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針刺麻醉臨床實踐60年曆程回顧

編者按:值此針刺麻醉誕生60年之際,本刊特約長期緻力于針刺麻醉臨床實踐并帶領團隊取得豐碩成果的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嶽陽中西醫結合醫院院長周嘉教授回顧針刺麻醉60年的臨床發展曆程。曆經輝煌與坎坷,針刺麻醉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并與時俱進,不斷形成符合臨床需求的新模式。

針刺麻醉臨床實踐60年曆程回顧

周 嘉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嶽陽中西醫結合醫院,上海)

About 60 Years’ of

ZHOU Jia( of and , of , , China)

[]a (AA) is an by in China in 1950s。 As a and , AA have and , a of in the past 60 years。, the of was , and was to the world。

The paper of and of of AA from years of 1950s up to now, the stage (1958—1966), stage (1967—1979), (1980—2004) and (2005—now)。 The AA has , to drug ( ), and to the of whole 。 , it keeps and from and to organ of post 。 The AA , and also has a room for , being of n and 。

[]a; ; ; ;

針刺麻醉技術及其理論是中國醫務工作者和科研人員,在針刺治療各種疾病引起的疼痛的傳統針灸學寶貴經驗基礎上,将針刺療法與外科手術相結合而創造的一種中國所特有的麻醉方法。作為中西醫結合的典範,針刺麻醉無疑是中國醫學史上最具原創性的醫學研究領域之一,被世界衛生組織認可為中國原創性醫學科學研究五項重大成果之一[1]。回顧針刺麻醉60年的發展曆程,可分為以下4個階段:初創期、快速推進期、沉澱鞏固期和新發展期。本文圍繞這4個階段,就針刺麻醉技術的臨床應用和發展做一個簡要的總結。

1 初創期(1958年—1966年)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一直堅持中西醫并重、中西醫結合的方針,中醫和西醫相互學習。了解到針刺在臨床上能有效治療各種痛症後,1958年8月30日上海第一人民醫院首次在扁桃體摘除術中采用針刺雙側合谷穴的方法,在沒有使用任何麻醉藥物的情況下順利完成手術并獲得成功,消息發表于當年9月5日上海《解放日報》。同年12月西安第四人民醫院采用電針刺激雙側合谷和太沖穴麻醉下摘除扁桃體獲得成功。同時,武漢醫學院耳鼻喉科柯淵旋的團隊電針刺激合谷、扁麻穴麻醉下完成了12例扁桃體摘除術[2]。基于上述針刺麻醉下扁桃體摘除術的成功開展,開辟了針刺麻醉這一新的研究領域。随後,全國各地都開始嘗試将針刺麻醉應用于臨床各種小型手術當中。1959年12月,由西安市醫學科學研究所針灸麻醉研究室(西安市第四醫院)編著出版了我國第一部針刺麻醉專著——《針灸麻醉》。

1960年,上海第一結核病院胸外科在主任裘德懋教授帶領下,聯合麻醉科和上海市針灸研究所的針灸醫生,進行了針刺麻醉肺切除手術并取得成功[3]。這标志着針刺麻醉這一技術可以應用到大型手術當中,從而促進了全國多家單位探尋針刺麻醉技術在各大、中、小型手術中的實踐與應用。其中,整個上海市就将針刺麻醉拓展到顱腦腫瘤切除、全喉切除、脾胃次全切除、甲狀腺次全切除、剖腹産和子宮次全切除等手術中[4]。

1966年,衛生部在上海召開了第一次全國針刺麻醉工作會議,制定了《針刺穴位麻醉研究工作二年規劃綱要草案(1966—1968)》,并對推廣針刺麻醉的臨床應用和原理的研究均做了重要指示,針刺麻醉成就獲得肯定。從此,針刺麻醉在全國範圍迅速開展起來,手術例數和手術種類迅速擴大。

2 快速推進期(1967年—1979年)

1971年7月19日,新華社報道了針刺麻醉獲得成功的消息,在世界範圍内引起震動。同年,7月26日,美國著名記者在《紐約時報》頭版發表的文章《Now, About My in 》和第6版的文章《Now, Let Me Tell You About in 》,介紹了其本人在北京采用針灸療法治療闌尾炎術後腹痛腹脹的經曆,引起了國際上對針灸療法的興趣[5]。1972年尼克松訪華,尼克松本人及其代表團先後參觀了針刺麻醉下進行甲狀腺切除手術和肺葉切除手術,從而以針刺麻醉為契機在國際社會掀起一股針灸熱潮,推動了針灸療法走向世界[6]。同年,在上海仁濟醫院,王一山等成功完成了首例針刺麻醉體外循環心内直視手術,将針刺麻醉技術和适用病種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1974年上海電影制片廠攝制了一部名為《無影燈下頌銀針》的專門介紹針刺麻醉的電影。1976年創辦了《針刺麻醉》雜志(現《針刺研究》雜志),是專門報道針刺麻醉研究的全國性學術期刊。其創刊号還對當時國外針刺麻醉的情況進行了梳理和介紹,包括日本、蘇聯和英國等20多個國家當時已開展了針刺麻醉手術。

