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特勝勝在何處?到底殊勝在何處?殊勝在一個理觀,就是有四念處的理觀。有理觀的話,他能夠證得無漏法門,也就可以轉凡成聖,他殊勝點就殊勝在有一個無漏妙觀,有無漏的觀法,所以稱為無漏禅。
對治力量比較弱是屬于有漏,因為他的觀想,事相上的觀比較弱,所以他是屬于世間禅定,他修的是世間禅定的路線,既走世間禅定的路線,同時又有理觀配合,是這樣一個情況。
比如有些人喜歡吃一些髒東西,像吃豬肚,肚實際上是胃,這裡是指豬的小腸,我們很多人就喜歡吃豬的肚腸。一個是豬肚,豬肚洗幹淨以後其實也是幹淨的。豬的小腸實際上裡面裝的都是屎物,如果把這些東西洗幹淨以後,它還是可以吃的。我們很多人特别喜歡吃這個東西,這個東西裡面本身就是髒的食物,本身就很髒的,但是燒熟以後還是可以吃的。
假如是“六月臭肚”的話,那就不好吃了。但六月的臭肚有蟲、蒼蠅之類的,因為太臭了,就不好吃了。
譬喻我們為了治貪欲,如治理自己強大的淫欲心。像這樣的修行人就是要修不淨觀。“鄙貯屎物”,就是觀身念處,就是觀身不淨。“猶可強食”,指點我們在修觀但觀還沒有成就的時候,這個還是可以觀的,沒有問題。如“六月臭肚”是指九想觀觀成就了,這個時候就像六月份的臭肚,九想成就以後對身體特别厭惡、特别讨厭,對外境也好内境也好,都特别讨厭。我們有些人九想觀觀了一段時間以後,吃飯的時候老是要惡心,好像飯也是很髒的。他修行到一定境界的時候,他這個厭離心起來,然後對飯都咽不下了,這個消化能力就沒有了。“不複可食”,譬喻就叫人把自己殺掉算了,這個就是太過了。
十六特勝他是實際看到的,他看到的不是假想出來的,假想出來的話,我們想像的比實際身體還要來得髒,因為他拿最髒的東西來觀想。觀想這個人死了,人活着看起來還好看一點,但人死了以後是太難看了。然後還要再繼續觀,觀到後來實在厭惡得不行,這個不淨觀是假想觀。而十六特勝他是親眼看到身體三十六物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這是實際眼睛看到的這種境相。跟透視眼一樣,他能夠透視自己的五髒六腑,身體裡面的各種各樣東西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看見,這個是特勝觀。
但是九想觀都是通過假想,厭離心特别重,所以特别難以忍受。我們有一種淨癖的人,他經常洗手,洗了一遍走了,走了以後又想想手肯定還沒有幹淨,再回去到水龍頭裡面再洗一遍;洗一遍再走幾步又想想不對,還沒有幹淨,再跑到水龍頭再洗一遍。有些人他洗腳一洗就是半個小時,腳值得你洗半個小時嗎?對不對,這個是太過了。有些人拼命地洗、拼命地洗,心裡面總是覺得髒,他這個是潔癖,其實有些修不淨觀的人,他也會産生一種潔癖,他對這個東西厭離得很,覺得什麼都是髒得不可忍受,會有這樣的心理。
按照十六特勝的法來對照四念處、四根本,四念處是屬于理觀,也就是對這個道品,跟道品相對。四根本就相當于世間禅定,豎呢是對禅定,橫是對四念處,四念處本身就是屬于道品,我們通說叫道品,然後别指是指四念處。這裡講到從息入息出到最後“除諸身行”,總共有五種特勝,這五種特勝稱之為“身念處”。還有三種特勝:心受喜、心受樂、受諸心行,這個是受念處。還有三種特勝:心作喜、心作攝、心作解脫,這個是心念處。還有五種特勝:觀無常、觀出散、觀離欲、觀滅、觀棄舍,這五種是屬于法念處,十六特勝配四念處是這樣搭配。
先講五種特勝,前面這五個特勝是針對身念處以及初禅的覺觀兩支。
我們這個十六特勝發的時候,忽然之間觀慧的力量能夠觀到身體,身體有氣息,因為氣息是屬于身體,屬于身念處的。氣息的相也是能夠觀得清清楚楚,息有出相有入相,有長有短。這個呼吸有長有短、有出有入。
知息入——這是屬于第一特勝,知息出——這是第二特勝,這兩個特勝相當于粗住心跟細住心,這兩個特勝合起來稱為粗住心、細住心。“知息長短”,這個相當于欲界定,我們知道息有長有短,這個是屬于欲界定。知息“來無所從”,來的時候沒有地方可來,去的時候也沒有地方可去,可見他觀察這息性本來就是空的,了不可得。
