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希臘雕塑得以産生并輝煌發展的主要因素有經濟制度、風俗習慣、民族習性和自然環境,而“高貴的單純,靜穆的偉大”這一風格特點使其具有了無窮的魅力。古希臘雕塑通過厚重的藝術形式反襯了人的靈魂的崇高,突顯了人的無限價值,這正是古希臘雕塑不懈追求的藝術精神。
關鍵詞:古希臘;雕塑;藝術精神
在古希臘的文化寶庫中,雕塑藝術是其中最璀璨的珍寶。古希臘雕塑見證了希臘文明的發展,對古希臘雕塑藝術的考究是探索偉大希臘文明的一個很好入口。隻要準确把握了古希臘雕塑的曆史淵源、風格特點和藝術精神,我們就能揭開美的古希臘文明的面紗。
一、古希臘雕塑的産生
古希臘雕塑的産生和發展,直到誕生像《擲鐵餅者》(雅典雕刻家米隆作)這樣極其完美的人體塑像,有其深厚的曆史淵源,其根本原因是具有古希臘城邦民主特色的奴隸制經濟制度的存在。奴隸制經濟所導緻的結果是,使奴隸對奴隸主産生經濟上的依附關系,即奴隸依附奴隸主的雇傭而存活,由此便為奴隸主迫使奴隸創作藝術提供可能。古希臘的許多神廟建築、神像雕塑就是由那些奴隸共同完成的。
全民健身的社會風氣促使了雕塑活動的興起。古希臘人為了在戰争中獲得勝利,他們就學習斯巴達人苛刻鍛煉士兵的身體,“青年人大半時間都在練身場上角鬥,跳躍,拳擊,賽跑,擲鐵餅,把赤露的肌肉練得又強壯又柔軟;目的是要練成一個最結實,最輕靈,最健美的身體,而沒有一種教育在這方面做得比希臘教育更成功的了。”[1]p43在盛大的競技會上,競賽獲得勝利的運動員不僅會受到當時最大詩人的詩歌贊頌,而且還會有聞名的雕塑家為他塑像。人們以健壯、勻稱的身體為莫大榮耀,雕塑家們又以能為這樣的英雄塑像為莫大榮幸。
追求自由民主的古希臘人強調人在世界中的中心地位,他們隻相信人自身的力量,“人是萬物的尺度”更加使他們認識到人的偉大。他們崇尚人體之美,“在他們眼中,理想的人物不是善于思索的頭腦或者感覺敏銳的心靈,而是血統好,發育好,比例勻稱,身手矯捷,擅長各種運動的裸體。”[1]p43古希臘人肯定人體美是心靈美的表現,因此雕刻家和詩人的做法迥然不同,他不是通過筆觸來描述人物心靈的美,而是通過刻刀來顯現對象的外表美。
另外,溫和的自然環境為古希臘雕塑藝術提供了外在條件。希臘半島三面環海,溫和的地中海氣候使這裡的居民機敏、精巧。擁有漫長曲折的海岸線的島上到處是裸露的岩石,開采運輸都很方便。希臘人大多數以商人、海盜、冒險家為角色,他們在航海的過程中也帶回了東方民族的文明,尤其是古埃及藝術。
二、古希臘雕塑的特征
由于以上幾點因素的影響,古希臘雕塑呈現出一種有别于其它藝術的獨特美。它凝重、莊嚴,典雅、優美,那是一種具有名族氣質和時代精神的崇高之美,下面将結合幾例典型而聞名的雕塑作品來闡述古希臘雕塑的特征。
古風時期(約公元前6—5世紀)的雕像還很單調、失色,依然保留埃及雕塑的幾何風格,塑像粗拙呆闆,面部缺少表情,身體呈直立形式。如阿格斯的波利米德斯雙人立像,人物面無表情,簡單勾勒出的眼珠子好像盲人一般。兩人動作一緻,雙手握拳微曲,左腳都向前邁開了半步。整個雕像見不出有任何生機,活像一尊人俑。
