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 > 正文

拍好日出日落的十條經驗

一、準備:選合适的地點,合适的時間,使用合适的設備拍攝日出和日落。大家都知道太陽東升西落,并從左向右地穿過天空。當你事先考慮好想拍出一定效果,例如你想利用一塊需出地面的岩石作為前景,但太陽不是正好落到它的後面;太陽會移到右邊并可能錯過這塊石頭,如果你的目的是當陽光灑落投射到這些岩石上時拍攝它,你必須搶先移到左邊以便拍到理想的畫面。

二、二、合适的季節:拍攝日出和日落的最佳季節是春、秋兩季。這兩季比夏天的日出晚,日落早,對拍攝有利,在春秋雲層較多,可增加拍攝的效果。

三、雲:雲在拍攝中是自然的反光物體,它能傳播太陽的紅光,從而不斷變化着作品的相同。雲彩也可以作為作拍攝的主要題材。但要注意觀察當雲遮住落日時出現的情況;光線會從雲後四處射做一從而使照片增加極為動人的效果。當太困核近運的起綠時,雲會出現一條亮跟呢樣的景色也是非常适合拍攝的。要注意觀察,當太陽逐漸從這個亮邊中間出現時,要抓拍。

四、倒影:拍攝水面倒影會使日出和日落的照片增色,平靜的海面或湖面能反映天空中的景物。呈現出如鏡中一樣的影象,而拂過水面的微風總是會擾動這種倒影。在水面上留下條更加耀眼的光線,并從地平線到畫面的前景之間勾畫出一條光裕。當太陽漸漸下落時,這條光路會延伸到你的眼前。

五、因先。直接對着太陽,曝光讀數總是不準。這樣會導緻畫面上隻有太陽,而其餘部分卻曝光不足。有兩種方法能幫你确定合适的曝光讀數。一種是先讓太陽處于取景器内的三個不同的位置上,然後取這三個曝光讀數的平均值。另一種方法是,直接采用你頭頂上空拍攝時的曝光讀數。拍日出和日落,使用不同的曝光會産生不同的拍攝效果,因此可選評曝光讀數的上下各拍一攝一次(增加一檔和縮小一擋人)。

六、鏡頭:用任何鏡頭都能拍攝日落。但如果太陽本身就是畫面主題,要盡可能的使用長焦距。在标準的35毫米畫面上,太陽隻是焦距的1/100。如果是50毫米的标準鏡頭,太陽的大小僅僅是0.5毫米,用200毫米的鏡頭.太陽的大小為2毫米,用400毫米鏡頭,太陽為4毫米。

一旦太陽開始下落,光線的亮度将明顯下降,很快就需要你使用慢速度,用手托舉着長焦鏡頭,很不穩定。因此,當你拍攝太陽時,要準備一付三腳架。

七、光圈;當日落是作品的主題時,你應該更重視控制光圈的大小。用小光圈能使太陽呈現星星狀的效果,光圈越小,這種效果就越好。

八、眩光:直接拍攝太陽,會在鏡頭内産生臉光,從而使畫面的反差嚴重失調,同時會産生入射光線被鏡頭表面反射到膠片上而形成光斑線條。高質量的遮光罩有助于限制眩光,同時使用最小光圈可減少這些光斑。反差失調應絕對避免,但由于鏡頭表面反射所引起的光斑線條可作為作品的構圖組成部分。

使用單鏡頭反光相機,會有這種光班效果,但使用其他相機比較容易出現誤差和毛病。

九、色彩的安排:當太陽在空中漸漸下落時,色溫減低,形成暖色調。早在肉眼看到太陽呈紅色之前,它已經開始呈深黃色,然後是桔黃色,最後在膠片上呈紅色。這種效果會使畫面增色,然而很少會有攝影家,能想起來改變一下實質上是錯誤的色調。對于要拍攝真實場景的攝影家來說82A淺藍色濾鏡能去掉日出和日落照片中溫暖熱烈的色調。

十、注意保護你的眼睛:當太陽接近地平線時,透過取景器去觀察,一般來說是安全的。太陽在空中越高就越亮,這時直接觀察太陽就越危險,尤其是用長距鏡頭觀察更是如此。為安全起見可用一段跑光或是沖黑了的膠片(一段35毫米長的小膠片就很理想)把它貼在取景器上,你就能觀察太陽并确定最佳構圖。

關于18%灰闆

在提到正确測光時,常常提到18%的灰闆,那麼18%的灰版到底是什麼東西?怎麼使用呢?

對于具體的拍攝對象----被攝體----而言,本身是無所謂亮度的(當然除了光源本身),隻有反射率。

人的眼睛能夠根據環境的亮度自動調節瞳孔的大小,以便盡可能地分辨更多的視覺細節,所謂正确曝光是基于人眼的視覺效果的,一般以既能分辨高光部位的細節,又能分辨低光部位的層次照片為曝光正常。

相機拍攝的是被攝體反射的光線,單就光學效果而言,弱光下的白色物體和強光下的灰色物體是沒有區别的,也就是說,白色的物體減少曝光就會成為灰色,灰色物體增加曝光就能成為白色。如果使用測光表采用入射式測光測量照射在被攝體上光線的強度,就是光線條件已定,那麼可以依據經驗數據,計算出合适曝光組合,對于一般相機使用的TTL反射式測光,相機所感知的隻有經過反射的光線,它是無法區分這些光線是來自較亮環境中的灰色物體還是來自較暗環境的白色物體的,那麼以什麼為基準呢?研究表明,對于常見的被攝對象,綜合的反射率大多在18%上下,于是,在校準相機的測光系統時就以反射率為18%的灰色為基準,這樣在大多數情況下是合适的,但對于大面積的白色等反射率高于18%很多的情況,就會曝光不足,對于大面積的黑色等反射率低于18%很多的情況就會曝光過度,所以對于這些極端情況,相機的測光系統是有偏差的,需要進行補償。

既然測光系統是以18%的灰闆為基準校準的,那麼拍照時對着這種灰闆測光就能夠獲得準确的曝光,這就是使用灰闆的原因。

接下來的問題是18%到底是怎樣的灰色?也就是說其數碼色值是多少?這個18%的概念産生于數碼影像技術出現之前,是指當亮度為100的光線照射在它上面時,将有18%的光線被反射,是比較具象的物理概念,數碼影像的色值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具體的色彩效果取決于顯示介質以及色彩模式,因此很難将二者建立起确定的聯系,目前還沒有發現有權威的資料涉及這方面的量化問題。所有關于怎樣怎樣的灰色是18%的灰的說法都是基于各人的視覺效果而言的。

什麼是标準鏡頭

以前,固定焦距的标準鏡頭在攝影創作中運用得最多、最廣泛,而現在由于廣角到中長焦距的變焦鏡頭的問世,很多人将固定焦距的标準鏡頭閑置不用,用這種鏡頭來代替标準鏡頭使用,忽略了固定焦距的标準鏡頭的作用,這種做是不恰當的。因此,我們有必要對标準鏡頭在拍攝佳作中的作用進行重新認識。

固定焦距的标準鏡頭的像差較小,成像質量優于一般同檔次的鏡頭,最大相對孔徑較一般同檔次的鏡頭大,如有的135照相機固定焦距的标準鏡頭的最大相對孔徑達到了0.9、1、1.2等,從而保證了在低照度的照明條件下有足夠的光圈。同時,标準鏡頭的體積小,攜帶方便。

标準鏡頭的主焦距因照相機所用膠片的尺寸不同而異,其原則是與畫幅對角線的長度基本相等,視角大約在40-53度。它所攝得的影像接近于人眼正常的視角範圍,其透視關系接近于人眼所感覺到的透視關系,所以,能夠逼真地再現被攝體的形像。

在攝影創作中可以根據不同的創作意圖,運用不同的手段,使用标準鏡頭拍攝出具有廣角鏡頭或中長焦鏡頭的效果。當我們将照相鏡頭對着很近的被攝主體,使用大光圈拍攝特寫或近景時,就可以獲得背景虛糊,類似中長焦鏡頭的效果。當我們将标準鏡頭對着處于中景或全景的景物對焦,并使用小光圈拍攝,則可以使畫面中的遠近都很清晰,獲得廣角鏡頭的拍攝效果,标準鏡頭在攝影創作中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好相機還要配好頭

135單鏡頭反光相機,根據使用者的需要,換用與之配套的廣角、中焦距、長焦距以及各種變焦鏡頭,可大大拓展攝影領域,給攝影創作提供更大的方便。

生産配套鏡頭的廠家一般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照相機制造廠,專門生産與本廠相機配套的原配鏡頭;另一類是鏡頭專業生産廠,它為各種牌号的照相機生産配套鏡頭。比較著名的鏡頭生産廠有騰龍(TAMRON)、圖麗(TOKINA)、适馬(SIGMA)、霍雅(HOYA)、秀麗(SOLIGOR)、威威塔(VIVITAR)等。一般來說,名牌照相機廠生産的原配鏡頭很好,但價格較貴;各名牌鏡頭生産制造廠的配套鏡頭價格相對較低,成像效果也不錯,而且口徑較大,功能齊全。

攝影愛好者在選配鏡頭前,首先應對各種焦距鏡頭的性能有所了解,然後再根據工作需要為自己的相機選配合适的鏡頭。如果攝影愛好者從事一般性新聞、風光、人物、科技、體育等攝影創作,在不苛求攝影鏡頭的光學性能的前提下,可考慮選配變焦距鏡頭,因為這種鏡頭可以一當十,既可減少經濟上和重量上的負擔,也可增加創作自由和創作手段。

選配變焦鏡頭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變焦率不宜太大:以1:2或1:3為宜,如35mm-70mm或28mm-85mm變焦距鏡頭即可。隻有在最大視覺相當狹小時,才有必要選配變焦率比1:3更大的鏡頭。

2.有效孔徑宜小一些:因為有的大口徑變焦距鏡頭結像較差。如果選購一隻28mm-85mm和一隻80mm-200mm變焦距鏡頭,這台相機就具有了無級變焦的一系列(廣角-标準-中焦-長焦)鏡頭的功能。

3.選配鏡頭時,一定要注意鏡頭與相機的接口是否一緻。目前單鏡頭反光相機上鏡座連接大多采用卡口連接,機種不同,卡口連接的方式也不同,如K接口、MD接口等。

國産海鷗DF單鏡頭反光相機,其機械連接接口與美能達MD系列鏡頭一緻,可以配用;但改進了的海鷗DF-IETM照相機,因其測光撥杆位置與美能達相機不同,如果安裝MD接口鏡頭,照相機将失去内測光功能。

4.選配鏡頭時,最好把鏡頭安裝在照相機上試一試,看看卡口是否合适,有沒有過緊或松動現象。裝有内測光系統的照相機,還應轉動光圈環,看看測光的數值是否有變化,如果不能同步變化,則說明鏡頭的測光撥杆與相機不匹配。

