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第七講:增強五根的方法、第八講:定力比較 四大

恰宓尊者澳大利亞堪培拉毗婆舍那禅開示

第七講:增強五根的方法

今天是公元一九九二年一月四日在澳洲堪培拉,是我們第八天的禅修。

今天跟大家繼續講解五根這五項心理功能。五根也就是信心、精進、正念、定力和慧觀。慧觀,或者說是内觀的智慧,或者内在的覺悟。這五根必須培養,讓它強而銳利,修行才能夠成就。

《清淨道論》的注解上講到有九種方法能夠使五根增強、銳利,今天隻講幾種。

第一種方法:修行者他要相信一切法是變化無常的,他如果相信諸法無常這項事實,他就能夠生起要精進修行的欲望,這樣子能令他的五根增強銳利。當他相信一切事物是無常的,他的信心堅定,他能夠放下世間的執著,然後他能夠生起勇猛的精進,然後他的正念能夠持續增強,定力越來越深,然後慧觀的力量就銳利。然後他銳利的慧觀就能夠透視到一切法身心現象的真相,能夠見到一切身心的現象都是迅速生起,迅速消滅——生滅非常迅速,證實是無常的。

第二種方法是他必須很認真的修行。如果你修行的态度不夠認真,你就不能付出足夠的努力精進,也就不能達到滅除痛苦的目的。修行内觀,能夠讓修行者解脫一切的痛苦,過着快樂安甯的生活。所以你必須很認真的來修行内觀,很認真的修行,也就能夠讓五根增強、銳利。

第三個方法是你的修行必須穩定而且持續。穩定持續的修行,定力才能越來越深。如果你想讓你的修行穩定而持續,你就必須要努力的觀察每一瞬間所發生的身心現象,不能遺漏掉。每一瞬間、每一瞬間,你都必須要很小心的觀察。如果能這樣子,你的定力就會越來越深,然後覺悟的智慧會越來越銳利,能夠洞澈了見身心的真相。這樣子穩定持續的修行,能夠讓五根增強、銳利。

在這五根當中有兩對是必須保持平衡,那就是信心和智慧必須平衡,精進和定力必須平衡,如此你能夠很容易就澈悟到身心的真相。在注解上講到,如果一個修行者他的信心強,智慧弱,這個人他會變得輕信,迷信。一些不應該相信的事情他很容易就會相信,這時候他很可能會被誤導到錯誤的路上,所以他必須增加他智慧方面,他必須常常聽聞佛陀的正法,研究佛陀的教導,親近正知正見的法師。他有充分的佛法的認知之後,他就不會再輕易相信一些不可信的事情。然後,如果一個修行者他的智慧強,信心弱,他是一個有豐富佛法知識的人,但是他沒有信心。這時候他變成一個頑固的人,他隻相信他自己的經驗、他自己的推理和成見,這樣子他也是不可能修行有成就。他必須要親近正知正見、解行相應的法師,來增強他對正法的信心。

再講到如果修行者他的定力強,精進弱。當他來觀察任何修行目标的時候,因為他定力深,他的心很容易能夠專注觀察。因為他已經有相當豐富的修行經驗,他的定力越來越專注在修行的目标,而且不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就能夠一直專注下去。在這個時候如果他沒有多加努力,沒有加以用心讓所觀的境界能夠越觀越微細的話,他的精進力會越來越弱。精進力弱下去的時候,他的心就會漸漸變得昏暗、沉重,然後最後他就被昏沉所超越。所以注解上講,定力強而精進力弱的修行者,容易轉變為昏沉。在我們這裡恐怕沒有人他是定力強而精進力弱的,一方面因為大家都是初學,都是初修,定力都還不夠深。其實一個内觀的修行者,他為了要達到一層接一層高層次的觀慧,他是需要某種深度的定力,但是所需要的定力不必太深。所以大家要小心,不要令你的定力太深。因為如果你的定力太深而精進力不夠,這時候沒有精進力的推動,定力不能持續。等到定力越來越弱下去的時候,你就轉變成昏沉。要解決這個問題,方法很容易:如果你感覺你的定力夠深了,你就多加一點努力來觀照,這樣子你的精進力跟上去,有精進力的推動,定力就能夠保持持續。

