峄縣(今峄城區),1958年前棗莊市(峄縣政府)所在地;棗台鐵路由棗莊站(今棗莊東站)至台兒莊的一條鐵路幹線,1910年由『峄縣中興煤礦股份有限公司』修建,1912年完工;棗台鐵路全程約42公裡,分設棗莊、峄縣、泥溝、台兒莊四站。棗台鐵路主要技術标準和條件為:單線,線路軌距為1.435米,最大坡度為4%,最小曲線半徑為400米;路基寬度為6米;鋼軌為30公斤/米,正線,站線均用鋼枕,礦區用木枕,每公裡鋪1200至1300根,道床為碎石道渣,厚10-15厘米;有鐵橋25座、涵洞有31座,造價為213.640萬元。1912年與臨城(現薛城)至棗莊的支線相連接,1935年2月又與台兒莊至趙墩的支線相聯,合稱臨趙支線,成為津浦。隴海兩鐵路的聯絡線
。公元1899年,商辦峄縣華德中興煤礦股份有限公司建立,張蓮芬任公司總辦。張蓮芬帶着礦師邝榮光和洋礦師富裡克,帶着北洋大臣裕祿的批複,風塵仆仆,從天津來到峄縣棗莊村,對這一區域的煤田進行全面細緻的勘探後,邝榮光把勘探報告往桌上一擺,豎拇指叫好,說棗莊煤炭不僅質量好,而且以後的産量會越來越大。
于是“峄縣中興煤礦有限公司”開始生産,大量出煤。到1903年(光緒29年),中興公司可日産原煤300噸,一時間煤堆成山,運銷緩慢,雖然南有台兒莊運河,千萬船隻隻要裝船,即可水運至大江南北,行銷江南,但竟憑借每天100多輛的老牛破車,慢吞吞而行,其效率之低顯而易見,也與中興公司每天的産量極不匹配,張蓮芬馬上給裕祿回禀,說“必須由棗礦修造鐵路直達台兒莊,令所出之煤,悉由運河運銷”。于是中興公司開始自籌資金修築一條從棗莊到台兒莊的鐵路。
從1899年提出,到1906年才最終完成資金籌措。正當張蓮芬躊躇滿志地要進入實質性推進階段時,清政府郵傳部“中興公司請築之台棗鐵路恐與津浦正線有礙”,“停工候核”的答複,不亞于兜頭澆來了一瓢冷水。幾經曲折後,終于在1908年(光緒34年)9月13日,台棗鐵路正式開工興建,1912年1月全部竣工通車。
峄縣縣城是台棗鐵路的必經之地。峄縣城又豈能繞開“王半城”?王半城另有錢莊字号恒興,故峄縣人又習慣把王半城叫作王恒興,王恒興本名王寶田,當中興煤礦公司的台棗鐵路真的要從自己的地面上經過時,王寶田一萬個不同意。進行百般刁難,所謂林地風水不能破,田地莊稼不能踩,居住宅地不可移。萬般無奈,最後迫使中興煤礦公司不得不從原規劃的峄縣東北關附近,改為南關。把捷徑改為繞行,在陸路增加河流,無形之中給中興煤礦公司增加了諸多計劃外的負擔,所以由最初的設計42公裡距離,又增加了近8公裡的長度,其間增架50米寬的大鐵橋一座(南關金河口),10米鐵橋兩座(南關鐵道頂),不僅如此,經過峄縣這幾大家族的裡外阻撓,緻台棗鐵路的整個工期往後拖延了一年之久,中興煤礦公司損失嚴重。
峄縣火車站位于南關峄城大沙河東岸,它是以磚、瓦、石灰、石牆結構,具有中國傳統風格的建築群;站台上排列着4股鐵道相交叉,以供火車調轉和停留。當時,火車站工作人員、保衛科人員、裝卸工及搬運工共有40餘人。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本侵略軍的飛機對魯南地區狂轟濫炸,中興煤礦為了防止敵機的空襲,在峄縣火車站附近修建了防空洞;并于洞旁邊的石樓上設有嘹望台、還懸挂一口由青銅鑄造的“警鐘”。每當敵機空襲時,哨兵即敲響警鐘,車站人員便向防空洞轉移。
