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一位正部級領導幹部親身感悟:官做得越大,膽子卻越來越小!

來源:單位群老秘叔

很多文友,特别是新進入機關的文友,“書生”意氣和“憤青”情懷比較濃,對體制内的人情世故“不感冒”,有時會不自覺地出現“智商”較高,“情商”不足的問題。雖然很多領導幹部都有“宰相肚裡能撐船”的氣量和風度,但是,如果因為文友的一個小纰漏和小問題,而導緻“滿盤皆輸”的大錯誤;或是多次觸犯“規則”,屢屢踏入“雷區”,不免會令人心生芥蒂,容易被打入“冷宮”。

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為了使文友“5 2”“白 黑”的努力不付之東流,刀筆君收集到了一些關于如何做好秘書工作的好文章。這些“過來人”往往兼備“小聰明”和“大智慧”,在辦事前是“明眼人”,能夠預判和規避“雷區”;在“栽跟頭”後,善于吸取教訓,并能化不利為機遇,最終達到“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事業前景和人生境界。

這些在“摸爬滾打”中提煉出的經驗彌足珍貴,我們可以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更好地适應機關工作,實現快速成熟進步。是為薦。

一位正部級領導幹部親身感悟:官做得越大,膽子卻越來越小!
為什麼官做得越大,膽子卻越來越小? 安徽省政協原主席方兆祥 在領導身邊待長了,看到一種很有趣的現象。 不少領導幹部從政幾十年,從基層到高層,從局部到全局,從助手到主要負責人,涉獵了許多領域,經驗比較豐富,方法比較成熟了。我們猜想,領導同志到了這個程度,一定是駕輕就熟、所向披靡,更加勢不可當了。 但實際上我們發現,領導同志卻越來越謙虛,越來越細緻,越來越慎重了決策的時候,我們看見領導同志找人反複詢問,不斷商量,仔細推敲。決策執行以後他們非常注意及時了解情況,注意動态反映,親自督促檢查,一點不敢大意。 他們說話不是越來越多,而是越來越慎重,那些激情滿懷的即席講話,在他們那裡越來越少了。與下級幹部談工作,對人也越來越尊重、越來越客氣,說得越來越體貼了。類似這樣的現象,會表現在很多方面,不再一一列舉了。 總之,我們好像得出一個結論:領導同志官做得越大,膽子卻越來越小了。 在我們看來,這好像是一種反常現象,這與領導同志經曆成反比啊,何故如此呢? 有的秘書議論過,這是一種自然現象和必然規律吧?過去就有“江湖越跑越老,膽子越跑越小”之說,現在領導官當大了,離退休也不遠了,是一種為官自保的做法吧,幹了一輩子,誰不想平安着陸呢? 畫個圓滿的句号總比畫個拖尾巴的别節号好吧?或者是,年紀大了思維活動的節奏也變慢了,機體的退化成為不可避免了吧? 這些想法,當然是把産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歸結為老同志的思想和體能的退化。這種說法似乎有道理,符合人生的工作規律和自然規律。 但是,由于工作之便,我們貼近領導同志觀察,好像又不是這麼回事。雖然說人的年齡增長是客觀的、必然的,老年人與年輕人在體能上比較肯定有差異,但我們看到,這些都是次要的、表象的。 我們發現大多數領導同志思維敏捷的程度,個人内在的活力,對工作的創造性追求,對新生事物學習和掌握的力度,甚至不遜于年輕人。 我們曾經請教過那些比較熟悉的領導同志:怎麼看待這種膽子不是越來越大,而是越來越小的現象呢?有的領導同志哈哈一笑,拍着我的肩膀說:年輕人哪,抓緊時間好好工作,一天也不能耽擱。時間不饒人,很快就老之将至,到時候你們就明白啦! 在我們的一再請求下,他們才說了如下感言: ——人都有過“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過程。初生牛犢不怕虎是對的,每個人都要有這種精神,否則幹部怎麼成長?但是,如果小牛犢長成“老牛”了還不怕虎,那就不是膽大,而是幼稚了。 “初生牛犢不怕虎”這句話,據考證是關羽的兒子關平說的。關羽帶着關平一道去攻打樊城的時候,曹操也有絕招,派了個初出茅廬的龐德去打先鋒。這龐德勇氣非凡,銳不可當,根本不把關羽放在眼裡。 他叫兵士擡了棺材走到隊伍前面,點名要和關羽決一死戰。結果關老爺披挂上陣,大戰一百回合,也沒能赢得了龐德。回到營中,兒子關平提醒他老子說:這龐德是初生牛犢不怕虎,老爺子可得小心點啊!