廣角鏡的特點和效果

廣角鏡頭是一種焦距短于标準鏡頭、視角大于标準鏡頭、距長于魚眼鏡頭、視角小于魚眼鏡頭的攝影鏡頭。廣角鏡頭又分為普通廣角鏡頭和超廣角鏡頭兩種。135照相機普通廣角鏡頭的焦距一般為38-24毫米,視角為60-84度;超廣角鏡頭的焦距為20-13毫米,視角為94-118度。由于廣角鏡頭的焦距短,視角大,在較短的拍攝距離範圍内,能拍攝到較大面積的景物。所以,廣泛用于大場面風攝影作品的拍攝。在攝影創作中,使用廣角鏡頭拍攝,能獲得以下幾個方面的效果:一是能增加攝影畫面的空間縱深感;二是景深較長,能保證被攝主體的前後景物在畫面上均可清晰的再現。所以,現代絕大多數的袖珍式自動照相機(俗稱傻瓜照相機)采用38-35毫米的普通廣角鏡頭;三是鏡頭的涵蓋面積大,拍攝的景物範圍寬廣;四是在相同的拍攝距離處所拍攝的景物,比使用标準鏡頭所拍攝的景物在畫面中的影像小;五是在畫面中容易出現透視變形和影像畸變的缺陷,鏡頭的焦距越短,拍攝的距離越近,這種缺陷就越顯著。所以,在拍攝人像時,不宜近于0.6米,以免産生透視畸變,假如使用普通廣角鏡頭拍攝貼證件用的标準人像照片時,最好拍成半腰或齊膝像;使用超廣角鏡頭拍攝這種人像照片時,最好拍成全身像,然後在放大過程中進行剪裁,以獲得标準的人像照片,這樣就可以避免透視畸變。當然,有時在拍攝人物肖像時,為減緩被攝者臉部的某些缺陷,也可以有意識地利用這種透視畸變。如被攝者額窄下颚寬,采用略高的俯視角度拍攝,可以使其缺陷抵銷;反之,則可以采用低角度仰攝。

在使用廣角鏡頭拍攝全身人像時,如果采用低角度拍攝,仍然會産生畸變,但有時可以利用這一特點來彌補被攝人物本身的某些缺點,如有個别的被攝者的腿較短,上身較長,采用這種角度的拍攝,會使腿在畫面上表現出一種修長的效果,增加其美感。

使用廣角鏡頭拍攝,除了會産生透視畸變外,還會産生邊緣畸變。這種畸變主要是由于鏡頭後方到膠片的視場邊緣的斜投射角引起的。在拍攝群像時,容易使畫面邊緣的被攝體變得矮胖。

廣角鏡的特點和效果

廣角鏡頭是一種焦距短于标準鏡頭、視角大于标準鏡頭、距長于魚眼鏡頭、視角小于魚眼鏡頭的攝影鏡頭。廣角鏡頭又分為普通廣角鏡頭和超廣角鏡頭兩種。135照相機普通廣角鏡頭的焦距一般為38-24毫米,視角為60-84度;超廣角鏡頭的焦距為20-13毫米,視角為94-118度。由于廣角鏡頭的焦距短,視角大,在較短的拍攝距離範圍内,能拍攝到較大面積的景物。所以,廣泛用于大場面風攝影作品的拍攝。在攝影創作中,使用廣角鏡頭拍攝,能獲得以下幾個方面的效果:一是能增加攝影畫面的空間縱深感;二是景深較長,能保證被攝主體的前後景物在畫面上均可清晰的再現。所以,現代絕大多數的袖珍式自動照相機(俗稱傻瓜照相機)采用38-35毫米的普通廣角鏡頭;三是鏡頭的涵蓋面積大,拍攝的景物範圍寬廣;四是在相同的拍攝距離處所拍攝的景物,比使用标準鏡頭所拍攝的景物在畫面中的影像小;五是在畫面中容易出現透視變形和影像畸變的缺陷,鏡頭的焦距越短,拍攝的距離越近,這種缺陷就越顯著。所以,在拍攝人像時,不宜近于0.6米,以免産生透視畸變,假如使用普通廣角鏡頭拍攝貼證件用的标準人像照片時,最好拍成半腰或齊膝像;使用超廣角鏡頭拍攝這種人像照片時,最好拍成全身像,然後在放大過程中進行剪裁,以獲得标準的人像照片,這樣就可以避免透視畸變。當然,有時在拍攝人物肖像時,為減緩被攝者臉部的某些缺陷,也可以有意識地利用這種透視畸變。如被攝者額窄下颚寬,采用略高的俯視角度拍攝,可以使其缺陷抵銷;反之,則可以采用低角度仰攝。

在使用廣角鏡頭拍攝全身人像時,如果采用低角度拍攝,仍然會産生畸變,但有時可以利用這一特點來彌補被攝人物本身的某些缺點,如有個别的被攝者的腿較短,上身較長,采用這種角度的拍攝,會使腿在畫面上表現出一種修長的效果,增加其美感。

使用廣角鏡頭拍攝,除了會産生透視畸變外,還會産生邊緣畸變。這種畸變主要是由于鏡頭後方到膠片的視場邊緣的斜投射角引起的。在拍攝群像時,容易使畫面邊緣的被攝體變得矮胖。

存放照相機應該注意什麼

長期存放照相機,一定要把機内電池取出來,以防電池流湯腐蝕機體。快門、自拍機、計數器和反光鏡必須釋放使其複位,有内測光裝置的照相機還要把鏡頭光圈開到最大,使測光撥杆放松,以免拉簧彈性下降。

存放照相機還要注意防潮、防黴,特别是在南方梅雨季節裡,氣溫較高、濕度很大,容易滋生黴菌,存放以前要先把皮套、機身和鏡頭上的指紋、灰塵擦拭幹淨,135照相機要特别注意取景目鏡、機身後蓋和皮套後背,因為取景時攝影者的睫毛、眼框和鼻子會接觸這些地方,留下一些油迹。一旦溫濕度适合,黴菌就會首先在這些地方繁殖起來。切記:照相機的皮套要與機身、鏡頭分開存放,因為皮套(特别是真皮制品)更容易吸濕、長黴。在潮濕的環境中最好使用幹燥箱,但市場上出售的進口幹燥箱,雖然号稱"外(殼)強(硬)中(間)幹(燥)",但畢竟是用塑料制成的,而且标價甚高。如果自己制作幹燥箱,隻要找一個大号餅幹鐵筒,把泡沫塑料圍成圓筒,墊上底,再做一個補蓋,外包尼龍綢放在鐵筒内。把變色矽膠顆粒裝進四個小布袋,放在鐵筒四角與泡沫塑料之間的夾層裡,一個很實用的幹燥箱就做好了。深藍色的變色矽膠極易吸收水分,會漸漸變成粉紅色,這時就要把布袋取出來,用電吹風把它烘幹,也可以把蛇皮台燈或床頭燈的燈罩翻轉過來,口朝上,把矽膠倒在燈罩裡烤幹,使其恢複深藍色。

如何選購閃光燈

自從小型電子閃光燈大量問世以來,由于它具有使用輕便、價格比較低廉、有足夠的發光強度等許多優點,已成為業餘攝影愛好者普遍使用的一種人造光源,給各類攝影帶來很大方便。但是,由于市上閃光燈的品種很多,效能也有很大差異,選配時也宜作一些考慮。

首先宜考慮閃光燈的指數。指數是閃光燈的性能指标,表示閃光燈發光能量的大小,指數越大,閃光越強。為了能适應多種拍攝環境,最好選配指數大些的。當然,指數越大,閃光燈的體積、耗電量和價格等也會相應增加,但這并不會給攝影者帶來過多的負擔,若與它的功能相比,還是值得的。

其次要看它的性能。閃光燈有專用的和通用的兩種:專用的隻要将閃光燈插上,便可由照相機電腦控制,在一定範圍内自動選擇同步快門,調整閃光強度,進行不同曝光;通用的須根據不同的拍攝距離按燈上的表格調整光圈,才能正确曝光。專用閃光燈隻能用于TTL測光的照相機。隻要看照相機閃光燈插座上的"熱靴",如果上面不止一個接點,便是這類相機,即可配用,以選配這類閃光燈為好。對隻有一個接點或隻有閃光插口的照相機,就隻能使用通用的了。當然,通用的也有手動和自動兩種,可根據需要選配。

分辨率, 反差, MTF

提高照片銳度的方法有很多種。一種是使用大型膠片拍攝,另一種就是選用銳利的鏡頭。本文将介紹什麽是鏡頭的MTF值(模量傳遞函數)以及銳度和反差的區别。還将介紹如何理解鏡頭的MTF值的測試曲線圖。

銳度、分辨率、反差、明度和MTF值這些術語一般并不是很容易區别開的。銳度和反差的區别在哪裡呢?乍一看來,這似乎是一個很初級的問題,銳度就是相片拍攝後清楚與否,而反差就是相片最亮和最暗處的差異表現。如果再往深處想一想,這種回答并不完善。這取決于你想說明什麽,銳度和分辨率是表述同一事物的兩種方式,而明度卻被用在很多地方,其含義也都不完全相同。MTF值即模量傳遞函數将在本文給于詳細說明。

被攝體

拍攝一個全黑或全白的物體是很容易的。用酒瓶底當鏡頭來拍攝,拍出的照片也是黑色或白色。銳度很好,反差也可接近100%。但是如果要拍攝一個比較複雜的物體,細節再現就變得比較困難了。如果被攝體是一塊白背景上有黑色線條的平闆,我們希望黑線條反映在底片上的寬度為1/2毫米,也就是說底片上每毫米的寬度上有一黑一白兩道線,就叫做線頻為1線對/毫米(1lp/mm)。拍攝這種被攝體,使用簡易鏡頭已經足夠銳利。但是如何來評判反差呢?反差就是在底片上體現的黑白線條的明暗差别與實際黑白線條明暗差别的比值。如果被攝體的黑白線條越來越細(即線頻越來越高),用鏡頭來以銳利并且适當的反差來再現他們就會越來越難。

人行橫道

如果我們在較近的位置拍攝一個畫有黑(金屬包覆)白線帶的人行橫道,使得黑白線帶在底片上的寬度為2毫米。此時,黑白線帶間的反差在底片上表現很高,這是因為即使很差的鏡頭也能清晰的再現這一細節。但是如果要用鏡頭去完全再現白線帶内極細微的裂紋,就變得不那麽容易了。緊貼裂紋的白色與黑色混在一起,黑白之間的反差明顯降低,這是因為低檔的鏡頭無法處理這一細節。

在我們讨論這些黑白線條的反差的時候,也很容易理解我們同時涉及到了銳度。簡易鏡頭對黑白線條的較低再現同時可被理解為銳度較低。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銳度和反差其實是一回事,其不同之處僅在于,當被攝體的細節粗大簡練時(線頻低),我們常用反差一詞,而當被攝體的細節精細至微時(線頻高),我們就用銳度或分辨率來表達。

模量傳遞函數

簡單的說,MTF值可用來評估不同線頻時的黑白線條的反差,并給出一個鏡頭性能的客觀評價。當黑白線條通過鏡頭成像以後,MTF值可以反映出成像後黑白條的反差。對于某一特定的線頻,如果鏡頭的MTF值為0.85,就意味着成像後的剩餘反差是被攝體原始反差的85%。這種反差的降低不僅僅影響着黑白色表面,也以同樣比例影響着不同灰度的表面。一般說來,所有鏡頭,無論昂貴的還是便宜的,在線頻很低時的MTF值都幾乎可達100%,也就是說,都可以再現簡潔粗大的被攝體表面。而在線頻非常高時,它們的MTF值都幾乎是0,世界上還沒有鏡頭可以成功的再現1000線對/毫米的例子。這樣可以看出,鏡頭的MTF值是在100%和0%之間。鏡頭的性能可以如下圖所示以一條曲線來表示:

