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 > 正文

我拿到了鑰匙,順利進入了易經的殿堂

關于寫易經的系列文章醞釀了好久,直到最近兩年才醞釀成熟。在這裡先聲明一點,本系列闡述易經理論的文章的是用邏輯的方法做出來的。

很多人看到邏輯兩個字和易經聯系起來,第一感覺估計都是這也太扯了,易經是沒有邏輯的,就連楊振甯也曾經批評易經沒有任何邏輯。

楊振甯批評易經沒有邏輯這事兒,一度在網上流傳很廣,說的有鼻子有眼兒,貌似楊振甯已經站在了易經的對立面,就差說易經毫無價值了。

在網上查了一下,才發現網上楊振甯說易經毫無邏輯這事兒,隻是一些自媒體為了吸引眼球故意曲解,楊振甯原話不是這麼說的。

這事兒發生在2004年,當時在北京舉辦了一場文化高峰論壇,楊振甯演講的題目就是:《易經》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原文很長,其觀點主要是,易經沒有用到推演的方法,中國的傳統隻注重實際,而不注重抽象的理論架構,導緻近代科學沒有在中國萌芽。

所以,楊振甯并沒有說易經毫無邏輯,楊振甯說的是易經沒有用到推演的方法,但楊振甯說了易經用了歸納的方法,歸納的方法也是邏輯的範疇。

至于什麼是歸納法,什麼是推演法,說起來比較燒腦,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網上搜索一下。

即便如此,也并不能說明楊振甯說的完全是對的。中國的傳統隻注重實際,而不注重抽象的理論構架,導緻近代科學沒有在中國萌芽,這麼說沒有什麼問題,但這個賬不能算在《易經》的頭上。

中西方文化的分化在公元前500年前後世界的文化軸心時代就出現了,在遙遠的希臘半島,先後出現了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裡士多德等思想大神,而在東方的中國則先後出現老子、孔子、孟子等智者先賢,還有一個文化軸心就是古印度的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一頓悟,瞬間開挂,創立了佛學。

我們在這裡重點比較的是古希臘哲學和古代中國哲學。

說起來,兩者都建立了自己的核心思想體系,都是人類文明史上的輝煌成就,但細究起來差别還是挺大的。

具體來說,就是古希臘哲學整個思想體系都是以嚴格的邏輯語言來表述的。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著名的蘇格拉底三段論,原話大概是這個樣子:

人都是要死的;

蘇格拉底是人;

所以蘇格拉底是要死的。

這就是典型的邏輯推演。歐幾裡得就是用這種方法,從五條基本的公理出發,最終構建了整個古典幾何體系,像歐式幾何這樣震古爍今的奇葩,隻有在邏輯推演的基礎上才能做出來。

西方的思想理論都是以這種方式來表達,因為邏輯關系清晰,隻要你不嫌它們枯燥,最終都能讀懂它們講得到底是什麼。

但東方的思想體系不一樣,比如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人一開始讀起來可能就會犯懵,需要細細品味領悟一下,才知道講的到底是什麼,但可能出現的情況是不同的人解讀的會不一樣,就出現了“智者見智,仁者見仁”這樣的怪現象。不像西方思想理論那樣,遵循嚴格的邏輯推演,經過邏輯推演得出的思想理論,一旦成為确定性的知識,就不會再給他人另起爐竈的機會。

而為了表達思想理論,中國古代的智者先賢們經常會用到一些物象來總結表述,比如:“上善若水”、“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說實話,老子講得這些思想,讀起來也很燒腦,沒有點耐心,古文水平不紮實,還真會讓人犯懵,翻譯成的白話文不同的學者解釋還不太一樣,不同的人的理解甚至會産生完全相反的意思,這就讓人很難形成紮實的思想理論體系。

