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 > 正文

特稿:中國戰“疫”五字訣

特稿:中國戰“疫”五字訣

// 前插視頻

showPlayer({

el: '#sohuplayer',

bid:'414285067',

autoplay: false,

width:'500',

height:'300',

mute: 1,

disablePlaylist:true, // h5播放器禁用下一集按鈕

variables: [

['showRecommend','0'] // 0時不展示後推薦;默認展示

新華社北京1月11日電題:中國戰“疫”五字訣

新華社記者

踏上返鄉旅途的人們期盼着與親人久違的那個擁抱。“煙火氣”在升騰,“消費熱”在回歸,“忙碌勁”在增長。

中國戰“疫”三年,曙光就在前頭。

三年抗疫,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因時因勢不斷優化調整疫情防控措施,團結帶領中國人民穩紮穩打、步步為營,打出“抗、防、統、優、常”組合拳、整體戰,一路赢得戰略主動。

抗,是勇毅擔當,上下同心;

防,是科學精準,彙智聚力;

統,是統籌全局,高效有序;

優,是因時順勢,優化調整;

常,是回歸常态,久久為功。

五指成拳,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一以貫之。

疫情尚未遠去,大考仍在繼續。中國正走過艱難時刻,希望之光照亮未來。

“抗”:中國人民是不可戰勝的

清晨,武漢江畔,戶部巷裡。歡聲笑語間,熱氣騰騰的熱幹面端上桌。

“面裡有黃鶴樓的味道、家的味道。”武漢人趙磊常來“過早”。

趙磊和1300多萬武漢人深知,今天這樣的安逸是怎樣一場驚心動魄的保衛戰換來的。

不論“抗疫”,還是“抗戰”“抗洪”“抗震”,中華民族曆經磨難,仍奮勇向前。災難面前,億萬人的勇毅擔當、衆志成城凝結在一個“抗”字中。

特稿:中國戰“疫”五字訣

在武漢天河機場,湖北省武漢市第一醫院醫護人員為廣東第14批援鄂醫療隊送行(2020年3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晔華 攝

“抗”,有“主心骨”。

三年前,疫情突如其來。面對新中國成立以來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生命重于泰山!隻要是為了人民的生命負責,那麼什麼代價、什麼後果都要擔當。

“以非常之舉應對非常之事”。中共中央實施集中統一領導,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中央政治局召開數十次會議研究決策,領導組織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大會戰。

果斷關閉離漢離鄂通道,遏制病毒擴散;以世人驚歎的速度建設專門醫院、改建方艙醫院;争分奪秒提升防控救治能力,提升科學戰“疫”本領。中國同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

各方聞令而動,各就各位。14億多人水不停、電不停、供暖不停、通信不停、物資供應不斷、社會秩序不亂。東方大國頂住了疫情最兇猛的沖擊。

“抗”,是舉國同心。

如果說人們與挺身反抗“命運的暴虐”的哈姆雷特共情,為扼住命運咽喉的貝多芬動容,他們也一定會對中國人在百年疫情面前迎難而上、奮起抗争而贊歎。

“我必須跑得更快,才能從病毒手裡搶回更多病人。”身患漸凍症的時任武漢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踩着高低不平的腳步,在病房裡穿梭。與張定宇并肩作戰的廣大醫護人員,被稱為新時代中國“最可愛的人”,一些人不幸染病,因公殉職。

中國9000多萬名中共黨員參加到抗疫中。志願者駕車“逆行”十幾個小時為武漢醫護人員送餐;數萬名建設者奮戰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地不分南北,人無論老幼,危急時刻,遍地英雄。

從小熟知“愚公移山”“精衛填海”的中國人堅信,中國人民是不可戰勝的。

特稿:中國戰“疫”五字訣

2020年2月17日拍攝的武漢體育中心方艙醫院。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 攝

“抗”,是命運與共。

一個曾供職于西班牙通訊社的記者寫道:拉丁美洲等地區收到的每兩劑疫苗中就有一劑是“中國制造”。

作為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中國在自身疫情防控面臨巨大壓力的情況下,盡己所能為國際社會提供援助。截至目前,中國已向34個國家派出醫療專家組,向12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超過22億劑新冠疫苗。

中國從未制造“信息黑洞”,第一時間向世界通報疫情信息,第一時間發布病毒基因序列,第一時間公布診療和防控方案,毫無保留同各方分享防控和救治經驗。

面對全人類共同的敵人,信心和團結比黃金還寶貴。

在中國疫情最嚴重時,俄羅斯飛機載着救援物資飛抵武漢,巴基斯坦捐出全國醫院庫存口罩,蒙古國向中國捐贈3萬隻羊,世界各地著名建築點亮“中國紅”祈福,這些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

