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汽車 > 正文

在華銷量遭遇“滑鐵盧”,“日系三強”不靈了?

文 | 華夏時報 于建平

歡迎供稿 | Autodealer@163.com

11月,日系品牌在華銷量遭遇“滑鐵盧”,供應鍊危機猶存下日系品牌也遭遇嚴重沖擊。

日前,本田、日産相繼交出銷量成績單。據本田中國公布的最新銷量數據來看,11月本田在華終端銷量78126輛,同比下滑42.84%,已連續四個月同比下滑。而日産方面,變現同樣疲弱,11月中國區銷量47983輛,同比下降52.5%。而豐田汽車方面,11月交付新車14.4萬輛,同比下滑18.4%,尤其是一汽豐田,銷量跌幅在兩成以上。

銷量遭遇“滑鐵盧”

本田、日産兩大品牌的所面臨的局面與11月份車市整體下行不無關系。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副秘書長郎學紅坦言:“11 月車市并未出現 ‘翹尾 ’ 行情,當月中國汽車經銷商庫存預警指數達到了 65.3%,疫情已波及很多主要消費市場,如廣東、北京、河南、重慶等,據經銷商反饋 11 月銷量遠不及預期。”

今年前11個月,本田在華累計銷量1234610輛,同比下滑11.36%。日産為974715輛,同比下滑20.2%。将數據拉開緯度而看,似乎揭露了更多問題。

日産中國管理委員會主席、東風汽車有限公司總裁山崎莊平表示:“持續的芯片及零部件短缺和因新冠疫情加劇導緻的重點城市管控等,對公司銷售帶來了持續影響。”

豐田方面也表示,疫情蔓延讓經銷商的經營受到限制,導緻客戶大幅減少。11 月底,受疫情封控影響,多家在華車企工廠面臨停産或減産。豐田官方表示,公司正在調整其在中國工廠的部分生産(減産)。

本田則認為,中國銷量持續下滑原因是受疫情和全球半導體短缺影響。位于武漢的東風本田3座整車工廠11月28-29日兩天曾暫停生産。

可以發現,上述三家車企在華銷量表現均指向了疫情和供應鍊不穩定的影響。獨立汽車分析師李旭之告訴《華夏時報》記者:“疫情和芯片短缺是之前時期車企所面臨的普遍化問題,為什麼大部分自主品牌車企銷量卻是同比大增。日系品牌銷量大幅下滑絕不是偶然,與車型的銷量失敗密不可分。”

“日系品牌在華銷量下滑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原材料芯片供給不足原因,也有新能源市場起步晚等狀況,更深層次的是今年細分車型表現力不佳,未來國産品牌的崛起将會加劇日系品牌在華的競争。”汽車分析師李偉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

事實上,日系品牌在今年依然推出諸多車型,例如威飒、卡羅拉銳放、日産艾睿雅等車型,但這些舉措并未能推進日系品牌在今年下半年的在華市場銷量。

此外,今年6月中國政府推出的30萬元、2.0L排量以下車輛購置稅減半政策,原本被視為對以燃油和油混車型為主的日系車構成重大利好,然而其此後的市場表現卻與預期形成了鮮明反差。

李偉表示:“日系品牌對于銷量不及預期歸咎于疫情與芯片短缺是十分片面的,合資品牌市場份額持續下降,也有日系品牌車輛自身的問題,例如智能化不足,車機系統更新緩慢,産品用料差,底盤不穩等問題,這些都是日系車銷量下滑的内因。而外因是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逐步加深,日系品牌布局電動化較晚市場份額大幅降低。”

電動化布局緩慢

在自主品牌集體走強的同時,日系品牌正在經曆丢城池失陣地的陣痛。

近兩年,日系品牌在中國的市場份額正逐漸下降。乘聯會數據顯示,2020年,日系車的市場份額一度達到了24.1%,達到峰頂創下了入華以來的最高記錄。到了2021年,日系車市場份額同比下降了22.6%,下滑了1.5個百分點。而今年10月,日系車的市場份額已經跌破20%,隻有18.9%。

另一方面,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自主品牌車企的市場份額仍在持續上漲。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本土品牌的市場份額在35.7%。今年前十個月,中國車的市場份額大幅上升至46.4%,10月的份額更是超過了50%。

自主品牌亮眼成績的背後離不開新能源汽車的貢獻。李旭之認為:“自主品牌的市場占有率提升是借助新能源汽車的爆發式增長,曾經日系品牌主打省油俘獲一大批忠實用戶,無論在省油終究在新能源汽車面前不值一提。自主廠商已深耕新能源多年,技術也在不斷完善。此外,日系品牌遇到的海外市場危機卻與特斯拉有直接關系,被特斯拉搶走最多份額的汽車品牌就是豐田與本田。”

近兩年新能源汽車火爆,比亞迪銷量飛速增長,月銷量一度突破20萬輛。除此之外,國内市場還湧現出衆多銷量表現極佳車型,例如極氪01、廣汽埃安AION S等車型均銷量過萬。

傳統燃油車市場不斷萎縮,新能源汽車布局正在加深。日系品牌似乎對純電車型并不感冒,導緻在新能源市場銷量慘淡,無論是本田e:NP1 極湃1,還是日産Ariya艾睿雅等新能源日系車,艾睿雅上市首月僅賣出456輛。

目前來看,日系車在新能源汽車市場不利處境或将延續,盡管日本三大巨頭車企紛紛表示将加大電動化投入,但電動化進程仍落後于中國車企,當自主品牌市場份額進一步擴大,日系品牌的破局難度将會不斷攀升。

李旭之認為:“日系品牌純電車型智能化不足,産品投放不夠激進,車型産品力仍過于保守。在電氣化大背景下,日系品牌能否‘亡羊補牢’仍是未知。”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