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 > 正文

“東山再起”的“東山”,說的是哪座山?有什麼曆史典故呢?

“東山再起”的“東山”,說的是哪座山?有什麼曆史典故呢?

近幾年的公務員考試中,出現過一道很有意思的題目,問:“東山再起”的“東山”指的是什麼?選項中有人名,也有山名。

看來這道題考察的不僅是對成語涵義的了解程度,還考察了答題人的人文素養。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東山再起”經常會用來形容失敗後重新振作的那些人,但可能很少有人知道這個成語究竟指的是哪一座山,又有着怎樣的曆史典故。

首先,東山的确是一座山,不過具體是哪座山卻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是位于如今的江蘇省南京市江南區,另一種則說是在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至今沒有确切的定論。

不過倘若想要真正了解這個成語背後的淵源,以及東山究竟象征着什麼、與什麼人有關,還要溯源到東晉時期。

“東山再起”的“東山”,說的是哪座山?有什麼曆史典故呢?

一、家族敗落,東山再起力挽狂瀾

東晉的政治制度以九品中正制而聞名,世家大族不僅有着相當大的政治權利,也掌握着豐富的文化資源。

謝安就是出生在這樣一個時代的高門大戶——謝家。

要知道,謝家是東晉時期數一數二的大家族,唐代詩人劉禹錫一首《烏衣巷》中有“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名句,其中“王謝”的“謝”指的就是東晉時期的這個謝家。

謝安的父親曾任九卿之一,負責掌管文史禮儀和求天問神的相關事務,位高權重。族中的其他長輩也都在朝廷擔任要職。

“東山再起”的“東山”,說的是哪座山?有什麼曆史典故呢?

在這樣優渥的環境中耳濡目染,謝安從小就知書達理,聰敏異常,書法也非常有靈氣,年紀輕輕就得到了宰相王導和各路文人名士的稱贊。

随着年齡增長,謝安不僅在文墨上顯出天分,也逐漸顯露出了軍事方面的天賦,他對曆代兵書和布陣方略都頗有研究,具備了優異的軍事素養。

在當時的人眼中,憑借謝安的家世和文武兼修的才華,将來必定會在朝廷中謀得高位,繼續延續謝家的輝煌。

可謝安并不是一個貪圖安穩而循規蹈矩的人,他拒絕了朝廷授予的司徒府著作郎的職務,而是毅然決然離開家庭,前往東山。

“東山再起”的“東山”,說的是哪座山?有什麼曆史典故呢?

東山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原來在東晉時期,文人墨客們之間流行清談、談論玄學、寄情山水,很多人都過着淡然風雅的隐居生活。

王羲之和許詢是其中的代表,而他們當時正是隐居在會稽的東山一帶。

謝安羨慕那樣的生活和氛圍,于是才主動前往東山加入他們的郊遊之中。

東山遠離冰冷的門閥,遠離爾虞我詐的政治博弈,隻有新火新茶,他們借詩和酒來縱情吟詠,享受年華。

後來,謝安不滿足于泛舟湖上的情緻,甚至跟名士孫綽一行人駕船到了海上,海面波濤滾滾,同行者皆面色驚恐,隻有謝安仍舊安然自若,此時他不凡的氣度便已有所彰顯。

“東山再起”的“東山”,說的是哪座山?有什麼曆史典故呢?

另一頭,謝家并未強行幹涉謝安的選擇,畢竟家大業大,族中有為的青年才俊不止謝安一人。

例如謝安的弟弟謝萬,選擇從軍報效朝廷,為家族揚名。謝萬的骁勇善戰沒有令家族失望,的确也一度給家族帶來了榮光。

可惜好景不長,就在升平三年(公元359年),謝萬奉命率軍北伐前燕,兩軍對戰中,由于指揮失誤,使得晉軍隊伍被擊散,潰不成軍,損失極其慘重。

“東山再起”的“東山”,說的是哪座山?有什麼曆史典故呢?

謝萬隻得狼狽逃跑,才勉強撿回一條性命。

這件事震驚朝野,使得東晉朝廷蒙羞。謝萬很快被革去職務,這樁醜事也沉重打擊了謝家的威望與根基。

當時的執政王司馬昱說:“安石(謝安字)既然能與人同樂,也必定能與人同憂,再征召他,他肯定會應召。”

果然不出司馬昱所料,遠在東山的謝安自然也得到了謝萬革職和謝家被打擊的消息,久久難以平複心情。

“東山再起”的“東山”,說的是哪座山?有什麼曆史典故呢?

其實謝安心裡清楚,自己之所以能夠随心選擇生活方式,根本上還是源于家底的支撐,此時家族面臨危機,對于謝安來說,繼續隐匿于東山已經不合時宜了。

于是他準備走出東山,去往政壇施展抱負。

升平四年(公元360年),在大将桓溫的邀請下,年逾四十的謝安沒有推辭,很快便出任司馬,憑借過人的才智與政治手腕,他很快便從司馬晉升為中書。

随後升為司徒,地位節節攀升的同時,不僅幫助謝家穩固了朝堂地位,還幫助晉室渡過危機。就如《晉書》中所言:“晉室賴以轉危為安”。

這也就是“東山再起”這個成語的來源,謝安在關鍵時刻出山力挽狂瀾,無疑是明智而成功的。因此後人也多用“東山再起”來形容重新奮起、改變局面的情形。

“東山再起”的“東山”,說的是哪座山?有什麼曆史典故呢?

