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 > 正文

民族藝術百花齊放 在西昌之春撞見多彩民族風

(轉載)民族藝術百花齊放 在西昌之春撞見多彩民族風_fororder_未标題-1

《心鼓》。受訪者供圖

(轉載)民族藝術百花齊放 在西昌之春撞見多彩民族風_fororder_未标題-2

《博樹的花兒》。李婷 攝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邊钰 吳夢琳 何勤華

4月4日,四川省第九屆少數民族藝術節(以下簡稱“藝術節”)在西昌落下帷幕。

苗族山歌、羌族群舞、藏族藏戲、回族民俗……在短短5天時間裡,來自全省21個市(州)、5所高等院校、83個民族鄉的1600多名演員,用充滿民族特色的歌聲、歡快奔放的舞蹈為觀衆奉上77件音樂、舞蹈作品,8場展演、4場惠民巡演,全面展示了我省少數民族文化的發展新成果、新活力,表達了少數民族兒女對祖國的愛、對民族的情。

A

美美與共

“月城”西昌刮起多彩民族

紅色的火苗竄動,身着鑲邊衣的女孩們倩影動人。斑駁的光影裡,彜族先民與火相生相伴的故事恢弘開篇。3月31日晚,由涼山州歌舞團創編的民族歌舞劇《火塘》,在開幕式結束後首先亮相,将彜族火塘文化娓娓道來。

藝術節總導演羅濤介紹,此次演出彙集我省多個少數民族地區和多個民族的代表性作品,具有時代性、民族性、多元性,彰顯了“新、奇、特、美、精”的特色,可謂精彩紛呈。

作為我省民族文藝事業進入新時代新征程的一次藝術盛會,此次藝術節是創辦33年以來,規模最大、參與度最高的一屆藝術節。

藝術節首次聯動我省83個民族鄉。阆中博樹回族鄉是南充地區唯一的少數民族鄉,羅濤介紹,南充市選送的《博樹的花兒》,帶來了濃郁的回族風情。綿陽市選送的表演唱《邂姆依瑟》,講述了在古老的白馬山寨,兩個年輕人用勤勞的雙手、火熱的青春去建設家鄉。羅濤說,《邂姆依瑟》新鮮打撈出的藏族山歌,風格迥異,讓人耳目一新。

少數民族藝術文化如何在創新中傳承,在傳承中創新?“藝術節不少節目推陳出新,巧妙地将流行音樂和少數民族文化融入其中,用現代手法去講述民族文化,實現了用藝術作品傳承民族文化,用民族文化彰顯作品魅力的目的。”羅濤介紹。比如,樂山選送的表演唱《尼木澤》。“尼木澤”意為彜鄉美,歌曲聲聲中,山腳的村莊亮了,江邊的山脈火了,春風吹綠了大渡河。好政策帶來幸福好日子,彜族人民過上了向往的生活。作品以群山、春風、新寨、花開、春耕等為主線,以彜族民族特色的旋律為引,将流行文化融入其中。4月3日,當這件作品飄響在西昌民族幼師學校劇場,不少觀衆跟着旋律搖擺身體,“這是樂山版最炫民族風。”有觀衆如是稱贊。

宜賓市選送的群舞《衣捏尺》也赢得觀衆的掌聲。“衣捏尺”意為彜族傳統服飾文化中的織布。這件作品以彜族的織布勞作為題材,用謎語《織布》做引,選取彜族民歌《口弦》《媽媽的女兒》作為音樂素材,将彜族傳統“五彩文化”巧妙融合,表達了宜賓屏山人民要為新時代“織出五彩雲霞,織出錦繡圖畫”的壯志豪情。

民族文化“各美其美”,又在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裡融會貫通、“美美與共”。閉幕式上,羅濤特意以“花”串聯整場節目,展現我省各民族文化的百花齊放。

近年來,四川把各民族文化傳承發展和創新交融納入《建設文化強省中長期規劃綱要(2019—2025年)》,推動藏羌彜文化産業走廊建設,打造出一批藝術精品力作,啟動推進《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彙編·四川卷》編纂工作。省文旅廳相關負責人介紹,為了進一步推動少數民族藝術發展,我省印發了《四川省“十四五”藝術創作規劃》,發布了《四川省2023—2025年舞台藝術創作行動計劃》等,通過設立四川藝術基金,對少數民族藝術作品創作、人才等給予政策支持和資金扶持等。同時,開展“劇美天府”優秀劇目展演季等活動,搭建平台,讓包括少數民族藝術作品在内的優秀文藝項目走出四川,進入更廣闊的世界,一批諸如《聽見索瑪》《牦牛革命》《永遠的諾蘇》等經典的民族文藝作品湧出。

B

民族風情交織

多彩背後是火熱的生活

從春田花花的原野,到光影動人的舞台,21位來自宜賓市珙縣玉和苗族鄉中心小學的孩子,在藝術節業餘組展演中将苗族民歌唱響。

“門前苗繡的老阿媽/光着腳丫/呀伊呀伊呀/一邊唱一邊跳啊……”《苗繪》講述了苗家兒女在鄉村振興的浪潮中,用雙手共同建設美好家鄉。宜賓市文化館館長鐘艋介紹,這件作品為宜賓原創歌曲,旋律優美動聽,節奏明快。作品從人民群衆和火熱的現實生活中尋找創作源泉與靈感,從民族民間豐厚的文化傳統中汲取營養,記錄鄉村文化振興的日常生活狀态,在平常之中見真實。

