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社會 > 正文

成年人紮心真相:休息,比工作更難

充滿了分歧和争吵的婚姻會持久嗎?

“充電線一拔,我和浪浪山道别了。”

動畫短片《小妖怪的夏天》中,小豬妖對媽媽說“想離開浪浪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就像千萬漂泊異地的打工人,春節假期結束,也要和自己的“浪浪山”道别了。

這個春節假期你過得怎麼樣?是為新一年的事業蓄足了力量、精神飽滿地回到日常?還是錢包和精力都被掏空,放假比不放假還累?

現代人的生活被劃分成了“工作”和“休息”兩部分,生活隻有工作日和休息日,工作和休息又形成了一對非此即彼的矛盾。

心理學家運用對15歲的青少年做的一項調研顯示,工作是必需但不快樂的,休息是愉快卻無用處的。

這種觀念來自他們從父母身上看到的經驗,還會随着他們進入高中而逐漸加強。

人們厭倦工作,但又不得不做;向往休閑,但是閑下來又感到空虛。

而心流理論的提出者、積極心理學奠基人米哈裡·契克森米哈賴在《發現心流》中指出,休閑并不比工作更令人快樂,擁有自由時間也不見得能提升生活品質,除非當事人知道如何有效利用空閑時間。

米哈裡·契克森米哈賴|中信出版集團

20世紀初,心理分析師桑多·費倫茨注意到,他的病人在周日爆發歇斯底裡症及憂郁症的概率遠高于其他日子,他将這種症狀取名為“周日精神病”。

對于一生獻身于工作的人而言,退休常常會導緻慢性憂郁症。心理學家在抽樣調查中發現,有目标可追尋的人,心理和身體狀況都會更好。

獨自一人、無事可做時,人們更易出現身心病症。

為什麼休閑帶來的可能不是放松和休息,而是空虛與抑郁?關鍵就在于你的專注力。

當一個人心猿意馬,雜念頻出時,時間好像被拉得很長,人也陷入焦慮和迷茫之中。

相反,一個人積極主動、專注地沉浸于一件事時,你感受不到時間的流逝、感受不到自我,這就是米哈裡所定義的“心流”狀态。

心流是全神貫注、忘卻煩惱的快感,需要我們全身心投入一項活動才能體會。

鄧亞萍在做客《圓桌派》,談到賽場上的狀态,窦文濤說:“大家都說氣勢如虹,好像一有了氣勢,出拍的每一下都是對的,人好像進入一個巅峰狀态。”

這就是“心流”,人一旦進入這種狀态,前一個動作和後一個動作的銜接,上一個任務和下一個任務的切換,無需思考,全由下意識來主導。

而周圍的世界,猶如圍着你在轉,世間萬物聽憑你來調遣;時間感、空間感、自我評價,随即消失,有如神助。

《庖丁解牛》這樣描寫庖丁宰牛的現場:“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

節奏井然有序,手法出神入化,現場聲音都能符合音律,仿佛合上了《桑林》、《經首》的節拍。

庖丁說:“三年前解牛,我眼中隻見牛,三年後解牛,眼中無牛。”

表示他已經進入了心流狀态。

實驗發現,心流的體驗,發生在工作時的機率是54%,大大高于休閑時的18%。

工作的場景,更接近心流所需要的條件:有明确的目标、及時的反饋、可以發揮技能、有挑戰有難度等等。

但是為什麼大多數人在工作中體會不到快樂,更談不上心流?

米哈裡認為,這正是因為我們把工作作為了外在目标,認為它是強制性的、為了生存不得不為之,獲取的報酬多就開心,報酬少就感到被剝削,很少有人能享受工作的過程。

能夠在工作中自得其樂的人,懷抱的目标是以自我為依據的“自成目标”。

也就是說,做這件事,你不追求未來的報酬,做這件事本身就是最大的回饋。

米哈裡在采訪多位諾貝爾獎得主及各行各業領軍人物的過程中,最常聽到的兩句話是:“你可以說,我一生每分每秒都在工作,也可以反過來說,我從未工作過一天。”

名下擁有200多項專利的發明家雅各布·拉比諾于83歲時這樣描述自己的工作:“想出一個新點子是十分有趣的事,如果沒有人要,我也不在乎。反正能想出一些新奇古怪的東西,本身就很好玩。”

盡管他們經曆了無數内心交戰、工作辛勞的時刻,但将心靈拓展至嶄新領域的喜悅,卻是他們快樂的最大來源。

但是這并不意味着隻有做到行業頂尖的人才能體會到心流,工作是否能帶來幸福感的提升,在于我們面對的工作态度,以及面對挑戰時我們能汲取何種體驗與感受。

抛開各種文化偏見,下定決心讓工作具有個人意義,即使是最平凡的工作,也可以提高生活品質。

《福布斯》雜志曾引述數據稱,現代人的腦海中一天平均有7萬個想法閃過。加上永不停歇的社交媒體、流媒體等娛樂方式,無論是想沉靜下來完成工作,還是好好休息,都變得更困難了。

工作不夠投入,閑暇又任之虛度,最後他們的整個生命都暗淡無光了。

很多人以為隻要假期足夠長,就能獲得休息、重拾幸福,然而現實卻是,學習如何有效利用閑暇,遠比想象中困難。

大多數人如果沒有目标可以追尋、沒有朋友可以互動,注意力及動機便會開始消散。一旦心念分散,人往往就會鑽牛角尖,想些無解的問題,徒增自己的焦慮。

空閑期間無所事事,人的精神混亂度将大為升高,整個人隻覺得懶懶散散、興趣全無;如果能将空閑時間用于運動、藝術或愛好,便可具備感受心流的條件。

個人生活的質量,大半取決于閑暇時間的利用方式。

心理學家謝切諾夫曾經做過一個疲勞測試實驗。

為了消除右手的疲勞,他采取兩種方式:一種是讓兩隻手靜止休息,另一種是在右手靜止的同時又讓左手适當活動,然後在疲勞測量器上對右手的握力進行測試。

結果表明,在左手活動的情況下,右手的疲勞消除得更快。

也就是說,變換人的活動内容的休息方式,比完全靜态的休息方式更有效。

亞裡士多德曾說,世人不分男女,都以追求幸福為人生最高目标。

幸福并非瞬間發生;它與運氣或概率無關,用錢買不到,也不能仗恃權勢巧取豪奪;

它不受外在事物的操縱,而是取決于我們對外界事物的态度和認識。

點個【在看】,新的一年,願你找到自己能全神貫注去做的事業,學會享受閑暇。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