圖中X軸代表線頻,從0點向右延伸,就意味着線頻越來越高。Y軸代表鏡頭的MTF值,從0到100%。從0點向上,說明鏡頭再現被攝體反差的能力越來越強。如果能夠把被攝體的兩個暗部表面的差别完全反映到底片上,則MTF值就是100%。這種情況實際上很鮮見,大部分情況反差都會降低。測量一下底片上黑度與實際黑度的差别,我們就得到了該鏡頭的MTF值。

本圖實際上并不是本網站向大家提供的鏡頭的MTF值曲線圖。從本圖中隻能反映底片上某一點處的MTF值(如底片中央),而且給出的是在該點處所有線頻下的MTF值。本網站提供給大家的是對應于三種線頻,從底片中心(X軸的最左邊)到底片的端角處(X軸的最右邊)的MTF值曲線圖。

分辨率與反差

經常聽到有人評論:“這個鏡頭很銳,但反差不好。”或者說“那個鏡頭反差高,但是不銳。”實際上,他們的話的真正含義是什麽并不清楚。這實際上是一個關于鏡頭的多層鍍膜的問題。鍍膜較差的鏡頭在特定光線下(如直射光)再現的反差較低,但不會降低分辨率。但它們通常并不談及多層鍍膜。為了追求一個銳利的鏡頭,好像不必刻意去追求高的反差。實際上,重要的事情是,必須要對細節再現到一個可容忍的反差程度。人們在讀白紙黑字時,要求的最低反差是20%。低于20%讀起來就吃力了。從MTF值曲線圖上檢驗細節的精細度,細節越精細,分辨率就越高。

對于一個高反差的鏡頭,在低線頻時表現出來的MTF值就高。這種鏡頭有可能在50線對/毫米時MTF值就降到了0,但在此前卻有較高的MTF值。這種鏡頭追求的是高反差,但分辨率卻不一定好。

圖中實線代表低線頻時反差高的鏡頭——不妨稱之為“反差型鏡頭”。虛線代表高分辨率鏡頭。

衍射

衍射是一種與光波特性有關的現象。當一束光通過一個銳利的邊緣時,會發生輕微的散射。當光線通過鏡頭時,受到了光圈直徑的限制。光圈形成了一個銳利的邊緣,造成光線的輕微散射。換句話說,光圈邊緣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成像模糊,這就是所謂的衍射現象。

由于衍射現象隻發生在靠近光圈邊緣通過的光線處,“模糊光”的比例随着增大光圈而減少。無論光圈制作的多麽精細,也不論鏡頭有多麽昂貴,都無法解決衍射的問題。

圖中實線代表光圈值為5.6時的衍射影響限,虛線代表光圈值為22時的衍射影響限。

如果隻考慮衍射的影響,當使用小光圈時MTF值會自動降低,在高線頻時MTF值受到的影響最大。而實際上,可以影響MTF值的因素很多,制造大光圈的鏡頭要比制造小光圈的鏡頭難得多,鏡頭口徑越大,設計和加工的難度也就越大。實際上,在使用大光圈鏡頭攝影時,是以犧牲MTF值為代價的。

從MTF值的角度上考慮,制造鏡頭的目标要盡量接近衍射的影響限。一般的來說,最大光圈的MTF值都在衍射限曲線以下,而小光圈的MTF值幾乎與衍射限相同。

大光圈意味着衍射的影響最小,但光學系統的制造誤差最大。小光圈則正好相反。一般說來,鏡頭銳度最好處一般都在光圈值為8和11的時候。

圖中的虛線為施耐德Symmar150f5.6鏡頭,使用光圈為f11的MTF值。實線為同一鏡頭,使用光圈f22的MTF值。從圖中可以看出,此時的MTF值是低于圖3所示的衍射限曲線的。

聚焦不準的多種因素

沒有十全十美的鏡頭。每個鏡頭都或多或少有其使用限制。而且都受到諸如衍射、球差、色差、慧差和像散的影響。測量MTF值時,很難确定究竟是誰的影響。實際上作為一個攝影者也并不需要去了解它們。攝影者需要知道的是怎樣才能最好的再現影像,即在什麽光圈下成像最銳利?MTF值的測試結果将給出最好的答案。MTF值還可以使人了解到鏡頭可以給予各種細節怎樣的再現。如果想用小的底片去制作大幅照片,首先就要知道手中的鏡頭是否能夠再現那些微小的細節而不至于使它們顯得太模糊,這是需要那種在高線頻時具有高的MTF值的鏡頭的。

如何理解我們的MTF值線圖

對一個鏡頭MTF值的全面測量産生出一個鏡頭的初步信息,然後要對這些信息進行整理提煉。

首先,我們的MTF值曲線圖并不提供所有線頻的MTF值,而是選出了攝影實踐最需要的三種線頻下的數值。這些選擇無論對測試還是數學計算都是可接受的。

選定的線頻分别是10、20和40線對/毫米。最重要的是10線對/毫米,其加權(側重平均)系數占到57%,20線對/毫米的加權系數為29%,40線對/毫米為14%。

曲線代表着整個圖片表面。X軸左端為畫面的中心,右端則代表畫面的端角(對35毫米底片代表距中心21毫米處)。

圖中有六條曲線。每個線頻均對應于兩條曲線(一實一虛)。實線代表着徑向的分辨率,而虛線代表切線方向的分辨率。它們分别給出了當被攝線條穿過畫面中心(徑向)和圍繞畫面中心(切向)時的鏡頭的銳利程度。當實線和虛線不一緻,也就是說徑向的MTF值和切向的MTF值不同時,就說明鏡頭有像散等誤差。如果兩條線的分辨率差别很大,譬如說有15毫米,那就說明一個距離畫面中心15毫米的圓點拍攝後就變成了一個橢圓形,圖像在一個方向上的清晰度要比在另一方向上的清晰度差很多。一般說來,兩條曲線的起點應該相同。如果不相同,說明鏡頭的裝配有問題。

測量MTF值時使用了三檔光圈。全開、f4和f8。但在曲線圖上隻給出了全開光圈和f8的數據。

像場彎曲

一般的用于放大或翻拍的鏡頭都要求有一個平面聚焦像場。但是,一般的照相機鏡頭,由于常用于拍攝三維空間,所以對平面像場的要求就不那麽嚴格。如果鏡頭的設計師被允許放松對這方面的要求,我們可以在其他方面受益。在測量MTF值時,我們把焦點對在畫面的中心,在測量畫面端角處時也不需再對焦。如果鏡頭有像場彎曲時,就會在标繪時顯示出來,這是因為MTF值會偏離中心,在測量大光圈鏡頭時更是這樣。事實上,下降的曲線并不就是意味着畫面端角處的銳度很糟,有可能是端角處的聚焦不實所造成。在實際拍攝三維空間的物體時,這就不被視作一個主要問題了。

畸變

在實踐中,畸變意味着再現被攝體後尺度的變形。一條直線通過鏡頭後就不再是一條直線,它會向内或向外彎曲。向外彎曲其畸變值就是負的,也叫做桶型畸變。正的畸變也被稱作枕型畸變。

中畫幅相機和35毫米相機

我們采用相同的辦法給不同畫幅的相機鏡頭打分。盡管6*6的負片不必放大到35毫米負片那樣大,在評判它們時還是采用了同樣的方法。35毫米負片被放大到6*6負片的1.75倍還多。為了獲得同樣的分辨率,6*6鏡頭采用的用于比較MTF值的空間頻率隻有35毫米相機鏡頭的57%。

但是,由于人們明顯期望通過使用6*6底片獲得更好的分辨率,我們對這些鏡頭也是按同樣的要求去做的。

景深概念與計算

作者:xitek

先介紹幾個概念:

1、焦點(focus)

與光軸平行的光線射入凸透鏡時,理想的鏡頭應該是所有的光線聚集在一點後,再以錐狀的擴散開來,這個聚集所有光線的一點,就叫做焦點。

2、彌散圓(circleofconfusion)

在焦點前後,光線開始聚集和擴散,點的影象變成模糊的,形成一個擴大的圓,這個圓就叫做彌散圓。

在現實當中,觀賞拍攝的影象是以某種方式(比如投影、放大成照片等等)來觀察的,人的肉眼所感受到的影象與放大倍率、投影距離及觀看距離有很大的關系,如果彌散圓的直徑小于人眼的鑒别能力,在一定範圍内實際影象産生的模糊是不能辨認的。這個不能辨認的彌散圓就稱為容許彌散圓(permissiblecircleofconfusion)。

不同的廠家、不同的膠片面積都有不同的容許彌散圓直徑的數值定義。一般常用的是:

畫幅24mmx36mm6cmx9cm4"x5"

彌散圓直徑0.035mm0.0817mm0.146mm

35mm照相鏡頭的容許彌散圓,大約是底片對角線長度的1/1000~1/1500左右。前提是畫面放大為5x7英寸的照片,觀察距離為25~30cm。

3、景深(depthoffield)

在焦點前後各有一個容許彌散圓,這兩個彌散圓之間的距離就叫景深,即:在被攝主體(對焦點)前後,其影像仍然有一段清晰範圍的,就是景深。換言之,被攝體的前後縱深,呈現在底片面的影象模糊度,都在容許彌散圓的限定範圍内。

景深随鏡頭的焦距、光圈值、拍攝距離而變化。

以持照相機拍攝者為基準,從焦點到近處容許彌散圓的的距離叫前景深,從焦點到遠方容許彌散圓的距離叫後景深。

4、景深的計算

下面是景深的計算公式。其中:

δ——容許彌散圓直徑

f——鏡頭焦距

F——鏡頭的拍攝光圈值

L——對焦距離

ΔL1——前景深

ΔL2——後景深

ΔL——景深

前景深ΔL1=FδL2/(f2+FδL)(1)

後景深ΔL2=FδL2/(f2-FδL)(2)

景深ΔL=ΔL2+ΔL2*(2f2FδL2)/(f4-F2δ2L2)

從公式(1)和(2)可以看出,後景深>前景深。

由景深計算公式可以看出,景深與鏡頭使用光圈、鏡頭焦距、拍攝距離以及對像質的要求(表現為對容許彌散圓的大小)有關。這些主要因素對景深的影響如下(假定其他的條件都不改變):

(1)、鏡頭光圈: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

(2)、鏡頭焦距鏡頭焦距越長,景深越小;焦距越短,景深越大;

(3)、拍攝距離距離越遠,景深越大;距離越近,景深越小。

5、一些計算實例網上有些在線計算器,有興趣的網友可以參考:

攝影光學計算器

Windows版本的可下載的計數器在f/Calc

(1)、200/2.8對焦在5m時,f/2.8的景深:

δ=0.035mm

f=200mm

F=2.8

L=5000mm

ΔL1=60mm

ΔL2=62mm

ΔL=122mm

結論:該鏡頭在用f/2.8拍攝時,清晰範圍是從4.94m~5.062m,景深很淺。

(2)、200/2.8+2X=400/5.6對焦在5m時,f/5.6的景深:

