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4月23日,是第27個“世界讀書日”。
1995年正式确定每年4月23日為“世界圖書和版權日”,設立這個節日的目的就是為了推動更多人去閱讀和寫作,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謝為人類文明做出過巨大貢獻的文字、文化、科學、思想大師們,保護知識産權。
(圖源:)
随着互聯網的發展,在抖音、小紅書統治了大部分中國人民精神生活的今天,讓人們沉浸于閱讀的圖書館逐漸成了“網紅”。
那些真正為了讀書而來到圖書館的人越來越少,在一座座壯美的網紅圖書館前“咔咔”響起的快門聲仿佛是在說:“讀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别人看到你來這裡拍下了照片。”
“清華大學永遠的校長”梅贻琦有句名言:“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而真正的“最美圖書館”,也不應該隻有一個漂亮的外表。
(圖源:)
01
歡迎大家不來看書的圖書館,更受歡迎?
博爾赫斯在《關于天賜的詩》中說:“我心裡一直都在設想,天堂就應當是圖書館的模樣吧。”這句話流傳甚廣,已經成了流行文化的廣告詞。
在博爾赫斯描述說:“圖書館是一個天體。它的正中心是任何六邊形,它的圓周是無限的。”正如在網絡上各種“最美圖書館”的圖片中看到的那樣,不少人理想中的圖書館神聖輝煌,是人類精神的聖潔殿堂。
(圖源:)
現代圖書館也想要模拟這種聖殿般的感覺圖書館,比如天津濱海圖書館,以“眼睛”為造型,以“書山”為立意,中庭大廳裡從地面一直延伸到天花闆的巨型白色書牆,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令圖書館一開業就成為曬朋友圈的社交貨币。
天津濱海圖書館(圖源:MVRDV官網)
然而,大家體驗過後的感受是,這個圖書館的形式感已經超越了原本圖書館應有的功能性,延伸到屋頂的書架必然對圖書的取閱造成了許多阻礙,圖書館聲明不允許穿高跟鞋的讀者上書山,圖書館的座位也僅僅有1500個,這會縮小圖書館服務的适用範圍,使這裡成了一個打卡拍照的景點。
天津濱海圖書館(圖源:MVRDV官網)
今天圖書館的空間格局于所需的功能随着時代的發展已經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信息時代的圖書館,還需要堆那麼多書嗎?
在1989年參加法國巴黎的國立圖書館競賽時,建築師雷姆·庫哈斯已經明确提出,圖書館無非是一個大信息庫,其中并不需要有什麼實體化、永久化的建構,包括傳統建築裡那些條條框框。他的理念被應用在了後來西雅圖公共圖書館的設計中,在那裡,書并不是主角,建築也說不上是什麼形狀,隻是塞滿了庫哈斯所提倡的城市功能:聚會、用餐、親子活動……
西雅圖公共圖書館(圖源:)
西雅圖公共圖書館從形式到内容對傳統圖書館進行了全面颠覆,盡管有很多争議,但建築師對圖書館建築未來的積極思考依然影響着後來衆多圖書館的設計。
西雅圖公共圖書館(圖源:)
芬蘭赫爾辛基頌歌圖書館,也是一座“歡迎大家不來讀書”的圖書館。建築的底層是穿透的,城市廣場一直延伸進室内。
芬蘭赫爾辛基頌歌圖書館(圖源:ALA )
通過異地貯存,增設智能設備,書庫大大壓縮了,圖書館的二層和底層成了全開放的免費“大客廳”:咖啡、餐廳、電影院、創客空間、影音制作空間,無論是流浪漢還是難民,都可以自由進出。孩子們來這裡打遊戲,大人們在這裡聊天、玩樂器、織毛衣、看電影……
芬蘭赫爾辛基頌歌圖書館(圖源:ALA )
位于頂層的“圖書天堂”,是整個頌歌圖書館中唯一能找到書的地方,然而存放在主館内的10萬冊書籍隻是整個赫爾辛基公立圖書館系統館藏的一小部分,人們可以通過網絡系統查閱自己想要的書,并選擇到離家最近的分館取還書籍。
“圖書天堂”覆蓋以白色的天花闆,猶如一朵起伏的雲,空間中的書架并不多,設計者表示:“圖書館必須儲存大量的書——這種陳舊的布爾喬亞式傳統觀念,拖了當代圖書館設計的後腿。有些人固守這種19、20世紀的概念,搞得圖書館越來越不受歡迎,也導緻了現在世界上好些地方的圖書館都維持不下去,不得不關門。在全芬蘭最貴的地盤上,造一座大樓,卻把大部分空間用來放實體書,也是不合理的。”
芬蘭赫爾辛基頌歌圖書館(圖源:ALA )
從儲存書籍資料的聖殿,到今天更注重于加深社區關系,彰顯城市國家文化,甚至是引領未來設計的重要代表,圖書館的設計在今天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轉變。
02
“最美圖書館”,非要有大手筆的投資和花裡胡哨的造型嗎?
即将在2022年底完工的北京副中心圖書館,在方案公布的時候便遭到了大衆的質疑。圖書館被稱為“森林書苑”,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造型,上百根立柱猶如樹幹,頂端長出一片片“銀杏葉”,組成錯落有緻的“樹冠屋頂”,把圖書館變成了“森林”,外牆是高達16米的玻璃幕牆,讓建築和周圍的綠化完全融為一體。
漂亮是真的漂亮,但高達11.8億元的造價讓人咋舌,如此高的造價又是難以維護的玻璃結構,公共設施有必要搞得這麼奢侈嗎?
