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沒有三兩三,豈敢上梁山”,“三兩三”可用來代指“具有過硬本領”。在中醫界,便流傳着一輯“三兩三”驗方,初為流傳于民間之秘方。
“三兩三”由三味三兩藥物,一味三錢或三分的藥物,共4味藥組。此外也有“三兩三錢三”,為三味三兩藥物,一味三錢藥物,再加一味三分或三厘的藥物,共5味組成。相傳其中三分或三厘的藥物,為湯方中的保密藥,多由醫師親自加入湯内,雖然加的隻是三分藥,而療效要高出許多。
據傳,“三兩三”由民國時期湖南資興民間醫生袁國華所傳,宋孝志宋老首先整理發表于1962年第2期《廣東中醫》。
瘡 瘍 三 兩 三
生黃芪30g金銀花30g全當歸30g
生甘草9g川蜈蚣0.1g
[主治]養氣血解毒,主治瘡瘍,肌肉風濕,風疹。用于久治不愈的皮膚病及荨麻疹等。
[方解]金銀花治一切風濕氣;當歸治一切風,除濕痹;黃芪能止諸經之痛;甘草通經脈,利血,堅筋骨,長肌肉;蜈蚣善走袪風。蜈蚣辛溫有毒而能除風攻毒,主治丹毒痜瘡,便毒瘰疠,用于遷延日久之瘡疹,更具殊功,此物雖有毒,但在能解百藥毒的甘草協調之下,無不良反應。黃芪、甘草宜生用,不宜炙用,炙則純屬内補,排毒之力轉微。
患者,男,40餘歲,患肌肉風濕已十餘年,更曆多醫,迄未根治,甚以為苦,後更生黃水瘡,自以為瘡疹小毒,未曾就醫,遷延二年餘,形體日憊,如來就診,詳其病情經過,按辨證施治标本先後原則,先治其新病,予“瘡瘍三兩三”六劑,藥後不但黃水瘡結痂告愈,肌肉風濕痛亦随之大減,遂教再将原方服六劑,肌肉風濕痛亦獲全愈。後經訪問未複發。
此外,房定亞教授在論治皮膚科頑疾,如過敏性皮炎、結節性血管炎、天疤瘡等時,亦常予用本方加減,亦常收獲良效。
患者,女,50歲,2周前無誘因出現雙乳房下風疹塊,色暗紅,痰癢甚,2日後面部、軀幹、雙上肢、雙大腿均出現風疹塊,痰癢難忍,某醫院診斷為過敏性皮炎,經抗過敏治療3天無效,服中藥又治7天仍無效。症見:全身密集暗紅色斑疹,局部腫脹,皮溫高,觸之發硬,口幹、納可,二便調,舌紅少苔,脈細數。證屬毒熱内蘊,兼有陰虛。治以清熱解毒,養陰祛風。處方:金銀花、黃芪、當歸、生甘草、生地黃、土茯苓、白蒺藜、白鮮皮,水煎服。服藥7劑,癢消疹退,膚色基本正常,又服7劑鞏固療效,停藥後皮疹未複發。
首 風 三 兩 三
麻黃30g(打碎節先煎去沫)
桂枝30g(去皮)
罂栗殼30g甘草9g
痛偏于左的加龍膽草0.1g
痛偏于右的加鈎藤鈎0.1g
痛頭不偏的加陳細茶0.1g
[主治]袪風逐寒,主治風寒入于骨髓之頭痛、偏頭痛久而不愈。
[方解]凡風寒之邪,皆由皮毛而入,故必使之從皮毛而出。本方麻黃散寒,桂枝袪風,更以罂栗殼固表止痛,甘草和中。痛偏于左為肝氣上逆,用龍膽草瀉肝火;偏于右者為百肺失清肅,以鈎藤鈎平肝風(左右以先天八卦定位:東方震木為肝;右為兌金為肺)。陳細茶解結止痛,服之鮮有不效者。輕者一服即愈,重者二劑必愈。如服一劑不效,不可再服。因尚有不屬于風寒入裡之頭痛,如梅毒蘊結、胃熱熏蒸等,就不是本方所可治療的。
患者,男,50多歲,患偏頭痛10年,發則頭面汗出,每遇氣候将變,疼痛必甚,袁醫師予“首風三兩三”,服藥一劑,其痛即止,後屢經訪問,迄今未複發。
跌 打 三 兩 三
全當歸30g金銀花30g大川芎30g
穿山甲9g滇三七0.1g(研沖)
[主治]通經脈,活氣血。主治急虛身中,即本身虛竭,倉猝支不住而出現失足沉溺,以緻五髒閉絕,脈道不通,氣不往來之症。
[方解]本方當歸除客血内塞,溫中止痛,破惡血,生新血,協同川芎理一切血,去瘀血,養新血;金銀花通行十二經,消諸腫痛;穿山甲出陰入陽,通竄經絡,能直達病所;三七散血止痛,于跌撲未出血者,更為要藥。君臣佐使配合得宜,真有起死回生之妙。如果骨斷筋折,就不屬于本方範疇了。
患者,男,由高樓跌下,牙關緊閉,氣絕無聲。檢查傷勢後即處原方予之,藥煎好,即将滇三七末調入湯中予服。藥後腹中雷鳴,過三個多小時,傷者漸知人事。再服二煎藥,又過一時許大便一次,便中純為紫色血塊;第二日原方繼續服一劑,又下紫黑血塊二次,疼痛消失,已能步履;第三日再服一劑,便中已無血,傷勢向愈。
