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公湖,俗稱蓮花池,位于成縣縣城西隅。據神話傳說,這裡的泉水是龍宮的酒溢出來的瓊漿玉液,飲之可以長生不老。唐天授年間(690年 ~ 692年)成州刺史裴守貞便在此鑿湖,并植新荷,民嘉其功,将其所鑿之湖譽稱為“裴公湖”。明萬曆年間知縣黃泳組織民力增補修葺,疏浚開拓,增添景緻,湖的規模更加擴大。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縣邑令胡承福在《同谷八景說》中雲:“若夫回視城中,池比西湖,曆久彌韻,則為裴湖冉香者是。”從此後,裴公湖便有了“隴右西湖”的美稱。
傳說裴公湖附近有清泉九眼,清碧澄澈,味極甘美,終年不涸。諸如倉泉、金泉、流金泉等,以清淨的水色和可口的水質,誘人喜愛。尤其是湖東北側的倉泉,水色明淨,甘冽清醇,水量豐富,給予裴公湖永不枯竭的水源,早有“倉泉據州,背山面池,且武圜冠幾稀”的記述和美名。關于倉泉的來曆,也有一段傳說。有一日,倉颉有緣來到地處西陲的下辨紫金山下,觐觀天象,一時覺得口渴難忍。正當焦慮之際,忽聞山下泉水汩汩,他情不自禁地掬飲幾口,頓覺清爽汗消。自此,人們便把這眼泉水譽為“倉泉”,意即其神靈之氣,上應天倉,泉水湧則而粟米下,隐含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之意。(據《後漢書·倉颉傳》載:“倉颉,黃帝時為左史,生而神聖,有四目,觀鳥獸之迹,體類象形而制字,以代結繩之政,字成,天雨粟。”)
裴公湖坐北朝南,身分東西,狀若粉蝶,湖山堂及兩廂遊廊為蝶身,東西兩湖為兩翼,兩岸垂柳,恰似蝶須。玉立湖心中間的湖山堂俗稱“蓮亭”,為矗脊攢頂之八角亭,其尖頂淩曾,飛檐卷翹,藻井絢麗,流舟溢彩,色彩明豔,氣勢不凡。“蓮亭”遊廊通道兩邊有低矮的護欄,遊廊三楹接亭之南北,雕梁畫棟,描金塗朱,朱欄剔透,水軒玲珑,兩湖皆荷,東紅西白,環岸植有柳樹、碧桃、玉蘭、國槐等樹木。湖心堂亭閣上端分别書寫三塊“雲錦”、“凝翠”、“霞漪”的楹額。每至夏秋之交,滿池碧蓮,香飄數裡,垂柳拂波,遊魚戲水,燕翔樓前,遊人或憑欄湖亭,或蕩小舟于湖面,或漫步浏覽于岸堤,清風馥郁,愉悅舒暢,情趣盎然。
一九七八年縣政府撥款對裴公湖進行了修繕擴建,并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當你走進新建的牌坊正門時,上書“裴公湖”三個大字,遒勁有力,雄渾厚重,字口豐滿,雍容大氣。大門内正中間一灘池水中央建有一座石質塑像,是一位亭亭玉立、發髻高聳、面容秀麗、長裙寬袖、衣袂飄逸的少女蓮姑,隻見她雙手捧着一朵含苞欲放的荷花,雙腳站立在石雕荷花底座之上,底座則沉浸在四周的噴泉之中,池的邊沿也是一朵凹凸呈現的八瓣蓮花,池水、荷花、美人相互映襯,相得溢彰。正應了古詩:“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蓮姑塑像兩側被改建成花園,左側新建了兩排仿古長廊和涼亭,種植了大量名貴花木。西側修建了典雅壯麗的圖書館樓,特别是北側古色古香的同谷畫院臨湖水榭又為園中增加了别具風韻的景緻。
2013年6月1日政府發布公告對裴公湖圍欄進行升級改造,拆除原有圍牆、長廊和亭子,一期投資一千多萬元,水體改造及湖中清淤30000平米,公園鋪裝1736平米,改造原有建築332平米,新建建築476平米,新增湖邊欄杆600米,改造道路2100平米,敷設綠地澆灌管線1270米、電纜2000米、各種燈具195組以及綠化工程。
現在,湖邊遊廊上有休閑者,也唱戲的老人,還有欣賞湖中綠肥、紅肥和純白的荷葉荷花的遊人,在如此優美清麗、充滿詩情畫意的甯靜閑适的環境中,凝視清幽明淨的湖水,吮吸着荷的花葉的清香,觀賞着綠葉擎天、荷花映日的美景,置身于古典亭榭遊廊建築的意蘊中,确實讓人爽心悅目、心曠神怡、心情放松,使人深深感悟到人文與自然景觀的親切和可敬。
上一篇
甯作相思苦,不作浮萍聚
下一篇
貼敷治小兒腹瀉驗方10則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