關羽想了想,拼體力赢不了小龐德,幹脆憑智力吧!那時候天上正在下大雨,漢水猛漲,而龐德沒經驗,把兵營紮在窪地裡。于是關公使了個不那麼正派的主意,讓軍士挖開河堤,讓漢水直瀉窪地,來了個“水淹七軍”,活捉了龐德。 所以,就這典故本身來說,小牛犢還是敗在老虎手裡,但自古以來,人們還是欣賞和鼓勵年輕人的勇氣。 随着年齡的增長,人應該有勇有謀才行,不能老是那麼一番“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樣子。可惜的是,我們有些幹部一輩子長不大,優勢變成了劣勢,這不算是一種好現象。這裡可能有某些幹部先天性格方面的原因,但主要還是後天學習、鍛煉不足造成的,成功與失敗都要總結,有了經驗人也就成熟了。
——古話說,學然後知不足。孔老夫子在《禮記》裡早就告訴我們:“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一個幹部,不善于學習,總也發現不了自己的不足。不去用心指導和研究工作,就不會發現自己的困惑,永遠隻能停留在某一個水平上。知識就是這樣,越學習越感到自己不足;越工作,越感到自己差距很大。這就是活到老、學到老的道理。整瓶醋老老實實地待在那裡,隻有半瓶醋才晃蕩不停。 認識陸宗達這個人嗎?他是現代訓诂學的代表性人物。據說,此人曾經拜國學大師黃侃為師。第一次見到黃侃,黃侃一點學問都沒講,隻給他一本《說文解字》,那書上沒有标點符号。 黃先生說:“點上标點,點好見我。” 陸宗達回去以後老老實實啃這本書,那古文标點是很難點的啊。要讀懂很不容易。 點完以後,呈給黃先生看。黃侃随手翻了翻,說回去吧,再點一本送來。 隔了多日,陸宗達又捧了一本圈點得密密麻麻的《說文解字》送來。黃先生看看扔在書堆上,幾乎是不近情理地說:再去買一本。 後來,陸宗達送呈的第三本,已經是翻閱得有點破爛的書了,并且說:“老師啊,你看還要不要再點一本,我已經準備好了。” 這就是三點《說文解字》的故事,一次比一次更深入,一次比一次更熟悉。在這個基礎上,黃先生才給陸宗達講學問,因為有了紮實的文字功底,學起來才得心應手。這種良苦用心,是越到老,越學習,才越有體會的。一個自知不足的長者,有什麼理由四處張揚呢?(據趙暢:《學然後知不足》) ——年紀大的人做的事多了,做事越多,越知道事情難做,叫做“事非經過不知難”。不做事的人,隻懂得批評。唱戲的永遠有錯誤,聽戲的經常喝倒彩,評論起來頭頭是道,可是他們哪裡知道“台上三分鐘,台下十年功”的難處! 據說古希臘有個叫德摩斯梯尼的人,因為口吃,演講時吃力不讨好,發音不清,速度不快,總是辯不過對手,被人瞧不起。後來,他下苦功練習,每天早晨到海邊,嘴裡含着石子,對着大海朗誦,訓練自己的發音器官,而且幾十年如一日,終于從結巴變成全希臘最有名氣的演說家! “事非經過不知難啊!“我們都知道陸遊這個人,當過官,帶過兵,算不算軍事家說不清,但算個詩人和文學家那是肯定的了吧?他總結自己的人生經驗,寫過一副著名的對聯,就是流傳千古的這兩句話:“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 我們總是覺得,年紀大了,做過的事多了,知道要做好一件事除了克服困難以外,沒有什麼抄近道的可能。因此總是慎而又慎,别粗心大意搞錯了,把好事變成壞事。甯願多費點心思,也要少生點麻煩。