δ=0.035mm

f=400mm

F=5.6

L=5000mm

ΔL1=30mm

ΔL2=31mm

ΔL=61mm

結論:該鏡頭在配合2X增距鏡後,主鏡頭用f/2.8拍攝時,景深是(1)的一半。

(轉載自色影無忌)

責編:東子

從電視機屏幕上拍攝照片

1、拍攝時千萬不能使用閃光燈(不管是機内還是機外),否則拍出的照片将會出現光環。

2、感光速度要調節得當。實踐證明速度調節在18秒到130秒為最佳範圍。如果速度太快會使畫面不完整,而速度太慢又會使畫面模糊。

3、拍片時,一定要把照相機用三角架固定起來,否則由于感光速度慢,加之手上不穩定會造成圖像不清。

4、拍攝時電視機的對比度與亮度旋鈕要開大一些。

5、照相機的鏡頭要與屏幕保持平行且最好把光圈開得大一些。

三種基本的TTL閃光

完全閃光(AllFlash):閃光比自然背景光亮。最終結果是:自然背景光未被記錄在膠片上。所以背景經常是黑暗的,看起來如同黑夜一般。

平衡閃光(BalancedFlash):自然背景光比被攝主體亮。閃光照亮了主體使之與背景一樣亮。自然背景光和閃光都記錄在膠片上。這種方法使自然背景光和照亮主體的閃光達到一種平衡。

填充式閃光(FillFlash):閃光增強了照射到被攝物的光線,“填充”光線到陰影部分。自然背景光和閃光都被記錄在膠片上。填充的閃光不如自然背景光那麼亮。

完全閃光(AllFlash):

概述:選擇一組速度、光圈組合使得自然背景光極度欠暴。閃光将蓋過自然光照亮主體而使背景黑暗。

暴光模式:手動(Manual)。

光圈:選擇使照片欠暴至少2-3檔的光圈。從f16-f22開始。

速度:設定機身的最高閃光同步速度,通常是1/200或1/250。慢一些的速度也行。

拍攝:拍攝完成後檢查閃光燈的暴光指示燈。如果變綠(譯者注:因不同的相機系統而異,作者使用的是Canon系統),說明先前的暴光合适。如果不變綠,則應增加暴光量,開大光圈1/2或1檔再拍一張。

Bob捷徑(譯者注:作者名):設定速度為膠片感光度的倒數,即1/ISO(如:ISO100的膠片設定為1/125),光圈設為f11(譯者注:作者創建了所謂“微距f11法則”,效法“陽光f16法則”,即:微距攝影時正确暴光組合為f11和1/ISO,前提條件與f16法則一緻。)。運用倒易率,将這一組合變為1/60和f16以獲得更大的景深。這個組合允許一些背景光進入,但是閃光仍然是主要光源。如果你進行手持拍攝而不能使用1/60,那麼可以仍然使用1/ISO和f11。同時,如果手持拍攝,你應該把鏡頭設置在最近對焦距離,然後再靠近被攝物。依靠身體前後移動來對焦。

平衡閃光(BalancedFlash)

概述:閃光将照亮主體使其達到背景光的水平。這種方法應用于如下情況:主體出于陰影中,并且/或者背景非常明亮。

暴光模式:手動。

光圈:首先設定光圈。調整你想要的前景效果,比如f22以獲得大景深,或者f5.6限制景深。

速度:調整構圖使得被攝主體不在畫幅中(被攝主體不應影響測光讀書),然後對背景測光,獲得速度參數。

拍攝:重新對主體構圖,打開閃燈電源,進行拍攝。你仍然可以運用倒易率調整景深和/或速度來增加(放慢速度)或減少(加快速度)背景暴光量。

填充式閃光(FillFlash)

概述:現在一個速度、光圈組合使主體正确暴光。閃光隻是增加了少量光線來照亮主體。CanonEOSTTL閃光系統被設定為自動填充閃光,所以這個方法是一個傻瓜式的方法。

暴光模式:光圈優先(Av)或手動。

速度:構圖,測光,然後設定你所希望的速度值。

光圈:按照測光表建議的光圈值設定光圈。運用倒易率按你的意圖進行調整。

拍攝:按照正常方法拍攝。你可以設定閃光補償進行包圍暴光,比如在明亮的陽光下閃光補償-1,在陰天時閃光補償-2。

Bob捷徑:這種方法在P(Programmode)模式下也有效。

室内攝影的5個重要操作

談起室内攝影,你一定要牢記兩個字:燈光!當你頭頂天花闆,手拿相機進行室内攝影時,你最需要把握的就是如何創造性地運用光線,如何控制相機的進光量。我們這裡将與大家探讨一下如何使室内被攝體能得到最合适的照明。依我個人經驗而言,我想應該從五個方面進行着手:

1.光線因素

光線不好的話,數碼攝影就會與傳統攝影一樣進入一片“黑暗”,沒有好的光線,拍攝效果理所當然會不盡人意,攝影也就無從談起。一般情況下,解決弱光的方法是增加照明,但并非是一定要用閃光燈,有時也可對數碼相機的CCD的“感光度”進行調節。因此在購買前,一般要先進行測試,一種比較好的測試方法是在相對陰暗的區域裡觀察相機在弱光下的工作效果。

2.檢查色溫

日光與人造光的色溫不同,因而它們産生的色調也不相同,日光的色溫要比人造光高,因而講到色彩時,不要将日光和人造光混淆,否則你将會生成色彩不準确的圖片,而且會丢失被攝體的一些細節。更複雜的是,不同光譜的人造光也會導緻色彩的變化,例如鹵光會在物體上蒙上一層黃影,螢光會在皮膚色調中蒙上一層綠影,标準白熾光則會在照片上形成藍影。但并不要因為這些照明會産生不同于日光的色調而拒絕使用它們,有些運用這些光線可以創造出不同尋常的效果。我們建議你嘗試着使用各種光線,并将這些光線進行組合,以獲得最滿意的結果。嘗試時,要注意光源、單個光源造成的效果以及合成光源的不同效果。

3.閃光燈照片并不會很好

大部分數碼相機都配有内置閃光燈,但這些光源造成的影像效果并不是很理想的。在照明昏暗的房間或在晚上拍攝時,即使隻有幾步之遙,拍出的效果也是非常糟糕的。你最好在室外或自然光照明效果良好的室内拍攝。你可能會覺得這有點違背人的直覺,但低對比度的拍攝效果确實比高對比度的好。當你的照片中出現一大塊的黑色或白色區域時,這張照片可以說是失敗了。使用閃光燈時就容易出現這種問題。當你想得到低對比度的照片時不要使用閃光燈,而若要得到高對比度的照片時則可以使用閃光燈。

4.消除紅眼

如果你曾用閃光燈進行拍攝的話,你或許已經遇到過紅眼現象,出現這種問題的原因是人的眼睛在光線比較昏暗時會睜大,以獲取更多的有用光,而這時如果使用閃光燈的話,閃光燈強烈的光線到達視網膜後會反射出來,在底片或CCD上結像,這紅色來源于人眼視網膜上的血管。

一種解決紅眼的方法是打開相機的消紅眼閃光燈(現在的相機很多都有這項功能),它會進行預閃,以縮小眼睛的瞳孔,然後進行二次閃光,第二次閃光時才是真正的曝光,這時視網膜并不會反射血管的顔色,但預閃的問題在于它可能會讓人眨眼――當然眨眼的效果跟紅眼一樣是不讨人喜歡的。

另一種比較好的解決方法是:當你在室内進行拍攝時,打開一些燈光或者改變一些光線的方向,通過這些燈光的照明,可以使人眼處于自然狀态,瞳孔減小,從而避免生成紅眼照片的危險。

另外,你可以在閃光燈上覆蓋一張半透明的小紙,以擴散光線,以免閃光燈的光線直射到被攝者的眼睛上,同時還能減少陰影。

5.使用閃光燈的反射光

當你發現自己處于一種很難使用閃光的情況時,最好不要使被攝體處在閃光燈的直射光下,而應該使閃光燈的光線發散或反射,這樣就能創造出一種較自然的散光,它可均勻地照射在人身上。要使用閃光燈的反射光,你可以在閃光燈前方45度方向放置一面小鏡子,以反射到天花闆,然後再反射到被攝者上。

你也可以通過淡色天花闆和白牆壁來反射閃光燈的光線,要避免使用有色表面,因為它的反射光會使照片蒙上一層特殊的色彩。将外接閃光燈盡可能放在離相機頂部較高的位置,這樣做的原因是使閃光燈照射被攝體的角度類似于太陽的角度,從而使陰影自然地落在被攝體的身後,而不會出現煩人的影子。

風光攝影的表現手法

風光攝影的表現手法有哪些?

1、知其時:“時”在意義來說有廣義和狹義的分别。從廣義來講,是指季節性的春、夏、秋、冬。大家都知道,把大自然裝點得多姿多彩的花草樹木,它們的孕育、茁長、枯落,無不随着天時氣候的變遷而變化。因此同一地點的風光景物,四季就有不同的景色特點(如四川九寨溝、安徽黃山等),還有跟随着季節氣候轉移而呈現着各種不同的姿态,變幻莫測。就連浮遊在天空的雲,都是展現在眼前的一幅幅壯觀的奇景,而直接與這雲有密切關系的就是雨和霧。這些都是大自然的一般景象,但雲和雨的形與勢,實際上也是四季不同的。因此為要表現大自然,而又要具典型性的風光,對這廣義的“時”,便不能不細加分析、深入了解,才能有效地予以恰當的時機和把握。

而狹義所指的“時”,是一天裡自早晨至黃昏,甚至晚上。攝影最主要的條件是光源,而拍攝大自然風光所靠的光源,卻是唯一的陽光。因此,應把這唯一的光源,非攝影者能主宰的,得以恰當的利用。首先對季節性光的方向來源和可能投射到的地方和位置要了解,一般隻知太陽東升西落,而實際上升降的方向都是随季節而移動的,因此光的改變也直接影響了畫面的效果,冬天太陽升起的位置是偏于南,而投射偏向北;夏天的太陽卻升自偏北,下地是射向偏南。兩者位置的變易,都是移動很少的,正如一年太陽從正東升起一樣,隻有兩天(三月二十一春分、九月二十三秋分),每天變化0.258度。

光源對景物産生的效果,縱然隻是一線之差,但都有很大的不同,那麼拍攝大自然的風光唯一可靠的陽光,關于它的升降位置的投射方向,不僅是必須清楚,而且絕對重要。

2、觀其勢

是指觀察拍攝景物的整個環境和形勢。大家知道,當我們身處在大自然的懷抱中,滿眼都是景物,撩亂雜陣,那些應該删去,那些應該取舍,至于采景的位置,最佳角度等也不是倉促間能夠作出決定的。為此,必須細心有耐性地、不大厭其煩、不畏其勞地,從任何位置和角度去探讨。深觀而默察,結合積累的經驗,選取認為理想的角度去拍攝心目中已打好草稿的景物,随之再加以細緻的剪裁。所謂剪裁是要對最微末的地方也要注意,不容疏忽。不管一草一石,一枝一葉,都要列入需要推敲的範圍。因為秀多時在開闊的情況下看似微不足道的事物和毫不重要的地方,當在一張作品的完美要求上,每每起着建設和破壞的極端作用。因此,選景與拍攝是要相當細緻的。畫家黃賓虹說:“縱遊山水間,既要有天以騰空的動,也要有老僧補衲的尋靜。”意思是說我們對眼前的景色要有無比的熱情,不辭勞苦的四處奔跑、觀察、尋景,跟着就是要總代表地去思考,去認識眼前的景色,從而了解這些景色。畫家們又講:“山峰有千姿百态,所以氣象萬千,它如人的狀貌,百個人有百個樣。”所以我們觀察山、景、,不是停留在表面上,更多注意的是山景的氣勢與當地的特色,五代時期的畫家荊浩說:“搜妙創真”。妙是指客觀的存在,搜是作者主觀的努力。這些都是前人的藝術家們的體會,對我們是一個教侮。