反過來說,如果精進力太強,定力弱,你就會變得心神不定、散亂,會覺得浮躁不安。前天有位修行者聽到我講解說觀察妄想的時候必須很有正念,很有精神,而且速度要稍微快,他修行的時候就照着來做。因為他的妄想很多,所以他觀察妄想的時候觀得非常的快,速度很快。當他觀察妄想速度很快的時候,就表示他必須付出很多的精進,他的精進力太強,遠超過定力,結果他人變得很浮躁不安,變得很累。因為他這樣日夜不斷很精進的在觀,身體發熱,頭部感到有壓力感到緊。因為他急着要讓心專注,要讓定力加深,所以他不斷努力觀,越觀越快,但是他忽視了我講解時所提到的一點:他忽視了我說觀的時候必須稍微快,而不是要太快。今天他好了,因為他了解到自己錯誤的地方。精進力太強的人,他必須要減低他的精進程度,令他的心保持穩定。他要做的隻是保持正念,觀察所發生的一些身心現象,不要太急、不要太貪快。這樣子他的精進力變得穩定,他會感覺到舒适快樂,心越來越平靜,定力自然就能越來越深。

但是在這五根當中有一根不怕太強,這一根就是正念。正念是越強越好,不怕會太強,不必跟任何一項保持平衡。所以你來修内觀的時候,如果你能夠日夜保持正念觀察一切身心現象,你能夠正念不間斷,正念越來越強越來越有力。這時候你不能說“我的正念太強”,因為正念越強的時候,内觀力越銳利,你就透視身心真相就會越來越深,達到越來越高的觀智。所以我常常鼓勵大家要日夜保持正念,讓它持續不斷,能夠整天正念不間斷這樣子最好。

有一個修行者問到:“如果修行人他精進修行内觀兩個月,他能不能達到整天正念都不間斷呢?”我回答他說,“如果他能夠很忠實很認真的按照老師給他的指導來精進修行,他必然能夠達到整天正念都不間斷這樣子的經驗。”如果你不相信我的話,就請到緬甸我的修行中心來精進修行,你可以達到整天正念不斷。這是經由你自己親身的體驗來回答你。但是現在你不能修行兩個月,因為我們這一期禅修隻有一個月的時間,而且我也不能待在這裡待到兩個月這麼久。

保持穩定而且持續的正念,對于你修行的進步具有絕對的重要性,所以你必須努力,盡你一切最大的努力來觀察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動作,而且要越來越仔細。有一年,我在英國所辦的一次禅修,那是一期為期兩個月的禅修,大約有十八位修行者參加。其中有一位美國籍的比丘,年紀大概三十歲,他沒有足夠的時間能夠參加全期兩個月,他隻有一個月的時間。但是從他參加的第一天開始,他就非常仔細非常小心觀察日常生活中的一舉一動,不管是站起來也好坐下也好,伸手屈手,每一舉一動他都非常慢非常仔細的在正念觀照。因為他不遺漏掉任何一個動作,所以在那一個月之内,他達到了第十一觀智,就是所謂行舍觀智。他的心變得非常的穩定,不受到一切外境的幹擾:一切快樂的事情、苦惱的事情,都不能打動他的心,他的心一直保持中道。在他離開那個修行中心之前,他來向我頂禮告辭。他就說到:“如果沒有觀察日常生活,就談不上修行”。我一直記得他這句話,你們也應該記住這句話:“如果沒有觀察日常生活,就談不上修行”。他是從他自己親身經驗中講出這句話,因為他盡可能努力的觀照日常生活中一舉一動,而且越來越仔細。他能夠在一個月内達到第十一觀智,這是一般修行者很難達到的境界。他之所以能夠達到,是因為他努力觀照日常生活。如果你想像這一位美國籍修行者能夠得到這樣的成就,你就必須盡可能在日常生活中一直保持正念觀照每一個動作,而且要越來越仔細。

這邊講到的這五根,這是每一為修行者必須要培養讓它增強、銳利,而且要保持平衡。能夠培養增強這五根,你就能夠超越五蓋的障礙,心能夠從五蓋當中清淨出來。這五蓋也就是貪欲蓋、瞋恚蓋、昏沉蓋、掉悔蓋和疑蓋。