不過,如楊振甯所說的,中國古代的這些思想理論确實是用歸納的方法得出的,中國的諸子百家一直到後來的王陽明,基本上都是這樣。

這就能解釋為什麼近代科學沒有出現在中國,因為像古希臘這樣嚴密的邏輯推演方法,在中國就沒有出現過,理論基礎沒有,科學的殿堂自然建不起來。

但《易經》卻是一個例外,易經理論的産生既用到了歸納的方法,也用到了推演的方法,我們可以說易經的殿堂是在邏輯推演的基礎上建起來的,也是人類文化史上一朵用邏輯推演的方法做出的震古爍今的奇葩,隻是這朵奇葩屬于社會科學範疇,是用來解釋社會環境演變規律的,和自然科學沒什麼關系,所以也就不會發展出自然科學。

黑格爾在《哲學史講演錄》中就說過:易經的卦爻符号“是極抽象的範疇,是最純粹的理智規定。”這就話的意思就是《易經》是依據推演的方法得出的。

而且事實确實是這樣。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當年周文王被商纣王關在羑裡,在獄中閑得慌,天天琢磨搞出一部偉大的著作出來,結果搞出來的是一部毫無邏輯的東西,這也實在有點荒誕。

事實上,也隻有通過邏輯推演的方法才能解開易經的奧秘,除此之外,沒有其他方法。隻是,易經的缺點和其他中國古典思想理論一樣,都不是用邏輯的語言寫出來的。像蘇格拉底三段論這樣的論述,一直不是中國古人的style。你要要想讀懂易經,你必須把背後的邏輯内涵摳出來才行。

當你把易經的邏輯内涵摳出來,自然就一通百通。如果把易經的邏輯内涵摳不出來,易經對人來說,就永遠是雲山霧罩,你不認識它,它也不認識你。

1

接下來聊一聊易經中的邏輯這件事兒。

給出易經的邏輯也很簡單,簡單到會讓人驚掉大牙。看明白了易經,你就會驚異于它的簡單,更會驚異于它的神奇和美妙,這種神奇和美妙是屬于真理特有的神奇和美妙,能夠跨越時空,曆經千年,甚至直到世界末日的終點,依然光芒不減,而你和這種神奇和美妙之間隻隔了一道大門。

如果沒有打開大門的鑰匙,就隻能一直徘徊在易經這座殿堂的外面,裡面到底是什麼樣的誘人美景,很想進去一窺究竟卻終究無法破門而入。

但打開易經殿堂大門的鑰匙,實際上一直就擺在人們面前,很多人曾經摸過它,還摸得熱乎乎的,卻不知道它就是鑰匙。

這個鑰匙就是“天、地、人”這三個概念。

“天、地、人”被稱為易經的三才,分别對應八卦的上爻、下爻和中爻,上為天,下為地,中間為人。

拿到“天、地、人”三才這把鑰匙,離進入易經的殿堂就隻剩下一步,或者可以分解為三步,跨過這三步,易經的神奇和美妙就會完全呈現在你面前。

第一步,就是要先掰扯掰扯“天、地、人”三才到底是什麼?

“天、地、人”這三個字并不難認,也不難理解。問題就是這三個字隻是籠統的象征性概念,不是準确的抽象性概念。

比如有人會說,天可以解釋為天空,地可以解釋為大地,人可以解釋為活生生的人。如果你這樣理解“天、地、人”三才的概念,就會永遠困在這種籠統的象征性概念中,易經的殿堂是永遠無法打開的。

要進入易經的殿堂,必須給“天、地、人”更準确的定義,而且“天、地、人”确實有更準确的、更合乎邏輯的定義。

具體而言,“天”指的是天道的變化,“地”指的是地道的變化,而“人”指的是人道的變化。

那麼“天道”是如何變化的,“地道”又是如何變化的,“人道”又是如何變化的。

這一點,《系辭》中給出了答案:“立天之道陰與陽,立地之道柔與剛,立人之道仁與義。”

說到這裡,我們已經将打開易經殿堂大門的鑰匙拿在了手中,接下來,就是具體研究探讨一下,這把鑰匙到底長得什麼樣,是什麼材質,具體該如何用。

2

天道的變化是陰陽的變化,而陰陽的變化很簡單,就是我們經常遇到的晝夜更替、寒來暑往的變化,這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現象。

