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遷碑》,全稱《漢故城長蕩陰令君表頌》,亦稱《張遷表頌》。明初出土,,先置于樂平州學,建國初移置于山東東平縣政府院内,1965年再遷至泰安岱廟,後又能移至贶殿東郎之曆代碑刻展室内。是碑刻于東漢靈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二月,縱317厘米,橫107厘米。凡15行,行42字。
如上圖,《張遷碑》有碑額書“漢故城長蕩陰令張君表頌”12字,書體意在篆隸之間又能有意曲屈,似漢印之缪篆。12字分兩行而無列,布局緊密大小錯落,渾然一體,或挪讓、或盤曲、或長短、剛健有力,實為額中之妙品。碑主人張遷,字公方,湯陰縣令。故吏韋萌等為追念其功德,刊石立表以紀之。碑陰三列,上兩列各19行,下列3行,刻碑書風樸茂端直。
《張遷碑》流行的有明拓本、清拓本、影印本和翻刻本。明拓本為最早版本,而又以其第八行“東裡潤色”四字完好的故宮博物院藏本為最佳稱“東裡潤色”本。
《張遷碑》用筆以方為主,是漢隸中方筆的典型代表。其筆畫厚重質樸,骨力勁健,再加上篆籀筆意的運用,使其古拙中有一股雄秀之氣。其結體常于平穩中見奇崛,靜中寓動,錯綜而富于變化。初看此碑似有笨拙之感然細細咀嚼,則會領略出其體态變化多端、疏密得體、錯落有緻、方圓兼備的在巧拙之妙。特别是碑陰之字,似不經意,但其意态上的雄健高古之氣尤為明顯。明代孫退谷《庚子銷夏記》評其書雲:“書法方整爾雅,漢石中不多見者。”清郭沿先則稱此碑為“是碑為冠”(《芳堅館題跋》)。
下面将具體從用筆和結體上闡述《張遷碑》高古、樸拙的風格特點。
1、頂點的寫法。
在《張遷碑》中,頂點各有不同。如圖一中“京”字頂點淩空,有鳥瞰世界之感,呼之欲出;“帝”字頂點以小橫為之,以加強字的橫勢;“高”、“方”等字,頂點牢牢搭在橫上,有融為一體之感;而圖二中“文”字的頂點,又大又側,墜石之感特強 (底部撇捺交叉,則穩如磐石)。“本”字的頂點與橫似連還斷,斜側生姿,再加上與橫堅的西己合,足見其高占方峻中的閉情逸趣。
《張遷砷》頂點的用筆有方有圓,而以方宅居多;有正有側,而以側居多。用方筆者,其下多以圓筆輔之;而用圓筆者.其下必以方筆輔之。
下橫折和子部門磺折撇均用方筆。首點側者,其下梢正,如圖:
2、橫兩點,有幾種類型。
①相向型。此類較多,左右兩點在大小、方圓、映帶等方面各有不同,如圖三中“善”字兩點,左圓右方、左小右大,且距離較大,開合變化較小;“幕”字的兩點則左方右圓,左大右小,上開下台明顯,樸實厚重,與整體風格相協調;“對”、“尚”等字的左右兩點,不僅有大小、方圓之變,同時又相互呼應,顧盼生姿。
②相背型。如圖四“棠”、“興”等字的下兩點,一個向左,一個向右,在豎的兩側或在橫下,雖相背斜立,但亦能蓄勢凝練,亦有遙相呼應之感,且有方圓的變化;“性”字的右點則以短豎為之,略早向左下;傾斜之勢,以示呼應。
③同向型。兩點基木同向出鋒,但筆斷意連,高低有别。如“恭”字的下兩點,左點向右上出鋒,右點向右下出鋒,彼此意志相連。
3、橫的用筆方法
《張遷碑》中橫的處理,世富于變化。起筆有方圓、輕重之别,收筆有回鋒、日鋒之變,行筆有的平穩安詳,有的輕盈活潑,橫勢有平有斜。特别是筆畫多橫的甯,更是變化豐富。如圖一中“君”字的一長橫,方勢逆起,轉鋒(一般是拇指向内食指、中指向外稍撚筆管,配以手腕徜向右翻來凋正筆鋒)後向右澀行,至“燕尼處用力高挑而出鋒,橫勢雖平,但亦厚重樸拙,出鋒潇灑。
4、豎的用筆方法
《張遷碑》中的豎,起筆有方圓的變化,方多圓少,中鋒澀進行宅,有提按的靈動變化,豎勢有直側的變化。如圖三“之”字的豎,逆鋒方起筆,調鋒(一般是拇指向外,食指、中指向内梢撚筆管,手腕梢向上弓,以凋正筆鋒)後向下直而澀行。“九”的豎(《張遷碑》中“九”字的撇作豎處理)逆鋒方起筆,調鋒後用力向下澀行,宅勢漸重,回鋒收宅。“上”字的豎則逆鋒圓起宅,向下澀行。“輔”的兩長豎行宅中均有明顯的提按變化,輕靈活潑。圖四巾“東”宇的中豎,曲而不顯怯弱;“外”的豎向左下傾斜;“幹”字的豎向右下傾斜;”喋”的下豎向左下行筆,帶有一定的弧勢。還有更多短豎的不同變化,這些大大豐富了《張遷碑》豎的内涵,顯示出獨具匠心的藝術特色。臨習寸宜細緻觀察體會,認識這些變化,再付諸宅墨。其實任何一個筆畫,都沒有固定的形狀,其長短、粗細,正側、方圓應随字勢而巧妙變化,萬不能幹篇一律。隻有在此基礎上認真體味漢碑,才能享受其無窮變化的奧妙之趣。
5、撇的用筆方法
撇在《張遷碑》中有方圓、長短、曲直和平斜的變化,回鋒收筆。如圖一“令”字的撇長
且稍帶弧勢,起筆逆鋒圓勢,調鋒後(一般是拇指向外,中指、食指向内稍撚筆管,手腕向
左下稍翻,調正筆鋒)向左下弧勢澀行,收筆回鋒。“夫”字的撇長而曲勢較大,方勢起筆,
順鋒向左下用力行筆,回鋒收筆。“才”字的撇短而細直,略取橫勢。“周”字的撇豎直而收
筆處稍曲。
6、捺的用筆方法
《張遷碑》中的捺有大小、平斜、曲直、方圓之分,起筆多逆鋒蓄勢,有方有圓,行筆澀進,收筆用力,出鋒勁逸,有時含蓄凝重。如圖二“更”字長捺斜而稍直,出鋒勁健。其寫法是逆鋒方起筆,調鋒後(一般是拇指向外,食指、中指向内稍撚筆管,手腕稍向左上弓,以調正筆鈞鋒)向右下澀進,至“燕尾”處,駐筆蓄勢,拇指漸向内,食指、中指漸向外稍撚筆管,手腕稍向右上翻轉,後再用力出鋒。
7、折的用筆方法
《張遷碑》中的折畫,多數為方勢直轉,用筆斬釘截鐵,雄強有力。如圖二中“君”字的折,橫至折處,蓄勢轉筆(拇指稍向外,食指、中指稍向内撚筆管)直切而下,勁健而有力。而“負”字的折則橫至折處,稍提筆向上,調鋒後再向下運行,既有方勢,又有圓意。“之”的豎折,有意圓轉(亦需指腕配合),以示變化。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