“東山再起”後的不息人生

在人生中,遇到挫折後最難的也許不是一鼓作氣、東山再起,而是在重振旗鼓之後如何才能夠長久立于不敗之地,不被再次擊垮。

在這一點上,謝安的人生經曆同樣能夠給我們啟迪與答案。

鹹安元年(公元371年),桓溫立司馬昱為帝,第二年卻再立新帝司馬曜,命令謝安等人入朝迎接。

同行者皆人心惶惶,桓溫氣焰熏天,臣子們皆怕會把官途乃至性命斷送在他手中。此時的謝安卻依舊不慌不忙,面色如常,隻說道:“晉室的存亡,就取決于此行。”

“東山再起”的“東山”,說的是哪座山?有什麼曆史典故呢?

而當百官們抵達後,所有人望着桓溫身後的重兵都禁不住渾身冷汗,謝安卻從容就座,與桓溫談笑,放松了桓溫内心的警戒,使得他最終沒有下手,放謝安一行人平安無事地回去了。

桓溫逝世後,謝安再次升職,官拜尚書仆射,總領吏部事務的同時還又加封了後将軍,可謂真正的位高權重。

當時晉室最為頭疼的邊防問題就是前秦的屢屢進犯,多州接連失陷,士氣低迷,可謝安并沒有氣餒,他審時度勢,步步為營,才總算安定了内外的局面,在朝廷内外威名遠揚。

“東山再起”的“東山”,說的是哪座山?有什麼曆史典故呢?

但一時的安定遠不是長久之計,果不其然,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前秦王苻堅率百萬大軍南下,号稱此次遠征要徹底吞并東晉,一統中原。

謝安臨危受命,被任為征讨大都督來指揮軍事,他派出謝石、謝玄、桓沖等人率軍迎接前秦部隊的進犯。

盡管有謝安坐鎮,可是面對比東晉多出數十倍兵力的前秦大軍,謝玄等人心中難免沒底。

于是出征前謝玄再次登門拜訪謝安,同他作别的同時,也向他再次讨教用兵之法,謝安并未露出憂慮不安的神色。

“東山再起”的“東山”,說的是哪座山?有什麼曆史典故呢?

他照舊不緊不慢地同好友喝茶聚會,直到晚上才召集謝玄等人會面,将軍機事務一一交待提點。

桓沖得知謝安這副悠然自得的态度後頗有些焦慮,甚至還對手下的士兵們說:“謝公氣度非凡,可是在打仗這方面卻并不擅長。

大軍壓境,他還怡然自樂,我們的兵力本來就少,将領還都是年輕人,我覺得我們很可能要失敗了。”

盡管如此,将領們還是遵從了謝安的授意與指揮,終于在383年的12月,在淝水迎來最後的決戰,謝玄等人帶領七萬晉軍擊破前秦十五萬大軍,晉軍得以大獲全勝。

“東山再起”的“東山”,說的是哪座山?有什麼曆史典故呢?

經此一戰,謝安的德望與聲名在朝中無人能及,倘若說“東山再起”隻是謝安仕途的起點,那麼淝水之戰的勝利則讓他的仕途走向了巅峰。

東山再起靠的是對家國的責任,那麼能夠在出山後依舊平穩前進,走向頂峰,更多則是因為他有着足夠坦蕩的心胸氣度。

總是鎮定自若地面對人生裡的每一次考驗,不因外物的紛繁而自亂陣腳,也不因人事的更叠而内耗猶豫。

“東山再起”的“東山”,說的是哪座山?有什麼曆史典故呢?

功高隐退,心系東山

盡管中年時期出山,可謝安的心中一直沒有放下過逍遙自樂的隐逸生活。

太元十年(公元385年),謝安為避免功高蓋主帶來的禍患,主動交出了手上的權力,急流勇退謂之知機,自請遠離朝堂。

甚至還提前請人做好了出海的船隻與工具,預備再約老友把酒言歡,暢遊海上。

隻可惜不等心願實現,謝安便重病不起,同年病逝于建康城内,享年六十六歲。在位的孝武帝聽聞謝安死訊後哭吊三天,追贈職位并親封谥号。

“東山再起”的“東山”,說的是哪座山?有什麼曆史典故呢?

盡管沒能完成歸隐東山的最後心願,但對于他而言,年輕時享盡榮華與風流,中年後仍能在朝堂之上立一番作為,人生也許并沒有遺憾。

東山像是他人生的分水嶺,一半是安逸的隐匿,一半是軒昂的成就。

丞相王導的後人王儉後來說過:“江左風流宰相,唯有謝安。”

這樣高的一個贊譽給予謝安并不過分,他寵辱不驚、不以物喜的氣度心胸和一生起起伏伏的光輝事迹也都藏于“東山再起”這個成語的背後流傳至今。

給予低谷時期的人以激勵,也給予上升時期的人以警醒,不愧為是一段值得銘記的千古佳話。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