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人們對上海的印象隻是近代的一座新城。你看上海”,曆史很淺薄,像個“暴發戶”。
但是,上海“治江制海”的地理位置十分優越,背靠江南沃土。是一個很好的外貿口岸。難道古人視而不見?
近年來,上海的多項考古發現揭開了真相。一座古鎮被發掘,新發現改寫了上海的曆史。甚至有學者感歎:上海千餘年的繁榮興盛,曆史底蘊深厚。
1988年,考古人員在上海市青浦區白河鎮青龍村發現多處唐代水井,使青龍村獨樹一幟。然而,直到20年後,随着青龍村出土的文物越來越多,才确認該地區存在着巨大的遺址,于是2010年,上海博物館考古部開始全面勘探和探索。該地區的挖掘工作。經過六年的考古發掘,2016年,一座面積約2平方公裡的巨大古鎮重現,其中有兩處極為獨特。
首先是福建、浙江、江西的窯爐考古發掘。可回收瓷器6000餘件,殘片數十萬件,涵蓋唐宋時期。唐代以越窯、德清窯、長沙窯為主。宋代逐漸轉向福建閩清彜窯(下圖,考古出土瓷器)、龍泉窯和景德鎮窯産品。
2、文獻記載的隆平寺塔遺址考古發現。據史料記載,隆平寺塔建于公元1023年。它呈八角形,共有7層。據估計,它可能有50多米高。更重要的是,隆平寺塔毗鄰吳淞江入海口,是一座航海燈塔。
燈塔和衆多瓷器的出現清楚地表明,早在唐宋時期,上海的對外貿易就非常繁榮,颠覆了上海前身——“東南漁村”在我們印象中的形象。曆史記錄證明了這一點。
唐代以前的上海,在史書上隻留下很少的記載,但唐代以後的上海卻時不時地出現在史書上。
明正德《松江府志》記載:“青龍鎮在青龍河畔,五年(746)建天寶”。
北宋記載《吳郡圖經續記》:“今松江流經吳江縣城,經富裡,經華亭,入青龍鎮,亦為海商聚集地。”松江蔭下,海商雲集。”
由此可見,考古出土的古鎮就是史書上的“青龍鎮”。更重要的是,史書上的青龍鎮繁華到難以想象。
據宋代史料記載,最晚在北宋時期,上海青龍鎮已成為海上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通商口岸。《宋會要輯稿·食貨》北宋熙甯十年(1077年),青龍鎮商稅分别為15879元和403元,居兩浙路鎮之首,是華亭縣的1.5倍,是華亭縣的2.13倍昆山縣人。營業稅的高低,反映了青龍鎮的繁榮。
南宋初年,上海青龍鎮進一步繁榮。鎮内有作坊三十六家,鎮校一所,釀酒作坊一所。鎮内有茶、鹽、酒等勞役稅場。
梅堯臣《青龍雜志》包括青龍鎮的“三閣七塔十三廟二十二橋三十六坊”。
1133年,北宋滅亡六年後,南宋在青龍鎮單獨設立市航運處,隸屬于兩浙市航運司,而青龍鎮則隸屬華亭縣。一個小鎮獨立設立市政航務,這在宋代曆史上極為罕見。
由于青龍鎮的繁華面貌,當時的人們稱其為“富商百家富貴的聚集地”,被稱為“小杭州”。相傳天上有天堂,就是蘇州和杭州。下圖就是青龍鎮的繁華。。
青龍鎮青龍塔至今猶存。
令人不解的是,不如泉州、甯波等海港繁華的青龍鎮,為何長期默默無聞。即便到了近代,上海仍被視為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東方漁村”和“中國海”?更重要的是,如此繁榮的港口為何會消失在曆史中?
參考:《考古新發現改寫上海曆史》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