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上車餃子下車面”。剛到靈台縣,便被小小的一碗手工面深深的折服,一路上的搖搖晃晃,當面條入口的那一刹那,似乎所有的疲憊都将不複存在,留下的隻有味蕾上那一抹“人間煙火”不停的在舌尖碰撞。
靈台位于黃土高原的東部,素有“隴東糧倉”美稱。以“糧倉”中的優質小麥面粉做出的靈台手工面,又叫“龍須面”“長面“,是隴東飲食文化中的一道奇葩。靈台手工面有着悠久的曆史淵源,相傳文王伐密凱旋歸師後,築台祭天,歌舞升平,與民同樂,東海龍王途經此地,看後大喜,張口大笑,不慎口水流下變成一條河,即“達溪河”(來源于龍王“大喜河”的諧音),龍須浸入河中變成特細的面條,萬民食用後,祖輩相傳,這就是靈台地方特色手工面即“涎水面”“龍須面”的由來。
正所謂:“不吃靈台手工面,白到靈台走一回”。靈台手工面的“優質”源自講究的做法,正宗手工面的制作必須經過四道程序:和面、擀面、切面、煮面。靈台手工面以細、香、柔、長而著名,其講究“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加之做工精細,以養生為理念,面料以極富有營養價值的純天然綠色植物的五端:根、莖、葉、花、藻,配以五色:紅、白、黃、綠、黑,使靈台手工面“薄、筋、光;酸、辣、香;煎、稀、汪”的九字特色得以充分體現,形成了靈台手工面的獨到風味和特色。
據了解,一般靈台縣農家待客,一次上四碗面,稱為福祿壽喜四喜面,也有一次上十小碗的稱為一口香。靈台手工面因場合不同,也有不同的名字。老人過壽吃“長壽面”;在孩子出生的百天(或滿月)吃的手工面叫吉利面,意祝孩子長命百歲;正月初一吃“過年面”;正月初七吃拉魂面,意寓幸福長久;麥子割畢吃“挂鐮面”;在新婚的第二天吃的手工面叫喜面,意寓新人情絲不斷;新媳婦結婚第四天做的面叫“試刀面”——這面越寬越顯得媳婦心底寬厚,鄰居都會搶着吃;在貴賓來臨或朋友相聚時吃的手工面叫待客面,意寓友誼長存;而無論喜喪宴,最後的一道主食叫“四喜面”,吃過的人會吉祥如意。
來源:中國甘肅網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