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 > 正文

關于群衆“看病難看病貴”的調研報告

近幾年來,因看病難、看病貴引發出的矛盾,大量從信訪渠道中突顯出來。為了解我街道群衆看病難、看病貴的現狀,分析造成群衆看病難、看病貴的原因,并提出 相應對策建議,登州路街道黨工委組織開展了看病難、看病貴的專項調查,調研情況如下:
一、群衆“看病難、看病貴”現狀
調 查顯示有 41.66 %的居民認為“看病難”,有89.72%的居民認為“看病貴”。
群衆“看病難”主要表現在:看病劃價取藥流程麻煩 (51.7%)、醫療機構距離遠(46.89%)、找信得過的醫生難(28.23%)、找專家難(24.88%)、對醫務人員服務态度不滿意 (24.88%)、缺乏就醫信息指南(20.57%)等。
同時調查顯示,認為在市級醫院、社區衛看病難,分别為81.3%、44.5%。群衆認 為“看病貴”主要表現在:藥品費貴(91%)、檢查費貴(69.5%)、診斷治療費貴(54.4%)、家庭收入低(53.5%)等。同時調查顯示,認為在 社區醫(52.6%)、市級醫院(32.5%)看病貴。
二、“看病難看病貴”的原因
1、 醫療資源總量不足,衛生發展落後于經濟發展
我國醫療衛生資源總量嚴重不足,而且優質資源少。目前,國家的稅收比例已經占到GDP的20%左右, 但是,公共财政對關系百姓生老病死的醫療衛生支出,仍明顯低于其他經濟大國。二次分配在保障公平、維持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方面作用明顯不足。老百姓以有限 的收入被動地支撐着迅速膨脹、高度市場化、國際化的醫療衛生服務,使“看病貴”成為嚴重的社會不穩定的誘因。
2、醫療資源分布失衡,醫療服務的社會公平性差
我國醫療資源的80%都集中在城市,而在城市中又有80%的資源集中在大醫院,特别是優良資源都 在大醫院,而且是縣、市級以上醫院。城鄉居民就診流向進一步向上級醫院集中,不少人長途跋涉,異地就醫,不合理的病人流向,一方面使基層醫療機構的資源利 用率和技術水平下降,另一方面也使大醫院的資源得不到合理利用,大醫院看小病、看常見病,人滿為患,也是造成“看病難、看病貴”,等候時間長的原因。
3、醫療衛生籌資機制改革滞後,多數老百姓自費就醫
“ 看病貴”受到普遍關注的社會基礎是有11億多中國人完全自費就醫,醫院收入的80%以上直接來自患者個人。在目前的衛生總費用中,政府投入僅占15%。隻 要多數百姓還完全自費就醫,隻要醫院還要直接向病人賺取維持運轉的費用,“看病貴”就不可能得到根本解決。
4、國家政策調整或新的行業規範,增加了病人的醫療負擔
政府把醫療機構推向市場,撥款越來越少,甚至斷奶。醫院要養活自己、留住人才、購置設 備、改善環境、宣傳品牌等,都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其發展成本最終必然轉移到患者身上。國家取消公費醫療,推行醫保制度,減輕了單位的負擔,卻無疑增加了患 者個人的負擔。
5、社會醫療保障體系不健全,覆蓋面太小
我國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和管理存在不完善之處:一是個人負擔偏重,二是 個人賬戶作用不如預期理想,三是尚未對不規範醫療和不合理費用增長産生根本性作用,四是醫保基金運行承擔着越來越大的支付風險。同時,我國醫療保障覆蓋水 平不高,50.4%的城市居民和87.4%的農村人口沒有任何醫療保障;購買商業醫療保險的僅占9.35%,人均購買商業醫療保險支付金額337.89 元。享受各種形式醫療保障的主要是機關、事業單位的管理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
6、群衆對醫療衛生服務的需求不斷增長
随着經濟 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群衆的健康觀念逐漸增強,醫療衛生服務的需求也更多、更高。病人一味追求名院、名科、名醫,小病也往大醫院跑。以前挂号時挂普通門 診,現在要挂專家門診;以前到醫院看了病就走,現在還要求提供特需醫療服務和良好的就醫環境。
7、醫療機構市場主導,片面追求經濟利益
我國醫院目前基本上屬于市場主導型。在醫院的總收入中,藥品收入約占48%,醫療收入約占47%,而财政撥款僅占5%左右。由于财政補貼不足, 醫療服務收費标準偏低,藥品收入成為醫院的主要經濟來源。醫院為了生存和發展,必然産生強烈的逐利沖動,把經濟效益放在首位,遵循市場經濟規律,按照企業 化管理運營,在激烈的市場競争中,老百姓很難得到真正的實惠。