3、表其質

談到表其質,我們都知道萬物都有它的獨特的本質,尤其拍攝大自然風景的,對于充滿整個大自然環境的花、草、木、石、泥的本質更要深切認識,然後熟悉和掌握它的本質,使其有效地重現于畫面中、照片中。在我們攝影的述語事所謂“質感”,質感的意思就是要求在表現景或物的時候,不是徒具其形貌的輪廓,重要的目的要表現到有質的感覺,既有骨,又有肉

4、觀其偉

這個“偉”字涵義很廣,好像雄偉、奇傳等等。拍攝崇山峻嶺,參天喬木等,大可運用鏡頭角度去達“偉”的章法,也可以襯托對比方法,去把“偉”更易彰明。而“偉”的另一種意義,也可以引申為美,把景色最美之處給以突出,亦是現其“偉”的一個範疇内。那麼,我們拍攝風光照片如何去觀其“偉”呢?關鍵是在于抓景物的特點、氣派。

如黃山,有四個特點:雲海、雲霧、奇松、怪石。但是我們把視野放到大處,便有各具奇景,各具奇險的三十六大峰和三十六小峰;若把視界略放,更有不少郁郁蒼蒼的茂林、清幽深還的岩谷。再把視線帶回身邊,便有許多自由自在的小景,這一切的一切,都是以令人心醉神迷。

至于峨眉山之得名,在于蒼秀,青山可稱得是清幽。至于五嶽亦不過是雄偉巍峨,險峻磅礴而已。素有山水甲天下之稱的桂林,甚至比桂林不勝的陽朔,亦不過在于山的峭拔、水的澄澈。因此,當我們進入名山大川的時候,是要憑自己的眼力和經驗,但這經驗是前期的藝術修養,缺乏這些修養,便不能把景物最美的一面發現。利用攝影鏡頭的動能,把景物的特景盡收鏡頭隻能得到一些曾到此一遊這類的紀錄片。

說說閃光同步

基本解釋:

前簾同步:在快門剛打開後的一瞬間閃光燈閃光。後簾同步:在快門打開後即将關閉前的一瞬間閃光燈閃光。

慢速同步:以較低的快門速度加上前簾同步進行閃光。FP高速同步:在快門打開之前到快門結束之後的一端時間小功率持續閃光,以使整個畫面暴光均勻

各自特點:

1、前簾同步是最基本的閃光方式。由于閃光燈進行一次閃光的時間很短,而高速快門又是靠快門葉片之間的夾縫掃過膠片完成暴光,所以才有“最高閃光同步速度”的概念,比如本來閃光同步時間/250秒,而我們用1/500秒的快門進行閃光攝影,快門夾縫未能全部掃過底片時,閃光就結束了,造成了畫面照度不均。

2、後簾同步是先打開快門進行暴光,在快門關閉前的一瞬間閃光。這樣拍攝快速移動有亮點的物體就會産生光點在運動物體的“身後”劃出光道的效果。

3、慢速同步是前簾同步的一種,因為快門打開的時間比較長而命名。慢速同步可以實現前景和背景都獲得正常的暴光。前景的人物由閃光燈發出的高速閃光凝固,背景較暗的景物由長時間的暴光獲得細節。如果用沒有後簾同步的相機照快速移動有亮點的物體,就會産生由光點劃出的光道在運動物體“身前”的效果。這是因為閃光燈是“前簾同步”方式。

4、FP高速同步:為了突破“最高閃光同步速度”的限制,NIKON利用小功率,高速度的頻閃解決了當1/250秒以上快門時閃光照度不均勻的問題,這樣就為了高亮度背景時主體補光産生了可能性。比如說逆光攝影時,為了虛化背景要利用大光圈,而沒有FP高速同步的閃光燈補光就會因為隻能用1/250秒的快門形成背景的暴光過度失去細節。有FP同步就可以利用高速快門讓背景暴光正常。

缺點及優點:

1、前簾同步:它限制了閃光時的最高快門速度,但是由于在“最高閃光同步速度”的範圍之内相機可以控制閃光燈的光量,就可以實現閉環TTL閃光燈控制,精确控制暴光。

2、後簾同步:适用範圍有限,并且無法利用NIKON的監察預閃功能。(将破壞後簾同步的效果)

3、慢速同步:極其有用的功能,但要用三腳架(呵呵,跑題了)4、FP高速同步:用途有限,由于是小功率頻閃,作用範圍也很小,并且相機無法進行TTL閃光燈控制。總而言之,前簾同步用于一般攝影,後簾同步用于低照度下的運動物體,慢速同步用于低照度下的固定物體,FP高速同步用于高背景亮度的主體補光。

新手拍照速成法

假如您剛剛買了一部新的相機,你便可能要花一點時間去細閱新相機的使用說明書,又或者會考慮買攝影類的書籍來增進你的攝影知識。但是,如果你明天就要用新相機拍攝了,那怎麼辦呢?怎樣才能快速地學會拍照呢?以下,讓筆者首先讀解幾招攝影入門的必需技巧,以便就算你在毫無攝影的基礎下,也可以即時拍到合格的"靓相"。

第一招:操控相機

雖然時下相機的牌子及型号均有不少,而且功能十分多,但其實,各相機的基本性能均大同小異。以最流行的135(35mm)相機為例,甚至近年流行的APS(先進攝影系統)相機為例,均可以分為輕便相機(固定鏡頭,俗稱傻瓜機)及可拆換鏡頭的單鏡反光相機(SLR)兩大類。但無論是哪一類,均有自動曝光功能(極罕有的手動相機例外)。以輕便相機為例,大多隻有全自動的程序曝光,可謂沒得調校(毋須調校),隻要懂得開關鈕,以及按快門鈕便可以了。如屬有多種曝光模式的相機(如單鏡反光相機),則請一律設定到全自動的P模式曝光便可以了。

這樣你就要先了解開關鈕,快門鈕,以及把相機調校在P檔(如有需要的話)。

第二招:菲林識别

流行的菲林分135(35mm)及APS(先進攝影系統),兩者不共通,不要買錯。135菲林較流行,分别有36張及24張裝,大多數入會買彩色負片,拍攝後可交一小時沖曬店射印成3R照片或再放大至其它尺碼。APS則主要有40張及25張,操作上較135方便,隻要把APS菲林(掉)入機身便全自動操作。菲林有不同的感光度,輕便相機最好用ISO200的品種,但拍攝夜間景物,則用ISO400菲林。(輕便相機最好用ISO200菲林。不要弄錯135或APS菲林)

第三招:握持相機

把相機開關鍵打開(一些輕便相機有ON/OFF掣,另一些則以推開鏡頭蓋來開機),翻開機背,再放入菲林,便可以随時拍攝。(一般輕便相機會一開機便進入全自動模式,一些單鏡反光機則可能要由你設定到P全自動模式。)要拍好照片,必須拍攝時雙手穩定,以免畫面震動。全自動的P模式會提供合适的快門。手調快門不宜慢于1/焦距(秒),速度不可以慢于鏡頭焦距離的倒數。可以用右手握持相機及用右手食指按着快門掣,左手攤平托着輕便相機的底部,或托着單鏡反光相機的鏡頭。拍攝時,以食指輕按快門鈕。記着,隻是以食指的力(輕按),而不是用盡右手的力向下按,此舉會使相機震動。按下快門後,相機會大約在實時開啟快門曝光,正确的姿勢是拍攝完畢仍保持同一個持機姿勢,以杜絕相機震動。穩定握持相機,"輕按"快門拍攝。

第四招:取景和構圖

好的照片講求構圖,但用自動對焦的相機,如未熟練半按快門的對焦鎖操作,則主體最好仍然安排在畫面的中央,以免對焦錯誤。(AF自動對焦相機的自動對焦點設在畫面中央,對焦時主體必須安排在畫面中央對焦及拍攝。)如懂得半按快門把焦點鎖上,則可以在半按快門鈕把焦點鎖上後,再重新構圖,之後才完全按下快門拍攝。

取景時要把觀景器内的取景範圍大約橫直各分三等份,把主體大約安排在左右的1/3的位置上,而其餘2/3有背景或前景,或有陪襯物(重新構圖把主體安排在畫面的大約1/3的位置)。其次要小心畫面尺寸,用輕便相機時,在觀景器内看到的畫面,一般比實際拍攝的為多,小心安排要拍攝的畫面必須在明亮取景框之内,框外的景物不會拍攝到。用單鏡反光相機拍攝時,構圖請不要太"緊",應預留小許裁剪位置。

拍攝前,把整個觀景器内各部份部份留心細看一次,不要隻集中精神看着主體,而了看觀景器其它的部份。畫面的處理原則是"要拍攝的,都在畫框内;但不想在照片中出現的景物,則别留在畫框内!!"此外,主體不宜太細小。如拍攝人物,以半身照為宜,如全身照,亦大緻要占畫面上較多(盡量多)的位置。(小心細看畫面後才拍攝,畫面好,拍出來的照片便好,反之亦然,不會有奇迹。)

按快門的一刹那……,拍攝的時間十分重要,要拍攝好的照片,要選擇最好的時間。如拍攝BB,最好掌握他笑得最甜的一刹那:

拍攝小朋友,等待自然的神情……

拍攝女朋友,等待她的眼神……

拍攝風景,等待最好的光線……

拍攝寵物,等待最好的姿态……

電動機一到,不要遲疑,菲林不會太貴,請立刻按下快門!(掌握按下快門的最佳時刻)

第五招:善用閃光燈

日間拍攝逆光相片可以用閃光燈補光,輕便相機及許多型号的單鏡反光相機都有内置閃光燈,随時可以使用。日間也可以用閃光燈?當然可以,拍攝逆光照片,及拍攝陽光下散亂陰影的人像照片,最好加上閃光燈補光。不用疑惑,内置閃光燈也是全自動的,十分易用。(日間拍攝背光相或主體在陰影下,必須用閃光補光!)

第六招:初學者要切記"補飛"!

