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衛氣巡行路線是如何形成的

第一章:衛氣巡行發生發育機制第一節: 遠--近軸性與經脈“标本”發生機理

(A):經脈标本發生發育機制

附肢場經脈在體壁沿胚體遠--近軸向遠端分化,因為附肢場向外分化與胚胎軀幹發育同步,自然也同時具備背--腹軸性和前--後軸性,出現兩種分化方向:一是同一分化點一支向軀幹發育,一支向附肢發育的分化模式。遠-近軸性導緻附肢出現近軀幹和遠離軀幹的軸性現象,這一分化現象中醫稱為“經脈标本”,因為胚胎内卷是從遠端向近端内卷,附肢經脈發育遠端為本,近端稱為标,依此描述附肢經脈遠近軸性。

具體就是《靈樞·衛氣》中的這段經文描述現象:

足太陽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标在兩絡命門。命門者,目也。

足少陽之本,在竅陰之間,标在窗籠之前。窗籠者,耳也。

足少陰之本,在内踝下上三寸中,标在背輸與舌下兩脈也。

足厥陰之本,在行間上五寸所,标在背腧也。

足陽明之本,在厲兌,标在人迎,頰挾颃颡也。

足太陰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标在背腧與舌本也。

手太陽之本,在外踝之後,标在命門之上一寸也。

手少陽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間上二寸,标在耳後上角下外眦也。

手陽明之本,在肘骨中,上至别陽,标在顔下合鉗上也。

手太陰之本,在寸口之中,,标在腋内動也。

手少陰之本,在銳骨之端,标在背腧也。

手心主之本,在掌後兩筋之間二寸中,标在腋下下三寸也。

人體胚胎軀幹在遠--近軸性,背--腹軸性分化發育過程中,背側分化向腹側部位彙集,附肢經脈也同時具備背--腹軸性和前--後軸性,形成腹側四個彙集區域,具體就是《靈樞·衛氣》中的這段經文描述現象:

“請言氣街,胸氣有街,頭氣有街,胫氣有街。故氣在頭者,止之于腦;氣在胸者,止之膺與背腧;氣在腹者,止之背腧,與沖脈于臍左右之動脈者;氣在胫者,止于氣街,與承山踝上以下”。

意指經氣在頭部的都聯系腦;經氣到胸部的都聯系胸和背俞;經氣到腹部的都聯系背俞和腹部的沖脈;經氣到下肢的都聯系氣沖部。這就是自古中醫經典中介紹的“四氣街論”。

這一中醫原理背後的機制原理,是人體胚胎分化發育過程中胚體背--腹内卷和前--後内旋運動初期的組織發育機理:

《外經微言.經脈終始篇》中言:

“足三陽從頭走足”“足三陰從足走腹”。

胚體後端内旋分化發育過程中,足三陽經從胚體背側向後内旋分化,就是“足三陽從頭走足”,到達足部後内旋向前分化發育,就是“足三陰從足走腹”;後附肢經脈做前--後内旋分化發育過程中,也呈現背--腹内卷發育運動,附肢經脈遠端起點就是“經脈之本”,所以“足太陽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足少陽之本,在竅陰之間,。足少陰之本,在内踝下上三寸中,。足厥陰之本,在行間上五寸所。足陽明之本,在厲兌。足太陰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足部六經之本都是在附肢遠端背腹側;内卷到腹側終點就是“經脈之标”,所以“足太陽之,,标在兩絡命門。命門者,目也。足少陽之,,标在窗籠之前。窗籠者,耳也。足少陰之,,标在背輸與舌下兩脈也。足厥陰之,,标在背腧也。足陽明之,,标在人迎,頰挾颃颡也.足太陰之,,,标在背腧與舌本也。”,足部六經之标都在頭背部。

足部六經分化發育過程中随胚體背--腹内卷和前--後内旋發育運動,出現胚胎自胚體背側後旋向前順時針方向的分化發育運動,自後向前對接到頭部,形成足經的循環網絡,經脈本區在附肢遠端,标區在頭背神經部位,從就是外胚層神經胚細胞内遷分化耦合發生機理。(見 圖4-2-2)

