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财經 > 正文

超越投資、超越世俗、超越财富——讀《更富有、更睿智、更快樂》有感

查理·芒格:我相信吸取其他人寶貴的經驗是明智之舉,我不相信閉目塞聽能夢想成真。

市場上漲,就會賺錢;市場下跌,就會虧錢,這幾乎是市場中絕大部分投資人和投資機構的狀态。甚至無論其選擇的是否為優質資産,投資收益都和市場整體水平一樣。如果你戰勝不了市場,那麼你就是市場、就是“羊群”。

在《更富有、更睿智、更快樂》一書中,作者威廉·格林描寫了他采訪的四十幾位全球頂尖的投資人,是如何在市場中卓爾不群、幾十年持續從市場中獲得不對稱超額業績的。這些人就像“上帝的寵兒”,雖然入市時間不同、投資标的不同,但對于價值投資都有着宗教般的熱情和信仰。他們中多是芒格、巴菲特和格雷厄姆的信徒,并把價值投資的基本特征——“耐心、自律和風險規避”充分演繹。

他們是财富的赢家,卻未陷入追求金錢而無法自拔。對于一些人來說,解決問題的樂趣超過了賺錢的樂趣。還有一些人熱衷于慈善,把财富回饋社會。他們超越了投資、超越了财富。正如本書中引用的音樂家、雷鬼教父鮑勃·馬利所說:“我的财富就是我的一生。”

巴芒和其信徒們

超越投資、超越世俗、超越财富——讀《更富有、更睿智、更快樂》有感

打開《更富有、更睿智、更快樂》初始,讓筆者想起了巴菲特所寫的《格雷厄姆-多德式的超級投資者們》一文(此文發表在第4版《聰明的投資者》一書的附錄)。該文是根據1984年巴菲特在哥倫比亞大學一次價值投資座談會上的講話整理而成。座談會是為紀念本傑明·格雷厄姆和戴維·多德合著的《證券分析》一書出版50周年。此文中,巴菲特介紹了九位格雷厄姆和多德部落的超級投資者,如沃爾特·施洛斯、比爾·魯安、路易·辛普森和查理·芒格等。他們的投資組合很少重合,有的專注大藍籌,有的持有不知名的粉單市場标的,但都取得了和巴菲特一樣優異的成績。這些格雷厄姆-多德一類的投資人信奉一個共同的思想觀點:去尋找某企業價值與該企業所占的一小塊市場份額價格之間的差異,并利用這種差異來買進股票。

到《更富有、更睿智、更快樂》在美國首次出版的2020年,價值投資者已經不再是1984年那樣的小團體了。本書中不僅有沃倫·巴菲特、查理·芒格、比爾·魯安,還有約翰·鄧普頓、歐文·卡恩、霍華德·馬克斯這些與巴菲特、芒格齊名的投資大師。更有不少價值投資的新生代,他們多出生在20世紀60-80年代,如出生在印度的莫尼什·帕伯萊、出生在巴布亞新幾内亞的馬修·麥克倫南、出生在伊拉克的紮卡裡亞等等。

被作者威廉·格林重點着筆墨的新生代價值投資人出身不同、經曆不同、投資标的更是不盡相同,但不管是科班出身,還是半路出家,這些人基本都以巴菲特、芒格為楷模。文章開篇的印度裔投資人莫尼什·帕伯萊就是完全效仿巴菲特,他視巴菲特為導師。在1994年接觸到巴芒的投資思想後,他開始如饑似渴地閱讀他們,并每年到奧馬哈朝聖,參加伯克希爾的年度股東大會。2007年7月,他還與好友蓋伊·斯皮爾聯手拍下了巴菲特的慈善午餐,面對面與巴菲特交流。通過很多人都耳熟能詳的巴菲特投資法則,他把100萬美元變成10億美元,至今雪球還越滾越大。

在書中第七章《高績效習慣》中出場的投資人保羅·朗齊斯,把巴菲特視為“不斷提升自我的絕佳範例”。和巴芒一樣,他也是“一台強大的學習機器”。他至少保存有500段巴菲特的視頻和他能找到的芒格的珍貴錄音。他還保存了幾十次參加年度股東大會的記錄。他觀看過巴菲特1998年在佛羅裡達大學的演講視頻多達15次,并且至少閱讀過5次演講稿。同樣,他非常深入地研究了伯克希爾1993年的年報,以至于他可以一字不漏地背誦巴菲特評估股票風險時考慮的5個主要因素。在近30年裡,他也每年到奧馬哈參加伯克希爾的年度股東大會。他把巴芒許多“根本性”的原則“深深地镌刻在腦海裡”,效果就像每天重複說同樣的禱告語或誓言一樣。