白天來了,太陽出來了,光芒四射,氣溫升高,這就是“陽”。黑夜降臨了,伸手不見五指,氣溫降下來了,這就是“陰”。寒來暑往與此類似,夏天是陽,冬天就是陰。

但陰陽的變化隻是現象,不是根本性的原因。

陰陽變化的背後是能量的變化,白天和黑夜的區别、夏天和冬天的區别本質上是因為太陽輻射的能量不一樣,從而導緻了陰陽的變化。

到這裡,大家就應該明白了“天道”的概念到底是什麼。

但這還沒完。

知道了陰陽變化的本質是能量的變化,還并不意味着真的理解了“天道”的概念,離最終理解“天道”的概念還需要一步。

而這一步是要理清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區别。

如果你讀過《易經》就會發現,易經中的内容基本上都是社會環境中發生的事情,政治、經濟、軍事、商業等各種活動。

能量是影響環境變化一個不可或缺的因素,自然環境中如此,社會環境中同樣如此。自然環境中會因為太陽能量輻射的變化而出現陰陽的變化,同樣的,社會環境也會因為發展動能的變化而出現陰陽的變化。

至此,我們已經把“天道”的概念移植到社會環境中了,或者用嚴格的邏輯語言來說, 是将自然環境中“天道”的概念推演到社會環境中。

“動能”和能量是一回事兒,之所以用動能這個詞,是因為在社會環境中人們更習慣将驅動社會環境演變的能量稱為動能。

很顯然,社會環境的演變和自然環境的演變一樣,是需要能量的。

自然環境中因為太陽能量輻射的變化,會出現晝夜更替,會出現寒來暑往。社會環境因為發展動能的變化,也會出現和自然環境類似的周期性變化,這種周期性的變化導緻了社會環境的興盛與衰退。

不過,“發展動能”還是比較籠統的概念,我們需要将其講得更具體一點,才能不辜負大家的期待。

“動能”就是社會經濟中經常被提起的:“催生、培育新的發展動能”、“動能轉換與轉型升級”等等。

一般這麼說的話,要麼是社會環境中出現了産生新的發展動能的契機,新的發展動能會持續推動社會經濟向上發展。要麼就是社會環境中發展動能衰退了,導緻社會經濟的衰退,需要新的動能來挽救社會發展的頹勢。

這就跟股市一樣,當股市上漲的時候,就可以認為推動股市上漲的動能強勁,而股市下跌的時候,就可以認為拉動股市上漲的動能衰退了。

再具體一點,比如新技術的發明,就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巨大動能。新的技術最大的特點就是效率高,工業革命産生後,用機器生産襪子,其效率是手工生産襪子的幾十倍甚至上百倍。人類社會兩三百年來的經濟高速發展,把社會建設成如今這個樣子,人們能夠獲得遠超古人的物質生活,都是技術爆炸産生的紅利。

雖然技術厲害,不過,發展動能所包含的不光隻有技術。想來想去,發現有一個詞最合适,就是創新,創新産生動能,放在任何時代都合适。創新包含了技術創新,但模式創新、文化創新、制度創新等都可以放進來。

之前我們國家曾經提出一個口号是:“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

事實證明,這句話無比正确,中國近幾十年的高速發展,網上有種說法是得益于人口紅利,其實這麼說有問題,人口多并不一定創造更多的經濟财富,人們能夠享受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更多地是得益于技術創新産生的紅利。

創新的本質是,通過創新産生了動能差,這個動能差就是相較于社會普遍水平或原有水平的優勢。社會産生了這個優勢,就會催生、培育出新的動能,拉動一波社會經濟的增長。

我們可以這樣總結一下:當社會發展動能強勁的時候,就是陽;反之,當社會發展動能衰退的時候,就是陰。

所以說,陰陽的概念看似玄玄乎乎的,其實平淡無奇。

不過,這裡要強調一點的是,将“天道”的概念從自然環境推演到社會環境中,中間存在一個巨大的鴻溝。如果跨越不了這個鴻溝,要想徹底理解“天道”的概念仍然是門兒都沒有,而跨越這個鴻溝用到的恰恰是推演思維。

