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社會 > 正文

鄭國渠的當代“三變” | 水潤中國·從東風堰出發——對話世界灌溉工程遺産

鄭國渠的當代“三變” | 水潤中國·從東風堰出發——對話世界灌溉工程遺産

鄭國渠的當代“三變” | 水潤中國·從東風堰出發——對話世界灌溉工程遺産

泾惠渠首樞紐

封面新聞記者 宋潇 李佳雨 苟春 攝影報道

工程檔案

引泾灌溉源遠流長,最早源于公元前246年秦國修建的鄭國渠。鄭國渠之後,先後有漢代白渠、唐代鄭白渠、宋代豐利渠、元代王禦史渠、明代廣惠渠、清代龍洞渠。1932年,著名水利專家李儀祉主持建成了鄭國渠的第六代工程——泾惠渠,是我國近代第一個運用現代科學技術興建的大型灌溉工程,開創了我國現代水利的先河。

3月初,成都平原油菜花鋪黃之時,關中的小麥方才恢複生機。千年水利遺産鄭國渠,讓“善治秦者必治水”有了一個具象化的符号載體。

在兩千二百多年曆史長河中,鄭國渠多次重修,名稱也幾經變更。1932年重修後,改稱泾惠渠,并沿用至今。如今, 人們将不同時期的工程統稱鄭國渠或泾惠渠灌區,它是關中地區(位于陝西省中部)最重要的灌溉工程。

鄭國渠的當代“三變” | 水潤中國·從東風堰出發——對話世界灌溉工程遺産

泾惠渠灌區

一變

工藝之變

古法引水延續的同時,也不斷采用新工藝維護渠系

陝西省泾陽縣王橋鎮船頭村,80歲的村民張書生在田地裡踱步。指着村西,他說:“那就是上世紀80年代豎的鄭國渠界碑。”

鄭國渠渠首和引水口遺址,就在船頭村村尾。

鄭國渠的當代“三變” | 水潤中國·從東風堰出發——對話世界灌溉工程遺産

鄭國渠渠首遺址

張書生說起鄭國渠頭頭是道。因為他還曾擔任“管水員”。對關中農民來說,這是農業水利的重要職業。哪家要澆地,哪家要灌水,都由“管水員”來負責。

張書生介紹,“鄭國渠現存遺址渠堤大概寬15到20米、高3到5米、長有6公裡多。可見當年工程的浩大壯觀!”

鄭國渠的當代“三變” | 水潤中國·從東風堰出發——對話世界灌溉工程遺産

盡管修建于2200多年前,但鄭國渠所體現的水利技術,影響深遠。關中平原西北高、東南低,鄭國渠最初修築時,采用被稱之為“橫絕”的工程措施,即把小河的流水攔腰截斷,使其注入鄭國渠中,既擴大了水源,又增加了灌溉面積。同時,渠道線路設置科學,保證了自流灌溉。

如今,鄭國渠已發展有效灌溉面積135.7萬畝,正是得益于曆代水利工匠在鄭國渠基礎之上,因勢利導、因地制宜,不斷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才使得灌溉面積不斷擴大,造福更多關中百姓。

鄭國渠的當代“三變” | 水潤中國·從東風堰出發——對話世界灌溉工程遺産

灌溉渠

記者在流經船頭村的引水渠看到,當地已經采用水泥襯砌的新工藝,并在每一塊農田之間專門開了出水口和入水口。據了解,相比以往的土渠,水泥渠道可以有效地減少水量滲漏的問題,進一步提高灌區灌溉系數,節約用水。

二變

管理之變

從“鬥長”到管理中心,從大水漫灌到節水灌溉

都在同一灌區,泾陽縣橋底鎮川流村村民劉忠民對水的見解就很“樸素”。一年四季,他隻需要在灌溉時期給别人放水澆地,負責統計用水量,“哪家人需要用水,以村組為單位,按小時收費,有水就有飯吃,有水就有收入。”

