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周刊上看到一篇小文。
作家丹·布朗在疫情期間,忙着去片場、應酬,染上了新冠,但是三天後就康複了。
他為什麼這麼拼?為什麼變好得如此迅速?這樣的問題,情不自禁地冒出來。很快,我們就找到了答案:他有錢,因此享受了方方面面的待遇,連住院也不例外。據《福布斯》披露,他年收入達7600萬美元。
每個人都期待自己享受更好的服務,可是花最少的錢,享受最好的服務,這是不可能的。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有本事的人,看起來很從容,其實隻是他們購買了服務。
丹·布朗康複後,迅速投入了工作,做新書的宣傳,改編話劇等。
不難發現,工作就是為了賺錢,賺錢就是為了養護自己和家庭。工作、賺錢和花錢相輔相成,形成一個閉環,是生活,也是人生。
任正非在前段時間,說了這樣一番話:“未來3年,把活下來作為最主要綱領!邊緣業務全線收縮和關閉,把寒氣傳遞給每個人。”
稍有趨勢判斷力的人都明白,工作不好找,錢難賺,很多行業都卷得厲害。也有人索性放棄了,不再折騰。
如果你是成年人,那就保持頭腦清醒,工作再委屈,也要扛下去,别跟自己的錢過不去。在生活的“寒氣”裡,給自己留一個暖爐。
01
未來三年,有了工作,人生才不會害怕。
2021年10月,北大考古博士劉拓意外過世。
之前,他去了四川馬爾康市甲紮爾甲山考察洞窟壁畫。該壁畫在距離地面約300米的一個洞穴裡。顯然,這不僅僅是一份工作,還是一次冒險行動。
類似的事情,不止一次。
在15年時,他跑到戰火不斷的伊拉克等地看古迹。他說,急着要記錄那些可能消失的文物。
躲避危險,是人的本能,但總有人在“逆行”。
常常看到一些清洗外牆的農民工,他們用繩索綁着身體,懸挂在高大的建築物上,左右擺動身體,把牆壁、玻璃擦洗幹淨。
我們把他們稱為“蜘蛛人”,就像被人崇拜的“蜘蛛俠”一樣。
事實并非想象的那麼輕松。
王師傅在該行業待了好幾年,他說:“哪能不害怕,但是想一想,這是一份工作,大家都有經驗了,也就不那麼害怕了。”
當一個人全身心投入工作的時候,就會發現,當初的害怕感,慢慢消失了。正所謂,習慣成自然。
我第一次去東莞打工的時候,看到周圍都是陌生人,不知道往哪個方向走,内心是恐懼的。當我進廠之後,慢慢适應了加班加點的生活,才有了一點點踏實感。
未來的幾年時間裡,最怕的事情,應該的是“失業”。這樣想來,房貸車貸、世界格局的變化,就不那麼害怕了。
說白了,過分的害怕,就是矯情。好好工作,就能治愈。
02
未來三年,狠狠賺錢,是成年人最大的依靠。
再說一說做“蜘蛛人”的王師傅,他有兩個孩子,一個兒子一個女兒。
兒子上初中了,特别懂事。每天早早把作業寫完,成績也不要爸爸媽媽操心。還幫妹妹做輔導。
兒子成績好了,王師傅很驕傲。但是想起讀高中、上大學的費用,就沉默了。畢竟,動不動就上萬元的開銷,不是鬧着玩的。
還有老家的父母,一把年紀了,沒有退休金,靠三畝水田過日子。要是父母有三長兩短,花錢是不可少的。更擔憂的是,花大量的時間去照顧,耽誤了賺錢。
沒有人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個先來。唯有把金錢的錢賺到了,明天才會更好。
直白地說,好好工作的根本,就是狠狠賺錢。
作家契科夫,在年輕的時候,拼命追求自由,希望能夠專注于寫作,不要工作。
可是他經曆了深思熟慮之後,發現沒有工作,沒有收入,人是不可能自由的。
從1884年開始,他在茲威尼哥羅德等地行醫,把工作當成收集素材的機會,穿梭在病房和書房之間。《胖子和瘦子》《小公務員之死》等短篇小說,都和他身邊的小人物有關。
假如契科夫不工作,那麼他可能連買筆和紙的錢都沒有,寫作變成了一句空話。
也許你和我一樣,常常冒出奇怪的想法——不去上班了,但是每個月仍舊有錢。要是有一份“睡後收入”,并且能夠養活一家人,就好了。早一點實現财務自由。
不上班,眼睜睜看着錢包變小,短暫的歡愉之後,是長期的困頓。這就是最真實的問題。
賺錢的壓力背後,其實是一份努力養家糊口的動力。哪怕你隻是單身一人,也要為自己的生活負責。
03
善待你現有的工作,它還能為你治愈一切。
“你今天混日子,小心明天日子混你”,請你早一點明白這句話。
人生所有的苦,需要用錢來治愈,錢永遠離不開工作。環環相扣。
工作,賺錢,治愈你的無知。
每天都要做事,還逼着自己合群,努力保持微笑。其實是在逼着自己進步,也是在學習更多的經驗。等社會大環境變好了,你随時可以厚積薄發。
工作,賺錢,治愈你的家庭。
像樣的家庭,是你活下去的勇氣,也是生命的歸宿。彼此噓寒問暖,攜手同行,總能熬過很多的風雨。你的工作,就是一把傘,雖然不如高樓一樣堅固,但總比淋雨好一百倍。
工作,賺錢,治愈你的抱怨。
很失業的人比一比,你就不會抱怨了。看到那些失業很久,卻找不到工作的人,你會發現自己特别幸運。
風波一陣接一陣湧來,你我必須乘風破浪。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