很多人能夠想明白天道的陰陽變化是能量的變化,但想不到社會環境的變化也是需要動能的,和自然環境中天道的變化遵循的是同樣的邏輯。

3

地道的變化是剛柔的變化。這個理解起來稍微困難一點,不過隻要你不把“剛”理解為堅硬的大地,“柔”理解為爛稀泥,就不會陷入認知誤區。

實際上,地道的變化和天道的變化是緊密相連的。天道的能量變化導緻陰陽的變化,反映到大地上會導緻資源的變化,具體表現就是大地萬物是否能将太陽的能量轉化為可以利用的資源。

春天來了,夏天到了,太陽輻射的能量增強,氣溫升高,花草樹木生長,開花結果,動物也都出來覓食活動,大地上萬物變得活躍起來,環境中充滿生機。秋天來了,冬天到了,太陽輻射的能量減弱,氣溫降低,花草樹木開始凋零,動物也開始收縮活動,有些遷徙,有些冬眠,有些貯存糧食過冬。所以,就有了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

這樣的規律就是大地的規律,如果和“剛柔”聯系起來,它和“生機活力”有關。資源的産生是大地萬物轉化太陽能量産生的,當資源增多的時候,環境中的生機活力就很旺盛,萬物的生長繁殖就很旺盛,這對所有生命體都是一樣的。

比如說,水資源多、土地肥沃的地方,草木生長就很旺盛,草木旺盛的地方鳥獸昆蟲就很多,環境中的生機活力就很旺盛,萬物都能從環境中獲得資源讓自己生長壯大。

反之,當環境中資源匮乏的時候,草木的生長就很緩慢,甚至停止生長,鳥獸昆蟲也一樣,環境中的生機活力就會衰退,萬物開始收縮力量,在資源匮乏的環境中求生存。

依據邏輯的推演,剛柔的變化最準确的解釋就是環境中生機活力的變化,生機活力強了就是剛,生機活力弱了就是柔。

當然,剛柔的概念還有一個更“科學”的解釋,叫“資源流動性”,當資源流動性強的時候就是剛,當資源流動性弱的時候就是柔。

當自然環境中生機活力旺盛的時候,資源流動性很快,資源在不同事物之間進行交換,最終形成豐富多樣的生态系統。這個可以用“食物鍊”的概念來分析。草木光合作用生長,兔子吃草、狼吃兔子;昆蟲啃食樹葉,小鳥吃昆蟲,老鷹吃小鳥;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

自然界生态系統就是靠食物鍊維持的,生态系統運行的過程就是資源交換的過程,當生态系統生機活力旺盛的時候,意味着系統内的資源充沛,流動性很快,充滿了陽剛之氣。反之,當生态系統中生機活力衰退的時候,意味着系統内資源匮乏,流動性很慢,所呈現的就是陰柔的景象。

同樣的,要真正理解“地道”,需要将“地道”的概念從自然環境“移植”到社會環境中。

這同樣是一個推演的過程。

社會環境的運行是需要資源的,不過這個資源不僅僅限于自然資源,人需要糧食、瓜果、肉等食物維持生存,但也需要房子、車子以及其他生活物資來豐富生活,所以維持社會環境運行的資源要比自然資源更豐富一些。

包括糧食、瓜果、肉這些資源都是人們勞動創造的,為了豐富生活,讓生活過得更好,人們建房子、造車子、做家具等等,為了創造這些資源,人們又需要土地、林木、礦藏等資源。

人們獲得這些資源,除了自己的勞動創造之外,另一重要的渠道就是交換。拿自己手中多餘的去換别人手中多餘的,于是市場就形成了。

有了市場,社會資源就有了流動性,牧民手中牛羊多,需要糧食,就拿自己的牛羊去和種糧食的農民換,農民種的糧食多,想吃肉,就拿自己的糧食去換牧民手中的牛羊。

如果你需要獲得更多生活資源,就必須創造更多别人需要的資源,然後把别人手中的資源一一換過來,整個社會就是這樣運行的。

社會環境也像自然環境一樣,是一個生态系統,每個人在生态系統中所處的位置不一樣,能夠創造的社會資源也不一樣,能夠和别人交換的資源也不一樣,整個社會就如不同的鍊條連在一起的生态系統,資源就在這些不同的鍊條之間流動。

