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三個關鍵問題,保小兒一生平安
第一個問題,發燒
寶寶發熱很常見,制勝全靠“三闆斧”
小孩生病,最常見的是什麼,感冒,但家長最緊張的是什麼,發熱。
在老百姓心目中,孩子感冒咳嗽不是什麼大事,但一發熱就不得了了。
低熱還好,體溫一達到38℃,家長就開始緊張,到了39℃還能坐得住不往醫院跑的家長幾乎沒有。
在臨床上,發熱非常常見,任何人都有過發熱的經曆,誰也不敢說我一輩子沒發過熱。
小兒因為體質特點,更容易發熱,不說那些三天兩天感冒的“老病号”,就是身體素質很好的孩子每年也難免有一兩次發熱的經曆。
暑熱證,一燒就是3個月
臨床上能引起發熱的原因很多,似乎所有的疾病都會導緻發熱。說起來,夏天剛剛過去,我想起8月份剛剛診治過的一個孩子。
盛夏時節,氣溫很高,天氣很熱,但找我來看病的孩子母親的内心似乎更是灼熱。
一進門,我還沒開口問病情,孩子媽媽就說“大夫,救救我的孩子吧。”
我看她着急的樣子,忙問“孩子怎麼不好啊?”
“發燒啊,燒了一個多月了,中醫西醫都看過了,就是不見好……”孩子媽媽倒豆子似的說了一串話,把從發病到現在的表現、治療一股腦都說了出來。
我沒忍心打斷這位焦急的母親,一邊聽她叙述,一邊端詳她懷裡抱着的孩子,大概1歲多,有些瘦弱,精神不太好,有些不耐煩地在母親懷中扭動着,顯然,他不喜歡醫院的環境。
“……血、尿都檢查了,都沒什麼事兒,可就是燒啊!”母親繼續叙述着。
“你說從6月底就開始發燒了?”我問“當時是感冒了嗎?”
“沒有啊!”孩子媽媽回答:“好好的就燒起來了。一開始還是低燒,後來越燒越厲害。”
“中間沒退過燒嗎?”
“也退過,吃退燒藥退了幾天。”
“不吃藥就燒是嗎?沒好過嗎?”
“7月份也有幾天不怎麼燒,”
孩子母親回憶道:“就下雨那幾天。”
“哦,來我看看”我摸摸孩子的脈,又問了孩子母親幾個問題,更加印證了心裡的判斷,最後,我問“家裡有空調嗎?”
“有,但我們從來沒開過,孩子老發燒,哪敢開啊!”孩子母親一副信誓旦旦的表情,好像在做保證。
“你這孩子啊,得的是暑熱證,說白了,就是他發燒,是被天氣給熱着了。”
“您是說他中暑?”孩子母親有點不理解。
“不是中暑,中醫說暑熱是一種邪,這種邪進入孩子身體裡,存在肺和胃裡出不去,就導緻内熱特别熾盛,所以他就發燒了。”
“哦”孩子母親似懂非懂,問:“那大夫,這怎麼辦啊?”