古典時期(約公元前449—334年)是希臘雕塑的輝煌階段,這個時期的雕像具有“嚴肅風格”,雕像面部神情都具有高貴、莊嚴的特點。但古典主義也試圖塑造一個理想的人,使雕像充滿活力,達到盡善盡美的視覺美感。雅典雕刻家米隆的《擲鐵餅者》塑造的是一位運動員在競技場上擲鐵餅的那一刹。整個身子像一張拉滿的彎弓,蓄滿了力量。胳膊上青筋漲起的肌肉飽滿、結實;胸肌随着運動員收腹吸氣而聚起,兩肋的骨頭依稀可數;兩腿小肚承受着身體的重量而緊縮凸起;腳闆厚實有力,右腳緊抓地面,左腳立向地面,五趾向内彎曲。渾身發力的運動員面目甯靜、恬美,表情自然、和諧。米隆這一驚人的雕刻形式的創新得益于古老的藝術手法,即使擲鐵餅者的動作與真實情況不相一緻,那也無關緊要。
希臘化時期(公元前334—30年)産生了許多最完美人體型式的雕塑作品。在雕刻家手中,古老的人物型式已經開始活動起來,就像活人那樣或手持标杆,或随風移步。《米洛的維納斯》是幾個著名的古典維納斯雕像中最負盛名的一座,它看起來端莊典雅、清麗秀美。橢圓形的臉面恬靜祥和,希臘式鼻子,自然合上的嘴唇;頭、腰、髋及下肢構成了柔軟流動的“S”形,使神性與人性完美的呈現在這座石像中,盡顯古典主義的儀态美。
三、古希臘雕塑的藝術精神
古希臘雕像形式雖然簡單、靜穆,但能充分表達藝術家的思想和考慮,其作品也表現出一種獨特的民族氣質和時代精神。古希臘哲學家關于人體雕塑的美學思想是古希臘雕塑藝術精神的源泉。畢達哥拉斯及他的學生提出“美是和諧與比例”的觀點對當時及後來的藝術家産生了很大的影響,他們認為身體美是各部分之間的對稱和适當的比例。大雕刻家波利克列留斯在其著作《法規》中提到将人的頭部和身體的比例定為1:7,這樣才符合美的法則。
在克賽諾封的《回憶錄》卷三第十章中有一段蘇格拉底對古希臘雕塑的言論。蘇格拉底認為雕刻家不僅要摹仿活人身體的各部分俯仰屈伸、緊張松散這些姿勢,而且應該把人在各種活動中的情感也描繪出來,通過外在形式來表現人的内在心理活動。從這裡我們看出,古希臘雕刻家不隻是為了展示雕刻技藝的娴熟高超,更多的是通過雕像的靜穆偉大來抒露其藝術精神。
古希臘何以能夠那麼偉大,甚至在兩千多年後的今天仍然不減它的光輝與魅力(即使保存下來的雕塑大部分已經殘破不堪)?那些雕像“眼睛沒有眼珠,臉上沒有表情;人物多半很安靜,或者隻有一些細小的無關重要的動作;色調通常隻有一種,不是青銅的就是雲石的”[1]p47,盡管這樣簡單粗糙,但是,那些雕像卻散發出一種莊重、靜穆和典雅的氣息。蘇格拉底呼籲藝術家們應該準确地“觀察支配人體動态”的方式,從而表現出“心靈的活動”。這“心靈的活動”、“内心世界”正是其雕塑藝術所要傳達的藝術精神。
參考文獻:
[1][法]丹納.藝術哲學[M].傅雷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
[2][英]貢布裡希.藝術的故事[M].範景中譯、楊成凱校,南甯:廣西美術出版社,2008.
[3]楊異凡.試論美的形式與美的産生的關系——從古希臘雕塑說起[J].金陵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一期,2009(3).
[4]杜雯.淺談希臘雕塑甯靜、和諧、理想化特征的表現根源[J].大衆文藝:文藝評論版,2015(09).
作者簡介:夏雲龍,碩士,上海師範大學哲學與法政學院美學專業。
2018年46期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