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片子的一大特點,在于每一個人物及其生活在曆史上都能找到他們的影子,但是又不是他們中某個人的人生記錄,是寫一代人的精神情操和人物命運。不是為某個人立傳,而是為整整一代人作傳。”
在電視劇《激情的歲月》研讨會上,與會的專家學者共同就這部電視劇展開讨論,對其在藝術上為一代科學家作傳的手法,給予了充分肯定。
在《激情的歲月》裡,有放棄優厚待遇、毅然歸國的海外科學家,有出身軍旅、投身保衛工作的軍人,既有父女之間的親情,也少不了夫妻之間的愛情。
多角度的故事講述将科學家身上那種帶有人間煙火的一面展現了出來,采用年輕化的表達,實現了愛國情懷的成功出圈,特别是該劇對信仰的诠釋,感染了不少的年輕觀衆。
人間煙火,呈現科學家們的另一個側面
從美國歸來的鐘心(徐曉璐飾),多才多藝之外還性格開朗,身為“手磨咖啡愛好者”的她,會因為愛慕王懷民而故意無理取鬧。
在外人眼中,她是國外留學歸來的專家學者,然而終究她也是一個情窦初開的小女生,有自己的小情緒。舞會上的勇敢表白和從事科研時的認真負責極具反差,讓這個角色更加生動立體,也讓觀衆領略了一個不同尋常的女科學家。
除了這些細微之處的人間煙火,大的時代變化也沒有在劇中淪為背景闆,這同樣是《激情的歲月》值得肯定的一點。從蘇聯專家來華到中蘇斷交,從原子彈試爆成功到核能民用化,這些大的曆史事件,都有力推動了劇情的發展。
核武器的研發是宏大背景,個人的喜怒哀樂是日常生活,可以說在宏大與日常之間,《激情的歲月》做了一個較為平衡的取舍,把科學家不為人知的另一面傳遞給了觀衆。
打破圈層,做年輕人愛看的主旋律電視劇
在年輕人眼中,主旋律電視劇往往比較嚴肅,偏向宏大叙事的傾向讓很多年輕觀衆對此望而卻步,“年輕人不愛看主旋律電視劇”似乎成了一個被默認的現象。
《激情的歲月》所希望的就是打破圈層,讓這樣一部主旋律電視劇能被年輕人接受,所以該劇進行了一種主旋律電視劇年輕化表達的探索,按制片人梁仁紅的話來說:“我們要做一部不太一樣的獻禮劇,要打破年輕人對于獻禮劇的偏見和成見,做一部很燃很好看的主旋律電視劇。”
正是用這樣日常的橋段,《激情的歲月》消解了年輕觀衆和英雄人物之間的距離感。不是高高在上的說教,而是坐在身邊的閑談,這樣“英雄的日常”是容易被年輕觀衆所接受的。
如果說“英雄的日常”消除了年輕人的距離感,那麼情感的表達則擊中了年輕人的共鳴點。
鐘培林和鐘心這對投身科研工作的父女,在是否回國的問題上有分歧,但是面對堅決回國的父親,鐘心早早報名應聘了海關的中文翻譯,在關鍵時刻助了父親一臂之力。雖然彼此有争執,但是為了共同的目标,還是會彼此包容,這就是家庭,這就是親情。
正是因為塑造了這些沒距離、有情感的人物群像,《激情的歲月》才能實現破圈,達到在年輕觀衆之間的傳播。
信仰至上,艱苦年代裡精神造就的奇迹
新中國建立初期,可謂是一窮二白,在科研領域尤其如此。設備短缺,資金不足,為什麼還會有那麼多科學家毅然歸國?為什麼能夠成功研發“兩彈一星”?對今天的觀衆來說這都是令人不解的問題,《激情的歲月》所要解答的就是這樣的疑問。
在《激情的歲月》研讨會上,該劇的信仰問題引起激烈讨論,與會的專家學者們認為對信仰的诠釋是劇情裡最有感染力的部分,也構成了全劇的核心。
劇中留學蘇聯的王懷民夫婦、身在美國的鐘氏父女,都選擇了回國。留在海外,他們本可以有着優渥的待遇,可以參與世界頂級的科研項目,甚至有希望問鼎諾貝爾獎,但是他們選擇了放棄。
在劇中,歸國前鐘教授和女兒的一番話道出了自己内心的想法:“不管在美國做什麼成績,人家根本不承認你。因為你身後沒有祖國,祖國就是無數個零前面的一,沒有祖國你什麼都不是!”
那些科學家們深知,個人的命運是和國家命運緊密相連的,隻有中國強大了,他們才能更有底氣和尊嚴地生活。回國,就是為了争取掌握命運,為自己更是為國家,這樣的信仰在那個年代裡相當普遍。
在朝鮮戰争中,面對美國的“核訛詐”,中國缺乏相應的反擊能力,沒有“兩彈一星”,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安全就無法得到保障。他們為的是國家的長久發展,而不是個人的榮辱得失。“幹驚天動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正是那些為“兩彈一星”事業奉獻一生的科學家們的真實寫照。
信仰的力量不僅僅隻存在于科學家身上,還有參與保衛任務的陶志綱、負責基地食品保障的李彩蘭、參與防護保障的楊佳蓉……他們都投身到“兩彈一星”事業當中,為之奉獻青春甚至生命,這樣一群值得尊敬的人,正是對那個年代裡信仰至上的真實表達。
有如此堅實的信仰做後盾,《激情的歲月》成功破圈也在情理之中,畢竟信仰的力量有着永恒的魅力,它足以穿越時空,打動今天的年輕觀衆。
上一篇
腰疼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