這些鍊條就如人體的血管一樣,當血液充沛、流動性強的時候,就相當于社會生态系統活力旺盛,充滿陽剛之氣,當血液不足、流動性弱的時候,就相當于社會系統活力衰退,社會機體變得柔弱。

為了資源交換的方便,人類發明了貨币,貨币就在不同的人手中流動起來。當社會資源流動性強的時候,一來說明社會創造的總的财富多,二來社會總的需求旺盛,資源流動性強,社會經濟的生機活力就很旺盛,這就是“剛”的内涵。

當社會創造的總的财富減少,或者社會總的消費能力減弱,社會财富的流動性就變弱了,社會的生機活力就會下降,這就是“柔”的内涵。

社會總的财富增多,說明經濟生産旺盛,社會總的需求也旺盛,因為社會總的财富增多,人們通過競争獲得的資源利益也會增多,有了錢就可以去其他人手裡購買自己想要的東西,資源的流動性就變強了。

社會經濟活力變弱可能是社會生産創造總的财富減少,社會創造财富的能力減弱了,比如說在農業社會中一旦遇上洪澇災害,地裡莊稼收成就會銳減,導緻人們吃不上飯。或者比如說社會總的财富沒有減少,但吃飯的人多了,就是總的人口增加了,分到每個人手裡的财富就會變少,比如在古代很多時候人吃不上飯的原因就是人口膨脹,就那麼點地,種的莊稼有限,吃飯的人口多了,糧食供應就很緊張。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收入分配結構的問題,當社會貧富差距懸殊的時候,有錢人很有錢,但花不完,沒錢的人有需求,但沒錢消費,社會上少部分人掌握了絕大部分财富,絕大部分人卻隻能分到很少的财富,這樣的情況就會導緻社會财富的流動性減弱,整個社會就像凝固了一樣。

貧富差距無論在哪一個社會,哪一個時代都不是什麼好事,但曆史演變的規律告訴我們,任何一個社會最終都走向貧富差距的極端,當社會生機活力消失的時候,社會危機就會不斷地醞釀發酵,最終會引發社會的崩潰。

4

人道的變化是仁義的變化。人道的概念理解起來相對簡單,但仍需要轉變觀念才可以完全理解。三才中“人”的概念不是活生生的人,也不是某個人,而是環境中所有的人,是社會環境中所有的人形成的整體呈現的狀态。

這裡倒不用将“人道”的概念從自然環境推演到社會環境中,因為人本來就是社會中的人。

社會環境中所有的人形成的整體呈現的狀态,本質上是人的關系狀态。人的關系狀态如果分為兩種相互對立的狀态,隻能是以下這兩種狀态:

第一,環境中人的凝聚力強大,人心團結,秩序穩定。

第二,環境中人的凝聚力很弱,人心離散,秩序混亂。

理解了這兩點,“立人之道仁與義”這句話到底該怎麼理解就呼之欲出了。

當環境中人的凝聚力強大,人心團結,秩序穩定的時候,這個時候整個社會集體的力量就很強大,所謂人多力量大,當然是要聚在一起搞事情了。

這個時候就要發揮“義”的作用,意思就是有個領導能夠帶領大家一起搞事情。

環境中人的凝聚力強大的原因有很多,但根本的原因是大家有共同的利益,比如說人團結在一起生産效率高,能夠創造更多的财富,分配到每個人身上比每個人單幹要賺得多,這個時候人的凝聚力就很強。或者創造的财富并不多,但分配機制很公平,每個人都能得到自己應得的,人的凝聚力也很強。要麼大家聚在一起,有共同的志向,雖然現在所得不多,但未來可期,奮鬥個三年五載,人人都能成就一番事業,這個時候人的凝聚力也很強。

理解了“義”的概念,我們再來說說“仁”。

“仁”的概念對應的是人的凝聚力不足的時候。這個也不難理解,人的凝聚力不足,人心離散,主要的原因就是人們缺乏共同的利益,無法在一起搞事情了。或者不僅無法搞事情,相互之間還存在利益沖突,利益沖突導緻相互内耗,秩序變得越來越亂,弄不好還會打起來。

