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寫五言詩?
近體詩的句子是以兩句為一個單位的,每兩句(一和二,三和四,依次類推)稱為一聯,同一聯的上下句稱為對句,上聯的下句和下聯的上句稱為鄰句。
近體詩的構成規則就是:對句相對,鄰句相粘。 對句相對,是指一聯中的上下兩句的平仄剛好相反。如果上句是: 仄仄平平仄 下句就是: 平平仄仄平 同理,如果上句是: 平平平仄仄 下句就是: 仄仄仄平平 除了第一聯,其它各聯的上句不能押韻,必須以仄聲收尾,下句一定要押韻,必須以平聲收尾,所以五言近體詩的對句除了第一聯,隻有這兩種形式。七言的與此相似。 第一聯上句如果不押韻,跟其它各聯并無差别,如果上、下兩句都要押韻,都要以平聲收尾,這第一聯就沒法完全相對,隻能做到頭對尾不對,其形式也不外兩種: 平起: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起: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再來看看鄰句相粘。相粘的意思本來是相同,但是由于是用以仄聲結尾的奇數句來粘以平聲結尾的偶數句,就隻能做到頭粘尾不粘。例如,上一聯是: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下一聯的上句要跟上一聯的下句相粘,也必須以平聲開頭,但又必須以仄聲收尾,就成了: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為什麼鄰句必須相粘呢? 原因很簡單,是為了變化句型,不單調。如果對句相對,鄰句也相對,就成了: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第一、第二聯完全相同。在唐以前的所謂齊梁體律詩,就是隻講相對,不知相粘,從頭到尾,就隻是兩種句型不斷地重複。唐以後,既講對句相對,又講鄰句相粘,在一首絕句裡面就不會有重複的句型了。
根據粘對規則,我們就可以推導出五言絕句的四種格式: 一、仄起首句不押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二、仄起首句押韻: 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三、平起首句不押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四、平起首句押韻: 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五言律詩跟這相似,隻不過根據粘對的原則再加上四句而已。 比如仄起首句押韻的五言律詩是: 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根據粘對規律,還可以十句、十二句……無限地加上去,而成為排律。 粘對也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基本上也是遵循“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口訣,也就是說,要檢查一首近體詩是否遵循粘對,一般看其偶數字和最後一字即可。如果對句不對,叫失對;如果鄰句不粘,叫失粘。失對和失粘都是近體詩的大忌。相比而言,失對要比失粘嚴重。
絕句與律詩,基本上是在唐朝時代逐漸産生并定型的詩體;先有律詩還是先有絕句,目前尚無查考和論據。
絕句格律的基本要素,有三點:平仄、對仗、押韻;平仄、押韻問題前面已經提到,不再多講。 一般地講,絕句可用對仗,也可不用對仗,是否用對仗完全是自由的,不強求。
絕詩隻有四句,講究“起、承、轉、合”的章法,是古今詩人遵守的基本規律。
首句為“起”,即起始;第二句為“承”,即承接;第三句為“轉”,即轉折;末句為“合”,即收合。
起承轉合的章法,它并不是由誰來規定的,而是詩人們在作詩實踐過程中不斷總結、不約而同遵循的,是自然形成的,這說明詩歌是不需要以形式來套詩人的;直到元朝時代,才有人對律絕詩歌的章法結構進行了總結。具體的技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轉要變化,合要淵永。掌握這四句話的要求,絕句就能寫好。 【 “起、承、轉、合”有四種形式,舉例歸納如下:
(一)并列式。如杜甫·絕句 “兩個黃鹂鳴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 此詩四句,每句單獨表意,各寫一景,如四幅圖畫并挂,又合為一體,分而不散,合而不雜,遠、近、高、低,任人所視,各得其妙。
(二)承接式。如劉禹錫·竹枝詞 “山桃紅花滿上頭,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侬愁。” 此詩首二句各寫一景,上說山花,下說江水;第三句承首句,系由“山桃紅花”生發出來;第四句承第二句,系由“蜀江春水”生發出來。四句詩兩兩并列,對應承接,結構嚴整,格調清新,頗具民歌特色。
(三)轉折式。如李白·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此詩首二句寫辭白帝、下江陵,第三句忽然轉寫猿聲,墊一步作轉折,然後收合。第三句轉折很妙,使通首精神飛越。
(四)因果式。如王昌齡·閨怨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此詩第一與第二句,第三與第四句,互為因果;首兩句與三四句,又為因果:即少婦因“不知愁”,故“上翠樓”;因“見柳色”,故“生後悔”(教夫婿覓封侯)。又因“上翠樓”而“見柳色”,因果關連,結構嚴謹。】
律詩的格律要求是多方面的。 首先要求詩句字數整齊劃一,每首分别為五言句、六言句或七言句,簡稱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較少見。
其次對詩句數量有不同限制,通常的律詩規定每首八句。如果僅六句,則稱為小律或三韻律詩;超過八句,即在十句以上的律詩,稱排律或長律。
第三是特定的對偶要求。通常以八句完篇的律詩,每兩句成一聯,計四聯。按照舊時律詩寫作的起承轉合結構,習慣上稱第一聯為破題,第二聯為颔聯,第三聯為頸聯,第四聯為結句。【每首的中間兩聯,即颔聯、頸聯的上下句都必須是對偶句】。排律則除首末兩聯不對外,中間各聯都必須上下句對偶。小律對偶要求較寬,或一二兩聯,或二三兩聯,或僅二聯要求上下句對偶。
第四便是聲韻格律的嚴密要求。 以常用的五律、七律為例,首先是押韻,律詩要求全首通押一韻,限平聲韻;第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五律首句多數不押韻,七律首句多數押韻。也有押仄聲韻的,有人認為押仄韻的應屬古體。其次是聲調。古代漢語分平上去入四聲。詩歌聲律以平聲字為一類,以上去入三聲字為一類,稱“仄聲”。律詩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間,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對,有“仄起”與“平起”兩式。
律詩的容量比絕句增加了一倍,所以可寫更多的事或景,可抒發更多更細緻的情感。“它散中有整,常中有變,對仗工整,内容充實”;“五律顯得簡短,樸直,有力,七律顯得暢達,悠揚,纡徐。律詩既講平仄,押韻,又講對仗,故寫作較難。
五律的四個格式(即詩譜)是:
一、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二、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三、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四、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其實說起來也很簡單,總結起來五言絕句的格律就是第一句和第二句平仄相反,如 :第一句是平平仄仄平 第二句是仄仄仄平平 第三句呢,和第二句平仄是相貼的,也就是說: 第二句是仄仄仄平平 第三句就是仄仄平平仄
第四句呢,和第三句是相反的,也就是說: 第三句是仄仄平平仄 第四句就是平平仄仄平
合起來就是一首絕句格律: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資料來自網絡。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