——人老了也有個好處,那就是經驗比較多了,每辦一件事,可以從過去的實踐中尋找參照物,進行新舊事物的比較,進行新老辦法的對照,看看怎樣做才能比較順利,怎樣做會有可能失利,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标準啊!這樣就可以相比較而鑒别,興利除弊,創造性工作。這就叫“老馬識途”! 當年齊桓公帶着相國管仲和大夫隰朋,出兵打仗,應燕國的要求去攻打山戎,是帶幫忙性質的吧,反正是春秋無義戰,隻要對自己有利就行。 出征的時候,是桃花盛開的季節,凱旋時已經是萬木蕭疏了。環境變樣兒了,參照物都不同了。大軍在山裡轉來轉去,就是找不到出山的路。一行人急了,再這麼折騰下去,部隊的給養不夠了呀!齊桓公也沒有辦法,打勝仗打出個大麻煩。 幸虧他帶了管仲,此人腦子靈啊,他想,那狗狗出門,哪怕是過了很長時間都知道自己回家,想扔掉它都難。那麼馬是不是也有這種功能呢?特别是老馬,經驗不更豐富嗎?于是他把這個想法報告了齊桓公。齊桓公一想有道理,不妨一試。 于是管仲在軍中選了幾匹老馬,解開缰繩,讓它們在部隊的前面自由行走。結果,沒想到的事情發生了,這幾匹老馬頭也不回,像約好了似的,朝一個方向走去。于是大家緊緊跟在老馬的屁股後面。東轉西轉,還真的走出了山谷,找到了回家的大路。這就是老馬識途的由來。 年紀大的幹部,雖然有保守的一面,但更多的是閱曆豐富,智力超群,每做一件工作,總是希望抓住核心,找出規律,提出最佳方案。這樣看起來慢,實則快矣,比起瞎折騰,那要順利得多了! ——我們很多老同志,也都年輕氣盛過。氣盛也有好的一面,作風淩厲,摧枯拉朽,有些事沒有這種精神還真幹不成!但是氣盛也有誤事傷人的一面。你的官大,以勢壓人,說不服就壓,壓不服就抓,過去這樣做傷了多少人哪!現在抓人少了,但罵人還不少。 一個南方幹部調到北方去當領導,指着一個幹部劈頭蓋腦一頓批評,吓得那個幹部埋着頭不敢做聲。事隔多年,領導同志想想自己的做法不對,有一次主動和這位幹部溝通:“那次發脾氣吓着你了吧?“沒想到那位同志說:“沒啥。你的南方口音太重,俺也沒怎麼聽懂。” 現在年紀大了,不能再重複年輕時的失誤和笑話了,凡事要三思而行,要講究方法,換位思考,多為别人想想,要讓人工作,也要給人創造一個好的環境和條件。讓人背着思想包袱去工作,肯定是做不好的。不是有這種說法嗎?你相信他能幹好,他不一定真能幹好,但是你相信他幹不好,那他就肯定幹不好。當領導,總是要給人以希望,不要遮住别人的陽光。 ——你别看有些老年人,有時坐在辦公室裡眼觀鼻,鼻觀心,意落丹田,實際上可能在想着千裡之外,盤算着當前,甚至今後一段時期的工作,想着怎麼按計劃完成任務,争取做得更好一點,而且可能想着還有些什麼新的創造。别看見老馬伏在槽子裡吃草就以為它隻會吃,其實它也在為完成主人可能交給它的艱難任務而積蓄能量。 曹操在53歲的時候,那個時代這種年齡算是比較老了吧,這個老頭在官渡之戰,創造了舉世聞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之後,大敗袁紹,遠征烏桓,橫掃柳城,完成了統一北方的大業。他率軍凱旋,路過河北昌黎,來到海邊豪情滿懷,寫下了幾句詩。這就是毛澤東同志所說的“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竭石有遺篇”。 “遺篇”指的就是曹操的《觀滄海》那首詩: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棘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一位正部級領導幹部親身感悟:官做得越大,膽子卻越來越小!
曹操還有一首很有名的詩作,那就是脍炙人口的《龜雖壽》: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螣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裡;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 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當然我們可以清楚地看見,當年曹操正是以“烈士暮年”在抒發着自強不息、叱咤風雲的豪情。 誰能說曹操隻知道伏枥吃草、不願幹活呢?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