當秩序混亂的時候,社會效率會很低,不僅會危害整個社會的利益,最終會危害每一個人的利益。這個時候就需要發揮“仁”的作用。

“仁”的作用,就是要建立更為公平的社會。大家在一起本來好好的過日子,之所以離心離德主要還是認為利益分配不公平。所謂不患寡而患不均就是這個意思,當社會中極少數人占據了絕大部分的資源利益,導緻社會上其他人食不果腹,衣不遮體,居無定所,這些人不用想每個人都有滿腹怨言,沒人想在這樣的社會中待下去,人心離散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當社會出現這種情況怎麼辦?尤其是統治階層是不是要考慮一下這個社會是不是要繼續維持下去。答案當然是要繼續維持下去,本來是既得利益者,如果整個社會完了,既得利益也就随之沒了。

發揮“仁”的作用,就要厲行改革,讓富人多交稅,補貼窮人,或者創造新的就業機會,讓窮人能夠有飯吃。

當然,也有“仁”發揮不了作用的時候,富人不願多交稅,依然貪得無厭,社會也創造不出更多的就業機會,吃不起飯的窮人隻好揭竿而起,打破一個萬惡的舊社會,然後重新洗一下牌,建立一個更為公平的新社會。

這就是“仁”的全部含義,當社會凝聚力強大的時候,人們團結在一起搞事情,所以導之以義,當人們需要得到更公平對待的時候,就需要濟之以仁。

5

至此,“天、地、人”三才的概念都已經講述完畢,“天、地、人”三才的概念是易經最基本的概念,掌握了“天、地、人”三才的概念,你已經知道了打開易經這座殿堂的鑰匙,它到底長什麼樣子,是什麼材質。

接下來還有重要的兩步,走完這兩步才能知道這把鑰匙到底該如何用,大家不要着急,有些耐心,真正的精彩的部分來了。

在易經中,天道、地道、人道所呈現的狀态稱為爻象,每個爻象分别有兩種狀态,分别為陰爻和陽爻。天道的陽爻就是動能強盛的時候,陰爻就是動能減弱的時候;地道的陽爻就是資源豐富、流動性強的時候,陰爻就是資源匮乏、流動性弱的時候;人道的陽爻就是凝聚力強、秩序穩定的時候,陰爻就是凝聚力弱、秩序混亂的時候。

天道、地道、人道不同的爻象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八卦,對應的就是八種不同的環境狀态,分别是乾、兌、離、震、巽、坎、艮、坤。

所以八卦的卦象到底是什麼,如果隻知道乾啊,兌啊這些東西,永遠都是雲裡霧裡,不明覺厲,如果把它解釋為環境所呈現的狀态,就非常淺顯易懂。

還有就是爻象,給人的感覺也很籠統,不明所以,如果解釋為決定環境狀态的三個不同的維度,就很明了。在社會環境中,發展動能、資源利益和人的凝聚力就是決定社會環境狀态三個不同的維度。

其實思來想去,最終你會發現決定環境狀态的維度也就這三個,還真找不出第四個來。

用乾、兌、離、震、巽、坎、艮、坤這些卦象來概括環境的狀态,用的就是歸納的方法,為了讓其看起來更生動一些,古人還用了天、澤、火、雷、風、水、山、地這裡物象來概括描述。

而且,八卦所概括描述的隻能是天、地、人三個不同的維度所決定的環境狀态,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上有天,下有地,中間是千千萬萬來來往往的人,可不就是環境所呈現的景象嘛。

具體我們可以這樣來表述:

