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申明:本文由清雅閣書畫原創首發頭條,圖文版權歸清雅閣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出處,緻謝!
王羲之對筆法的遮蔽就體現在用“提按”筆法遮蔽了“轉筆”筆法。大量使用“提按”取代“轉筆”,這是筆法“簡化”的需要。“簡化”,是中國文字發展的大勢,這是“實用”的目的導緻的。王羲之“增損古法”,走的也是“簡化”的路子,目的在于“妍美流便”,王羲之的“簡化”,主要表現在“舊體(隸書及章草模式)的淡化”和“今體(楷書、行書和今草模式)的确立”兩個方面,但這實際上是“同一個問題”,他通過“提按”用筆的“雙刃劍”一下達到了這兩個目的。所有複雜的使轉,全部被簡單的“提按”所代替,無疑是方便了實用。
隋唐以來,學書者率從千文習起,因之草書名家多有千文傳世,故草書社選标準之字,不能不求之于曆來草聖,更不能不先之于草聖千文。一因名作聚會,人獻其長,選者利益,增多比較;一因習用之字,大半已俱,章法既立,觸類易通。斯旨定後,乃立原則:曰易識,曰易寫,曰準确,曰美麗,依此四則,以為取舍。字無論其為章為今為狂,人無論其為随為顯,物無論其為紙帛、為磚石、為竹木簡,唯期以衆人之所欣賞者,救災供衆人之用;并期經此整理,習之者由苦而樂,用之者由分立而統一,此則作者唯一之希望也。
行書學《蘭亭》、《聖教》,以筆法秀逸著稱。梁同書學顔、柳、米,能自成一家,又以精研帖學,與劉墉、王文治并稱為“劉梁王”。張照初學董,繼入顔、米,氣魄雄厚,筆法清利,行書勝于楷書。翁方綱,初學顔,繼學歐柳,臨摹三唐,面目僅存。包世臣說他“隻是工匠之精者……不止無一筆是自己而已。”學書雖深卻缺乏創造性,這種品評很為切當。
書者介紹:胡問遂1918年生于紹興,師從書法名家沈尹默。胡問遂擅長正、行、草書,所作深厚凝重,雄強峻快。他十分重視“筆力沉雄,氣勢開張”,下筆往往見運腕之神效,展書法之壯觀,強氣象之正大。胡問遂也以一種真誠的藝術使命感來教書育人,為新時期海派書法的振興與發展培養了大量人才。
行氣涉及的是每一行中字與字之間的聯系,是行書章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通過富有韻味、富有情趣、富有生動變化的内在(無形)或外在(有形)的運動軌迹來表現。朱和羹《臨池心解》說:“作書貴一氣貫注。凡作字,上下有承接,左右有呼應,打疊一片,方為盡善盡美。即此推之,數字、數行、數十行,總在精神團結,神不外散。”因此,行書寫得神彩飛動,都是以行氣為主導的,掌握行氣是行書布白的最重要的條件。
從疏密關系上看,行書它的疏密關系總體上要保持一種和諧的效果,字的大小沒有對比,點畫粗細、長短、曲直沒有對比,字距之間沒有對比,行與行之間沒有對比,在對比中求和諧,求統一,在統一中體現變化,變又要在法的允許範圍之内,突兀和粗糙都在犯忌之中。
下一篇
半生已過,别再執着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