攝影新手如經驗不足,或信心不足,切記在同一場合、同一畫面,實時多拍一至兩張"補飛",從中可挑選最滿意的一張,而不是拍攝多張不同畫面,此舉可能張張有問題。坦白說,更專業的攝影師,絕對會同一景物拍攝多張(何止2、3張)照片,以便從中選出最好的一張。(菲林不太貴,同一景物,多拍一至兩張,再細心挑選)

第七招:好的沖曬也重要

好了,拍攝完一卷菲林,自動的相機會自動地把菲林加卷好,可以翻開機背,或翻開菲林匣室蓋把菲林取出。把相機交到沖曬店由店員代為取出。沖曬店的水準不一,好的沖曬店,會把照片曬得色彩鮮豔,層次分明;但另一些沖曬店卻可能隻能曬出一般水準的照片,差一些的則可能效果強差人意。因此,選擇一家好的沖曬店十分重要。一般而言,沖曬效果大緻上會一分錢一分貨,此方面可以向有經驗的朋友查詢。(不同的沖曬店有不同的水準,照片水準會大受影響,找一間好的沖曬店十分重要)

建築物拍攝的要點

建築攝影,看似非常容易,因為它們是靜止不動的,我們在任何時間都可以拍攝,而且很容易接近拍攝物,但建築物如此龐大,經常都會座落于其他建築物之間,拍攝時便會接受很大的挑戰。我們所持的鏡頭,廣角的程度未必可以把整座建築物拍攝下來,有時也一定要把照相機傾斜着來拍攝,這樣便會使整座建築物的結構垂直線變了形,如果并非意圖作誇張的處理要求,相信任何人看了該作品,都感覺很不自然,因為整座建築物看起來像是快将倒塌侯的,所以拍攝建築首先取決于拍攝目的是作什麼用途,我們的拍攝着眼點,就要以此為拍攝目标。

要使拍攝的照片不緻成為平淡無味的記錄作品,必須具備一定的技巧及想像力。我們一定要知道,而每座建築物一定有其細緻的特征,我們能夠将其特征表現出來,相信對最終作品是極為重要。有些環境,看起來平平無奇,但能以不同技巧将該建築物拍攝下來,便有不同的觀感。我們拍攝同一建築物,早、午、晚不同的時間拍出來的效果與要求都不相同。建築物有着豐富的框架,攝影時可利用它們來表現深度或遮蔽多餘無用的細節,從而創造出生動的作品來。

從不同的建築物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一些相同或是相近似的建築結構,但我們可能沒有留意這種美好的圖案。拍攝建築物,我們除了利用光源突出所拍攝的建築物對外,更可以用不同的手法利用其他建築群突顯所拍攝的建築物對象。另外,将該建築物安放在各建築群中之目的,是想突顯該建築物之高度或特别設計特征,或表達其交通網等到因素。這些我們在拍攝時,需表達的目标,或将來的用途等等要考慮的。

所以拍攝建築物并非一般想像中簡單,要花點心思,才可創造出一幅給人們帶來視覺上愉悅的作品。(澳門日報)

專業型數碼相機何以專業

柯達是最早涉足專業型數碼相機領域的廠商之一,迄今為止推出的機型也最多,擁有不少專業用戶,但幾款好的機型如DCS560、DCS602x、DCS660價格都很昂貴,尼康D1、富士S1Pro、佳能EOSD30、潘太克斯DigitalSLR的參與競争,不但标志着專業數碼相機的價格越來越貼近民衆,性能更不斷提升,逐漸吸引了一些以性能不佳為由而排斥數碼相機的專業人士的目光。專業型數碼相機自然是“專業人士使用的數碼相機”,它們到底專業在哪裡呢?這要從幾個方面說起。

先來說說鏡頭。無疑,不是單鏡頭反光式取景的相機是無法跻身“專業”之列的,那麼是否所有單鏡頭反光式的數碼相機都可稱為專業型相機呢?也不盡然,奧林巴斯的C-2500L,C-2100UZ甚至E-10等等,都是單反式取景,各項性能也不錯,可人們更願意稱它們為“準專業”機型,有一個很直觀的原因,就是它們的鏡頭都不能更換,而目前被視為“專業型”的數碼相機都是可換鏡頭的。“專業型”相機的鏡頭不但意味着大口徑、有多片非球面鏡片、多層鍍膜.....,更意味着分工明确、系列化,魚眼、廣角、标準、中焦、長焦直到望遠鏡頭,一應俱全,各适用于不同的場合。恰恰是使用大範圍變焦鏡頭的相機,一定不是針對專業用戶設計的。變焦鏡頭由一組或幾組不同形狀的鏡片組成,通過改變各鏡片的相對位置來改變焦距,無論采用什麼鏡片,怎樣組合,都是在一個或幾個焦距點的成像質量最佳,可以說目前世界上還沒有一款變焦鏡頭在任何焦距點都能保證有完美的成像質量,能達到任意一個焦距點的成像都還能夠接受就已經不錯了,一些配備了5x,10x,甚至14x光學變焦鏡頭的數碼相機,在一些焦距位的枕形失真或桶形失真相當嚴重,專業人士當然不屑一顧。就連一向被人們稱贊的佳能的6-15mm(用在數碼相機上約相當于135相機的28-70mm)在15mm端的成像确實非常出色,但在6mm的廣角端卻差強人意。憂天至今仍經常帶一台1988年購買的國産單反相機出門,經常裝在機身上的仍然是原配的58mm标準鏡頭,進口的變焦鏡頭隻在需要時才換上去用,因為變焦鏡頭在70mm端的成像遠不及廉價的标準鏡頭銳利,對于數碼相機,道理也是一樣的,所以專業型數碼相機必然是可以在不同情況下使用不同鏡頭的相機。

再來說成像器件,無論是用CCD還是CMOS,專業型數碼相機的成像器件和普及型數碼相機的成像器件完全不可同日而語。分辨率的差異倒還不是最主要的,因為雖然柯達DCS560、DCS660、潘太克斯DigitalSLR以及富士S1Pro都達到了600萬像素的分辨率,而佳能EOSD30是311萬像素,尼康D1隻有262萬像素,柯達DCS620隻有200萬像素,如今許多普及型數碼相機的CCD分辨率都在300萬像素以上。根本性的差異是成像器件的面積,右圖顯示了幾種成像器件的大小,其中索尼的0.55"CCD,分辨率也達到了312萬像素,被用在尼康Coolpix990、索尼DSC-D70,奧林巴斯C-3030Z等多款“高檔”的非專業數碼相機上。大的感光器件面積,成像較大,相同條件下,能記錄更多的圖像細節,各像素間的幹擾也小,成像質量越好。除了面積之外,感光器件還有一個重要指标,就是色彩深度,也就是色彩位,就是用多少位的二進制數字來記錄三種原色。非專業型數碼相機的感光器件一般是24位的,高檔點的采樣時是30位,而記錄時仍然是24位,專業型數碼相機的成像器件至少是36位的,據說已經有了48位的CCD。對于24位的器件而言,感光單元能記錄的光亮度值最多有2^8=256級(請參見有關CCD的兩篇文章),每一種原色用一個8位的二進制數字來表示,最多能記錄的色彩是256x256x256約16,77萬種。對于36位的器件而言,感光單元能記錄的光亮度值最多有2^12=4096級,每一種原色用一個12位的二進制數字來表示,最多能記錄的色彩是4096x4096x4096約68.7億種。舉例來說,如果某一被攝體,最亮部位的亮度是最暗部位亮度的400倍,用使用24位感光器件的數碼相機來拍攝的話,如果按低光部位曝光,則凡是亮度高于256備的部位,均曝光過度,層次損失,形成亮斑,如果按高光部位來曝光,則某一亮度以下的部位全部曝光不足,如果用使用了36位感光器件的專業數碼相機,就不會有這樣的問題。當然,高數據位的感光器件不止是感光範圍擴大了,每一級的取樣級差也小了,所記錄的圖像也就更加細膩。再深入一層,還有個信号質量的問題,感光器件是十分精密的,每個感光單元都非常小,信号也非常微弱,很容易受到幹擾,專業型數碼相機所使用的感光器件多内建有複雜的抗幹擾電路,從而獲得最佳的信噪比,由于成本的原因,非專業機型的感光器件一般是不可能使用這些技術的。

功能上的差别在傳統相機上就已經很明顯了,專業型的機型能給攝影師提供更多的信息,同時提供更精确的控制,盡量使攝影師不受任何限制,把想象力發揮到極至。到了數碼時代,專業型數碼相機不但繼承了傳統專業相機的絕大部分功能,所能提供的信息更是面面俱到,拍攝過程的控制能力無微不至。單就測光來說,不但繼承了點式、平均式、中央重點式、多區式、矩陣式......以适應不同的光線條件,甚至發揮數碼相機的優勢,把被攝體的亮度曲線都顯示在液晶顯示屏上。傳統相機即使有自動包圍式曝光補償,也隻能到膠卷沖洗後被動地選擇,數碼相機使用此功能以後,馬上就可以選擇最佳曝光組合,而且沒有膠片的浪費。

總之,專業意味着高技術、高精度,一定有其過人之處,能最大限度地給攝影師提供創作便利。

責編:東子來源:央視國際網絡

測光、測光、還是測光!

建築

你會測光嗎?哪種測光方式好?點測真的那麼重要嗎?說起這個問題,在壇子裡也算是熱門話題了,很多迷失在書本和現代相機複雜的測光功能裡的朋友常常感覺到非常困惑。我也是這種迷失者之一,在很長的時間裡,我都不知道要如何對待相機上的各種測光方式,在自以為是的對測光方式進行了一番的大大調整和應用後,卻發現死得很難看,相機自己設定的區域測光方式是最佳的,自己的增減或者是采用其他的測光方式的都不是很好的。為什麼會這樣呢?我百思不得其解,可能是攝影水平太差吧,簡單的辦法,把相機當傻瓜用吧,但是遇到光線環境複雜,沒有把握的時候,隻有用包圍法。雖然沒有什麼,對攝影最終結果沒有什麼影響,但是每次拿起相機的時候都有一點不安,心裡始終對最終的效果沒有把握,這不是好現象,沒有事的時候再把安塞爾.亞當斯的《論攝影》重讀,安大師的預先理論是我踏上攝影路途的入門指引,也是我夢想的最高境界,但是在反複翻閱區域曝光法後,甚至那幾句簡單的列表都可以倒背如流了,但是實際的應用卻往往和意想中的何止千裡之遙?!為什麼會這樣?相機的每一個測光方式對同一個環境測出來的都有所不同,以哪一個結果為基準?18%灰卡的測光是最準的吧,但是在很多時候,都很難用灰卡放在實際的場景中去測,照理說以這種情況下,相機裡的點測是最為有用的,這大概是壇子裡的大蝦一直對相機有點測與否作為依據的最終心結吧。

現代的照相機,尤其是進入AF時代以後,相機的功能朝着複雜化和齊全化的方向發展,哪怕是一台最低檔次的機型,都擁有以前幾年不敢奢望的技術和功能,也就是這複雜的功能,把大家的心也搞的複雜了,不過,功能多是件好事,而且,現在的功能越來越先進,朝着智能化的方向迅速的前進。

對于現代相機的測光評述是不太容易的事情,因為現代的相機的測光變得更加難以猜測,天知道電腦會以什麼為基準得出結果,雖然它對場景判斷的成功率遠高于自以為富有經驗的象我這樣的高手,但是歸根結底,還是很難全心全意地相信它。