乾所代表的環境,發展動能強勁;資源充足,流動性強,活力旺盛;人的凝聚力強,秩序穩定。

兌所代表的環境,發展動能不足;但資源充足,流動性強,活力旺盛;人的凝聚力強,秩序穩定。

離所代表的環境,發展動能強勁;資源充足,流動性強,活力旺盛;但人的凝聚力弱,秩序混亂。

震所代表的環境,發展動能不足;人的凝聚力弱,秩序混亂;但資源充足,流動性強,活力旺盛。

巽所代表的環境,發展動能強勁;人的凝聚力強,秩序穩定;但資源匮乏,流動性弱,缺乏活力。

坎所代表的環境,發展動能不足;而且資源匮乏,流動性弱,缺乏活力;但人的凝聚力強,秩序穩定。

艮所代表的環境,發展動能強勁;但資源匮乏,流動性弱,缺乏活力;而且人的凝聚力不足,秩序混亂。

坤所代表的環境,發展動能不足;資源匮乏,流動性弱,缺乏活力;而且人的凝聚力不足,秩序混亂。

八卦的概念其實也就這麼簡單,當你理解了它,感覺它也是平淡無奇,但裡面卻飽藏智慧,用八卦來概括不同的環境呈現的狀态,這種智慧令人感覺簡潔美妙而有神奇。

不過理解了八卦,還不能得意,因為大家都知道易經是六十四卦,比八卦多了一個指數級,所以在八卦的基礎上還需要進一步推演,才能完全掌握打開易經殿堂大門這把鑰匙。

隻剩最後一步了,跨過這一步,就能憑借手中的鑰匙,打開大門,進入代表着人類至高智慧的殿堂,大家先按耐一下心情,這最後更精彩的一步,更為簡單,跨過了這一步,将會使人的智慧實現一步巨大的跨越和躍升。

6

八卦的概念簡單,是因為我們理解了“天、地、人”的基本概念。六十四卦更簡單,簡單到我們隻需要把環境區分一下,然後再疊加一下就行。

八卦的每一個卦象都代表一種環境狀态,但環境根據主體視角可以分為内部環境和外部環境。

注意,這裡出現一個新的概念,叫“主體視角”。“主體視角”這個概念也很簡單,就是以人所處的環境來确定内部環境和外部環境。

比如當你觀察分析自己所處的環境的時候,你所處的環境就是内部環境,而相對于内部環境之外的環境就是外部環境。

當你觀察分析别人所處的環境的時候,别人所處的環境就是内部環境,而相對于他人所處的内部環境之外的環境就是外部環境。

無論是内部環境,還是外部環境,都具有“天、地、人”三個不同的維度,就是都有八個不同的狀态,内外環境分别有八個不同的狀态,也就是内卦和外卦分别有八個不同的卦象,内卦和外卦疊加一下,六十四卦就出來了。

六十四卦所代表的就是六十四種不同的環境狀态。

夠簡單吧。

所以,六十四卦是非常個性化的東西,不同的人所處的内部環境或外部環境不一樣,面對的卦象就完全不一樣。

不過,要徹底理解六十四卦還需要多說一些。

内部環境是内卦,外部環境是外卦。不過外部環境是更大的環境,也是占據主導地位的環境,往往代表着全局環境,而内部環境是小的環境,往往是處于從屬地位的環境,代表着局部環境。

所以,内卦也常稱為下卦,而外卦也常稱為上卦。

具體而言,内部環境或者說局部環境,如果是人們所處的行業環境或所在的階層、所處的區域,外部環境或者說全局環境,就是整個國家環境。

如果說内部環境或者說局部環境是人們所處的國家環境,而外部環境或者說全局環境就是整個國際環境。

到這裡,大家就應該明白了。易經中每一卦講得都是環境處在什麼樣的狀态,在相應的環境狀态下,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産生什麼樣的結果,應該作出什麼樣的選擇和行動等等。

每個爻象代表着内部環境或者外部環境的一個維度,當爻象為陽爻或陰爻的時候,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産生什麼樣的結果,應該作出什麼樣的選擇和行動。

但每個爻象又受到其他爻象的影響,比如說人的關系狀态這個維度會受到發展動能和資源利益這兩個維度的影響。内卦和外卦之間,同類的爻象會相互影響,比如内外環境發展動能之間會相互影響,資源利益會相互影響,人的關系狀态也會相互影響。

讀到這裡估計又有些燒腦了。

不過細細品一下也很簡單,就是當内外環境存在能量、資源或凝聚力的差異,也就是同類的爻象一個為陰爻,一個為陽爻,内外環境之間會出現能量的流通、資源的流動,人們對動能、資源的追逐,人的力量相互作用等。

