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經方十首052、瀉心湯

[組成用法]
大黃12g、黃連6g、黃芩6g。水煎煮,頓服。
[方證]
1.煩躁不安,面部潮紅或為大黃體質。
2.心下痞,便秘。
3.舌質暗紅堅老,舌苔黃膩或幹燥(黃連舌)。
4.脈實有力,或數,或滑。
5.吐血,衄血或出血傾向。
[現代應用]
1.本方廣泛用于咯血、吐血、衄血、子宮出血、痔瘡出血、眼底出血、腸出血、血尿、牙龈出血、腦溢血等出血性疾病。其中以吐血、咯血、衄血多見本方證,如治療潰瘍病或炎症所緻的上消化道出血;支氣管擴張、肺結核、肺痛所緻的咯血等。
2. 以紅、腫、熱、痛為表現的感染性化膿性炎症多見本方證,尤其是頭面部的疖腫、結膜炎、扁桃腺膿腫等。
3.廣泛應用于高血壓、動脈硬化、腦卒中、腦梗死等心腦血管疾病伴有面紅、便秘、頭痛、胸悶不安等表現者。
4.精神疾患多屬“心氣不定”,多見本方證,如精神分裂症、失眠等。
5.其他如便秘、高脂血症、肝豆狀核變性、胸膜炎、菌痢、慢性胃腸炎、膀胱炎、尿道炎、子宮附件炎等也有見到本方證的機會。
[經驗參考]
血證是本方的治療重點。《本事方》載“三黃散”治衄血無時,即大黃一兩,黃連、黃芩各半兩,為細末。每服二錢,新汲水調下。《芳翁醫談》載治一逆經,出則吐衄,後眼、耳、十指頭皆出血。至于形體麻木,手足強直。先生投以瀉心湯,不出十日而血止。《建殊錄》載一積年吐血患者,大抵每旬必—動。丙午秋大吐,吐已,則氣息頓絕。迎衆醫救之,皆以為不可為也。于是家人環泣,謀葬事。先生适至,亦使視之。則似未定死者。因著綿鼻間,猶蠕蠕動。乃按其腹有微動,蓋氣未盡也。急做三黃瀉心湯飲之。須臾腹中雷鳴,下利數十行,即寤。出入二十日所全複故。而後十餘年未複發。胡希恕治療趙某,男,53歲。發現高血壓20多年,常頭疼失眠,近一月來常鼻衄,煩躁心慌,大便幹,血壓170~200/130~140毫米汞柱,苔黃,舌紅脈弦數。證屬裡熱上犯,治以清洩裡熱,與瀉心湯:大黃10g,黃連6g,黃芩6g,生地炭6g。結果:上藥服三劑,大便通暢,心煩已,睡眠好轉。因時有胸悶,改服大柴胡湯合桂枝茯苓丸加生石膏,服一月,鼻衄未作,血壓在150~160/100~110毫米汞柱波動(《經方傳真》)。劉渡舟治某醫院耳鼻喉科醫生侯某,突患鼻衄,勢極兇猛,自用油紗條封堵不住,反從口腔滲出。脈來數大,舌苔薄黃,證為陰氣不足,火熱有餘。為疏三黃瀉心湯,服2劑衄止病愈(《傷寒論臨證指要》,1993,67)。本方治療血證不宜作過多加減,為的是效專力宏,直搗病所,待邪退正安後,再随證調治。
口腔科的一些疾病也可見到本方證,并不以血證為見。如《經方臨證指南》載呂某,男,45歲。與妻子争吵之後,火氣上攻,牙痛腮腫,吟痛之聲聞于房外。視其牙龈紅腫,舌質紅而苔黃,脈弦大有力。向知大便已兩天末解。處方:大黃9g,黃連9g,黃芩9g。沸水泡服,一劑後大便日瀉4次,牙痛立釋。喬保鈞治療複發性口瘡,如屬虛寒者,則用附子理中湯加味;而辨證屬實熱者,則用本方,或合用導赤散。基本方為:大黃,黃連,麥冬,木通,生地,黃芩,甘草梢,肉桂(《古今名醫臨證金鑒·五官科卷》)。本方藥性苦寒,取效于一時,不官久服。