北京副中心圖書館效果圖(圖源:)
今天,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對圖書館設計的節能、環保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好的圖書館并不一定多麼高大宏偉讓人驚豔,而是要将對環境的破壞降到最低。
台北市立圖書館北投分館,便是一座優秀的“綠色圖書館”。這座建築被譽為“全球最美的25家圖書館”之一。看起來不那麼起眼的建築,像是一本融入大自然的“森林之書”。
台北市立圖書館北投分館(圖源: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整棟建築主要由木頭建造而成,與公園的樹木融為一體,樹枝錯落地穿越了圖書館的走廊,建築就像有了生命力一般。圖書館主要結構的木梁和鋼骨可以回收,輕量化的結構也減少了土地的負荷,室内的仿石磚也是利用回收物壓制而成的。圖書館的屋頂可以說是一個資源回收中心,傾斜的設計可以回收雨水,屋頂鋪設了太陽能光伏闆可以發電,同時,屋頂也覆蓋了涵養水分的草皮,可以阻擋陽光的輻射。
台北市立圖書館北投分館(圖源: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融入環境的圖書館在形象上應該是謙卑的,如美國建築師斯坦·艾倫(Stan Allen)所言:“形式是重要的,但事物之間的形式比事物本身的形式更重要。”
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學院的圖書館,在設計時考慮到一旁建于1964年的著名粗野建築Aula,如果圖書館同樣高大奪目,視覺上難免呈現出壓迫感,因此,建築師将圖書館設計為地毯形态,圖書館最靠近大禮堂的一側被埋入地下,順着地面逐漸升起,屋頂種上草坪,使它變成一座人工小山,這片綠色不僅打破了枯燥的街景,也為師生們創造了戶外公共空間。
(圖源:代爾夫特理工大學官網)
還有隈研吾設計的挪威易蔔生圖書館,隈研吾用其讓建築和自然景觀合而為一的理念,将圖書館打造成一座匍匐于地表的曲弧形木造回廊,圍合出一個下沉廣場,室内、室外空間無縫銜接,讓圖書館的體量顯得更加輕盈,也完美地與周邊曆史建築融合。
易蔔生圖書館(圖源: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
03
圖書館應該建在最需要它的地方
19世紀,在諸如安德魯·卡内基這樣的富豪大規模贊助圖書館事業以前,英國和美國大多數公共圖書館都被安置于市政大廳及其他公共建築的某個角落。
今天的圖書館也應該回歸到最本質的需求,為真正需要它們的人而建造。
2022年普利茲克獎獲得者弗朗西斯·凱雷的家鄉是非洲布基納法索的甘多,那裡的人們連基本的生存需求都難以滿足,更别提教育和建築了。弗朗西斯·凱雷在學成之後回到家鄉,用黏土這種祖祖輩輩都在用的材料建造了甘多小學,後來又加建了圖書館,凱雷把一個個當地的陶罐切成兩半後插入了天花闆,陽光從這“蜂巢”一樣的洞口透進來,營造出浪漫的光影效果,再配上額外的遮陽和防雨措施,讓圖書館不僅敞亮,也不怕暴曬和暴雨。
甘多小學圖書館(圖源:普利茲克建築獎官網)
紀錄片《但是,還有書籍2》中介紹了四川甘孜的納朗瑪公益圖書館,這是由藏族僧人久美憑借一己之力建成的,他自學建築,買來石頭和木料,一磚一瓦地搭建起了這座藏式建築,改變了許多當地孩子的命運。
紀錄片《但是,還有書籍2》截圖
獲得英國斯特拉斯克萊德大學和劍橋大學雙碩士學位的章瑾,回到家鄉浙江台州三門縣,建了一座公益圖書館——“有為”圖書館。
圖書館是由一座舊倉庫改造而成的,雖然隻有30萬的創始資金,且外形樸素,沒有任何“網紅鄉村圖書館”的特質,卻為有學習成長需求的小鎮人提供了他們最需要的平台和理念。
(圖源:三門縣有為圖書館官網)
(圖源:三門縣有為圖書館官網)
這些建在真正需要它們的地方的圖書館,雖然沒有奪人眼球的造型和多麼精巧的設計,卻起到了一座圖書館應有的作用——讓聚攏在它們周圍的人,漸漸變得不一樣了。
結語
《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劇照(圖源:豆瓣)
如果說書籍的價值體現在于閱讀,那麼圖書館的價值體現應該來源于讀者。
一個理想的圖書館,不應該隻是資本堆砌的龐大建築,我們也越來越不在乎它能否成為一張帶來榮譽感的城市名片。
一個理想的圖書館,我們希望它真正實用、回歸閱讀的本質,解決讀書人的需求和問題,并讓越來越多的人愛上閱讀。畢竟圖書館,這才是圖書館存在的初衷。
一個理想的圖書館,應該是由所有讀書人的願景堆砌而成的,正如約翰·希爾·伯頓在他的著作《淘書人》中所說:“偉大的圖書館不是建造出來的,而是在漫長曆史中發展而來的。”
你心目中的“最美圖書館”是什麼模樣?歡迎點贊+在看,在評論區和我們分享。
參考資料:
《多媒體時代下圖書館室内環境的轉型研究》(作者:肖逸熙)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