此外,像紮卡裡亞、蓋納、朗齊斯等投資人還重倉持有伯克希爾股票。2020年,朗齊斯更是利用新冠病毒大流行引發的股市崩盤機會,大幅增持了伯克希爾·哈撒韋的股票,使該公司在其投資組合中的比例提高至25%。

《更富有、更睿智、更快樂》中的主角都是憑借智慧取得成功的人,他們的成功完全靠投資,而投資的成功又完全靠自我修養和學習。這與我們在當代社會上所看到的權錢交易、潛規則、商業欺詐、造假等毫無關系。他們用最幹淨的方法在商業社會取得了巨大成功。

正如塞斯·卡拉曼在《格雷厄姆和多德的永恒智慧》一文(此文為第6版《證券分析》的前言)所說:“沒有哪一位長期投資者因堅持價值投資理念而後悔。而信奉價值投資理念的投資者,也很少轉而信奉其他投資方法。”

對機構的思考

超越投資、超越世俗、超越财富——讀《更富有、更睿智、更快樂》有感

《更富有、更睿智、更快樂》書中提到的卓越投資人都是“自下而上關注價值本身”,與其相比,大多數投資者就很少關注價值标準,都一門心思地關注公司的盈利增長、股票的價格趨勢或是市場的指數,通過與市場博弈賺錢。

雖然價值投資的群體在不斷擴大,但不可否認,市場中缺乏甚至沒有價值取向的投資人仍為數衆多。資本市場總是習慣把投資分為價值和成長,在筆者個人看來,價值和成長本質上是一回事,都是企業持續地創造價值,投資人去分享收益,高質量的成長就是對企業未來價值的判斷。而更準确的說法應該是價值投資和市場博弈交易,一個是掙公司成長創造價值的錢,一個是掙别人口袋裡的錢,也就是俗稱的“割韭菜”。

本書中提到的投資人不僅能較好地評估企業的價值,更能耐心等待“以低于企業内在價值的大幅折扣買入股票”的時機,并能耐心地等待“當前價格與企業估值之間的差距縮小”,并且時刻保有足夠的現金儲備。可以說,價值投資策略對于缺乏耐心的投資者毫無用處,因為價值投資必須堅持足夠的時間,才能得到市場的獎勵。

反觀一些基金經理甚至包括那些運氣不佳的價值投資導向的基金經理,都迫于有形或者無形的業績壓力而從事短期投資,周期短至一個季度甚至是一個月。更關注短期業績,有投資經理所在平台的考核所緻,也有出資人的壓力和媒體的解讀偏見等原因,這讓基金經理很難采取逆向投資策略或者長期策略。

或許,一些基金經理也不願意特立獨行,因為隻要選擇從衆策略,停留在有把握且業績平平的避風港裡,就很容易面對業績下滑招緻的資本撤離。就像書中提到的投資人馬利·埃維拉德所說“在羊群内感覺要暖和得多”。

埃維拉德在1968年就接觸了格雷厄姆的價值投資學說,并把自己的這次發現與宗教皈依相提并論。但這之後他依然在“羊群”中浪費了15年大好時光。因為他的老闆們看不到價值投資的魅力,他隻能繼續采用老策略,投資的基本都是被納入指數的大公司股票,和周圍的人一樣獲得一般的回報。直到1979年他才有機會按照格雷厄姆的理念去單獨管理一隻共同基金。

但在1999年互聯網泡沫期間他遭遇四面楚歌。雖然其管理的基金當年取得19.6%的收益,但因未涉足科技股,業績遠遠跑輸納斯達克指數85.6%的漲幅。這導緻70%的基金股東出逃、管理的資産規模也縮水三分之二。埃維拉德苦苦堅守,拒絕改變邏輯,直到次年科技股泡沫破裂,其低價股票投資組合表現出色,理性的價值再次得到證實。前一刻還被視為傻瓜的埃維拉德,轉眼之間又成了聖人。