1979年,全國針灸針麻學術讨論會在北京隆重開幕,對50 年代以來針刺麻醉鎮痛的臨床應用範圍和機制研究做了總結。這一時期,針刺麻醉工作達到高潮,據統計截至1979年全國采用針刺麻醉進行的外科手術總量達到200餘萬例,涉及手術種類近100種[7]。上述大量的臨床探索和研究證明針刺麻醉具有安全、有效、不良反應少、生理幹擾小及術後恢複快等優點。

随着前期針刺麻醉臨床工作的大量開展和深入,逐漸認識到單純針刺麻醉下施行手術存在鎮痛不全、肌肉緊張和内髒牽拉反應等不足。雖然通過加強術前預測、穴位選擇、優化針刺參數等方法提高了針刺麻醉的效果,但是仍存在上述問題,難以突破。1979年全國針刺麻醉胃大部切除協作組在廣州會議上制訂研究計劃,将針藥複合麻醉方法列入探讨[8],由此開始了針刺麻醉新的一頁。

3 沉澱鞏固期(1980年—2004年)

上世紀80年代,針刺麻醉研究工作進入了鞏固和深入發展的階段,主要對針藥複合麻醉的方法和基本規律進行了探索。針藥複合麻醉開展之初的幾年,仍然對是否在針刺麻醉手術中采用藥物存在不同看法[9]。1981年全國針刺麻醉手術座談會肯定了針藥複合麻醉的初步成績,從此針藥複合麻醉方法逐漸被大家所接受[10]。1982年全國針刺麻醉胃切除術科研協作會議在上海召開。1986年中國針灸學會針刺麻醉研究會成立,大會暨學術讨論會于上海召開。大會制定了新的研究主攻方向:尋找針藥複合麻醉及其他有利于針刺麻醉效果的新途徑和方法[7]。1989年全國針刺麻醉與針刺鎮痛學術讨論會認識到針刺麻醉處于低潮,并指出我國針刺麻醉研究總體上與國外不少國家日益重視的趨勢不相适應[11]。

在“八五”(1990年—1995年)期間,一些高難度的外科手術如新喉再造、腎移植、大腦功能區及深部腫瘤切除等在針刺麻醉下獲得成功[12]。同時經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批準将針刺複合硬膜外麻醉列入鞏固課題,包括針藥複合麻醉用于腎移植術研究和針刺複合小劑量硬膜外麻醉胃大部切除術操作常規的規範化研究[10]。經研究發現:針藥複合麻醉的方法可顯著增強鎮痛效果,減少麻醉藥用量,同時在腎移植術中患者術後泌尿時間明顯提前,在胃大部切除術中患者術後腸胃功能恢複快。至“九五”(1996年—2000年)期間,由複旦大學醫學院牽頭進行了國家“九五”攻關專題“優化針藥複合麻醉和鎮痛的臨床及機理研究”,深入探讨了針藥結合用于麻醉及鎮痛的作用特點和優勢,揭示了針刺不僅具有鎮痛作用,還具有重要的生理保護功能[13]。

這一時期,針藥複合麻醉逐漸成為針刺麻醉的主流,包含了針刺複合局麻、針刺複合硬膜外麻醉和針刺複合全麻3個方面,不但加強了針刺麻醉的鎮痛效果,還有效彌補了以往單純針刺麻醉手術下肌肉緊張、内髒牽拉反應的不足。

4 新發展期(2005年至今)

2005年7月上海第二醫科大學仁濟醫院在總結以往經驗的基礎上,再次開展針藥結合麻醉下體外循環心内直視手術,将針刺麻醉用于心髒二尖瓣成形術和室間隔缺損修補手術并獲得成功。其中針刺麻醉下心髒二尖瓣成形術被英國BBC制作的《替代療法:針灸》收錄并播出,又一次引起國際上的關注。筆者有幸成為當時的主刀醫生。随後筆者率領的團隊進行了“淺睡眠、自主呼吸狀态下”針刺麻醉心内直視手術與常規氣管插管的比較,表明這一麻醉方式符合當代醫學倫理,在手術适應證得以擴大的同時,又有同等的安全性、有效性,明顯減少了氣管插管引起的并發症,減少了患者術後在院時間,相應減少了術後抗生素的使用,術後康複迅速,從而顯著降低了醫療費用[14-16]。将針刺麻醉改良方式拓展至肺部手術中,也獲得了良好的效果[17-18]。該技術獲行業内肯定,國内外媒體均做過專題報道,包括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桑國衛在内的多名國家和省部級領導、專家親臨手術現場觀摩。2007年,時任衛生部部長的陳竺率團參加中法文化交流年活動,陳凱先院士所播放的針刺麻醉開心髒手術錄像,引起極大震動,為中醫走向世界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2017年,筆者接受法國國家電視台專題采訪,針刺麻醉心髒手術錄像在法國全境播出。筆者帶領的團隊還将針刺麻醉技術逐步擴大運用到頭頸部、腹部和盆腔、肛腸等各型手術,進行了大規模的針刺麻醉實踐與研究。實踐證明:在上述部位的優勢病種中采用針刺(複合)麻醉技術具有更簡便的操作方式、更好的髒器保護作用、更高的圍術期療效,從而使針刺麻醉從單純的鎮痛鎮靜向圍術期髒器保護、改善手術預後方面不斷發展、創新。