原文“心氣不足”,曆代醫家認識不一,《千金方》,寫作“心氣不定”,是心下悸動,心悸亢進的意思。因為邪熱沖激,心跳加速,血行加快,而出現心神不安。對此,湯本求真曾說:“夫心氣者,即精神之意;不定者,變動無常之義也。故心氣不定者,精神不安之謂。”此外敦煌遺書《輔行訣髒腑用藥法要》載“小瀉心湯,治胸腹支滿”b中跳動不安者方。黃連、黃芩、大黃各三兩。”由此可證《千金方》之說可信。“心氣不定”也為本方治療高壓血,精神病等出現煩躁上火提供了有力的理論依據。反之,對平素精神委靡,喜熱畏冷,貧血,虛弱,便秘,浮腫,面色蒼白,肌肉松柔,舌淡胖,苔白滑潤者,不适宜使用本方。
使用本方要注意腹證,其主要表現為心下痞,心煩悸。本條雖未明言心下痞,但結合大黃黃連瀉心湯、附子瀉心湯及《金匮要略》婦人雜病篇,第七條可知其必有心下痞證。《腹診奇覽》也說:“三黃瀉心湯,治心氣不定,心下痞者”,并謂:“心下痞,心中煩悸而不安者,為腹證之依據”。《古方便覽》本方條曰:一男子,年三十餘患熱病不愈三十日許,背惡寒殊甚,皮膚燥熱,飲食不進。餘診之,腹内濡,唯心下滿,按之痞,與此方,汗大出,諸症頓退,十五六日痊愈。本方與大黃黃連瀉心湯組成相近,功效有相通處,隻是本方力量稍強,一取二味,一取三味;一用麻沸,一用煮取;一分溫再服,一頓服之。其中異同之處當細心揣摩。
瀉心湯加附子,名附子瀉心湯。主治“心下痞,而複惡寒,汗出者”。本方為寒熱并用之方,主治虛寒之體夾有客熱的寒熱錯雜證。“心下痞”乃瀉心湯證,“惡寒汗出”是附子證。以方測證,還應伴有肢冷、脈沉細微弱,或脈洪數,重取無力,及小便清長等虛寒證。引臨床應用漢方處方解說》載附子瀉心湯之運用,當以大黃黃連瀉心湯證有惡寒為目标。亦可用于大黃黃連瀉心湯證而嗜眠甚,邊吃邊打瞌睡,手足微冷者。鄭欽安說:“凡證屬實熱而體屬陽虛之胃病或吐血鼻衄等病,都可适用”《傷寒恒論》)。臨床多運用于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急性腸炎、急慢性痢疾、吐血、鼻衄、慢性腎功能不全、神經性頭痛等病證而見本方證者。本方所主的寒熱錯雜證可表現為上熱下寒,如蕭琢如治甯鄉工生,年近二十,得外感數月,屢治不愈。取視前所服方,皆時俗清利搔不着癢之品。症見胸滿,上身熱而汗出,腰以下惡風,時夏曆六月,以被圍繞。脈弦,舌苔淡黃,此亡熱下寒證。與附子瀉心湯,清上溫下。黑附塊—錢(煮取汁)、生川軍一錢、小川連六分、片黃芩六分。三黃以麻沸湯漬之須爽,絞汁去滓,納附子汁,分溫再服。藥完二劑,疾如失矣(《全國名醫驗案類編》)。劉渡舟治韓某,男,28歲。患背熱如焚,上身多汗,齒衄,煩躁不安。但自小腹以下發涼,如浴水中,陰縮囊抽,大便溏薄,尿急尿頻,每周夢遺二到三次。視其舌質偏紅,舌苔根部白膩,切其脈滑而緩。此上熱下寒之證,治當清上溫下。然觀病人所服之方,率皆補腎固澀之品,故難取效,處與附子瀉心湯。黃連6g,黃芩6g,大黃3g(沸水浸泡十分鐘去渣),炮附子12g(文火煎四十分鐘),然後兌“三黃”藥湯,加溫後合服。服3劑,大便已成形,背熱減輕,汗出止,小腹轉暖,陰縮上抽消失。又續服3劑而病愈(《劉渡舟臨證驗案精選》,1996,6—7)。
本方來自瀉心湯,故一樣可治血證,如姜琴治療羅某,男,31歲,1991年4月24日下午4時初診。患者既往有慢性胃炎及十二指腸潰瘍病史,入院前1天因進食不當,突感胃脘嘈雜,脘痞不适、心悸、惡心、嘔吐,始為胃内容物,繼則嘔血,共嘔吐7次(為咖啡色液及鮮紅血)共約1000mI,大便下血,色紫黑如柏油樣,此刻患者眩暈欲仆,面色蒼白。拟診為上消化道出血急診人院。檢驗,HMOg/L,大便隐血(++十),測Bp7/4kPa,立即給止血芳酸、腦垂體後葉素、安絡血、升壓藥等治療,并輸血400 ml,于晚11時血壓穩定于12/7kPa。