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們中國曆史上一個璀璨的時期,這個時候可謂是百家争鳴,各種先進思想層出不窮,同時也是在這個時期也踴躍出了不少的軍事家,被譽為“兵聖”的孫武以及“亞聖”的吳起,而除此之外,在當時要數“戰國四名将”為最。
在戰國四名将之中,雖然有些人對此存疑,比如廉頗,有些人認為同時期的趙奢比他更有資格入選,而廉頗的戰績對秦大部分都是防守勝利為主,而且長平之戰一開始也是因為廉頗作戰不力才導緻後面的一系列情況,而在這之中王翦雖然比不上這兩個人,但是他的情商高,所以他也成為了唯一一個能夠善終的人。
而關于白起和李牧之間的争論一直是曆史愛好者的話題,因為兩人軍事風格相同,而且也很會打仗,有些人認為李牧比白起更有資格。而在千年之後,一位偉人如此評價道:“千載之下,論打殲滅戰,無人出其右。”
那麼白起究竟有多厲害呢?很多人認為白起之所以能夠勝利靠的都是秦國的綜合國力,的确這是一方面,但是你如果細細觀看研究白起的戰績,你就會發現白起一生除了“長平之戰”大部分都是以少勝多,而就是這樣子之下能夠讓列國聞風喪膽,足以說明白起的傲人戰績了。
伊阙之戰打垮韓魏
白起的戰場初秀當屬當年那場伊阙之戰,此戰白起以劣勢兵力盡滅韓魏聯軍24萬,而當時白起的對手也不弱,一個是魏國沙場老将公孫喜,另外一個則是韓國老将暴鸢,兩人在當時可能比不上白起,但也稱得上身經百戰,而這兩人最終都敗于白起之下。
當年白起奉命東進打通秦國東出之道,首先面對的就是韓國,當時韓國知道以自己的實力是鬥不過白起的立馬向魏國請求援軍,而魏國則派出了大軍支援韓國。
然而當時的情況卻是,雖然兩國組成了聯軍,可是魏國是來支援韓國的因此就想保存實力,而韓國認為魏國軍隊戰鬥力稍強就想讓韓國打先鋒,兩方在這個問題上僵持不下卻給白起機會。
他利用兩國這個弱點采取避實就虛,先以少量部隊故作疑兵牽制韓魏聯軍,而主力部隊則是繞到韓魏聯軍後方,面對突如其來的秦國大軍韓魏兩國瞬間慌了,殺魏國主将公孫喜,自此戰之後,韓魏兩國已經徹底淪為秦國魚肉,再也不複當年之勇。
鄢郢之戰打垮楚國
公元前279年,秦國為了對付當時不安分的楚國,在渑池和趙國簽訂了盟約,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渑池之會”,隔年秦王立馬派遣大将白起攻楚,在白起的攻勢之下,楚國很快喪失大片國土,迅速打到了鄢城。
鄢城在當時是楚國的舊都,其政治地位不言而喻,而且在軍事上也是郢都外圍的一道重要防線,鄢城一旦失守,那麼郢都就不保了,為此楚王調集了數十萬大軍守衛鄢城。
而根據曆史的記載,當時白起隻有數萬人,而且白起是攻擊方,在兵法上常說“十而圍之,五而攻之”,可以說無論怎麼看白起都是一場必敗之仗,而且當時白起為了表明自己的決心早就已經破釜沉舟了,所以說當時白起是孤軍深入外加上後勤補給也是遠遠不如楚軍的。
然而白起的毒辣之處就在這,當時鄢城防守森嚴,而且是兵精糧足,白起隻有七萬人,可是白起面對劣勢并未就此灰心喪氣,而是冷靜分析局勢,認為當時鄢城之外的鄢水是他們可以突破的屏障。
而白起就命令一支隊伍悄悄的在築壩攔河,同時又修建了一條白起渠悄悄将水引向鄢城,而此時無論是誰都不會想到白起居然會用這種毒計,因為鄢城地處鄢水上方,無論怎麼樣都不會淹到自己,可是白起就是做到了。
而也就是因為這一戰,楚國喪失了半壁江山,自此之後就是苟延殘喘了,而這一戰白起盡滅楚國數十萬大軍,自身的傷亡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所以從這就可以看出,白起并非真的隻靠着秦國的綜合國力取勝,相反除了長平之戰,白起的多數戰争都是以少勝多的,而就算是長平之戰也是一個奇迹,因為在兵力1:1情況之下,白起能夠包圍趙國四十五萬大,足可見其殲滅戰上的毒辣。
因此戰國四名将白起排第一毫無疑問是實至名歸的,因為同為一代軍事奇才的偉人說了:“論打殲滅戰,千載之下,無人出其右”就可以看出白起在軍事上的造詣。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