那麼,價值投資者如何能按照自己内心的想法做投資而不受人牽制呢?有的投資人在取得了幾十年的超額收益後,選擇把資金返還給投資人,然後完全集中精力管理自己的财富,這樣就不必被他人牽制、不必對他人負責。本書中這樣的投資人不止一位,如喬爾·格林布拉特和他的合作人羅伯特·戈爾茨坦,還有尼克·斯利普和紮卡裡亞。後兩位投資人在2015年返還了股東的資金以45歲的年齡從基金經理的崗位上退休。在退休後的頭5年裡,他們的财富增長了近兩倍。

從這個超然的狀态看,真正的價值投資更适合個人投資者。雖然機構有資金優勢、信息優勢等,但為他人理财要經常遭受審查,經常被拿來與别人比較、經常因為無法控制的事情而遭受批評。毫無疑問,這是痛苦的。而個人投資者隻需要對自己負責,更容易獨立于羊群。

超越投資和财富

超越投資、超越世俗、超越财富——讀《更富有、更睿智、更快樂》有感

《更富有、更睿智、更快樂》書中的頂級投資人都在财富上獲得了成功,但财富并不是這些人生活的全部。家庭、健康、富有挑戰性的工作、不斷地學習帶給這些人的幸福感遠超過财富本身。在他們看來,真正的富有并不和财富完全挂鈎。

以109歲驚人高齡去世的投資大師歐文·卡恩,在2015年被本書作者問道:“什麼樣的生活是有意義的”時,他表示,“對我來說,家庭是非常重要的。”而查理·芒格也說過,如果我們的生活中惟一的成功就是通過買股票發财,那麼這就是一種失敗的生活。生活不僅僅是精明的積累财富。

在書中的莫尼什·帕伯萊看來,投資隻是一種遊戲,隻是他更善于玩兒這個遊戲而已。他也和巴菲特、芒格、約翰·鄧普頓等人一樣熱衷于慈善事業,把更多的财富回饋于社會。

另外,價值投資的“耐心、自律和風險規避”這些特征也會讓生活更有質量。比如書中的投資人傑森·卡普,在20歲時患上了幾種可能危及生命的免疫性疾病,醫生告訴他,他到30歲時可能會失明。但他就是靠着出奇的耐心和自律,徹底改變了營養、睡眠和壓力管理後,身體竟然完全康複。

就像傑森·卡普一樣,對于這些出色的投資人來說,重要的或許還不是尋找快樂,而是如何減少痛苦、提高修養。這些痛苦或許來自健康、或許來自出資人的壓力、或許來自資産虧損的痛苦、或許是個人對未來的迷茫。正因為如此,被這些人奉為“聖經”的讀物,有的并不和投資直接相關。比如尼克·斯利普的聖經是《禅與摩托車維修藝術》、比爾·米勒的聖經是《一名戰機飛行員的哲學思考》(Thoughts of a Philosophical Fighter Pilot)、而“問題少年”出身的阿諾德·範登伯格将《從貧窮走向權力》(From Poverty to Power)一書視為自己的“聖經”。

可見,價值投資很多是“功夫在詩外”,好好生活、好好學習都是做好價值投資的前提。2018年5月,筆者在采訪美國喜馬拉雅資本創始人李錄先生時,他也說過,“單純以賺錢為目的的投資,不會創造出超凡的業績。”

寫在最後

超越投資、超越世俗、超越财富——讀《更富有、更睿智、更快樂》有感

對于價值投資,有人可能會産生共鳴,而有人也會無動于衷,怎麼通過記錄去說服也無濟于事。

如果《證券投資》、《聰明的投資者》《窮查理寶典》、《巴菲特緻股東的信》等這類價值經典,能讓你心有戚戚感,而你又能夠抵禦投機,保持足夠的冷靜,或許你就具備了價值投資的潛質。但很多人又覺得巴菲特和芒格的價值投資之路隻能欣賞而難以模仿。讀一讀這樣的書,或許會讓你在踐行“價值投資知行合一”的路上,又多了一些堅持的例子和榜樣。

如果你對價值投資無感,讀一讀這類書,至少能讓你對價值投資如何思考問題有進一步的認識,又或許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有些新的感悟。

(本文已刊發于11月5日《紅周刊》。)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