或者說内外環境之間能量、資源或凝聚力沒有差異,要麼能量都很強或者都很弱,要麼資源都很多、流動性很強或者資源都很匮乏、流動性都很弱,要麼人的凝聚力都很強、秩序穩定或者人的凝聚力都很弱、秩序混亂,内外環境之間同類的爻象也會産生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

在易經的概念中,上面的就是“正應”,下面的就叫“敵應”。

下面再來說說變卦是如何産生的,變卦就是環境的演變,環境由一種狀态變為另一種狀态就是變卦。

環境中本來動能很強,後來動能衰退了,于是變卦了。或者本來資源很豐富,流動性很強,後來資源變得匮乏了,流動性弱了,于是變卦了。或者本來人的凝聚力很強,秩序很穩定,後來人的凝聚力變弱了,秩序混亂了,于是又變卦了。

當然,環境還會向相反的方向演變。

環境中動能很弱,後來變強了,于是變卦了。或者本來資源很匮乏,流動性很弱,後來資源變得豐富了,流動性強了,于是變卦了。或者本來人的凝聚力很弱,秩序很混亂,後來人的凝聚力變強了,秩序穩定了,于是又變卦了。

不同的環境之間就是這樣變來變去的,這其中分為内部環境的變化和外部環境的變化。内部環境變了,會向外影響外部環境。外部環境變了,又會向内影響内部環境。

整部易經的六十四卦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上創作出來的。

“周易”的“周”字在甲骨文中的意思是四邊的田地裡長着植物,本意是四周的意思,所指的也是人所處的環境。“易”的意思就是變化。“周易”的意思就是環境的演變,或者你可以加上時間的維度,稱之為時代的演變。

7

如果你已經讀到這裡,恭喜你,打開易經殿堂這把鑰匙你已經完全掌握了,登堂入室的時間到了。有了這把鑰匙,你就能打開易經這座殿堂的大門,遍曆其中的每一個角落,領略到它的神奇和美妙。

這把鑰匙相當于易經的基礎理論模型,掌握了這個基礎理論模型,再去讀易經,易經中的每一卦在邏輯上都是通的,是非常淺顯易懂的知識。隻要你不嫌它枯燥無味,就如蘇格拉底三段論一樣,可以很輕松地讀懂它。

實際上,易經一點也不枯燥無味,從中你能看到波瀾壯闊的曆史,看到世間的衆生百态,國家的崛起和衰落、商業的繁榮和沒落、戰争的興起,人們為了理想的奮鬥,為了利益的角逐,在時勢面前的抉擇和行動,其中的内容無比精彩絕倫。

而且,易經是一個絕佳的決策工具,根據易經的原則,當環境的狀态以及發展脈絡确定的時候,環境中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該如何應對,如何做出選擇,都非常清晰明了。不僅帝王将相可以用來進行治國理政,其他人也可以依據環境的狀态和發展的脈絡,做出理性的決策。

這裡沒有什麼宿命論,更準确的說法應該是環境的演變,或者說時代的演變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環境的演變有着内在的本質規律,這個本質規律就是由天道、地道、人道所決定的内外環境的狀态和變化,人的一切選抉擇和行動都是受到環境的狀态和變化的影響而做出的。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閱讀曆史的時候會發現曆史上很多階段雖然隔着幾百年,甚至是幾千年,但整個曆程有着驚人的相似性,按照易經的原則來分析,就是他們的卦象是一樣的,所以曆史的進程大緻相同。

易經的高超之處就在于在不斷變化的時代演變中,抓住了不變的規律。以不變應萬變,則能立于不敗之地,這也是為什麼易經能夠跨越幾千年的時間還能興盛不衰的原因。迄今為止,在社會科學領域還沒有一門學說能夠在簡潔性、準确性和實用性上能夠超過易經。

如果你有興趣,那就跟着一起來,讓我們拿着這把鑰匙,打開易經的智慧殿堂,共赴一場豪華的智慧之旅。

全文完,如果覺得文章寫得不錯,請順手點個贊吧。為了不錯過後面更精彩的文章,請點擊關注本号,你随手打開的是一個全新的世界。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