“你這孩子病的時間長了,我給你開幾副藥,先把燒退下來,調理一下,每天用溫水給他洗洗澡,别穿多了,千萬别捂汗了,過幾天再來看看。”
孩子媽媽抱着孩子走了,表情還是一臉凝重。
1周後又見到這位媽媽,她的表情可好多了,眉頭也舒展開了,一進診室就連聲道謝,“大夫,太謝謝您了,吃了您開的藥,第二天燒就退了,這一星期都沒怎麼燒,大夫您再給我們開點藥吧。”
我看着小家夥的精神好了不少,也開始偷偷摸我桌上的東西了。
我看看舌苔,把把脈,果然小孩的生命力旺盛,比上次強了不少。
又問了問孩子媽媽小孩這幾天的狀況,我說:“我再給你開個方子調調脾胃,吃完這幾副藥,就不用再吃藥了,時不時給他拿鮮荷葉煮水,熬粥喝,等到入秋就不要再喝了。
記着,明年夏天一到,就用絲瓜葉、苦瓜葉、鮮荷葉,每樣兩張,煎水,給孩子當飲料喝,可預防再犯,一般到四五歲就不會再犯了。”
“謝謝大夫!”孩子媽媽十分高興地抱着孩子準備離開。“哦,對,熱的時候,把家裡空調開開吧。”我對孩子媽媽說。
我上面講的是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暑熱證,這個病除了發熱,基本沒别的症狀,但一熱就能熱很久,甚至有些孩子整個夏天都在發熱。
但這個病在成人中是不存在的,不要說成人,就連5歲以上的大孩子也極少見。這是小兒的生理特點決定的。
小兒是純陽之體,這使得小兒陽相對旺盛,陰相對不足,所以容易發熱。
又由于小兒屬稚陰稚陽,不耐火熱,所以容易出現高熱,甚至抽搐。
小兒的這種生理特點,不僅是小兒易患暑熱證的原因,也是小兒一切發熱的原因。
按照西醫的說法,小兒大腦尚在發育,體溫調節中樞功能尚不完善,所以容易發熱,也可以對暑熱證及發熱作出解釋。
孩子為什麼發熱,外感和内傷,感染和非感染臨床上經常有家長問孩子為什麼會發熱。這個話題要說起來,真是三天三夜也說不完。
上面說了,幾乎所有疾病都會導緻發熱。
但簡單來說,西醫把發熱分為感染性發熱和非感染性發熱兩類,相應的,中醫分為外感發熱和内傷發熱兩類。
雖然是完全不同的分類體系,但這兩種分類結果卻有異曲同工之妙。
中醫認為,外感發熱,是外邪從口鼻或皮膚侵入人體,正氣奮起反抗,正邪相争而引起的。
西醫認為,感染性發熱是病原體進入人體,免疫系統與其抗争所緻。這兩種解釋是不是驚人的相似。
如果我們不好理解中醫學中的“邪”,不妨把引起發熱的“邪”具體化為細菌、病毒等病原體。
中醫認為,内傷發熱無外乎陰虛陽盛,陰虛則以低熱、潮熱為主,是虛證,而陽盛則以高熱為主,是實證。
如果陰陽虛實不好理解,不妨按照西醫非感染性發熱的概念來理解,即不是由病原體感染引起的發熱,多見于血液病和自身免疫病。
發熱了,上不上醫院
這得說說發熱的診斷标準。以腋下溫度為例,正常一般為36~37.2℃;37.3~38℃為低熱,38.1~39℃為中熱,39.1~41℃為高熱,41℃以上為超高熱。
給孩子測體溫,除了腋下溫度外,還常用肛溫和耳溫。
一般情況下,肛溫比腋溫高0.5℃。耳溫槍測體溫的好處是方便快速,孩子配合度高,但不是十分準确,影響因素比較多。
但一般來說,耳溫與腋溫的差值是固定的,最好能校準了解自家耳溫槍與普通體溫計的差值。
在無法校準耳溫槍的情況下,參照腋溫标準也未嘗不可。
介紹了發熱的診斷标準,有讀者可能會問“發熱多少度就應該上醫院呢?”
這也是臨床上經常聽到的問題,但回答起來也不是簡單報個數字這麼簡單,因為體溫的高低,與孩子病情的輕重不成正比。
比如,一個孩子體溫隻有37.5℃,但已經神情淡漠,不吃不喝;另一個孩子體溫已經39℃了,但照常玩樂打鬧,你說哪個應該上醫院。
一般讀者都會說第一個孩子肯定該上醫院,但第二個不送醫院似乎也不保險。
那到底什麼情況下必須上醫院,什麼情況下可以緩一緩呢?