如何讓苗族風情打動人心?作品開篇,電子音樂和蘆笙彈撥的前奏活潑爛漫,既保持了民族特色,再現了傳統苗族風格,又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豐富了表演藝術形式。苗族孩子們的唱腔沒有花式炫技,而是通過原生态唱法,在脆脆清聲裡,将自由清新的氛圍感拉滿。不同于以往純粹表演唱的簡單形式,節目按照情景舞蹈的方式來設計,根據歌詞在音樂配器和舞蹈編排上增加劇情感,諸如蠟染、苗族刺繡等被嵌入情節。

玉和苗族鄉中心小學校長羅澤略介紹,川南苗族創造和積累了獨特的音樂藝術,“吹笙鼓簧,吹笙吹笙,鼓簧聲聲”成為今天川南苗音的特色之一。在學校裡,他們也開設有相關的苗族歌唱等培訓活動,讓孩子們成為民族文化的傳承人。

“很多孩子是第一次走出鄉村,坐上高鐵。”羅澤略說。參演的孩子王海林介紹,這次來西昌的路上,他和同學們歌聲不斷。站在民族風情交織的舞台,他們歌唱着家鄉的新變,也親身鍊接着廣闊的世界。

節目的背後,也映射着我省傳承保護民族文化的實舉。近年來,不少文化工作者運用攝影、攝像等現代科學技術手段,深入少數民族地區,對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藝術展開調查,通過數字化手段對作品進行保存。綿陽市文化館副館長宋雨田介紹,這次演出的《邂姆依瑟》就是他們在走訪民族鄉,從老藝人口中打撈出來的山歌。近年來,他們通過常态化走訪,收集整理了諸如藏族山歌等民族藝術文化作品,并通過綿陽市文化館搭建的藝術數字資源庫,對這些文化進行保存保護。

C

走入基層

惠民演出暖人心

從基層來,還需要回到基層去。本屆藝術節特别配套推出4場惠民巡演活動,先後走進冕甯、西昌、昭覺開演,展示四川民族藝術的豐富多彩,讓百姓在家門口樂享少數民族文藝的魅力。

4月3日下午,在西昌建昌古城景區,随着巴中市選送的舞蹈節目《畲山春》結束,藝術節“文旅志願服務下基層”惠民巡演落下帷幕。“包括樂山、泸州、綿陽、雅安、攀枝花、宜賓、成都等12個市(州)的15個作品加上涼山的3個地方優秀作品共同參與了此次惠民巡演。”四川省文化館館長呂騎铧介紹。

這台由彜、藏、羌、苗、傈僳等少數民族風情交織的18個代表性節目,是四川省民族文化精髓的集中展示,通過群舞、表演唱、二重唱、彜語相聲等藝術方式,向觀衆展示了傳統民族文化元素和精湛舞台技藝。

在冕甯舉行的文化惠民演出中,觀衆劉蔚興奮地說,“自己還是第一次聽彜語說的相聲。”

在地點的選擇上,惠民巡演突出進基層、進景區、進鄉村。在昭覺縣三河村,演出在村委會廣場舉行,不少村民專程趕來觀看表演。

引入文旅志願服務,是此次惠民巡演的新做法,呂騎铧介紹,“參加巡演的演員,大多是各地文化館公益培訓班學員。作為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陣地,文化館培育和孵化了一大批文藝愛好者成為文旅志願者,高質量的免費公共文化服務讓他們圓了‘藝術夢’,通過惠民巡演,他們又為廣大市民送上藝術大餐。”

鍊接

《心鼓》為何讓觀衆淚盈眼眶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夢琳 邊钰

4月4日晚,四川省第九屆少數民族藝術節舉行頒獎,綿陽選送的節目《心鼓》獲得第三名。

此前,這個節目參與展演時,讓不少觀衆淚盈眼眶——26名表演者,都是來自綿陽市涪城區特殊教育學校的聽障少年。站在舞台上的他們,聽不到音樂,而是靠着4名手語老師的輔助來掌握節奏,完成所有的表演動作。

“孩子們太棒了!”得知獲獎的消息,綿陽市文化館副館長、《心鼓》主創編導宋雨田有些激動。

這個編創于2021年的節目,講述一群來自羌族地區的聽障孩子,從小看到家人敲羌鼓、跳沙朗,十分疑惑一面小小的羌鼓怎會有如此大的魅力?他們把耳朵貼在鼓面上,希望能感受到羌鼓的力量,一次次嘗試總是伴随着一次次失望。在黨和政府的幫助下,孩子們裝上了人工耳蝸,他們第一次聽到了鳥鳴雞啼,第一次聽到了阿媽呼喚自己的名字,第一次聽到了羌鼓聲聲。他們興奮地拿起鼓槌,敲響了在心底沉寂多年的羌鼓。

“這個節目,來自真實的故事,原型就在台上表演者中。”宋雨田告訴記者。這個節目的編創并不容易,整個節目從靈感創意、動作創編、音樂創作、演員征集、排練等,差不多花了一年半的時間才基本成型。“20多名演員來自小學到高中的不同年級。”

2022年,《心鼓》參加四川省第十屆中小學生藝術節線上展演,獲得一等獎。此次參加四川省第九屆少數民族藝術節,則是孩子們第一次在觀衆面前登上大舞台。觀衆不知道的是,演出中為了安全、防止脫落,孩子們需要取下人工耳蝸,佩戴特别制作的節目道具,完全依靠手語老師的輔助來感受音樂的節奏。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