相機的測光方式其實由來已久,最開始的時候都是采用外測光方式,象祿萊的雙反,康泰克斯的高級平視,他們都是以一個外感光元器件作為測光的依據,這種測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還是很準的,它是在黑白片當道的時候出現的。大家都知道,在膠片中,以黑白片的寬容度和後期加工幅度最大,所以這種測光方式以現代的眼光來看确實誤差太大,但卻是适合當時的使用條件的。單反相機的出現是一個革命,它極大地提高了攝影的準确率和大大開拓了攝影的視野,日本的旭光學公司也就是今天的潘太克斯,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鏡後測光單反相機,從而把相機的内置測光技術全面的推廣普及開來,當時的想法是或者是技術條件能達到隻用一個光敏元件對整個視野測光,這就是後來大家稱為平均測光的最為基本原始的一種方式。相機上有了測光,比起沒有測光的機器來說當然成功率大為提高,但是用戶很快發現,這種測光方式的失誤率同樣非常驚人,它的成功率的提高隻是靠很多很接近成功的但又有所偏差的結果來達到的,而在與此同時出現的相機内部的光敏元件隻測中心很小一部分的中心重點測光也就是現在簡稱點測的,又表現為另外的一個極端。它的使用極不穩定,完全依賴于使用者的經驗,有經驗的它就是很完美的,沒有經驗的,它比平均測光還要糟糕。

後來出現了兩者的結合,偏重中心測光,這時的相機可以在機内設計兩個測光元件了,這種測光方式實際上還有很多變種。但是,在同一名字的掩蓋下,倒是少有人注意,他們的區别主要在于對中心偏重的程度和對中心面積的确定上。早期的相機各自廠家的設定都有不同,所以每一家的用戶在長期使用後換一個品牌的話,都會感到非常不适應,以至于産生不好的想法。不過大浪淘沙,這一測光方式經過很長時間(20年以上)後,逐漸統一到光比75:25,中心7.5%(還有些為65:35,9.5%)上面了。

偏重中心測光可以說是機械相機時代的統治者,當時幾乎每一台相機上都有這種功能,熟悉F3,FM2的朋友對這種測光方式都應該很親切。在當時看來,這種方式最為理想了,不過當時最為流行的測光方法是不管照的是什麼,對着自己的手背測光,哈哈,這個直到現在都非常有效,但是很少看見有人用了,這也是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這種方式的弊端。

80年代的中期,尼康FA的推出為測光方式的變化打通了一條新的道路——區域式測光。尼康費盡心機的新産品,它是後期所有相機的楷模,盡管這款相機技術尚不成熟生命相當短,但是,緊接着的AF時代,把測光全面提到區域式的時代。在這一時代,由于電腦的介入,測光的區域也越變越多,而且在測光中引入了距離和色彩的判斷,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進步,也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商業噱頭。不管怎麼說在測光中加入色彩信息,可以避免現代相機中測光光敏元件的對藍光和紫外線過于敏感的毛病,對于大面積單色塊的場景測光有所幫助,但是很快發現對于F5這先進的方式相反的是,F5在對于複雜場景的測光,并不比其競争對手的準确,這其中的主要原因還是在于測光的分析評估的标準上,這種貌似完美的測光方式它的主要原則還是基于18%灰,盡管加上了色光敏感,但是在其分析系統中好像沒有完全以色光為評估基準,還是以合成後的18%灰度為原則,難怪是換湯不換藥,測出來的結果和原來系統差距并不明顯。

在測光上,作為單反相機裡最為有實力的廠家,尼康和佳能在測光系統上的變化非常的大,從最開始的5區(尼康)6區(佳能)開始,頻繁在測光上做文章,尼康的花樣是和焦點系統的距離相結合,對于尼康長期的單焦點來說,與原來的5區測光相比,測光的精度主要在于區域數量的提高,加上的D距離信息,對自然光的場景幾乎沒有什麼多大的幫助,而對閃光系統倒是一流的。到了F5,由于在EOS1N的陰影下,F5要是沒有一點比較亮眼的熱點,恐怕會沒有賣點,所以加入了RGB測光,和後來出現的F100相比,可以比較明顯的發現,兩者的差别幾乎小到可以不計。不能說是RGB測光系統不好,隻能說是現在F5上這套系統還不能發揮RGB的能力,現在的RGB還隻是個商業意味多過實際意義的系統。

佳能的路主要是不斷的增加測光的分析區域,加上他比同僚領先的多焦點控制,倒也發展的很不錯,從EOS10開始,佳能的相機的焦點數一直迅速上升,這是它的優勢,和焦點連控的測光,以及不斷細分的分析區域,這也是很理想的測光方式,但是佳能的問題在于:焦點和測光區域的變化實在是太頻繁了,沒有徹底的了解和反複的測試,這種方式是很難達到理想的程度,就象EOS3的出現,極為先進的技術,卻帶來不穩定的結果,開始的産品還是在測光上出了問題,被迫在軟件上升級,給用戶帶來了極壞的影響和煩惱,但是這樣的問題卻給後來的EOS1V帶來很好的測試和驗證。不過這種測試方法,還是和當初的5區6區沒有本質區别,還是有很多場景會出現測光不準,和尼康的一樣,也是一種貌似完美的系統。

除了NC之外,隻有美能達可以算是獨有風範,它是個喜歡創造而不喜歡守成的,不過說起來它在測光上倒是最為單一的,自從14區蜂巢測光出現以後一直堅持在這個系統裡發展它的測光系統,雖然也不完美,但是從α7的出現倒是讓人看到一點曙光,它的測光評估可以在屏幕上顯示,對于略為對測光了解的攝影者都可以比較方便的對測光進行合理的增減。以前的各個先進的測光系統最讓人不明白的就是不知電腦測光結果的來曆,對測光的控制反而不如簡單的測光方式容易入手。α7的出現是一個開頭,這樣的方式還需要細分測光區,佳能的35區比例比較合适,而且最為理想的是要在取景器裡顯示出來各區的EV正負情況,對于一個有一定水平攝影者倒是能很好的控制了,最棒的是更方便于亞當斯的區域曝光法的使用,想來這是一個在未來幾年的發展方向。

其實要把測光說清楚,還是要從測光表的方式來開始,我們一般用的相機的内置測光系統都是反射式的,而手持式的測光表一般都是入射式的,這兩種表的的使用和控制都有非常大的區别,很早以前,測光表就是入射式的了,這種表在漫長曆史中的一直都是專業攝影者最為信賴和喜愛的工具,雖然這些攝影者中很多都使用象哈蘇500或仙娜等不得不依靠這類測光表的系統,但是就算讓他們使用當今最為先進的相機,他們還是更為相信他們手中的測光表,我在壇子裡漫遊了很長時間,從新浪攝壇的興起衰落,到xitek.com的繁榮,我發現很多人都在玩攝影和攝影器材一段時間後都會希望買一隻手持式測光表,這是被135相機繁雜的測光方式和神鬼難測的取舍給弄得腦子發暈的結果,大體上來說入射式測光表的使用會比反射式的簡單,它的結果非常準确一般使用這種測光表時,隻需要注意測光表的乳白色漫射光罩的方向,最為簡單的是把乳白色的半球的正中軸線對準相機鏡頭的方向就可以了,然後得到的讀數就是很準确的結果了,可以這樣說,入射式測光表的的測光結果相當于用點測光對在同樣位置的标準灰卡測光,一般的情況下是不需對這個結果有什麼調整,但是如果遇到膠片的曝光容度的問題的時候就要适度的考慮增減了,特别是使用專業反轉片,象維爾維亞這一類的曝光容度很小,而且反差大的膠片,稍有不慎就會失去層次,但是由于他出色的細節和色彩表現,是他成為最為常用的膠卷之一,在用它表現白色或黑色的時候,為了得到應有的細節就必須要對曝光做出偏移,這個偏移量各膠卷有所不同,需要對一種膠卷的曝光特點非常了解才行.

不管怎麼說,入射表的結果是在測光系統中需要直接調整最少的一種測光方式,但是由于很多實際的場景是不可接近的比如象風景攝影,這就需要好好掌握反射式的測光表.反射式的測光表統一的特點就是,不管景物是怎麼回事統統把他當作18%的中灰來看待,這種測光方式的根本弱點就在于此,我們的世界是豐富多彩的,色彩對于測光表的影響是不明顯的,這種測光機制源于黑白照片盛行的時代,現代較為先進的相機中,對測光方式的種種改進,都是為了盡可能的避免測光失誤的可能,在當前的負片水平和af相機的複雜的測光系統來看,一般業餘者(指對攝影不了解,對照片的效果依賴于相機自動提供的功能)是足夠得到非常理想的照片,但對于對攝影較為嚴肅的人來看,在反轉片較小的容度下,曝光的精确程度是不容置疑的,不管現在的頂級機多麼先進和昂貴,他們提供的測光結果仍然是值得懷疑的,在描述反射式測光的時候,我們一般習慣仍然用手持式測光表來講訴,這種測光表盡管沒有内置于相機裡的點測光那麼合适,但是在換算測光亮度數值和使用一些比較複雜的多點平均測光時,顯得更直觀和易于操作.

還是先從安大師的區域曝光開始吧,攝影界裡幾乎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能夠達到大使提出的預先知道結果的境界,可惜的是喜愛攝影的人如恒河之沙,但對這句話有把握的卻是寥寥無幾,為什麼?這個就真的這麼難嗎?哈哈,其實答案很簡單,你好好想象,你現在用的是什麼膠卷?安大師當年用的是什麼膠卷?有結果沒有?我們現在的攝影者,從開始學習攝影開始就一直使用彩色膠卷,而大師幾乎終身都在使用黑白膠卷,看看那些令人過目難忘的,甚至是震撼的照片,你會相信嗎,安大師拍彩色片也和我們這些攝影愛好者一樣,沒有多大的區别,現在在攝影界,尤其是廣告攝影和藝術攝影界裡有一種說法,古往今來黑白的大師有很多,單彩色方面的,隻有哈斯.

這樣的結果除了本身在藝術思維和造詣反面的差距外,安大師的測光方式還是顯出了在彩色時代的彌彌老态,我反對現在一說到測光就言必區域式曝光,要知道喜歡守舊忠貞經典的毛病正是中國人的固有民族劣根性,就像中國醫學一樣,幾千年來隻知道在老祖宗的餘蔭下苟且度日,不思進取和創新,而且還強烈的排斥新東西,以至于現在中醫的地位在大醫院裡的地位就可見一斑.測光區域式無疑是比單獨的單點測光要好,但是安大師當年的十個區域的分類,隻适合黑白攝影,而且這一方法中還含有很多在彩色攝影領域不可能實現的暗房技巧,由于人眼的生理結構,人對黑和白之間的灰度識别的能力很小,大約就是512級左右,也就是8(也是計算機的8位灰度級)個段,加上純黑和純白,而黑白膠片以及黑白相紙的表現力來看,把整個色域範圍分為十區是很合适和非常精确和科學的,我們來看看這個區域表.

-------------------------------------------------------

影調值曝光區說明

-------------------------------------------------------

0區相片上一片漆黑,底片上除了片基本身的色調和灰度外,沒有任何可用的密度

---------------------------------------------

1區相片上已非全部漆黑,略有影調,但沒有影紋,這是有效臨界曝光.

低調區---------------------------------------------

2區相片上初步顯出影紋,影象最暗的部分影調深黑,,缺乏紋理.

---------------------------------------------

3區黑暗物體,影調正常,陰暗部分顯出了足夠的影紋.

--------------------------------------------------------

4區深色的樹葉,石塊或景物陰影表現正常.在日光中拍攝人像,陰影部分表現正常.

---------------------------------------------

5區呈中灰色(反射率18%).北部天空影調較淺,皮膚色調較深,石塊呈灰色,木頭影調正常.

