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年假,不少人都有出遊計劃。
高興出門,平安回家,成了所有人的心願。
因為出遊發生意外的悲劇,每年都在發生。
最近,三亞發生一起溺水事件,一家人下海遊泳發生溺水,四人全部遇難。
據報道,溺水的一家人來自甘肅蘭州,并在當地經營一家煙酒店。
原本想趁着放開旅遊,來到三亞遊玩,放松心情,沒想到發生不幸。
遇難的是店主及其母親,店主的兒子、妻弟。
其中,溺水的男孩今年剛滿16歲,人生才剛開始展開。
臨近過年,原本好好的一家人,現在隻剩下妻子一個人。
事發的原因,讓人倍感惋惜。
遇難的海域是一片開放式海域,但是禁止下海遊泳,現場設有告示牌和巡邏的人員。
也就是說,溺水的地方本不适宜遊泳,但他們忽視了警示的告誡,也低估了大海的可怕,最後釀造了一起無法挽回的悲劇。
再看看案發地,洶湧的海浪,湧動的暗流,着實兇險。
或許當時心存一絲僥幸,他們覺得自己不會真的遇到危險,或許他們覺得即使遇到危險,幾個大人在一起也可以應對。
但是,危險之下沒有那麼多僥幸,也容不得後悔。
當人們漠視規則的勸告,期待僥幸地得到一個好的結果,那麼,結局很可能遭受自然狠狠地暴擊。
4條人命的逝去,就是漠視規則的代價。
逝者已逝,生者堅強,複盤這起事件,帶給更多人警示。
如果生命能夠倒放,能夠提前預知結果,
那麼,人們還能做出當初那個懷着僥幸的決定嗎?
相信很多人是不會的。
想起最近發生的另一起悲劇。
元旦剛過完,重慶江北區聚岩隧道發生一起嚴重車禍。
兩輛摩托車迎面高速相撞,車被撞損得面目全非,車上的四個人當場身亡。
這僅僅是一場意外嗎?
深入了解内情,就會發現事故的發生并沒有那麼簡單。
據網友分析,駕駛員一方有人駕駛的是無牌摩托車,當晚他們飙車的時速,一度高達160碼。
換句話說,時速160千米相當于每秒44.44米,相當于特快列車的時速。
以這樣的時速在馬路上狂飙,一旦出現問題,就很難再有生還的可能。
逝世的一位車主,是位名叫莊慕卿的網紅。
在他的抖音介紹裡寫着“愛騎機車”。
網友曾評論他的機車風格:玩最野的車,打最騷的石膏。
在他的抖音裡,随處可見炫技危險的操作;
還有無視生命安全的言語:
另外一位逝世網紅的視頻,更加誇張。
在他的賬号裡,經常看到一些騎摩托翹頭的危險動作。
可能一次次的僥幸,壯大了人的膽量,讓他們産生一種危險不會降臨在我身上的一種幻覺。
僥幸之所以是僥幸,是因為不知道悲劇到底什麼時候降臨,所以很多人總是任性。
殊不知,生命中遇到的所有僥幸,都會在生命的某一刻,如同多米諾骨牌一般,将人生推向某個深不可測的深淵。
一旦發生意外,可能就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即使悔過,很多時候都已經為時已晚。
僥幸,在人生沒有失控的時候,是一種竊喜的幸運;
一旦嘗到苦頭,感到痛苦,人們才開始後悔:要是沒有那麼做,就好了。
所以我們經常看到這種情況:
喝酒的人,總是偷偷酒駕,他們以為絕不會查到自己;
熬夜的人,經常不顧身體,他們以為生病倒下都是别人;
人為什麼會有僥幸心理?