同時,針刺麻醉在臨床科研方面受到國家重視,2007年和2013年先後獲得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973”項目)資助。通過不斷的總結和研究,發現針藥複合麻醉減少了麻醉藥物的用量,削減不良反應,并具有顯著的髒器保護和良性調整作用,為針刺麻醉臨床的推廣應用提供了堅實的科學依據。在2013年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973”項目)的支持下,通過大樣本、多中心的現代臨床研究方法,确定和發布了《無氣管插管針刺複合藥物麻醉下心髒瓣膜手術的臨床應用規範》和《甲狀腺手術針刺麻醉及針藥複合麻醉應用指南》[19-20]。熊利澤教授團隊總結了近年來針刺麻醉的相關報告,提示針刺應用于圍術期具有獨特的優勢,針刺麻醉将在圍術期發揮重要作用[21]。2017年10月“穴位刺激圍術期應用專家共識”正式發布[22]。

這一時期,國内外主要圍繞針刺麻醉的臨床應用價值開展系統性的臨床研究和評價,例如針刺麻醉用于胸部手術術後疼痛管理[23],縮短腹腔鏡結腸癌手術後腸麻痹持續時間[24],有效控制手術患者血糖水平、改善胰島素耐受[25],有效減低産科手術椎管内麻醉所引起的低血壓的發生率和嚴重程度[26]。這一系列的研究成果表明,現階段針刺麻醉運用已經從單純的針刺鎮痛、術中輔助麻醉以減少麻醉藥用量,逐漸擴展到其髒器保護效應,提示針刺麻醉在加速患者術後康複中具有獨到的優勢和價值。

5 結語

針刺麻醉至今已走過整整60年的發展曆程,其間大起大落。在新的時期,針刺麻醉仍然具有獨特的生命力和發展提升空間。一方面,針刺麻醉手術規範還有待完善、制定和推廣。目前仍然可以發現,針對同一個手術,各個臨床研究采用的針刺方法、穴位的選擇、穴位刺激參數千差萬别,且缺乏統一的療效評價體系,導緻臨床療效差異明顯。因此,特别需要開展與針刺麻醉相關的多中心臨床研究,這樣更加有利于對針刺麻醉在臨床中的應用價值給予客觀的、科學的評價,促進國内外針刺麻醉手術規範的形成,為針刺麻醉的臨床推廣應用提供科學依據和堅實的基礎。同時,術後加速康複( after ,ERAS)正在成為21世紀醫學的一項新理念和治療康複模式。然而,現有ERAS缺乏中醫或中西醫結合元素和方案。針刺麻醉應用在圍術期不同時期具有獨特的療效,在加速術後恢複方面具有自己的特色和優勢。因此,我們提出應該建立麻醉科、針灸科、外科、護理等多學科協作的臨床康複體系,拓展針刺麻醉技術的應用範圍,從單純應用于麻醉和手術期,擴展至整個圍術期,充分發揮中西醫結合的優勢,形成具有中西醫結合特色的針藥複合麻醉圍術期綜合管理新模式,建立具有中醫自身特色的ERAS方案。另外,我們應該不斷拓展針刺麻醉的内涵和外延,充分發揮針刺的良性調節作用,為針刺麻醉的創新和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促進中西醫結合醫學學科的不斷發展。筆者帶領的針刺麻醉團隊于2018年率先開展針刺麻醉下冠狀動脈造影術、針刺麻醉下持續性房顫射頻消融介入治療,将針刺麻醉技術拓展到相關疾病常規診療中,積極開展針刺麻醉新模式的探索。引用黃龍祥研究員在針刺麻醉誕生50年時對針刺麻醉研究的評價[27]:“針麻的研究是迄今曆時最長、參加人數最多、覆蓋面最廣、樣本數最大、檢驗最嚴格的針灸現代研究,幾乎所有的針灸現代研究都能從其中找到進一步研究的起點和台階,随着時間的推移和學術的進步,人們将會不斷從中獲得新的發現和新的啟迪,它的意義也将遠遠超出麻醉與手術,超出針灸,甚至超出中醫和西醫。”因此,希望相關同仁以此共勉,共同努力,薪火相傳,不斷發展,不斷前行。

參考文獻

[1]王翹楚. 從針麻研究得到的啟示[J]. 針刺研究, 1991, 16(Z1):282283.

[2]柯淵旋,洗國新,王奇,等. 扁桃體摘除術中穴位電針麻醉法初步應用[J]. 武漢醫學院學報, 1958,2(4):391393.

[3]馬庭芳. 國内外針刺麻醉研究進展[J]. 醫學研究通訊, 1979,8(5):1-4.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