“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中國“抗疫精神”彪炳史冊。

“防”:14億人築起“鋼鐵長城”

“出門三件寶:手機、鑰匙和口罩”,“勤洗手、勤通風、少聚集”,核酸檢測,健康碼行程碼……當西方人還在為是否應該戴口罩争論不休時,一個“防”字已成為每個中國人的自覺。

“防”,意謂未雨綢缪、防微杜漸、主動作為。“立足于防、立足于早、立足于快”,是中國一次次與病毒交鋒後獲得的寶貴經驗。

中國地域廣闊、脆弱人群數量多、地區發展不平衡、醫療資源總量不足,特殊國情加之毒株持續變異,讓“防”在戰“疫”中的地位舉足輕重。

特稿:中國戰“疫”五字訣

2021年1月6日,科興中維的工作人員檢查自動西林瓶包裝線上新冠病毒滅活疫苗标簽。新華社記者 張玉薇 攝

“防”,固在“人民防線”。

三年來,中國人“自覺掃碼”“就地過年”“居家隔離”,配合國家防疫。

每一次變異毒株出現,網友都會分享專家建議、抗疫“民方”;“共享藥箱”“共享物資”等鄰裡互助方式盡顯濃濃中國人情味。

一些自覺防疫凡人小事至今仍令人感動:完整“複盤”行程軌迹配合流調的北京“西城大爺”;選擇留在自駕車内隔離,防止疫情社區傳播的“密接者”們;把N95口罩等防疫物資送給“快遞小哥”的居家老人……

宣傳防疫政策和知識,推進疫苗接種,組織核酸檢測,分配防疫物資……400多萬名城鄉社區工作者日夜奔忙,社區網格員“建檔立卡,不落一人”,構建起牢固的社區防線。在城鄉防疫一線奔忙的“疫情防控志願者”,成為一道令人印象深刻的風景線。

超過2600家社區醫院、近60萬所村衛生室,近百萬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分級分層、有效協同,不斷織牢織密的公共衛生體系讓“人民防線”更有底氣。

英國《經濟學人》雜志指出,中國防疫為世界提供三大經驗:與公衆做好溝通、想方設法遏制病毒傳播速度、醫療體系做好充足準備。有關經驗和成果在許多受疫情影響國家正得到有效運用。

特稿:中國戰“疫”五字訣

北京站工作人員在候車大廳進行消殺作業(2020年6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鐘昊 攝

“防”,貴在科學精準。

“别了,行程卡!”去年底,無數網友截屏告别。也有網友笑言,“最好不要再見”。

曾提供查詢服務超過890億次的“通信行程卡”,随着防控政策的優化調整正式下線。這個在疫情防控中起到巨大作用的“數字流調”方式,是中國科學防治、精準施策的一個縮影。

第一時間建立“聯防聯控”機制,秉承“預防為主、防治結合、依法科學、分級分類”的防控原則,推進具有中國特色的“群防群控”機制,中國的防疫政策科學、精準。

内蒙古額濟納旗短短兩周就斬斷了德爾塔變異株社區傳播鍊,這得益于快速流調、風險分類等系列精準施策。

從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到科學劃定中高風險地區和管控風險人群;從推廣“抗原篩查、核酸診斷”監測模式,到“應檢盡檢”“應隔盡隔”“應治盡治”“應管盡管”……不斷提升分區分級差異化精準防控水平,讓中國頂住了多輪疫情的沖擊。

構築全人群免疫防線,是科學防疫最安全、有效的方式。

疫情暴發後,中國即加緊推進疫苗研發。2020年底,中國首個新冠病毒疫苗附條件上市。

中國大力推行疫苗全民免費接種。在一些城市,防疫人員上門“點對點”為60歲以上老人接種疫苗。

截至2022年底,中國累計接種新冠疫苗逾34.6億劑次,疫苗全程接種率超過九成。

三年來,中國積極評估現實,動态調整防疫政策,主動、科學、有序的政策凸顯“實事求是”。

“統”:防疫、發展有機聯動

防控、發展能否兼顧?這是各國都要直面的一道難題。

三年戰“疫”,中國做到了疫情不失控、經濟不失速、安全不失守,一個“統”字必不可少。

“統”,是在兩難、多難困境下,對當前與長遠、局部與整體的通盤考慮。

特稿:中國戰“疫”五字訣

在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一汽-大衆華北基地,車輛在生産線上等待裝配零部件(2022年6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

“統”,是統籌兼顧。

2022年夏,開工不到三年的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第100萬輛整車下線;2023年新年伊始,西安比亞迪草堂工業園内千人作業的汽車總裝生産線忙碌有序。企業在加速趕訂單,外商繼續投下對中國的“信任票”,中國經濟脈動持續增強。