翌日,自感胸脘痞悶,幹嘔不止,又嘔吐3次約200ml,為咖啡色液體,并排柏油樣稀便2次,證見消瘦神疲,胸悶,面色浮紅,汗出,形寒肢冷,口于口苫,口唇幹裂,舌質紅绛,苔黃膩而糙,脈細數,證屬陽明積熱,虛火上炎,絡血外溢,又嘔血後,虛陽外越,氣虛不攝,形成上熱自熱,下寒自寒現象。現嘔血仍未止,急以瀉心湯釜底抽薪,清洩陽明積熱,下降無形之氣,配附子以溫陽固脫。附子、大黃、黃芩各10g,黃連6g。連服3劑,藥後嘔血即止,精神好轉,胸悶消失,大便一次轉黃,食欲增進。藥合病機,拟上方去大黃,加黨參、炒白芍、麥冬、白蔻各10g,山藥30g,以益氣養陰,溫中健脾。連服12劑,元氣漸振,食欲正常,大便隐血試驗轉陰,Hb升至110g/L,Bpl3/9kPa,諸症消失,共住院20天,痊愈出院(陝西中醫,1992;9:411)。
也有用于卒中和食厥的記載,如《芳翁醫淡》雲:中風卒倒者,最難治,與附子瀉心湯,間得效,然亦多死。龍野一雄對本方治療卒中有詳細論述:附子瀉心湯适合卒中表寒裡熱之證。心煩、谵語、言語不明晰(隻發聲不能構成浯言)。有時亦發生間歇性搖頭或手動。恰如瀉心湯證,而顔面不潮紅,血色普通或貧血,尹足冷。脈或為沉,或為普通而不定。心下部多較緊張(《中醫論證處方入門》)。《類聚方廣義》雲:老人停食,憋悶暈倒,不省人事,心下滿,四肢厥冷,面無血色,額上冷汗,脈伏如絕,其狀仿佛中風者,謂之食郁食厥,宜附子瀉心湯。
另外,《日本漢方醫學精華》還載附子瀉心湯對于口腔炎、鵝口瘡陰陽虛實的中間型,略有慢性病變現象者,效果較好。編者也曾以本方治療—人,患胃脘隐痛不适多年,其舌淡胖苔薄白,每每以香砂養胃丸加減調治取效。忽一日前來訴舊症複發,本欲投以前方,但診其舌脈卻發現舌象大變,舌邊尖紅,苔黃,口稍千苦,此為典型素體陽虛,夾濕邪化熱,按本方方意組方投之取效。本方的煎煮法較為特殊,臨床應注意。
[原文點睛]
1.心氣不足,吐血衄血,瀉心湯主之。(《金匮要略》第十六篇第十七條)
2.婦人吐涎沫,醫反下之,心下印痞,當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龍湯主之。涎沫止乃治痞,瀉I廿湯主之。(《金匮要略》第二十二篇第七條)
大黃二兩、黃連、黃苓各一兩。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
[注論精選]
陳修園:餘治吐血,諸藥不止者,用金匮瀉心湯百試百效,其效在生大黃之多,以行瘀也。
《類方準繩》:瀉心湯治心受積熱,谵言發狂,越牆上尾即本方(第五冊·癫)。
《和劑局方》:二黃原治丈夫婦人三焦積熱;上焦有熱,攻沖眼目赤腫,頭頂腫痛,口舌生瘡;中焦有熱,心膈煩躁,不美飲食;下焦有熱,小便赤澀,大便秘結,五髒俱熱,即生疽瘡痍,及治五般痔疾,糞門腫痛,或下鮮血。小兒積熱,亦宜服之。(卷六治積熱)
《經方方淪荟要》:本方為清熱瀉火之劑。由于陽盛迫血妄行而緻吐血,故宜大黃之苦寒,瀉熱而止血,黃芩、黃連之苦寒、瀉心之郁熱,直折其火,火降則血亦止。本文所謂心氣不足,乃指心藏神,主血脈,心火亢盛,擾神迫血,故見吐血、衄血,而心煩不安。此為陽邪獨亢,火盛為病。柏葉湯與瀉心湯,是用于血證的兩首名方,其一溫一寒,乃治血證之兩大法則。
胡希恕:本方治吐血衄血如神。心氣不定即心悸煩、精神不安之謂,以是則失眠驚狂、癫痫,以及出現其他神經症等,亦有用本方的機會。高血壓現本方證明顯者,亦多有之,須注意(《經方傳真》)。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