人們妄圖通過偶然的概率事件去取得意外的成功,或者躲避某種确定的壞事。
本質上都是一種對人生的偷懶,是面對誘惑的無法自持。
他們希望不用努力就可以獲得成功,不用付出就可以一夜暴富。
但僥幸獲得的東西,最後一定也會僥幸失去,甚至要付出更多。
看過這樣一條新聞。
有一位丈夫,由于經濟困難,就在網上冒險借了十幾萬網貸。
原本以為自己很快能還上,但是計劃不如變化。由于自己工資不高,償還能力有限,眼看貸款利滾利越滾越高,男人非常痛苦。
情急之下,他做了一個荒唐的決定。
他私自給自己買了一份100萬的意外險,并且制造了意外開車死亡的假象。
沒跟任何親人商量,一個人從湖南逃到貴州,所有人都以為他已經死掉。
他以為這是一個完美的計劃,隻要一點點僥幸,他就能夠拿到錢,把貸款還上,還可以給剩下餘錢給女兒治癫痫。
沒想到的是:
面對丈夫的意外“離世”,妻子不僅要一個人承擔養家的重任,突然出現的巨額債務,還有面對婆家的指責,絕望之下,妻子選擇帶着兩個孩子跳河,離開這個冰冷的世界。
等到他終于回到家裡,已經家破人亡,他竹籃打水一場空。
為了心中的貪欲,他以身犯險,貪心地以為僥幸就能躲過追責,拿到不屬于自己的錢财。
妄圖用一個人的僥幸,去對抗整個商業社會的規則,這本身就充滿了巨大的風險,根本不符合實際情況,失敗是必然的事。
最後的結果,他的計劃敗露,等待他的是漫長的刑期。
心存僥幸之心,是一個人最大的愚蠢。
但凡想用較小的代價去撬動巨大的利益,基本就已經注定了結局。
平時買彩票都不會中獎的人居然相信,自己能夠一路好運,能夠躲避沿途所有的暗礁。
這樣想的人,本質上既貪又蠢。
當他們坐上命運的牌桌,将自己的命運寄托于冒險的賭博,結局往往不僅給自己的人生帶來災難,還會給身邊的人帶來災禍。
人隻有在心存敬畏的時候,行為才有所約束。
萬科創始人王石,曾在一次公益活動中采訪姚明。
當時,姚明正在積極投身于農村青少年籃球的公益活動。
王石的第一個問題是,讓孩子打籃球的目的是什麼?
這是一個很官方的問題,通常我們會聽到“提升身體素質”、“強身健體”這樣的回答。
王石也以為是這樣,但姚明卻給了他一個很意外的答案。
他說:
“通過籃球,讓他們懂得遵守規則。将來到社會上做什麼事首先都要遵守遊戲規則,再去思考怎麼做。”
在商場打拼多年的王石,對這一點深表認同。
他講了一個自己的故事。
任職萬科期間,當時不少朋友托關系打電話給他,問房價能不能給予優惠。
面對這樣的要求,王石的回答統一都是:可以,但隻能優惠一個點。
有人嫌棄他優惠得太少,有人覺得他不講情面,但無論誰來,優惠一個點,都是他的金科鐵律。
後來大家才知道,原來這是萬科的規矩,不論找到誰,優惠隻能是一個點。
這也是王石和投資人之間制定的規則,既然是規則,他就會無條件遵守,絕不會随意打破。
他知道若是開了口子,後續将會給公司帶來難以估量的麻煩。
越是層次高的人,越是對規則葆有敬畏之心。
因為他們都明白一個道理:
規則不是來約束一個人的,而是用來保護一個人的。
按規則辦事,約束權利和義務,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護自己的權益。
一旦規則被踐踏,将會給自己帶來難以預料的風險。
所以,聰明人從來不依賴變數的僥幸,而是對規則保持敬畏,有所為有所不為,才能在不确定的世界裡,保護自己不被侵擾。
期待自己好運,往往是人之常情。
但如果不切實際地将自己的命運,寄希望于概率和運氣,則是一種盲目自信。
這種僥幸之心非常不可取,輕則打亂自己的節奏,重則摧毀人生。
與僥幸心理相反的還有一個理論:墨菲定律。
是指:如果一件事情有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在關鍵時刻發生。
如果說僥幸心理是一種盲目的樂觀,那麼墨菲定律就是一種對風險的預判。
毫無依據地樂觀,經常讓一個人損失慘重;凡事多往最壞的可能性着想,反而讓一個人保持安全。
我們可以擁有一定程度的樂觀,但需要對未知的危險保持警覺。
偶爾的僥幸讓人生充滿意外之喜,人生還是要走得踏實才能心安。
一輩子不長,對規則保持敬畏,對自己的人生負責,才是生而為人最大的清醒。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