這是三年來中國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結果。

2020年初,脫貧攻堅進入“沖刺”階段。當時,中國尚有551萬農村貧困人口,52個貧困縣,都是難中之難、貧中之貧。西方一些觀察家斷言,中國要在原定時間脫貧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2022年初,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成功舉辦。此前的東京奧運會曾因疫情延期。

如期脫貧、冬奧履約,中國做到了。

“如果疫情應對也有金牌,中國應該得到一枚。”參加北京冬殘奧會的比利時運動員勒邦說。

中國推進金融、外貿、外資、投資、預期穩定,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産業鍊供應鍊、保基層運轉。戰“疫”三年,“統”字貫穿其間。

疫情暴發後的第一個春天,雲南普洱37名工人乘坐大巴車回福建複工。這趟由政府對接的包車之旅往返5000公裡,“從家門口到企業”,既降低感染風險,又助力企業早日複産。

2022年上海戰“疫”時,産能30%出口歐美的一家汽車零部件頭部企業,約1200名員工“吃住在工廠”,優先保障急單、出口單。

得益于三年的高效統籌,中國有效應對五波疫情沖擊,保持了4.5%左右的年均經濟增速,明顯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特稿:中國戰“疫”五字訣

西安一家醫療器械企業的工作人員在生産抗原檢測試劑(2023年1月4日攝)。 新華社記者 劉潇 攝

“統”,是“全國一盤棋”。

“北京”“湖南”“四川”“山東”……在中國的許多新冠救治醫院,醫護人員防護服背後寫着各省區市的名字。

哪裡疫情吃緊,哪裡就有全國範圍調集的最優秀醫生、最先進設備、最急需資源。

戰“疫”三年,中央統一指揮、統一協調、統一調度,各地區各方面各負其責、協調配合,“集中力量辦大事”優勢充分體現。

統籌下,石化企業轉産口罩,防疫物流開辟“綠色通道”,全國統一通行證足量發放,外貿企業“白名單”助力“固鍊”“穩鍊”……戰“疫”各方協同作戰。

統籌下,多措并舉穩崗位、保就業、促創業,重點保障高校畢業生和農民工等群體。發展路上,“一個都不能少”。

在中國,疫情防控、經濟社會發展從來不是“選擇題”。《華爾街日報》等外媒普遍關注到,中國一方面嚴格防疫,另一方面修複經濟。

“無論如何,中國和世界其他地區一樣,會逐漸走出新冠疫情的陰影,世界最終将受益于中國經濟的複蘇。”美國福布斯新聞網文章說。

“優”:因時因勢的防疫“突圍”

8日清晨,上海浦東機場迎來三年來首批“入境不隔離”航班。

李先生舉着歡迎橫幅,在到達大廳等待女兒。“三年沒見了,一天都不想耽誤。”

團圓故事背後是中國疫情防控政策的不斷優化。

特稿:中國戰“疫”五字訣

這是2022年12月24日拍攝的北京市西城區廣安體育館簡易發熱門診。新華社記者 張晨霖 攝

“優”,是審時度勢。

社會普遍期待的第十版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診療方案近日印發。

不再要求病例集中隔離收治;在臨床分型中取消普通型、增加中型;完善中醫治療相關内容……增減之間,“優”字彰顯。十版方案,每一版都是一次優化。

三年來,中國戰“疫”曾經曆突發疫情、應急圍堵、全方位綜合防控、“科學精準、動态清零”等不同階段。疫情不斷演變,中國“打法”也随之變化。

去年底,中國迎來防控措施優化調整的重大窗口期。疫情防控進入“新階段”。

“病毒變弱了,我們變強了”——當奧密克戎病毒緻病性減弱,全人群疫苗全程接種率提高,中國防控經驗日益豐富時,這個結論顯而易見。

在中國生活了20多年的美國作家馬意駿認為,優化疫情防控正當其時。

“優”,需要堅實基礎。

藥企車間機器轟鳴。2022年12月,抗原檢測試劑日産能由月初的6000萬人份迅速擴産到1.1億人份,布洛芬、對乙酰氨基酚兩類解熱鎮痛藥的日産量提升超過4倍。

中國不斷優化配置醫療資源,保證公衆的藥品供給,增加醫療設施。

三年間,中國通過完善分級診療救治體系,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能力建設,增設發熱門診,增加定點醫院重症病床、ICU以及相關救治設備與物資,醫療機構、醫務人員的疫情防控和處置經驗、能力不斷提高。