在建設火車站的前後幾年間,其周邊的基督教堂、譚道院、美國牧師别墅、瑞門德醫院、醬菜場、基督教實驗中學、孤兒院、乳牛場、機械廠等一個個建築群拔地而起,猶如衆星捧月的烘托着它;它置身于國槐、松柏、楊柳綠化帶的掩映之中,風光秀麗。新興的火車站在清朝末年、民國初期成為魯南蘇北地區的一道風景線,它是一個引人注目的地方,它是達官貴人和普通士民的向往之處。但是由于年代久遠至今未發現它的照片,所以它的模樣究竟是什麼樣,現在的人都已經遺忘了。
因北洋軍閥南進,台棗鐵路的峄縣南關三座鐵路橋,被張福林帶領的三百多北伐軍工程營炸毀,後來在1938年台兒莊大戰期間戰火無情地摧毀了台棗鐵路多段,但是在棗莊淪陷後日軍又修複了鐵路橋通車。
自從1938年3月日軍占領了棗莊中興煤礦及魯南大部地區,直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7年間,日本強盜共掠奪中興公司的煤炭1300萬噸、掠奪陶莊分礦的煤炭383萬噸。日軍通過棗趙鐵路,将煤炭從棗莊運往連雲港,再從連雲港由海上轉運到日本。
最終在内戰中,“1946解放軍魯南軍區為阻止國民黨運送部隊,一夜間将台棗鐵路全部拆除”新中國成立後的1957年,殘存的峄縣南關金河口鐵路橋,再次被濟南鐵路局第四工程處拆除,被運往河南蘭考繼續使用.....
峄縣火車站也在戰争中被毀,曆經百年滄桑的峄縣火車站及其附着物,均為寶貴的曆史文物、具有革命經典的非物質文化遺産,而今,它已蕩然消失。
台趙鐵路是棗台鐵路(棗莊至台兒莊)的延伸,全長30.5公裡,其中大部分在邳州境内。台趙鐵路曾經為北煤南運振興中國民族工業作做出過積極貢獻,特别在抗日戰争中功不可沒。
據資料記載,1933年,經營棗莊煤礦的中興公司在第三大井投産之後,煤炭産量激增,已達到日産七千噸的水平。為适應生産發展,降低生産成本,很有必要修一條從棗莊經台兒莊到趙墩,與隴海線相連接的台趙鐵路,将煤炭直接運往連雲港,不再将煤繞道從津浦線經過徐州,再轉運到連雲港。于是,由中興公司出資100萬元,協助隴海鐵路局于1933年12月破土動工,1935年3月正式通車。新修的台趙鐵路,從江蘇邳縣趙墩至山東台兒莊,與棗台鐵路接軌,全長60華裡,成為西接津浦、東連隴海、打通魯南蘇北的重要支線。是當時山東省最好的鐵路之一(另一條為膠濟鐵路),被當地人稱為“小隴海”。鐵路橋上架設的潘橋、李灣、台兒莊等橋梁,以台兒莊大橋最為壯觀,由于戰争的原因,隻有李灣處鐵路橋幸運地基本完好地保留下來。
1938年初,台兒莊大捷殲敵一萬餘人,取得輝煌勝利,但鐵路遭到嚴重破壞。不久,日軍占領了台兒莊,吞并了觊觎已久的棗莊煤礦。基于軍事侵略和經濟掠奪的需要,日軍于1938年10月強迫沿途百姓重新修複,從此,這條鐵路猶如祖國母親身上一條被割斷的血管,源源不斷的向外流着血。日軍通過這條鐵路,由連雲港中轉,大肆鲸吞棗莊的優質煤炭,每天有兩列火車約千餘噸運出。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時,日軍通過這條鐵路從棗莊攫走200餘萬噸優質煤。