中調區----------------------------------------------

6區在日光,天空光或人造光中,皮膚影調正常.石塊,陽光下的雪景陰影,以及用全色片價淺藍濾鏡拍攝的北部天空,影調都較淺.

---------------------------------------------------------

7區皮膚影調很淺,一般物體呈灰色,側光照射的雪景,影調正常

----------------------------------------------

8區明亮部分影調細膩,有适當影紋,雪景影紋相當明顯,任務皮膚上有高光.

----------------------------------------------

9區明亮部分沒有影紋,接近于純白色,與1區的略有影調而沒有影紋頗為相似,用聚光型放大機将小規格底片放大,相片呈純白色,與10區無明顯差别.

-----------------------------------------------

10區呈純白色,畫面明亮,有反光

----------------------------------------------------------

大家看明白了嗎?這是從A.亞當斯論攝影中照抄而來的,不過讀上去多少有點狗屁不通,不知道原文版本的書是怎麼說的,反正現在這一本的翻譯是很差的,其實這個表要說得很簡單,就是把人的皮膚當作6區,也就是如果對準皮膚測光的話,就要加一級曝光,這個說法一直都很經典,不過這是對于白種人而言,對于我們黃種人,一般在城市裡養的白白胖胖的來說,六區讀數基本也夠用,但是天生黑牡丹或者是久經陽光暴曬的勞動人民來說,直接按照5區的讀數或者在5,6之間這種也是适合的,所以你看,這也是見仁見智的東西,現在的各位大蝦一年也用不到幾卷黑白,甚至是根本不用,但是彩色的可能是好幾倍或好幾十倍,但是大家用的測光的依據是什麼?還是沿用區域,或者完全交給相機自己的電腦?你有過對測光不滿意嗎?好了好了,有點在街上吆喝的味道了,其實我也隻是一個學習者而已,隻不過在這方面别有一點心得而已.對于彩色攝影,以人眼的結構而言,比黑白的512級人眼在色彩方面的識别能力可是非常精密,以正常的情況來說,普通的人至少可以分辨16億以上的的顔色,而且顔色不象黑白這樣簡單,單以亮度計就可以了,他分色相和深淺而且彩色膠卷的原理和黑白的不盡相同,完全的的按照區域的方式不适合,因為有的顔色,在人眼中的亮度感覺,和用18%灰度計測出來的結果是不同的,比如說吧,就以現在比較流行的維爾維亞來說吧,測光表對純紅色的讀數比較準确,但是對于純黃色,測光表的讀數就低了很多,準确的說是低了一級半,在曝光的時候,如果想要對大面積的的較純正的黃色還原正常的話,就需要将在内測光的測光值加一級半才能得到如同眼睛看到一般的純正的黃色.我向大家現在使用的大多都是135相機,這種片幅由于要得到一張正常尺寸的照片需要相當大的放大率,不同于當年的45或810的大畫幅相機,他對于層次細微之處的表現要差很多,盡管現代的膠卷技術進步了很多,以135的眼光來看,黑白照片的層次分辨最多也就是8-9級,區域中的0,1和9,10兩區是沒有區别的,在45的機器上,甚至于在現代的120機器上精心制作的的黑白照片時刻比較明顯的分辨出來他們的差别的.對于彩色片,我們僅對于反轉片為基準,負片的後期影響太大,雖然在容度和色級表現方面要好過反轉,但是在實際中由于密度方面的差異,視覺效果反而不如反轉的悅目,以我們日常喜歡使用的反轉膠片為例,柯達愛泰康64T和富士維爾維亞是現在膠卷中具有很長使用時間和極為可靠的性能表現的膠片,在以EV為單位的亮度倍級關系中隻能表現處4級,而象現在出現的富士RPDIII這樣的膠片就可以表現出5級,彩色負片普通的民用片可以表現5-6級,象柯達埃克塔25這樣的專業負片就隻能表現出5級,因此在彩色攝影中就要對測光曝光更要小心謹慎,尤其是專業反轉,他們對色彩的敏感性非常高,稍有不注意,最後的照片就有可能失敗.關于彩色曝光的區域修正,原來是出自廣告攝影界,後來逐漸在風景和較嚴肅的旅遊攝影中得到體現,在國外相對比較流行,但是也要在高級攝影課程中才會有,下面的色塊表是用于二類(也就是現場光,自然光環境,色表現要求的重要級别等同于現場得均衡亮度,适合于人像,風景和建築等攝影類别),這個色表我在國内看見過一次,好像在是浙江出的一本叫風景攝影高級教程上的,書是一恨有名的美國自然攝影家John.Flelder寫的,MrFleder的攝影課我曾經聽過,印象非常深刻,它的色彩反射率曝光區域修正法和我後期學習的廣告攝影中的色彩還原色卡表補償法有異曲同工之妙,雖然後者更加精确,但是前者無疑更實用,現在就看看這個表,他是以色彩表現盡量準确為原則在測光是隻要對準畫面中最需要表現正常的色塊區域,然後對比色表,看看歸屬,是否需要加以曝光補償,使用這種曝光方的時候建議盡量長期使用一種單一的膠卷,以充分掌握這種膠卷的曝光特性,這個主要是為了在對付難度很高的高反差景物的拍攝,以職業的眼光來看的話,這樣的情況不管是否對拍攝結果有否把握都應該采用括弧曝光,因為這樣的做常會有曝光不完美的照片才是佳作的情況,不錯過每一個機會才是攝影者的目的.

好了好了,從上面看,是不是覺得有點煩,我們從上面的結論中看到了什麼?根據安大師的表,我們也自己列一個表,對大家或許有一點作用.這是一個基于反轉片的表,結合色彩補償使用,至于負片基本同類,但是在細微+-方面和反轉有點不同,在這裡不再細說了.

--------------------------------------------------------

-2ev影像呈黑色,沒有細節,色彩無法分辨,在有的膠片和真正的黑色尚有區别,但是需要較大幅面的底片才能區分暗調區

----------------------------------------------

-1ev影響明顯暗于眼睛所看到的實際景象,有細節,但細節和質感難以辨認,色彩晦暗,顔色過深.

--------------------------------------------------------

-1/2ev影像略暗于實際景象,細節質感表現清晰色彩較為深,有時看上去會顯得飽和度較高.

----------------------------------------------

正常區0曝光正常,細節,色彩表現正常

----------------------------------------------

+1/2ev影像略為明亮,細節質感仍然清晰,但是色彩偏淡,飽和度變差.

--------------------------------------------------------

+1ev影像明顯亮于實際看到的景象,細節和色彩弱化,偏淡

----------------------------------------------

+2ev影像發白,沒有細節,色彩.但是有的容度較寬的膠片上會有很前的色彩,但影像幾乎不可分辨

------------------------------------------------------

責編:何貝莉

平淡中創神奇的剪影攝影

如何才能取得效果不錯的剪影照片呢?

1.充分展現剪影主體的形體特征,将形體與背景生動的融合在一起;可以說,形體是語言,背景是語調,而這種語言又是無聲勝有聲,任憑自己去揣摩去體會。這也就是剪影照片的妙處所在。由于在剪影照片中,主體基本沒有色彩和細節顯示;所以對主體的形體特征要求就很高。這就需要作者基于後期表現的效果來仔細選擇拍攝角度和主體形态,充分展示主體的外形特征,力求美感和生動性。當然我們也必須要注意,背景切忌有大塊深灰色和黑色;否則與主體重疊在一起,不僅破壞主體形态,也影響了整張畫面的層次感。

2.剪影照片的獲得是充分利用了主體與背景受光的差異。一般來說,我們可以利用晨曦和落日時分的逆光;室内和室外人工造成的受光差異;天空和水面的自然強反射。隻要我們多注意觀察就可以發現很多值得可拍的題材!

3.當然,剪影攝影的曝光相當重要,我們必須依據背景來進行準确曝光,隻有這樣才能使主體曝光嚴重不足,形成黑像。如果一時難以确定曝光值,則遵循甯可欠曝而不過曝的原則。還有,如果能在此類剪影攝影中巧妙地利用濾色鏡,那麼就能更好地控制色彩氛圍,與剪影主體相呼應,創作出美好意境的作品。

責編:何貝莉

拍攝人像的9Tips

這是看到一本國外期刊上的文章,覺得有點意思,然後突然想到:色影無忌圖片論壇上不是有許多這樣類似的照片嗎?于是從“精品圖片論壇”中挑選了一些符合這些Tips的作品,來圖解這些方法。

1、使用合适焦距的鏡頭

對于35mm照相機而言,拍攝人像最好的焦距段是85~135mm這類中焦鏡頭。為什麼呢?因為中焦鏡頭可以在一定的拍攝距離内得到透視比較正常的肖像。

如果使用廣角鏡頭來拍攝肖像,拍攝距離要很近,于是造成透視變形,誇大了被攝者的某些部位特征;如果用長焦鏡頭來拍攝肖像,一是拍攝距離要比較遠,二是鏡頭的特性使被攝者的透視被壓縮。

在大多數場合下,中焦鏡頭都能給出很好的拍攝效果。當然,用其他焦段拍攝也不是不可以,這裡講的是大多數場合。

2、消除背景的幹擾

人像拍攝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是背景,好的背景不會幹擾對主體的欣賞。

處理背景的方式有多種,在拍攝前最好從取景器中觀看,如果背景不好,條件許可的情況下,轉換一個地方或者角度,避開不好的背景。

如果條件不允許,那麼最好開大鏡頭的光圈,使景深減少,背景由于在焦外,所以全部虛化了。

當然,條件許可的話,也可以用人工背景。

背景的處理是很重要的,要養成在按下快門前檢查取景器中影象的習慣。

3、注意姿勢(Posing)

呆闆地站立在鏡頭前面拍攝的人像是不悅目的,盡量引導被攝者在鏡頭前面要自然、放松,必要的時候,也可以讓他/她擺出一些不同尋常的姿勢。

4、相互影響和交流(Interaction)

人的活動中,最重要的是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可以捕捉到許多有趣生動的畫面,比如孩子玩耍、會談等,隻要有兩個及以上的場合都可以捕捉到機會。如果被攝者們意識到你的存在,那麼就要耐心等待,等時間稍長些,他們會慢慢忽視你的存在了,這時就有可能捕捉到好的照片。

5、光線

奇特的光線可以使畫面生動,也可以給人物增加眼神光。

在自然光允許的情況下,盡量利用自然光;

在自然光不理想的情況下,可以利用閃光燈或者反光闆之類的輔助工具,使畫面生動起來。

6、注意捕捉

許多生動活潑的畫面的出現是意想不到的,隻有随時注意才能将這些畫面凝固起來。

7、眼睛接觸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内心的活動與個人的态度都可以從眼睛中反映出來。

盡量讓被攝者的眼睛直視鏡頭,出來的照片是很有個性的,觀看照片者也可以從這類照片中感覺到被攝者的特點和個性。

8、改變構圖

一般拍攝人像都是豎構圖的偏多,可以嘗試用橫構圖來拍攝,這樣可以使自己的拍攝風格多樣化。如果對橫構圖不熟悉,那麼就多看些電影,看看别人是如何在固定的橫畫面中是如何處理的。

9、道具

随手在畫面中加入一些小道具,可以使畫面活潑起來,這個對于拍攝兒童照片是很有必要的,可以使人物與畫面更為交融。


砸樓主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