數據顯示,截至去年12月25日,全國重症醫學床位總數超18萬張,較十多天前增加3.1萬張,增幅超過20%。全國儲備“可轉換ICU”床位超10萬張,增幅超過26%。全國平均看,去年底,重症床位尚未達到80%占用的臨界線。

特稿:中國戰“疫”五字訣

2023年1月7日春運啟動。這是當日旅客和乘務員在G1373次列車上拿着新年裝飾品合影留念。新華社記者 王翔 攝

“優”,成效不斷顯現。

三年來,中國從未放棄保護人民免受病毒侵害,無論他們是新生兒還是百歲老人。

盡管人均醫療資源、醫學技術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有較大差距,但全球範圍看,中國新冠病毒感染的重症率、死亡率都是最低的。

蓄勢待發的商業機會正蓬勃湧現。從沿海到内陸,多地外貿企業組團包機“出海”尋求商機。

“能再聽到中文,感覺真好!”趕在歐洲人過平安夜前收獲滿滿訂單的江蘇太倉招商小分隊,至今還記得,在法雷奧集團公司巴黎總部,法國的商業夥伴向他們打招呼時脫口而出的這句話。

在投資者和分析師看來,中國迎來了“前景更加光明”的一年。中國經濟出現更快、更強反彈的可能性越來越大。

德國《焦點》周刊網站刊文指出,德國将從三方面受益于中國的疫情防控轉段——來自中國的零部件将讓德國汽車再次變得便宜;湧入德國品牌的在華門店的消費者将讓公司和投資者獲得更多利潤;德國公司的工作崗位将更加穩定。

“在疫情期間,無論是在拯救生命、提供醫療保障方面,還是在經濟增速方面,中國的表現均遠優于西方。”曾任英國倫敦經濟與商業政策署署長的中國問題專家羅思義說。

“常”:一切如常卻又萬象更新

“生活如常”——這是許多人的新年願望。

“常”字背後是中國人“尋常日子尋常過、萬般滋味皆生活”的樸素追求。

“常”,是防控進入新的常态。

商務、探親、就業、學習、旅遊、訪友……這幾天,各地出入境管理局接待大廳裡,咨詢辦理相關業務的人逐漸增多。

8日起,中國對新冠病毒感染實施“乙類乙管”。

一系列變化因此發生:有序恢複受理審批中國公民因出國旅遊、訪友申請普通護照;醫療機構不再以患者核酸陰性或者陽性進行分診;取消入境後全員核酸檢測和集中隔離;進口冷鍊食品不再抽樣檢測……

國家疾控局傳防司司長雷正龍指出,常态化情況下,一般不需要采取緊急防控措施。

沒有三年鏖戰,哪來今日“正常”?

中國優化調整疫情防控,不是“躺平”、放任不管,也絕非所謂的“全面放開”。中國不斷完善常态化疫情防控舉措,該管住的管住,該放開的放開。

“常”,是百姓生活重回正軌。

在國家的保護下,不少人在疫情出現三年後才第一次和病毒直接“交手”。居家養病、“躲病”幾周後,越來越多的人走出家門。

以北京為代表的中國城市正在恢複生機。在大都市,戴着口罩的上班族擠滿了地鐵列車;曾擱淺的旅行計劃重新提上日程;春運幕啟,這個國家正迎來一場“世界最大規模人口遷徙”,“流動的中國”又回來了。

特稿:中國戰“疫”五字訣

這是2023年1月1日拍攝的廣州天河路商圈夜景(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劉大偉 攝

“常”,并非終點,而是新的起點。

變化悄然而至:更多的人選擇互聯網問診;日益勃興的“雲商機”助力經濟。

若非一場世紀疫情,王奇慧的研究可能鮮為人知。這名38歲的病毒學專家沒想到自己會出現在北京冬奧會開幕式英雄勞動者巨幅影像中。

同微觀世界中不計其數的病毒打交道——王奇慧從事的乍看不起眼的基礎性研究工作,正是中國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補齊短闆的關鍵努力。

如今,中國已建成全球最大的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網絡直報系統,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平均報告時間縮短到4小時以内,具備在72小時内檢測300多種病原體的能力。

“與病毒賽跑,永遠談不上大功告成。”王奇慧說。

一切如常,并非因病毒已消亡,而是國家醫療救治能力更強了,基層治理水平更高了,社會寬容度更大了。中國人面對疫情更加笃定、自信。

抗、防、統、優、常——五字背後是中國共産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中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是舉國同心、團結奮鬥的磅礴偉力,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澱的基因品格,也是全人類命運與共的中國擔當。(記者:李志晖、桂濤、李雲路、王聰、李來房、婁琛、方棟、周舟、馬欣然、趙晨捷)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