我下面就給大家說一說。
◎體溫超過40℃。
◎3個月以内嬰兒,體溫超過38℃。
◎持續發熱超過3天。
◎出現驚厥。
◎出現呼吸困難或呼吸急促,說明疾病危急。
◎發熱伴有意識障礙、精神狀态改變、劇烈頭痛、頸部僵硬、頻繁嘔吐或皮疹。嬰兒伴有極度不安、囟門膨出時,可能由腦炎或腦膜炎引起。
◎拒絕喝水、尿少、口腔幹燥、哭時眼淚少、持續嘔吐、腹瀉,有脫水的可能。
◎旅行後以及被蚊蟲叮咬後出現發熱,尤其是周期性發冷、發熱及伴有劇烈頭痛或皮膚瘀點,有瘧疾、斑疹傷寒等傳染性疾病的可能。
◎出現血便或大量水樣便,可能是痢疾或霍亂。
◎服藥後出現發熱。
一般來說,家長送孩子上醫院檢查是怕耽誤病情,為了放心,但醫院患者多,容易交叉感染,又讓家長不放心。所以對上不上醫院的問題上家長總是很“糾結”。
其實,不用如此,如果發熱時孩子精神狀态良好,吃喝照常,玩耍自如,皮膚顔色正常,那麼即使發熱39℃,也大可不必緊張,可以暫時在家觀察。
解決了上不上醫院的問題,再說說吃不吃退熱藥的問題。
這個問題也是老生常談了,我遇到的家長兩個極端都有,有的家長孩子剛一發熱就給吃藥,也有的家長孩子體溫很高了還是不給吃藥,怕吃藥有副作用。
其實,走極端都是不對的,藥物是有副作用,但放任高熱的危害更大,該吃藥的時候就應該及時吃藥降溫。
那什麼時候吃藥呢?
這我倒是可以給出确定的數字來,體溫超過38.5℃時,就應該在物理降溫的基礎上,配合藥物退熱。
有很多具有退熱作用的中藥,但需要有經驗的中醫師開具處方,家長不能擅自用藥。
沒有任何醫學知識,對于家庭治療,我還是推薦兩種療效确切的經典西藥——對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說起這兩個藥名,可能比較拗口,我說它們的商品名,估計大多數家長都接觸過——泰諾林和美林。這兩種藥都有兒童專用的劑型,服用的時候要仔細看說明書,根據年齡和體重來吃。如果年齡與體重不符,一般來說,以體重為标準。
發熱制勝三闆斧之一——物理降溫
現在的家長越來越重視孩子的健康,對醫學知識也越來越了解,都知道孩子發熱應該首先采取物理降溫的方式。
那麼如何進行物理降溫呢?
老人可能會說“捂汗”。發熱了,喝碗姜湯蒙頭大睡,出一身大汗,這可能是我們很多人的共同經曆。
捂汗到底好不好呢?
不好!發熱了,最重要的是散熱,中醫講究發汗,是讓汗散發出來,把熱帶走,捂汗固然可以大量出汗,但都捂在被窩裡,發散不出去,怎麼能散熱。
西醫就更不建議捂汗了。兒童,特别是嬰幼兒體内水分有限,捂汗後大量水分快速流失,可能會引起脫水,脫水對嬰幼兒來說比發熱還要嚴重,嚴重脫水可造成髒器功能衰竭。
不捂汗怎麼辦呢?