今天有一位修行者來告訴我他的疑問,因為他昨天聽了佛法講座,他了解到五蓋的這種障礙,他說他有第五項疑蓋,但是他并不是懷疑三寶或者是懷疑修行的方法。而是他懷疑自己的能力,對自己有沒有能力能夠修證佛法産生懷疑。我怎麼樣回答他呢?我回答他說:“因為他沒有付出足夠的精進,努力修行,所以他會懷疑自己的能力。如果他勇猛精進努力修行,他就不會再懷疑自己的能力,他絕對能夠達到相當高的觀智。”其實不隻是他,在座的每一位都一樣,隻要大家能夠付出足夠的精進努力,仔細觀照日常生活的一舉一動,大家都能夠達到相當高的,相當深的觀智。

當一個修行者他的五根增強、銳利,心能夠從五蓋障礙中清淨出來,他就具備銳利的覺觀力量,能夠透視到身心。這時候他開始了知身心的特殊性質,能夠分辨名色的差别,或者說物質現象和心理現象的差别,就達到第一觀智。譬如說你在走路修行的時候,在這個經行當中,你很專心觀走路的時候腳步的移動,從腳一舉起來就開始仔細觀察,但是這時候你的眼睛不應該東張西望,不應該看其他地方。因為雖然你在經行,在走路的時候很努力在專注,但是如果你的眼睛還是常常向其他地方看的話,你不能夠達到深的定力,不能夠觀見到移動裡面的真相。因為你的定力常常分散掉,定力常常分散掉就不能加深,所以你的内觀力不能銳利。所以在走路的時候最重要的是要收攝眼神,隻垂視在眼前兩公尺的地方,不要左顧右盼。這樣子努力來觀照的時候,定力才能持續的加深。等到定力深到某一個程度,然後他就開始感覺到腳步變輕,他整個人變得非常的平靜,乃至覺得有快樂的感覺。當然這時候他不應該執著在這種平靜快樂的感覺裡面,不然的話它也是一種障礙,會阻礙他的進步。然後他了知有腳舉起的動作,還有觀察舉起的心;然後有跨出的動作,看觀察跨出動作的心;有落下的動作,看觀察落下動作的心。也就是他能夠分辨腳的移動是物質現象或者說身體的現象,觀察移動的心這是心理現象,他明顯的看出物質現象和心理現象的差别,或者說身心這兩種現象的差别。這時候他可能還感覺到腳的形狀和身體的形狀,還有這些形狀的感覺存在。但是當他的定力越來越深、内觀越來越強,他完全沒有見到腳的形狀,乃至于完全不見到自己身體的形象,這就表示他漸漸能夠去除自我的執著。

今天時間到了,最後祝福大家能夠付出勇猛的精進,都能夠達到大家的目标,證到離苦的涅槃境界。

----------------------------------

第八講:定力比較 四大

昨天講到心清淨,跟各位解釋了五根。心清淨是奢摩他修行者和毘婆舍那修行者所共同必經的道路。舍摩他或者說修禅定,毘婆舍那或者說修内觀,這兩種修行方法都必須具備戒清淨,都必須持戒清淨作基礎,然後進而達到相當的定力,心從煩惱和五蓋中清淨出來,就是心清淨。所以這兩種清淨,是這兩種修行法的人都必須具備的。

奢摩他的修行者他的目的是要得到深的禅定。當修行者他的心專注在目标,非常的穩固,定力漸深,到某一個階段他的心完全吸收在目标上,完全不動搖,他就得到不動的禅定,就是初禅以上的禅定。但是在他得到不動禅定之前,他先達到近邊定,就是很接近不動禅定的一種定力。他在達到近邊定或者不動禅定的時候,他的心是相當清淨。在這兩種定的情況下,他的心從煩惱和五蓋當中清淨出來,這就是達到心清淨的境界。然後借着近邊定或者不動禅定作基礎,他繼續修更深的禅定,乃至于他能夠修得神通,就是超自然的能力。神通,譬如說他能夠在空中飛行,在水面上行走,能夠穿透牆,穿過山壁,或者一個人變成很多人等種種。然而他沒辦法滅除任何煩惱,因為他的目的隻得到深的禅定還有神通。

佛陀的教法當中有七種清淨,奢摩他修行者他隻得到前兩種,就是戒清淨和心清淨。至于毘婆舍那修行者,他能夠達到七種清淨,最後達到完全的清淨。

毘婆舍那内觀分作兩類:第一種是先修行奢摩他,然後在禅定的基礎上進一步修行毘婆舍那,這樣的修行法。第二種是純粹直接修毘婆舍那,不必先修奢摩他。這兩種當中的第一種:先修奢摩他再修毘婆舍那這種方法,它所适合的人是具有充分的時間,能夠運用在修行上這樣的的人。比如說他有七個月的時間可以來修行,或者一年、兩年、十年、二十年。因為他能夠修行的時間很充分,所以他先修行奢摩他,得到禅定之後,再轉過來修行毘婆舍那。

