都扮演了一回「送外賣的」之外,他們的結局也是一樣的。
你以為如夢真的當上女主角,成為大明星了嗎?
其實一切都在那個瓢潑的雨夜結束了。
當他晉級成功時推開大門的那一道白光,實際上是雨夜迎面而來的卡車燈光。
所拍電影囊括了香港票房榜的前5名,這一年,叫“周星馳年”。
1993年,一部《唐伯虎點秋香》又将周星馳推上了高位,力壓李連傑的《方世玉》。
如今,那個隻會主持兒童節目的周星馳長大了,
他用其獨特的喜劇風格和“無厘頭”開啟了自己的新時代。
但也有人對“無厘頭喜劇”投了反對一票。
三、
成龍說:周星馳永遠走不出香港。
因為在七十年代時,粵語的地位十分尴尬。
它是香港絕大多數人的生活語言,但在大方向上被極度邊緣化。
這對普通大衆的心态造成了負面影響。
壓抑之下,幽默和諷刺成了粵語文化的獨特發展方向,也成了一個自我表達的有效方式。
反語、諧音、俗語天生“反骨”,并且總是帶着一種自嘲的氣質。
周星馳的出現似乎與王晶喜劇的“低俗”有了關系,但卻沒有畫上等号。
在王晶的世界裡,喜劇可以“屎尿屁”,語言低俗不要緊,惹人發笑才是賺錢的利器。
但在周星馳的喜劇世界裡,小人物的喜悲才是電影的核心。
雖然人微言輕,但經過刻苦修行,他扮演的小人物總會功力大進,完勝敵人。
在大喜過後,卻又悲從中來。
但語言和行為的誇張、以及毫不克制的大笑,讓周星馳的地位一度尴尬。
1993年,《唐伯虎點秋香》進入内地公映,這也是周星馳第一部正式進入内地的電影。
觀衆意外接觸到了“無厘頭”文化,有人不适應立刻離場,但卻有人很喜歡。
還在當年成為了“上海十大賣座影片之一”。
但是内地的媒體卻不太欣賞周星馳,評價他為:“内容虛假荒誕,演員表演膚淺。”
1994年,《大話西遊》打算與西安電影制片廠合作,但西影廠卻不太認同《大話西遊》的風格。
隻不過考慮到周星馳的号召力,仍然答應與其合作。
但電影一經播出,就有很多香港觀衆大倒苦水,認為電影“淩亂難懂”。
而内地的觀衆更是将其稱為“文化垃圾”。
但是在一片慘淡的同時,《大話西遊》卻意外被北京電影學院的學生賞識。
1996年,《大話西遊》傳到了北京電影學院,滿場的學生認同、鼓掌,認為電影很有看點。
他們開始四處尋找劇本,背誦電影台詞,研究電影中人物和道具的含義。
開始了傳統文化與“無厘頭”喜劇的研究。
甚至有人開始通過盜版VCD反複觀看揣摩電影。
在張立憲等人編著的一本關于《大話西遊》的書裡有寫,真正在傳播中發揮作用的是清華大學。
1996年水木清華BBS文藝氣氛濃重,經常會出現一些關于生僻文藝片的影評。
1997年國慶以後,有人在BBS上經常曬出一些不着邊際的話:
“曾經有一份真摯的愛情放在我面前,我沒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時候我才後悔莫及。”
“月光寶盒是寶物,你把它扔掉會污染環境。”
許多人不知這些話來源于何處。
直到有人答疑解惑,說那是周星馳電影《大話西遊》的台詞。
《大話西遊》在當時的清華掀起了很大的風波,甚至本校學生要到其他高校論壇繼續貼台詞,普及《大話西遊》。
在當時,如果有北京學生不知道這些台詞,很容易被當成“怪物”。
清華以及北京學生的行為,對于當年的周星馳來說,無異于雪中送炭。
2000年,将要畢業的中國網民大學學生用集體觀看《大話西遊》的方式作為畢業典禮。
在一片的認同聲中,《大話西遊》成為了“集體回憶”和“一代人情意結。”
2001年,中學畢業、沒拿過“三大電影節”任何獎項的周星馳登上北大百年講堂。
這對于講究“資格”的内地社會來講,意義深遠。
在王朔之後,苦苦等待藝術填滿腦袋的青年終于等來了周星馳。
那時起,周星馳的電影就被稱作“後現代藝術”。
2004年至2005年,周星馳受邀走訪了内地多所大學。
并且中國網民大學、西南民族大學都給周星馳頒了“教授”的聘書,
一個是“兼職”的,一個是“客座”的。
這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争議,但是媒體的聲音卻是正向的。
在從周星馳電影裡走出的一代中,也不乏有各界大牛的出現。
其中,馬雲與周鴻祎也對周星馳有着非同一般的情感。
作為“一代人的青春”的周星馳,在電影中總是嬉皮笑臉,放蕩不羁,毫無正經。
可生活中的他卻不善言談,也不會與人交際,更别談奉承應酬了。
太過自我,就十分容易得罪人。
在片場,周星馳事無巨細,大事小事通通都要管,美術燈光攝影後期,樣樣都親自把關。
從與王晶決裂,到洪金寶怒斥,再到被向太陳岚怒說、扒出證據想要“封”周星馳。
在被黑的那段日子裡,依舊有大V 站出來,為他聲讨:
“用一部電影就能把人笑得死去活來的人能壞到哪裡去呢?”
但周星馳依舊沉默,沒有正面回應過任何一件事。
即使“無厘頭”時代已經過去,周星馳也已經告别舞台。
但“欠周星馳一張電影票”的口号層出不絕。
2013年《西遊降魔篇》總票房2.18億美元,2016年《美人魚》全球票房5.55億美元。
是當時世界影史上最高票房的非好萊塢電影。
總有人說:周星馳賣情懷。
但在那群“盜版周星馳”陪伴下長大的一代看來:周星馳就是情懷本身。
如今,坐在影院的觀衆,已經很難再找到,當初觀看周星馳滿口下流笑話的感覺。
但卻總能記得尹天仇那句:“努力,奮鬥”的台詞。
那是一段青春懵懂、卻又向往外面世界的90年代。
而周星馳隻屬于那個時代,但他的魅力卻感染了好幾代人。
當年有人以老一代的口吻說新的一代是受《大話西遊》毒害的一代人,
而那些受《大話西遊》毒害的新人是這樣回答的:
“我們比前一輩更智慧,人類在不斷地更新自己,我們有生命力,因為我們是新的。”
“當我們年老的時候,希望可以看到一個經我們手整理後的美麗中國。”
那麼以現在的目光來看,依然還是會有不同的聲音。
時代交替,總有不同。
那麼,如果沒有那群人,周星馳還能如此成功嗎?
很多人應該有了答案,會的。
時代造就英雄,那是因為英雄本身就有非同一般的潛質。
而那群年輕人,隻不過在人海之中,找到了他們心中的自己。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