首先是多喝水、喝熱水,同樣可以達到出汗散熱的目的,且同時補充了水分,不至于脫水。
有很多家長,孩子發熱,一着急就要輸液,認為這樣好得快,殊不知,很多時候靜脈輸液之所以能夠退熱,不是因為抗生素的作用,而是因為機體攝入了大量水分的緣故。
但是,輸液其實是一種與身體對着幹的行為,因為小兒發熱,很多時候是傷風感冒引起的,身體發熱,就是要抵擋寒邪的入侵,這時把冰冷的液體注入體内,不但不能幫助人體祛除寒邪,反而大大加強了“敵人”的勢力。
這就是輸液後,孩子退熱又反複發熱的原因。
喝熱水有很多好處,就算不發熱我們也應該經常給孩子喝些溫熱的白開水。但是高熱的孩子不适宜喝熱水,可以喝溫水。
洗熱水澡也是一個很好的降溫方法,尤其适合中熱患者,也可以用溫水擦拭身體或用溫濕毛巾濕敷頭部來降溫,這樣做可以促進皮膚毛細血管擴張,增加散熱,從而達到退熱的效果。
注意,不要用涼水和酒精。至于用冰袋冰敷頭部,無論中醫和西醫都不建議這樣做。
中醫認為冰敷不利于體内寒邪的去除,反而會把寒氣鎮回去。
西醫則認為冰敷頭部收效不大,反而會使毛細血管收縮而加重病情。
發熱制勝三闆斧之二——推拿按摩
無論外感發熱還是内傷發熱,治療原則不外乎“熱者寒之”。要做到這一點,用藥治療當然可以,但是普通老百姓不具備中醫專業知識,很難做到對證下藥,如果吃錯藥,不僅不能治病,反而會延誤病情。
但是推拿按摩就不同,不僅專業醫師可以操作,家長在家也可以給孩子推推按按,孩子沒有痛苦,還很舒服,也有助于退熱。
清肺經,宣散肺衛,清肺熱;
平肝經,清熱除煩,定驚;
清天河水、水底撈月,清熱效果顯著;
推天柱骨,遏制火勢;
推箕門、摩湧泉,退熱滋陰,固護陰液。
一套操作下來,清熱瀉火,養陰存津,一般的發熱都适合。
另外,對于高熱無汗的大孩子,還可以刮痧,刮痧手法比較重,但清瀉作用非常強。
可以用刮痧闆蘸涼水或植物油,刮孩子的前額、前胸、腹股溝、脊柱、肘窩、窩等部位,手法要快。
發熱制勝三闆斧之三——飲食調理
對于發熱的孩子來說,無論是物理降溫、藥物退熱還是推拿按摩,都離不開飲食的配合。
發熱時,孩子往往沒有胃口,但不能因此而任由孩子不吃飯,相反,還應該鼓勵孩子吃飯。
吃飽了才有力氣和疾病鬥争!發熱時孩子的飲食應該清淡、易消化、有營養,雖然要鼓勵孩子進食,但也不能由着他吃。
這個時候孩子的脾胃功能較弱,辛辣、油炸、粗糙,以及過熱和過冷的食物都不适合食用。
多進食還有一大好處,就是可以保證排便,這不僅對退熱十分重要,甚至是許多疾病重要的輔助治療手段。
經常有家長問我,孩子發熱了,有沒有什麼食療秘方。
其實,發熱不是病,而是症,要徹底退熱,還得從根本上治病,沒有一個食療方子是包治百病的,也就沒有一個食療方子能治所有的發熱。
食療隻用食物,不必用藥,即使家長不能正确辨證,給孩子吃下去,也沒有什麼害處。
以下四個食療處方供讀者選用。
米粥:
将大米煮爛,做成稀粥,加入少許白糖。嬰兒可以喝米湯,大孩子直接喝粥就可以了。米粥可以幫孩子補充水分,也非常容易消化吸收。
綠豆湯:
夏天可以将綠豆煮爛,做成綠豆湯,加入适量冰糖。夏季發熱,多為風熱感冒和暑濕感冒所緻,綠豆具有清熱、解毒、祛暑的功效,做成綠豆湯既能補充水分,又利于毒素排洩,可以用于輔助退熱。
雞蛋羹:
雞蛋打勻,加适量溫水蒸熟後食用。前文說發熱小兒的飲食要清淡、易消化、有營養,雞蛋羹就能滿足這些要求,可以補充蛋白質等各種營養素,并且比炒雞蛋更清淡,比煮雞蛋更容易消化吸收。
鮮榨果汁:
各種新鮮水果做成的果汁孩子都愛喝,不僅能補充水分,還各具功效。比如,西瓜汁能清熱、解暑、利尿,鮮梨汁能清熱、潤肺、止咳。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