衛氣巡行路線是如何形成的

圖4-2-2 足部六經标本分化發育機制示意圖

《外經微言.經脈終始篇》中言:“手三陽從手走頭” “手三陰從腹走手”

胚體前端内旋,“手三陽從手走頭” 也就是胚體背側向前内旋延伸分化發育過程中,帶動前附肢經脈自後向前分化到頭部,手三陽經脈之本為“手太陽之本,在外踝之後。手少陽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間上二寸,。手陽明之本,在肘骨中,上至别陽。”;手三陰經脈之本為“手太陰之本,在寸口之中。手少陰之本,在銳骨之端。手心主之本,在掌後兩筋之間二寸中。”,在手部六經中隻有手太陽小腸經本穴在下附肢,其他本穴都在手部附肢遠端,這是因為胚體發育過程中,卵黃囊柄在小腸位置,向後分化發育到尿囊位置,誘導外胚層神經胚細胞内遷耦合,同時帶動附肢形成小腸和膀胱經形成機理。

手部六經脈之标為“手太陽之,,标在命門之上一寸也。手少陽之,,标在耳後上角下外眦也。手陽明之,,标在顔下合鉗上也。手太陰之,标在腋内動也。手少陰之,,标在背腧也。手心主之,,标在腋下下三寸也。”,标部區域都在頭部和頸部前後位置。

如果複原手部六經原理,我麼就會看到這是在講人體胚胎卵黃囊存在階段,原腸胚前後分化出小腸和膀胱分化支,誘導外胚層神經胚細胞内遷分化耦合,同時帶動背側前後附肢發生背--腹内卷,同時形成前後督脈兩側的太陽經,當胚體進行前後内旋分化發育時,将太陽經前後拉伸發育,後端形成足太陽經,前端形成手太陽經,因為手足太陽經是同一分化帶,故而手太陽經有兩個本區;其他手經是在此基礎上前旋分化發育而成,本區都在前附肢遠端,内旋過程中标區在頭頸部發生;而手陰經是在背--腹内卷過程中被逆時針内卷到胸部體腔内,然後外出到達手陽經标處發生經脈耦合,這就是手部六經的發生發育學機理。( 圖4-2-3 )

圖4-2-3 手部六經标本分化發育機制示意圖

(B):”四氣街論”發生發育機制

人體胚胎發育過程中,外胚層神經胚細胞受到中胚層和内胚層分化細胞的誘導發生内遷耦合運動,使得胚體呈現出從胚體背--腹内卷和前--後内旋分化發育運動,這裡特别提示,在胚體兩種軸性分化發育運動過程中,經脈的發生發育是誘導體和被誘導體同時發生發育的,被誘導體就是神經胚細胞,誘導體是中胚層和内胚層,也就是說陰陽經脈發生發育是同時的,即《外經微言,經脈始終篇》經文“手三陽從手走頭,足三陽從頭走足,乃高之接下也。足三陰從足走腹,手三陰從腹走手,乃卑之趨上也。”,“手三陽從手走頭,足三陽從頭走足,乃高之接下也”即外胚層神經胚細胞從背側向腹側内遷發育;

“足三陰從足走腹,手三陰從腹走手,乃卑之趨上也。”是内旋後的神經胚從腹側向背側分化發育。也即使附肢十二經分化發育過程中兩種軸性分化發育運動都朝向胚體腹側彙集,在腹側形成四個集中區域,稱之為氣之“四街”

《太素.脈行同異》中講:

“岐伯曰:夫四末陰陽之會者,此氣之大絡也。四街者,氣之徑也。故絡絕則經通,四末解則氣從合,相輸如環。”,四末者即附肢遠端本穴位置,附肢分化起點,四街者,附肢經脈發育終止點,四末和四街發育形成經脈耦合,就是“故絡絕則經通,四末解則氣從合,相輸如環”。

《靈樞.衛氣》中講

“請言氣街,胸氣有街,頭氣有街,胫氣有街。故氣在頭者,止之于腦;氣在胸者,止之膺與背腧;氣在腹者,止之背腧,與沖脈于臍左右之動脈者;氣在胫者,止于氣街,與承山踝上以下。”

