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 > 正文

太湖:江蘇浙江界湖,江蘇憑什麼獨占99%?

湖州無湖

作者|霈霖

責編|Thomas


長江三角洲是當代中國最發達的地區之一,自古便被稱為“魚米之鄉”,從宋朝便開始有“蘇湖熟、天下足”的說法。

“蘇湖”指的是蘇州(今屬江蘇省)和湖州(今屬浙江省),可以說是長江三角洲的核心地區。明清兩代,“蘇湖”以一隅之地承擔了全國漕糧的六分之一。

▲蘇南的富庶很大程度上可以歸功于太湖水系

“蘇湖”之所以如此富庶,與太湖有着密切的關系。太湖是中國第三大淡水湖,水域面積2338平方公裡,有儲存、調節水量的功能,這使蘇湖地區成為旱澇保收的大糧倉。

曆史上的“蘇湖”一直屬于同一省區,直到明朝江浙開始分省,湖州才劃給浙江省,太湖由此變成兩省界湖,湖州依然保留了對南太湖的管轄權。

到了現代,太湖依然是江浙兩省的界湖,但水域面積的99%卻屬于江蘇省,南岸的浙江湖州隻擁有岸邊區區70米範圍的管轄權。

▲浙江擁有太湖約三分之一的湖岸,卻幾乎與太湖“絕緣”

那麼,曾與蘇州共享太湖的湖州,為什麼現在幾乎與太湖“絕緣”?


一、三州分湖

太湖古稱“震澤”,整個水系包括上百條河流,環太湖地區自古同屬吳文化圈,語言、風俗等都很接近。

如今的太湖沿岸分布着蘇州、無錫、常州、湖州四個地級市。其中湖面面積99%以上位于江蘇省境内。

按管轄面積計算,蘇州擁有70%,無錫擁有29%,常州以及湖州所占的水域面積均不足百分之一。

▲四市分太湖

然而。太湖在古代的格局可不是這樣。一直到清朝,隻有蘇州、常州、湖州三個府(現在的地級市級别)擁有太湖的湖岸線,唯獨少了一個無錫。

蘇州,早在春秋時期便已作為吳國都城,管轄着整個太湖地區。秦國統一天下後,吳地屬會稽郡管轄,冶所蘇州。

東漢從會稽郡中分出吳郡,郡治仍是吳縣(今蘇州)。當年的“郡”類似于現代的省(一級行政區),然後再下轄諸縣。

▲吳郡(蘇州)可以說是環太湖地區建制的母體

東漢末年,孫吳政權從吳郡分離出吳興郡,管理太湖南岸地區。西晉又從吳郡分離出毗陵郡,管理太湖西北岸地區。

隋朝廢郡設州,太湖沿岸的三個郡,即吳郡、吳興郡、毗陵郡分别改稱蘇州、湖州、常州,管轄範圍基本同“郡”。

由此可見,蘇州(吳郡)算得上是環太湖地區建制的母體。

“湖州”之名就取自于太湖,現在的湖州城區幾乎是“水城相鄰”。而與之相比,今蘇州主城區和常州主城區距離太湖均有30公裡以上,顯然湖州更符合“太湖之州”的稱号。

▲直面太湖的吳興區是湖州核心城區

唐朝,全國範圍設十道,蘇、常、湖三州的曆史淵源、文化經濟近似一體,因而一同被歸入江南道,宋朝的兩浙路和元朝的江浙行省都延續了這種格局,太湖自然是省内湖

宋朝時期,太湖已澆灌出上千萬畝良田,這才有“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還以出産“太湖三白”(白魚、白蝦、銀魚)而聞名。

▲唐朝設十道,其中江南道後來又分成東、西兩道

但由于古代缺少對太湖本身的進一步開發,蘇常湖三州沒有對太湖進行過明确劃分,大緻以湖中大雷山、小雷山為界,即現代的金庭東山,此二山均屬于蘇州。

與湖岸更近的湖州僅分到大約五分之一的湖面,但各方面對太湖的依賴卻比蘇州和常州更深。

随着明朝建立,太湖周邊三州(府)同屬一省的格局被打破了,朱元璋在繼承元朝行省制度的同時,在全國範圍内“改州為府”,并以京城應天府(江蘇南京)為中心設立“南直隸(省級)”,下轄14府113縣,包括蘇州、常州二府。

▲南直隸與浙江

而湖州府則劃給了新成立的浙江省,該省下轄11府63縣,比南直隸略遜。

▲明初太湖成為江浙兩省界湖,湖州的管轄面積未變

太湖,從此成為兩個省的界湖,按照以往的習慣,大小雷山以南太湖劃歸浙江。湖州府依然與蘇州府保持着緊密的經貿聯系,所産稻米和絲綢經太湖、大運河北運。湖州反而與浙江其他各州府較為疏遠。

清朝改南直隸為江南省,太湖周邊得到快速發展,尤其是蘇州府的經濟規模和财稅都大大超過其他各府,因而蘇州府下屬多個縣在1724年被拆分。其中,吳江縣的西半部增設震澤縣,負責管理蘇州府所轄的太湖區域。

