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溫回暖,萬物複蘇
全國各地也陸續進入
春耕農忙時節
讓我們來欣賞田間地頭
一幅幅生機盎然的“春耕圖”
一年之計在于春
一年好景在春耕
農戶們也都趁着晴好天氣
緊鑼密鼓忙春耕
但你了解農業“靠天吃飯”大智慧嗎?
所謂“靠天吃飯”,則是說氣象、氣候條件對農業的影響相當大。如果風調雨順,莊稼就會有好收成;如果旱澇災害,莊稼就會減産甚至絕産。農業生産的好與壞由氣象、氣候條件來決定。
古時候,人們沒有現代的科技手段預測天氣,因此,古人隻能靠觀天打卦了。即使到了現在,在廣大的農村中,許多人還是沿用古老的習慣,村民出門勞作或出門辦事,常靠觀察自然現象預測天氣,決定如何安排生産勞作、外出辦事。而這些經驗性總結通過老一輩人的口傳和積累,至今還在起作用,甚至有時民間老百姓的經驗性總結甚至比天氣預報要準。
今天我們來扒一扒有哪些農業氣象術語。
一、古韻俗語型
1、"瑞雪兆豐年",是一句流傳很廣的農諺,它的意思是适時的冬雪預示着來年是豐收之年。是來年莊稼獲得豐收的預兆。
冬季天氣冷,下的雪往往不易融化,蓋在土壤上的雪是比較松軟的,裡面藏了許多不流動的空氣,空氣是不傳熱的,這樣就像給莊稼蓋了一條棉被,外面天氣再冷,下面的溫度也不會降得很低。等到寒潮過去以後,天氣漸漸回暖,雪慢慢融化,這樣,非但保住了莊稼不受凍害,而且雪融下去的水留在土壤裡,給莊稼積蓄了很多水,對春耕播種以及莊稼的生長發育都很有利。
2、氣象和農業關系方面, ”稻秀暖、麥秀寒”。
3、農業措施的氣象效應方面,如 ”鋤頭底下有水也有火”。
水、火是不相容的,為什麼鋤頭底下有水義有火呢?這是說鏟地可以起到既能保住下層土壤的水分,減少表層土壤水分的蒸發,叉能提高溫度的雙重作用。“鋤頭底下有水”是什麼意思呢?在下雨或灌水以後,土壤變僻比較緊密,土壤中的所有毛管孔隙都充滿了水分,如果雨後不及時鏟地,那麼大量的水分就會沿着土壤中的毛管孔潦,不斷上升到地表蒸發掉。而在這個時期鏟地,可以切斷上面土壤和下面土壤之間的毛管孔隙的連接,使水分不能沿毛管孔隙上升到地表,水分蒸發減慢,起到保蓄下層水分的作用。“鋤頭底下有火”是說土壤中水分多,地就發涼j鏟地後表屢土壤疏松了,容易透風,表層水分很快蒸發掉,表層土溫上升加快,從而有利于作物生長。
4. 農業氣象預測預報方面,如“槐樹不開花,晚田不歸家”,“夏天不熱,五谷不結”。
5. 農業氣象災害方面,如“豌豆開花,最怕風打”。
二、文藝底蘊型
1、以美麗的花果植物命名
這種婉約的初衷和柔美的名稱多起源于詩情畫意、才思敏捷的古代文人。
桃花汛
“桃花汛”也稱春汛、桃汛。每年的3月下旬或4月上旬,黃河的甯夏河段、内蒙古河段冰淩融化,河水會猛漲。 河水流至下遊時,正值沿岸地區春回大地、漫山遍野山桃花盛開的季節,所以被叫作“桃花汛”;在水柔山青的江南一帶,此種情況多被稱為“桃花水”。
《漢書˙卷二十九˙溝洫志》記載:“來春桃華水盛,必羨溢,有填淤反壤之害。”隋末唐初語言文字學家顔師古為其作注時,闡明這一名稱的由來,“蓋桃方華時,既有雨水,川谷冰泮,衆流猥集,波瀾盛長,故謂之桃花水耳。”
梅雨
“梅雨”是指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我國長江中下遊區域内出現的一段連陰雨天氣。 此時正值江南梅子黃熟之時,故亦稱“梅雨”或“黃梅雨”。雨帶停留時間稱為“梅雨季節”,梅雨季節開始的一天稱為“入梅”,結束的一天稱為“出梅”。
“梅雨”之稱至少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在晉代已有“夏至之雨,名曰黃梅雨”的記載;而其緣何以梅命名,南朝梁代《纂要》中稱“梅熟而雨曰梅雨”;宋代陳岩肖在《庚溪詩話》中也有“江南五月梅熟時,霖雨連旬,謂之黃梅雨”的記述。而宋代賀鑄的“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更是成為千古佳句。
2、以節氣命名
節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一直有着其獨特的文化魅力。不少氣象名詞均以節氣命名,不但傳遞了氣象信息,也飽含着文化底蘊。由于二十四節氣與農業生産有着密切的關系,所以以節氣命名的多為農業氣象服務用語。
寒露風
“寒露風”是指秋季冷空氣侵入後引起顯著降溫使水稻減産的低溫冷害。在中國南方,它多發生在“寒露”節氣前後,故名“寒露風”。
小滿寒
“小滿寒”是指出現在“小滿”節氣前後的低溫冷害,所以叫小滿寒。在江西,小滿寒具體指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北方冷空氣南下,日平均氣溫連續3天低于22℃,或者最低氣溫低于17℃的低溫陰雨天氣。同樣道理的還有芒種寒、清明風。
3、以節日或節俗命名
除節氣外,有些氣象服務術語還與中國傳統節日節俗有關,出口便覺文化内涵撲面而來。比如說龍舟水。“ 龍舟水”又稱端陽水,民間把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前後的較大降水過程稱為“龍舟水”。端午時節,南方暖濕氣流活躍,與從北方南下的冷空氣在廣東和廣西,福建,海南交彙,往往會出現持續大範圍的強降水。由于此時正值端午節龍舟競渡之時,所以稱之為“龍舟水”。
三、生動形象型
倒春寒:其實倒春寒也是農業氣象術語,用這個名詞來提醒農民們,注意做好春耕期間的防寒保暖。
“倒春寒”一般發生在每年的3月21日到4月10日,這段時間正值春耕,如果發生倒春寒,日平均氣溫不會高于12℃,維持期多在3天以上,有時候長達半個月,不 利秧苗生長,同時降溫伴随着陰雨,對農業的危害很大。因為目前我省尚未大範圍開始春耕,說“倒春寒”為時尚早。
四、平實普通型
盡管漢語博大精深,不少氣象服務術語的命名也是精彩巧妙,但大部分的氣象服務術語還是屬于平實普通型。就好比飲食的命名一樣,鴛鴦火鍋、四喜丸子、翡翠蝦仁等有聲有色的名字固然為菜品增色不少,但畢竟還是諸如番茄炒蛋、醋溜白菜、紅燒排骨、小蔥拌豆腐等大衆菜名更為常見。這類平實普通氣象服務術語我們不勝枚舉、耳熟能詳,比如“暖冬”“連陰雨”“幹熱風”“高溫熱浪”等等,當然也包括篇頭列舉的陰晴冷暖、風霜雨雪和我們可以據此證明自己“新潮前衛”并“見多識廣”的“PM2.5”和“飑線”。
視頻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參考資料:
@人民日報、無界田園等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