劉福奇主任經過臨床中的摸索和實踐,發現在中風病後肩手綜合征治療中,特别是在Ⅰ、Ⅱ期,辨證應用本方加減,可減輕肩手綜合征的症狀。
患者,男性,71歲。半年前患急性腦梗死,症狀見左側肢體活動不利,左手持物困難,行走不穩。患病急性期遂出現偏癱側手背及肩部疼痛,肢體活動受限,手、腕、肩關節腫脹。患者僅靠口服止痛片緩解症狀,未系統康複治療。後因住所陰冷潮濕,出現左側肩手疼痛逐漸加重,口服止痛片無效。症見左肩及左手冷痛,手背腫脹,被動活動後尤甚,夜間疼痛難以入睡,左側掌指關節、腕關節及肩關節活動受限,肢體拘緊不舒,皮溫不高,喜暖畏寒,後背冷痛,乏力氣短,納少。舌質淡暗,有瘀點,苔薄白,脈弦細。診斷為肩手綜合征Ⅱ期、中風病後遺症期。屬氣血虧虛,寒濕瘀阻之證。處方:當歸、川芎、忍冬藤、炮山甲、黃芪、鹿角、桂枝、白芍、炒白芥子、炙乳香、炙沒藥、水蛭、三七粉。14劑水煎服。
兩周後,患者訴左手腫脹減輕,左側肩部及手腕仍感疼痛,但夜間已能入睡,患側肢體活動較前靈活,精神較前好轉,但服藥後時感惡心欲嘔,燒心,仍感乏力,大便稀薄,無發熱。觀舌質暗淡,苔薄白,脈弦細。前方去乳香、沒藥,當歸減半,加全蠍、蜈蚣、麸炒蒼術、麸炒白術、醋延胡索、生姜、大棗。14劑水煎服。
又兩周後,患者患側肢體肩手疼痛明顯緩解,肢體活動較前靈活,左手無腫脹,左手能持物活動,能緩慢獨立行走,後背冷痛減輕,無明顯燒心惡心,納眠可,大便正常,時有乏力,尿頻急。舌質暗淡,苔白,脈沉細。方選“三兩三”合補陽還五湯加減:當歸、川芎、忍冬藤、炮山甲、黃芪、白術、鹿角、桂枝、白芍、赤芍、地龍、全蠍、蜈蚣、鬼箭羽、紅花、三七。繼服藥4周。半年後随診,患者肩手疼痛症狀完全緩解,生活基本能自理。
張炳厚教授應用本方加減治療風寒濕痹證及胸痹,取得滿意療效。
患者,男,72歲,退休幹部,2009年12月21日初診。冠心病史3年,半年前行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術後仍感胸悶陣作,痛有定處,勞累及休息時均有發作,伴心悸氣短,夜半咽幹,手足心熱,頭暈目眩,動則喘乏,大便秘結。心電圖窦性心律,ST-T改變。舌淡黯有瘀斑,苔少欠津,脈弦細。中醫診斷為胸痹,氣陰兩虛,心脈瘀阻之證處方:生黃芪、黨參、全當歸、大川芎、雞血藤、三七面、潤元參、全瓜蒌、炙甘草、制乳沒、炒川楝、醋元胡、制水蛭、酥土元。7劑,水煎服。
服上藥2周後,患者胸悶胸痛未作,乏力氣短減輕,夜半咽幹好轉,氣力增加,精神改善,舌淡暗有瘀斑,苔少,脈弦細。繼用前方,加紫丹參。2月餘後,患者胸悶胸痛未作。心電圖窦性心律ST-T改變較前明顯改善。囑上方長期服用。
潰 瘍 三 兩 三
赤小豆30g栝蒌根30g
浙貝母30g大冰片0.1g
[主治]癰疽潰後,久不斂口,或遠年近日之潰瘍均可敷貼。
[用法]上藥各研成極細未,稱足分量後,再将藥末和勻,視瘡口大小分為二或三包,每包用雞蛋清調敷,日換一次,換下之藥,不可扔掉,将膿血放置淨土上,(地氣)吸去其毒,次日仍以雞蛋白合前藥勻調包敷,以一料交替使用,至愈為止,藥力始可用盡。
患者,男,60餘歲,中醫師,足生癰毒,冬愈春發,往始20餘年,内服外敷,百藥不效,後來求診時自稱為臁瘡,遂予本方敷貼20餘日,即告全愈。
據宋老所言,還有部分“三兩三”方,其未在臨床上進行驗證,也未在《廣東中醫》中發表,加之已過26年,也忘掉一部分,下面亦将之一一列出。
熱痹三兩三
益母草30g透骨草30g仙鶴草30g
知母9g制馬前0.1g
[主治]熱痹及類風濕性關節炎,以及痛風等。
* 宋老此方化裁出一個痛風丸,專治痛風。
安眠三兩三
生地黃30g酸棗仁30g茯神30g
防已9g朱砂0.1g(分沖)
[主治]少寐易醒(即神經衰弱症),但朱砂不能多服,6~12付即可。
[按語]本方有防己地黃之意,若溫服後加白酒或黃酒一杯,則會“不安神而神自安”。
自汗三兩三
生芪30g生龍牡各15g黑豆30g
炒白術9g燈芯0.1g
[主治]自汗出。
上一篇
道家奇門-步鬥聚氣功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