▲清朝設震澤縣不足200年,卻對後世頗有影響

1725年,清朝顧慮到江南省人口稠密和經濟富庶的情況,又将其拆分為江蘇安徽兩省,江蘇省繼承了太湖周邊地區。

從江南省到江蘇省,太湖作為江蘇與浙江省之間的界湖暫時不存在争議,蘇州、常州、湖州三府均擁有太湖的管轄權。

無錫僅僅是作為常州府的一個下轄縣。常州府無錫縣瀕臨太湖北岸,對太湖的管轄沒有什麼發言權。

▲常州府與蘇州府

不過,無錫縣作為近代民族工業的發祥地之一,各方面發展較快,縣城的規模也頗為可觀。

三府轄太湖的格局一直維持到民國改用新的行政體系。1912年,震澤縣被撤銷并入吳江縣。全國範圍内開始廢“府”,常州、蘇州、湖州三府均被廢除。

但在民國時期,太湖作為江蘇省和浙江省界湖的地位也沒有改變。



二、太湖的另一面

太湖使蘇湖地區變成“魚米之鄉”的同時,還有一個不為人熟知的頑疾匪患。

由于古代治理能力低下,太湖兩千多平方公裡的水域面積,數十個島嶼、上百條河汊,是藏匿土匪的絕佳場所。

清朝和民國都曾想清剿太湖土匪,卻因太湖分屬兩省,互不統轄,導緻屢次剿匪均不徹底。

新中國成立前後,積年老匪、潰兵等彙合在一起,太湖匪患變得格外嚴重。

▲太湖的港汊島嶼衆多,匪患數百年來從未斷絕

據統計,當時太湖區域内有大小不等的土匪二百多股,大約五千多人。蘇州吳江縣的匪情最為嚴重,一度無法建立鄉政府,對周邊地區的人民财産安全構成很大威脅。

1949年4月23日至28日,南京、常州、蘇州、湖州相繼解放。到5月底,杭州和上海也已解放,長三角的戰事基本平息,太湖剿匪被提上了日程。

▲解放初期,蘇南蘇北的差異很大,分别設立行署區予以管理

作為新解放區,江蘇省對蘇南、蘇北及南京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建立了一套臨時性的行政體系,在5月初設立蘇南行署區承擔省職能,下轄松江、鎮江、蘇州和常州四個專區,專區的管轄範圍接近明清的“府”。

行署區駐所在新成立的無錫市,該市從無錫縣城及周邊分拆出來,并由行署區直管,擁有太湖北岸的一部分管轄權。

無錫縣得以保留,仍然屬于常州專區(後改屬蘇州專區)建制。

▲近代無錫工業發達,對太湖的航運價值開發程度較高

7月,蘇南行署區組建太湖剿匪指揮部,蘇州、常州、無錫三地配合太湖剿匪指揮部工作沒有太大問題,但南太湖是浙江省湖州的管轄範圍,給剿匪工作帶來一定的困難。

太湖匪患自古屢禁不絕的重要原因之一,即是由于太湖分屬不同州縣管理。剿匪能否成功的關鍵并不在于軍力多寡,而是情報和反應速度,太湖分治的現狀恰恰制約着這兩大因素。

▲蘇北行署區、蘇南行署區、南京市在1953年并入江蘇省

浙江湖州的南太湖地區得到土匪行蹤的情報後,首先要上報給當地政府,然後通知蘇南行署區,最後交給太湖剿匪指揮部。

這時再出動剿匪部隊已經延誤不少時間,土匪很有可能利用這個空隙逃跑。

針對這個弊端,蘇南行署區與浙江省進行協調,由蘇南行署區主抓剿匪工作。一來大部分太湖水域本就位于江蘇省境内,二來浙江省更關注沿海島嶼,對南太湖相對不太在意。

▲太湖區行政辦事處屬于戰時體制,戰事結束便會取消

1950年4月成立太湖區行政辦事處,直屬于蘇南行署區,統一管轄太湖所有的湖面、島嶼和沿湖港口碼頭要地,配合剿匪指揮部作戰,蘇、常、湖三州都失去太湖管轄權。

有軍政兩方面的統一部署,太湖剿匪很快取得成效,至1953年成股的土匪基本被剿滅。與此同時,中國的行政區劃進入規範化階段,蘇南行署區于當年撤銷,恢複江蘇省的實際建制。



三、湖州無湖

1953年,太湖剿匪指揮部和太湖區行政辦事處雙雙撤消,由新成立的、隸屬蘇州專區的震澤縣接替太湖區行政辦事處,意味着太湖的行政管理和軍事工作從直屬于省裡的戰時機制轉入和平建設時期。

這樣一來,整個太湖包括原湖州所屬的南太湖,都變成了江蘇省地界。

震澤縣的重設是出于剿匪的需要,與清朝中後期存在過188年的震澤縣談不上有繼承關系,時間上更短得多,僅維持到1959年。随着太湖土匪的剿滅幹淨而被撤消,震澤縣整體并入蘇州專區的吳縣。

