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上向有忠臣奸臣、清官貪官之分,在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裡,曾出現過“包拯”、“海瑞”一類“為官清廉”的人物,盡管在曆朝曆代龐大的官吏群中,清官寥若晨星,但江蘇籍的清官這一群體,仍不失為暗淡封建王朝的一抹亮色。江蘇清官廉吏廉潔自好,以坦蕩蕩一身正氣,為國為民,鞠躬盡瘁,其廉政思想和優秀從政者的勤廉故事,不僅被人們廣為傳頌,也極具教育意義。
清江浦古運河
淮安主城區史稱清江浦,這裡曾是京杭大運河沿線享有盛譽的商業中心和水陸交通樞紐,素有“南船北馬、九省通衢”之美譽。
河運、漕運總督是名副其實的肥缺,在明清官場黑暗、官吏貪黩的年代,清江浦畔有三位勤政清廉的總督,受到後人的景仰與追思。
德缵禹功——陳瑄。明永樂初,陳瑄總督漕運,他循宋時所開沙河故道,自淮安城西管家湖鑿渠二十裡,導湖水入淮,這段新漕渠被命名為清江浦。他先後在淮安建築了義、禮、智、信四壩,新莊(清河縣)和福興、清江、移風(山陽縣)四閘,免過壩及風濤之險。陳瑄為官清廉,面對每年數百萬兩的帑銀不染指分毫。宣德八年(1433),他以69歲的高齡和帶病的身體,堅持在淮安一帶勘察水利,最後死于任上,為治水貢獻了畢生精力。明宣宗聽到訃聞後,十分哀恸,特派官員現祭,還停止朝事一日,為他舉行國葬,并追封他為平江侯,賜太保,谥“恭襄”,命工部營葬于南京映龍山。明正德十年(1515),在陳瑄死後八十餘年,明武宗又禦賜 “德缵禹功”匾,稱贊他造福百姓,繼承了大禹治水的功德。
不受饋贈—傅希摯。嘉靖四十四年(1565),傅希摯任淮安知府,萬曆元年改任河道總督。因為黃河泛濫,茶城段運河淤塞,在他的主持下,開新河由梁山下甯洋山,出右洪口,避開黃河之險,使漕運河道能夠通行。萬曆五年(1577),升右副都禦史,巡撫陝西,改任戶部右侍郎。不久,因為隴右礦務事件被罷職。萬曆十一年(1583)複出,再任戶部右侍郎,兼右佥都禦史任漕運、河道總督,再次來淮安為官。傅希摯在淮安時,号令嚴明,廉潔奉公,不接受任何人的饋贈,不接受任何禮物。卸任離淮時,檢查物品,令下屬登記,僅有黑纻布一塊,他就将此送給了下屬。下屬們即将纻布撕開,每人分得一尺多,珍藏起來,作為紀念。有的人還在布上畫上傅希摯的畫像,将他供奉起來,一時傳為佳話。
夜色清江浦 趙啟瑞攝
一代廉吏—張鵬翮。康熙三十九年(1700),張鵬翮在清江浦任河道總督。他鑽研治河理論,總結前人經驗,博考輿圖,仔細勘察,提出“開海口,賽六壩”的主張和“借黃以濟運,借淮以刷黃”的設想,“築堤束水,借水攻沙”,指揮數十萬民工治河。曆時八年,黃淮大治,漕運通達,下河連年大熟,人民安居樂業。他還将治河經驗寫成《治河書》。張鵬翮為政清廉,公直節儉,終身一繭衾,食無兼味,家産僅荒田數畝而已。去世時,家中無多餘财物,其子“四顧茫然,無法舉喪”。後雍正賜白銀千兩,才得奉喪安葬。康熙帝評價他“天下廉吏無出其右”,雍正贊他“秉性貞介,持身廉潔,卓然一代完人”。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三位總督慎獨修身、公而忘私、廉潔奉公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鑒。
蘇州知府“況青天”況鐘(1383~1443),江西靖安人,宣德五年(1430)出任蘇州知府,他是明代一位受百姓尊敬的清官,江蘇人民稱他“況青天”。
“自洪武開國以來七十餘年,蘇州無一人能滿任者。”郡守多不稱職,盡管朝廷屢遣官吏督責,均告無效,号稱全國最難治理的十郡之一。尚書蹇義、胡濙等以況鐘勤謹廉能大力推薦他,因“賜敕”赴任。所謂“賜敕”,即皇帝的書面命令,放寬其職權,可以便宜行事,奏章可以直送皇帝。
蘇州況鐘雕像
況鐘上任伊始,為洞察真情,一度佯作不省吏事,碌碌無為,任群吏為所欲為。過了一段時間後,突然召集僚屬,當堂曆舉罪證,依律杖斃數人,并懲治罷免了常熟、昆山等地12名縣級貪官庸吏。這一下,蘇州吏治為之一振。況鐘深知蘇州賦役一向繁重,在巡撫周忱的支持下,銳意改革,力奏減免70萬石稅糧,并制定許多合理的征糧輸賦辦法,真正減輕蘇州農民負擔,招撫流民回鄉。他還設置“濟農倉”以防饑備荒,設置善惡簿以行勸懲,設置通關勘合簿以防詐僞,設置綱運簿以防運夫侵盜,設置館夫簿以防非理需求。興利除害,不遺餘力,除暴安良,深得民心,被蘇州人民尊稱為“況青天”。人們熟知的《十五貫》故事,就是況鐘為民申冤、執法如山、機敏善斷的幾千件冤、假、錯、奇案中的典範性事例。