台趙鐵路因煤而興,但同戰争也結下了不解之緣。1938年的台兒莊大戰,當時雲集前線的各路抗日軍人,幾乎都是沿着台趙鐵路奔赴戰場的。為方便調遣,台兒莊戰役前線孫連仲指揮部一度設在台趙鐵路車輻山站,後又移到韓佛寺,再到楊樓村,與台兒莊隔河相望。打勝仗後,著名記者範長江和愛潑斯坦等多國戰地記者,也都是沿着台趙鐵路到台兒莊戰場采訪的,通過他們的新聞報道,讓更多的人知道了台趙鐵路。荷蘭記者伊文思還拍攝了反映台兒莊戰役戰鬥場面的記錄片《四萬萬人民》,其中有參戰國軍沿台趙鐵路向台兒莊前進的場面。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于1938年4月8日,即台兒莊大戰勝利的第二天,在“台兒莊”火車站牌前英姿飒爽的留影,更是成為一道永恒的風景,定格在國人民和世界人民心中。
據資料記載,蔣介石曾兩度通過台趙鐵路到名不經傳的車福山前線視察,布置台兒莊和禹王山作戰。第一次是1938年3月24日,台兒莊大戰爆發的第二天,他由李宗仁陪同到車輻山前線視察。在《李宗仁回憶錄》(上)一書中,有一幅蔣介石、李宗仁、白崇禧三人合影的照片,上面注有:“1938年3月24日,台兒莊大捷前夕,蔣介石(中),偕白崇禧(右),飛抵徐州視察時與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左)在隴海前線合影。此時這三位國民黨軍事領袖正站在中日戰史轉捩點的重要一刻”。
1938年4月24日,即禹王山阻擊戰打響的第三天,蔣介石二次來車輻山前巡視,并于當晚在車輻山車站約見60軍軍長盧漢,強調說,台兒莊得失有關國際視聽,必須以一個師堅守。蔣介石為了他的命令,随即派軍委高參胡若愚到60軍協助指揮軍事。胡若愚曾是雲南内戰中的敵對人物,與盧漢素不相睦,此來名為協助,實為蔣介石監視,足見蔣介石的牽制手法。
受命于國家危難之時的60軍,是于4月19日搭車北開民權、蘭封集結,20日夜到達指定地點,未能下車,于21日午後陸續經過徐州,徑直開往隴海支線的車輻山站下車。
4月22日拂曉,60軍第183、184兩師及第182師之郭建臣旅和軍部先後在車輻山站下車,第182師師部及高振鴻旅在趙墩站下車,部隊分别向指定集點前進。由于孫連仲、于學忠部支持不力,提前撤退防線,造成60軍先頭部隊提前與敵遭遇,戰鬥提前在陳瓦房、邢家樓、五聖堂打響。禹王山抗日阻擊戰的序幕從此拉開,并在之後的27個日日夜夜裡,演繹出一幕幕威武雄壯的民族揚威不屈之歌。
棗莊至趙墩鐵路承載着抗日戰争的風雲,也為解放戰争的偉大勝利做出了犧牲。1946年全面内戰爆發,八路軍魯南軍區為防止國民黨軍隊利用棗台、台趙鐵路進攻山東解放區,于是組織群衆将鐵路全部拆除。從此,棗趙鐵路随着歲月的流逝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
濟棗高鐵(旅遊高鐵)初步規劃從港溝站引出,途徑泰安市、曲阜市、棗莊市。濟棗高鐵已列入山東省2020重大項目名單,按計劃今年年底前開工建設。同時,研究規劃部門也在考慮濟棗高鐵西接鄭濟高鐵并由長清站引出的可能性。
有關濟棗高鐵從台兒莊南延的線路走向,初步判斷近期接入徐州東站的可能性更大,因為臨徐城際棗臨段的建設也屬于近期官方的明确規劃,而臨徐城際屬于淮海經濟區的規劃建設項目。
希望濟棗高鐵給老峄縣因棗台鐵路被拆而帶來遲來的發展機遇。真是:“有路無路人來定,事成事敗靠人心;舊路拆除為民心,新路建成順民意。”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