三、政策建議
㈠強化政府在社會公共事業中的職能。按照政府公共職能的基本要求切實履行好政府的衛生工作職責;各級黨委、政府要進一步提高認識,把解決群衆“看病難,看 病貴”作為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内容并将衛生工作和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實行目标考核,同時作為對各級幹部政績考核的重要内容。
㈡認真落實衛生經濟政策,切實解決衛生投入的問題。解決财政對衛生事業的投入多年停滞甚至落後于财政總支出的增長速度的問題,使衛生事業的發展與全市經濟 社會發展同步,與人民群衆不斷增長的衛生服務需求相适應,保證财政對衛生事業投入經費的增長幅度不低于同期财政總支出增長幅度的機制。财政新增的衛生投入 主要投向農村基層衛生機構的建設和公共衛生體系的建設,同時适當加快城鎮醫療機構的建設和資源整合,讓更多的農村居民利用多年來政府重點投入形成的優質衛 生資源(市級醫療機構)。
㈢政府衛生等有關部門(衛生、藥品監督管理、工商、廣播電視)加強對醫療機構的監督管理,規範其醫療服務行為:⒈ 加大醫療服務價格和藥品價格監管力度,加強對藥品市場的監管,切實解決藥品生産、流通環節中出現的虛高定價、“暴利”問題;⒉ 嚴格執行價格政策,公開收費标準,住院實行“一日清單制”,切實降低醫療服務價格,實行“總量控制,結構調整”,督促醫療機構認真執行國家已經出台的對特 殊人群(如老年人、殘疾人)的醫療服務項目收費減免政策;⒊ 加強行業作風建設和職業道德建設,堅決取締“開單提成”,收取“紅包”等有悖職業道德的行為;⒋ 進一步增強醫療信息透明度。要完善醫療信息發布和公示制度,加大公布頻率,增加公示信息内容,定期公布綿竹各級醫院的醫療質量、工作效率、醫療費用等情 況。特别是常見病、多發病的單病種平均住院天數、治愈好轉率、醫療費用、術前住院天數等更多的指标信息,讓群衆多一些知情權和主動權,方便群衆比較和選 擇,引導廣大群衆理性就醫。對于單病種費用特别高的醫院要進行查處,促進醫療機構健康發展;⒌ 加強對醫療市場競争機制建立的引導,通過競争實現醫療服務的“質優價廉”;⒍ 衛生行政部門加大對醫療機構的目标考核辦法和激勵手段的改革,建立科學的醫療機構目标考核體系。
㈣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建立健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做好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預案;預防和控制疾病特别是傳染病、建立暢通的疫情信息網絡、醫療 救治體系和應急救治隊伍;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提高各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能力,預防和控制地方病和慢性病的發生與流行,提高農民的健康水平,降低居民 患病率。
㈤政府投入方向應從主要補供方轉向補需方,加快社區居民的醫療保障體系建設進程。 積極通過财政支持、吸納社會捐助等多渠道籌集資金,建立醫療救助基金,依托社區衛生服務體系,采取醫療減免等形式及時重點救助 “五保戶”、“缺勞戶”、“貧困戶”和城鎮下崗職工、失業人員等特殊群體以及生活在“低保”線以下的殘疾人員、體弱多病鳏寡孤獨等老年弱勢群體、其他特殊 情形下需要醫療救助的弱勢群體等。提高救助資金的使用效應,注意重點幫助那些有勞動能力卻身患疾病的貧困人群恢複勞動能力,重新自救脫貧,實現醫療救助的 良性循環。
㈥加強健康教育工作和衛生咨詢服務。提高社會公衆的健康意識和自我預防保健能力,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無病早防、小病早治。
㈦政府積極鼓勵和支持“紅十字會”、“慈善會”建立“特困人群醫療救助基金”,倡導企業和社會公衆向“紅十字會”、“慈善會”捐贈。條件許可時可開展發行 “醫療救助彩票”的活動,發行“醫療救助彩票”所募集的資金扣除成本和必要的成本全部用于特困人群的醫療救助。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