意思是講胚體背腹内卷和前後内旋分化發育,接近在胚體腹側中軸線兩側形成太沖脈,胚體内卷閉合時形成四個耦合區,就是“四氣街”,四街,謂胸腹頭胻脈氣道也,為何形成這四個區域呢?以現代醫學看,就是基因控制下的頭部,胸部,腹部,足胫發育與附肢經脈的耦合導緻的。具體就是氣在頭部的,其氣終止于腦的百會穴;氣在胸部的,其氣終止于胸前兩膺與背部肺腧穴;氣在腹部的,其氣終止于背部的脾腧穴與沖脈,以及肚臍左右動脈的肓腧、天樞等穴;氣在胫部的,其氣終止于氣沖穴與承山穴及足踝上下處。(見 圖4-2-3 )

衛氣巡行路線是如何形成的

圖4-2-3 “經脈四街”發生發育機制示意圖

第二節:衛氣巡行發生學機理

A:衛氣循環的發生發育機制

附肢經脈遠-近軸性标本表達的本意是附肢發育過程中軀幹和附肢之間的經脈藕連機制,也就是中醫衛氣巡行的發生學機制,标本論就是在講經脈的發生發育起始點,明白這一機理也就可以展開衛氣巡行機制的讨論。

“經脈标本””四氣街論”是人體經脈發生發育過程中形成的機制,當人體出生後進入生理階段,這一經脈發育結構循環機制是什麼?

首先,從上述經脈發生發育機制分析知道,人體經脈發生是中胚層和内胚層誘導外胚層神經細胞内遷分化耦合而發育而成,人體進入生理階段,經脈巡行自然受到神經調節作用很大,人體生理階段受到生物鐘影響,晝醒夜眠是最大的人體活動節律,這一節律是神經調節下發生的,經脈體液循環自然受到這種調節作用。

白晝經脈巡行即《靈樞.衛氣行》篇中講:

“是故平旦陰盡,陽氣出于目,目張則氣上行于頭,循項下足太陽,循背下至小趾之端。其散者,别于目銳眦,下手太陽,下至手小指之間外側。其散者,别于目銳眦,下足少陽,注小趾次趾之間。以上循手少陽之分側,下至小指之間。别者以上至耳前,合于颔脈,注足陽明以下行,至跗上,入五趾之間。其散者,從耳下下手陽明,入大指之間,入掌中。其至于足也,入足心,出内踝,下行陰分,複合于目,故為一周”

意思是講早晨天明,人體從睡眠中醒來,睜開眼睛這一神經動作開始調節人體陽經經脈巡行,即“足太陽經----手太陽經---足少陽經---手少陽經---足陽明經--手陽明經”,也就是說人體經脈循環在白天側重于手足陽經部位。

而到夜間,因為人體進入睡眠狀态,外周四肢活動基本停止,經脈在附肢外周附肢經脈的體液分布量減少,于是流向體腔内組織器官内部。即《靈樞.衛氣行》篇中講:

“其始入于陰,常從足少陰注于腎,腎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複注于腎為周。”