入的時候不會積聚起來,出的時候也不會分散,這個出入息都能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個相當于前面的三種特勝,這三種特勝:知息入、知息出、知息長短,相當于粗住心、細住心、欲界定,相當于這三個定。這三個定他是屬于身念處,這個特勝知道這息的本性是空的,為什麼?他知道來的時候無所從,去的時候無所至;入的時候不積聚,出的時候不分散。其實這個息性本空,息性他沒有一個實在,沒有一個實體。所以他有這樣的一個智慧,他知道息性本空,知道這樣道理他其實就有空觀的智慧在裡面,有空慧在裡面,有真谛理在裡面,對于息性他有一個明白。如果是修四種根本禅定的話,他絕對不會知道息性本空,這個道理他不懂。
我們看到這息來去就充遍了全身,達到這種境界就相當于第四特勝,“知息遍身”也是屬于未到地定。我們前面講到這個息,知道這個息能夠沖遍全身,這個是具有四種特勝。
這四種特勝“知息出入”,入的時候呼吸從鼻到肚臍,出的時候從肚臍到鼻就出去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點也不亂。然後知入的時候這個呼吸輕,出的時候呼吸重。因為我們呼吸,這個息氣在體内,所以令自己的身體就顯得輕,出氣的時候身體風氣沒有了,就感覺身體相對沉重一點。
再知息有粗有細,“知息入”的時候感覺這息氣就比較粗,它來得快,一下子就吸進來了,所以粗。出息的時候是細,出氣的時候氣是慢慢出去的,所以細。因為入氣的時候他既快又急,所以粗;出氣的時候澀而慢,沒有那麼快所以細。
又知道入息的時候滑,一下子就溜進來了;出氣的時候澀、很慢,不流暢。比如我們感冒的時候鼻子堵塞的話呼吸很慢。
入息為冷,出息暧,入息的時候就感到涼風吸進來很冷,呼出來的時候帶着體溫所以暖,這個都能夠明明白白。
還有“知息長短”,“知息長短”在《大智度論》裡面好比旋師跟旋師弟子知道繩子長短。《大智度論》裡面講到旋師就好比木匠,木匠用墨鬥,墨鬥裡面放着墨水,然後用一根繩子拉出來,拉出來以後這個繩子線一彈,木頭就一條黑線出來了,在卷的時候他知道這墨卷的線到底是長的還是短的,他清清楚楚,知息長短,能夠知道這根繩子長與短。
同樣道理,我們人也是一樣,我們人如果修禅定深的時候,知道自己呼吸到底有多少長,呼氣有多少長短,就跟繩子一樣,了知得清清楚楚。
用三個譬喻。
第一個“灰覆火?上”,灰指前面的根本禅,前面的根本禅從粗住心一直到非想非非想處定,都是屬于根本禅。根本禅他沒有觀慧,他在欲界定的時候,他隻是知道自己身體、床鋪,細節的東西他看不清楚。他實際上有身,他沒有觀慧。就好比灰覆在火上,愚癡的人輕蹈,踏在上面,因為他不知道這些東西實際上體性也是空的,他沒有這個空觀的智慧。
第二個,好比晚上吃東西,晚上漆黑黑的往嘴巴裡面塞東西,也不知道吃的什麼東西,反正肚子餓了就往嘴巴裡塞,看也看不見。這個心情總是不愉暢,如果燈亮着我們吃東西的話,那就看得清清楚楚了,知道吃下去是什麼東西,否則硬的、軟的,顔色黑的、白的,不知道什麼就往嘴巴裡塞,這個感覺很不舒服。
另外,就像世間的盲人遇到自己的婦人,接觸她身體的時候,他也看不見自己的婦人到底長得美還是醜,完全不愉快,他沒有辦法達到自己身心愉悅,因為他看不見。所以盲人就好比修根本禅,根本禅就像盲人一樣看不清楚。
那現在十六特勝就不一樣了,他有四念處止觀的慧在裡面,他看得清清楚楚,身體也觀得清清楚楚。就好比灰也除掉了,就好像在白天吃東西,也好像亮眼睛的人與自己的婦人在一起,他的心情就舒暢,觀力就清楚。能夠知道呼吸遍全身,這樣的話非常清晰。所以說十六特勝特别明了,他觀起來的時候很明了、很舒服,定心非常的明亮、清淨,又很有安全感,很舒服、很安樂,跟暗證是不一樣的,跟前面所講的禅定是不一樣的。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