劉忠民是泾惠渠灌區石橋管理站的“鬥長”。所謂鬥長,就是負責灌區渠系鬥門管理的崗位。鄭國渠曆代引泾工程的傳統管理方式是:支渠以下設鬥門,還有若幹退水、洩水設施,每渠每鬥設有渠長、鬥長。明代時期,渠道管理還分為官渠和民渠,民渠由渠長、鬥吏按登記受益面積分派。

而如今,鄭國渠已“進化”成泾惠渠,在此基礎上,設立了專門的管理機構——陝西省泾惠渠灌溉管理中心,如今下設15個灌溉管理站、3個水庫管理處、1個配水站、1個灌溉試驗站。管理機構與基層群衆水管組織相結合,共同管理灌區各級渠系。

鄭國渠的當代“三變” | 水潤中國·從東風堰出發——對話世界灌溉工程遺産

泾惠渠灌區

變的不隻是管理模式,還有用水的方式。

“以前都是大水漫灌,按畝收費;現在是按量收費,從一畝地多少錢變成了用多少水交多少錢。”陝西省泾惠渠灌溉管理中心原副總工程師李軍利告訴記者,實行按量收費之後,最大的益處是,群衆的節水意識明顯提高。

“為了節水,我們還推行了小畦灌溉,大畦改小畦,把畦塊盡可能劃分小一點,進一步推廣節水灌溉技術。”李軍利介紹,原來一塊地很寬很長,灌一次水的需水量很大,現在把畦改小之後,不僅受水均勻,節儉水量,下降灌溉成本,而且能減少深層滲漏和土肥散失壤結構的損壞,大大改善改土并促增産。

李軍利告訴記者,目前他們推廣的這項新技術,不僅适宜自流灌溉、揚水灌溉,更适宜于井灌區,是一項适應性廣泛,投工投勞少,節水效果好的技術。

三變

理念之變

景區農區灌區有機一體,重新認識古渠遺産價值

記者從陝西有關部門獲取一組數據:泾惠渠灌區農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蔬菜、瓜果等經濟作物為輔,累計生産糧食260多億公斤,灌區以全陝西省2.4%耕地,産出全省5.8%的糧食,成為陝西重要的糧食生産基地,被冠以“關中糧倉”之美稱。

鄭國渠的當代“三變” | 水潤中國·從東風堰出發——對話世界灌溉工程遺産

泾惠渠灌區

2016年,鄭國渠成功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産。 陝西省水利廳相關負責人表示,申遺其實是一個重新認識鄭國渠的起點。鄭國渠續建擴灌是一個動态化的進化過程,要在現行管理體制下探索新的管理模式,“首先,是要加快遺産保護立法工作;第二,是制定專門的灌溉工程遺産工程技術标準;第三,是要在現行管理體制下探索新的管理模式。”

而在李軍利眼裡,灌區還有更重要的價值。他說,隻要把水利搞好了,水治好了,才能夠治理一方的平安,“陝西旱災頻繁,沒有水就沒有灌區,沒有灌區就沒有農業。”他說,水利工程管護是他們重要的工作之一,渠首、渠道、水庫、沿渠建築物都是管護的範圍。

“申遺”之後,鄭國渠的保護開發理念也在悄然變化。

鄭國渠的當代“三變” | 水潤中國·從東風堰出發——對話世界灌溉工程遺産

泾惠渠水源保護地

記者了解到,2018年泾陽縣按照“規劃引領、基礎先行、項目支撐、政企合作”的建設思路,将鄭國渠景區建設和泾河治理、農村新型社區建設綜合起來,實現景區農區灌區三點融合。

針對未來發展,陝西省更是信心滿滿,計劃把鄭國渠建成集遺址保護、人文體驗、生态休閑、教育科研、中國水利曆史全景畫卷為一體的國家級天然水利工程博物館。

END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