意思是進入黑夜,人體在睡眠狀态,經脈中的體液從足少陰經進入體腔,按照“腎--心---肺---肝---脾---腎”做周期循環。

當第二天清晨醒來時,人體經脈又随着眼睛的張開,經脈體液又從内髒進入手足陽經,如此晝夜之間人體經脈巡行一種循環,即《靈樞.衛氣行》篇中所講“是故夜行一舍,人氣行于陰藏一周與十分藏之八,亦如陽行之二十五周,而複合于目。陰陽一日一夜,合有奇分十分身之四,與十分藏之二,是故人之所以卧起之時,有早晏者,奇分不盡故也。”,而且在古代已經對這種經脈體液巡行進入到具體的測算程度“水下一刻,人氣在太陽;水下二刻,人氣在少陽;水下三刻,人氣在陽明;水下四刻,人氣在陰分。水下五刻,人氣在太陽;水下六刻,人氣在少陽;水下七刻,人氣在陽明;水下八刻,人氣在陰分。水下九刻,人氣在太陽;水下十刻,人氣在少陽;水下十一刻,人氣在陽明;水下十二刻,人氣在陰分。水下十三刻,人氣在太陽;水下十四刻,人氣在少陽;水下十五刻,人氣在陽明;水下十六刻,人氣在陰分。水下十七刻,人氣在太陽;水下十八刻,人氣在少陽;水下十九刻,人氣在陽明;水下二十刻,人氣在陰分。水下二十一刻,人氣在太陽;水下二十二刻,人氣在少陽;水下二十三刻,人氣在陽明;水下二十四刻,人氣在陰分。水下二十五刻,人氣在太陽,此半日之度也。從房至畢一十四舍,水下五十刻,日行半度,回行一舍,水下三刻與七分刻之四。大要曰:常以日之加于宿上也。人氣在太陽,是故日行一舍,人氣行三陽行與陰分,常如是無已。天與地同紀,紛紛紛紛,終而複始,一日一夜水下百刻而盡矣。”,(見 圖4-2-3 )

衛氣巡行路線是如何形成的

圖4-2-3 ,衛氣巡行機理示意圖

(B):衛氣巡行的兩大調節功能

中醫理論中有關有兩種經脈巡行原理,一種是就是現在根據《靈樞.衛氣行》所講衛氣循環原理,第二種是根據《靈樞.營氣》篇中所講“黃帝曰:營氣之道,内榖為寶,谷入于胃,乃傳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專者行于經隧,常營無已,終而複始,是謂天地之紀。故氣從太陰出,注手陽明。上行注足陽明,下行至跗上,注大指間,與太陰合,上行抵髀,從髀,注心中。循手少陰,出腋,下臂,注小指,合手太陽。上行乘腋,出□内,注目内眦,上巅,下項,合足太陽。循脊下尻,下行注小指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陰。上行注腎。從腎注心,外散于胸中,循心主脈,出腋下臂,出兩筋之間,入掌中,出中指之端。還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陽。上行注膻中,散于三焦。從三焦,注膽,出脅,注足少陽。下行至跗上,複從跗注大指間,合足厥陰。上行至肝,從肝上注肺,上循喉嚨,入颃颡之竅,究于畜門。其支别者,上額循巅,下項中,循脊入□,是督脈也。絡陰器,上過毛中,入臍中,上循腹裡,入缺盆。下注肺中,複出太陰。此營氣之所行也,逆,順之常也。”總結而出的經脈巡行機理,這兩種機制看上去差别很大,甚至相互矛盾,故而導緻中醫發展史上兩種經脈巡行原理邏輯不能自洽,機制不能說明的問題出現,特别又涉及《靈樞·營衛生會》篇所講内容,衛氣巡行和營氣巡行相互耦合,就更無法自圓其說。

其實我們從“經脈标本””四氣街論”機制分析看到,是人體經脈胚胎發生發育機理,這一發生機理是外胚層神經胚細胞受到中胚層和内胚層細胞誘導内遷,在胚體背--腹内卷和前--後内旋過程中形成的體液循環機制,也就是現代醫學中所講的人體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機制,手足陽經在胚胎發育過程中屬于胚體背側,偏于神經胚,故而側重神經調節,而手足陰經屬于胚體腹側,偏于原腸胚,故而手足陰經側重體液調節。

出生進入生理階段,白天側重神經調節,故而手足陽經巡行旺盛;夜晚側重體液調節,故而手足陰經巡行旺盛,故而我們知道《靈樞.衛氣行》中所講衛氣巡行機制是在講述人體神經調節對經脈體液調節的作用,經文中隻言手足陽經,而不言手足陰經,隻言“腎--心---肺---肝---脾---腎”,原理在此。

反之《靈樞.營氣》所講經脈巡行原理側重體液調節機制,而一種不受神經調節的循環機理,由此,我們也就明白《靈樞·營衛生會》中所講原理是在講人體經脈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兩大作用綜合作用機理,于此我們也就透視了中醫營衛經脈原理背後的機制,也就是人體經脈在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雙重作用下的循環機理。(見 圖4-2-4 )

衛氣巡行路線是如何形成的

圖4-2-4 經脈巡行兩大調節機制示意圖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