況鐘剛正廉潔,孜孜愛民,擔任富甲天下的蘇州知府13年,家裡竟未置一間房,未添一垅地,獲得了蘇州人民的由衷愛戴。正統五年(1440),況鐘第三次離任,這次是九年任滿,依例要官升一級。臨行,他不給朝中權貴帶任何禮物,而是“清風兩袖去朝天,不帶江南一寸綿”。蘇州人民依依不舍,餞行的人數百裡不絕。經過張翰等一萬八千多人聯名上書,請求留任。朝廷決定擢況鐘為按察使,“正三品俸,仍視府事”。正統七年(1442)十二月,他終于因勞累過度死在任上,出喪之際,全蘇州的官員和百姓都如哭私親。七邑紳耆人等,俱奔赴哭奠。
蘇州況公祠
況鐘逝世後,蘇州七縣各市鎮無不建祠,歲歲奉祀。在蘇州阊門外楊柳灣還為他建立衣冠冢,并在府學内建祠設祭。清道光六年(1826)在與蘇州府署一牆之隔的五顯廟原址、況鐘讀書和會客處另建專祠以志紀念,同治十一年(1872)又重加修葺,現存于西美巷,是蘇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四朝名臣“徐閣老”徐溥(1428~1499),宜興人。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熏陶,胸懷大志,讀書勤奮,被塾師稱為“神童異材”,為鄉裡稱頌。明景泰元年(1450)中舉人,景泰五年中進士,廷試一甲第二名,授翰林院編修。成化二十三年(1487),授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禮部尚書,參與機要政務。他曾三主會試,其德行均受到人們稱頌。徐溥入閣為相12年,弘治五年(1492),徐溥為首輔,輔治朝政,政績卓著,被人們尊為“徐閣老”。
徐溥像
徐溥為人剛正不阿,忠心治國,凡遇朝政大事,皇帝疑不能決的時候,他總是直言勸谏,引用曆史經驗,說明利弊關系,供皇上參考定奪。因此,他深受明朝四代皇帝的器重。
徐溥為官清廉,生活儉樸,不治家産,樂善好施。他曾創建義莊,将自己的800畝田産作為義田,分給族裡窮人耕種。若遭遇災荒,則開義倉赈濟貧民。他還在進城的洑溪河口設義渡,雇人免費擺渡。此外,他還創辦義學,分期給鄉民的孩子免費讀書。
弘治十年(1497),徐溥以年事已高為由,向皇帝請求引退,未許。第二年,因目疾嚴重,孝宗帝才特準他告老南歸。徐溥居官雖久,但從未在京城建造宅第,隻在家鄉建造一座宅第,定名為“世德堂”。當他回到家鄉後,雙目已經失明,由書僮扶着在宅院轉了一遍,并用手撫摸着每座牆壁和每根楹柱,怕兒輩們把宅第造得太華麗。一日,徐溥由家人扶着步出門外散步,忽問家人說:“怎麼聽不到行人、車履聲?”家人告訴他說:“為了相爺能安靜頤養,鄉道已遷到河對岸去了。”徐溥聽後勃然大怒,立即命将大道仍恢複舊地,鄉民無不贊頌。
徐溥家祠
弘治十二年(1499),徐溥在家鄉病卒,孝宗帝聞訊,辍朝一日,賜棺木米布,特贈太師,谥“文靖”。
“真宰輔器”王鏊王鏊(1449~1524),蘇州人。王鏊在朝居官三十多年,做過皇帝的老師和宰相。他為官清正,敢于直言,又極關心民間疾苦,是明代中期一位具有傳奇色彩的清官。
王鏊一生不畏權威,敢于仗義執言,在朝廷忠良尚寶卿、崔睿等3人被劉瑾借故毒刑暴打時,他多次挺身而出,不顧個人安危,當劉瑾面斥責道:“士可殺,不可辱。現在他們不僅受侮辱而且遭殺,我還有什麼臉顔居此位!”他采用各種辦法堅持與損壞忠良的行為作鬥争,據理力言,竭盡全力地營救、保護了一批正派官員。劉瑾千方百計謀害與自己意見不同的朝臣韓文、劉健、謝遷時,因王鏊“前後力救得免”。
他清廉正直,為人所敬仰。馬文升稱贊他是“真宰輔器”。明成化二十年(1484),王鏊被朝廷任命為會試考官。這時,有個考生帶了金銀财寶送給王鏊,想請他多多關照。來人還說,當政的宰相劉吉也收了厚禮,他也答應幫忙。王鏊怒曰:“當國者可,吾固不可”,轟走了送禮的人。後來,内閣首輔劉吉知道了這件事,把王鏊的考官職務給撤了,但王鏊清節之名在朝中傳開了。
文章選自《江蘇反腐倡廉曆史文化資源叢書》之《曆史資源卷》
轉自: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紀委辦公室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