▲重設的震澤縣可以說是太湖歸屬江蘇省的一個過渡

湖州及浙江省自然不願意接受這種狀況,與江蘇省進行了協商。問題是,江蘇與浙江之間的省界争議地區不止南太湖一處,對于浙江來說,嵊泗列島更為重要。

嵊泗列島不但與浙江文化接近,而且擁有豐富的漁業資源,各方面價值都很高,曆史上一直屬于浙江省,清朝後期劃給了江蘇省,浙江省對嵊泗列島志在必得。

兩省協商的最後結果是,嵊泗列島歸屬浙江,南太湖歸屬江蘇。

▲在大比例地圖上,太湖看上去完全屬于江蘇省

也就是說,湖州失去自隋唐以來便管轄的南太湖,因太湖而得名的湖州事實上與太湖“絕緣”了。

根據江浙兩省分界分案,湖州隻剩下湖岸幾十米範圍内的管轄權,名為湖州卻再也無(太)湖。



四、最後的争奪

1958年江蘇、浙江兩省分界劃定,太湖的水域、島嶼絕大部分屬于江蘇省。

這一時期的蘇州專區擴張迅猛,原屬常州專區的太湖西北岸大部分區域,即江陰縣,轉歸蘇州專區,常州隻剩下7公裡的湖岸線,無錫擁有的太湖面積也很小。

50年代以後至90年代,江蘇省行政劃分變更頻繁,無錫的異軍突起打破蘇州對太湖的壟斷。1983年,江蘇省行政格局基本定型。無錫由“地級市”代替原來“地區”的地位,一躍成為與蘇州、常州比肩的大市。

▲從蘇州專區内的孤島到與蘇州平分秋色,無錫在80年代異軍突起

1983年之前,無錫一度變成蘇州專區内的孤島,管轄範圍僅限于無錫市本身,一個下屬縣也沒有。1983年行政格局重新劃分時,從蘇州和常州地區拿到無錫縣、江陰縣,管轄範圍已不低于“娘家”常州。

這樣一來,無錫不僅占據了太湖北岸,更兼并了太湖西北岸,把蘇州擠回太湖東北岸。

跟曆史上的太湖分治相比,依然是三州臨湖,由無錫代替了常州的位置,湖州卻已和太湖“絕緣”。

▲從管轄權角度看,湖州僅僅挨着太湖的一點點邊

湖州及浙江對太湖并沒有完全“死心”,90年代中國對省界進行全面勘定時,浙江省提出以太湖東西兩岸的陸地省界為基準劃線,以南歸湖州,以北歸蘇州,這個方案當然沒有得到江蘇方面的認可。

作為50年代省界交換的産物,嵊泗列島已經劃給浙江,南太湖屬于江蘇不應該再有争議。

▲嵊泗列島

最終結果是維持當年協商的結果,湖州隻擁有湖岸以外70米的水域管轄權,略大于一個标準遊泳池的長度(50米),唯一的收獲是湖州有權對南太湖進行開發利用。



五、競相開發

雖然湖州争奪太湖的努力失敗了,但也不是一無所得。江蘇省允許浙江湖州開發利用南太湖,仍以傳統的東山(小雷山)、西山(大雷山)為界。
在古代社會,太湖的主要價值在于調節水量保障農耕,還有一些漁業和交通功能。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太湖的價值得到前所未有的發掘。

▲無錫鼋頭渚

無錫作為太湖岸邊的新起之秀,80年代以來,先後開發了鼋頭渚、靈山大佛、太湖影視城等自然、人文景觀,使國内外遊客一度以為“太湖是無錫的”。

不甘落後的蘇州從21世紀開始,加快對太湖旅遊資源的開發,将沿太各景點整合為太湖旅遊度假區,并修建了中國内湖第一長橋——太湖大橋,總長4308米,汽車可以直達金庭鎮(西山)。

▲太湖大橋是蘇州開發太湖的重點項目

隻能算是與太湖沾點邊的常州,同樣積極投身開發太湖的熱潮,也搞起了太湖灣旅遊度假區。近年來又開發出太湖灣音樂節、國際動漫遊戲體驗博覽園等全新旅遊項目,頗有自己的特色。

湖州是太湖分界的最大“受害者”,從大約五分之一湖面的南太湖,到70米湖面管轄權,“湖州”之名已經不副其實。不過,這沒有影響湖州人對太湖的熱愛,湖州人依然可以在南太湖捕魚,享用“太湖三白”。

▲湖州開發太湖旅遊資源的熱情絲毫不遜于對岸的蘇錫

當初分界時規定湖州有權對南太湖進行開發利用,這種情況有點像海上的經濟專屬區,湖州太湖旅遊度假區就擁有300平方公裡太湖水域的開發利用權。

但不管怎樣,湖州人仍然把太湖當作自己的名片,不願意辜負“湖州”之名。

長期作者|霈霖
曆史資深愛好者
責任編輯|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

—(全文完)—

本文系「環球情報員」原創内容
未經授權,禁止随意轉載
歡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