根據佛經,禅定可以分成八個層次,也就是八種定,就是所謂的“四禅八定”這八種定。這八種定,也就是四禅,前面的四禅是四種色界定,然後後面四種是四種無色界定。四種色界定的意思,它是必須要借着色身——這個身體,還有心理現象來得到禅定。因為它還必須依靠色身,所以叫色界定。然後四種無色界定,它是單靠着心理現象來入到禅定,沒有任何身體現象,沒有色身的現象,所以叫作無色界定。但是我們并不需要去了解這八種定的分類,因為當我們的心很能夠專注在目标的時候,我們就能夠開始來修内觀。

我們講說第一種毘婆舍那修行者,他先修行奢摩他禅定,将他的心專注在單一項目标,如果他的心跑出去,胡思亂想,他必須把心拉回來,繼續專注在單項目标之上。當他的定力越來越深,達到了近邊定,再過兩三個瞬間達到了不動禅定,然後他就以近邊定或者不動禅定作基礎,轉過來修内觀,觀察一切當下發生的身心現象。這種毘婆舍那修行者,叫作先修奢摩他,以禅定的基礎再轉過來修毘婆舍那的情況。他先能夠盡他最大的努力修行奢摩他禅定,要達到近邊定或者不動的禅定,可能要花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或者說一年、兩年、三年,或者更久都不一定。也許過了三年的時間,他達到了近邊定或者不動禅定,然後他必須轉過頭來觀照任何當下發生的身心現象,修行内觀。各位如果有足夠的時間,最好能夠先修禅定。比如說至少你有六個月的時間能夠用在修行上,那麼各位可以先用三個月的時間修奢摩他禅定,然後後面三個月的時間來修毘婆舍那内觀。當修行者他達到近邊定或不動定的時候,他的心相當清淨,他一來修行内觀,觀察身心現象,他很容易能夠透視到身心的真相,因為他的定力相當深。這是先修奢摩他的好處。

然後講到第二種,也就是純粹修毘婆舍那内觀,他一下手就直接修毘婆舍那,也正是現在各位在修的方法。因為各位并沒有先修舍摩他禅定,直接一開始就來修内觀,觀察身心的現象,所以是純粹的毘婆舍那修行法。為什麼各位必須來修這種純粹的内觀法呢?因為大家沒有足夠的時間能用在修行上。大家有多少時間呢?有的人隻有三天、五天,有的人隻有一星期、兩星期乃至五個星期。所以,大家隻能夠靠這種純粹内觀法,才能夠在修行期間得到相當的成就。

當一個修行者他的心,能夠專注不分散的觀察在修行目标上大約一兩個小時,這時候你可以說這位修行者已經達到近邊定。但是純粹直接修毘婆舍那的人,他不是靠這種近邊定,他所靠的定力是什麼呢?就是瞬間的定力:當修行者專注觀察腹部起伏上下的瞬間,他專注觀察目标,就具有這種瞬間的定力。但是腹部的上升下降并不能持續很久,上升下降它的時間大概是持續多久呢?因為根據醫學,我們人一分鐘呼吸的次數大概是十四到十六次。所以說算起來腹部上升的時間大約是兩秒鐘,下降的時間也是大約兩秒鐘。有少數的人他的呼吸特别短,也許他隻有半秒鐘,所以這樣的人他比較難觀察到腹部的起伏上下,比較容易累,比較辛苦。但是也有些人他的呼吸特别長,他腹部的上升或者下降也許可以持續到三秒鐘、四秒鐘,他能夠觀察“上、上、上”五六次之多。不過大多數普通的人,腹部上升的時間大約是兩秒鐘,下降的時間大約是兩秒鐘。當他們來觀察腹部的起伏上下:“上下、上下”。這樣子一直觀的時候,一分鐘内大約能夠觀三十次,但是各位不要去算它,因為這樣會讓定力分散掉。

所以當你觀察腹部上升的時候,你的瞬間定力大概持續了兩秒鐘,接着就改換觀腹部下降,又持續了兩秒鐘。然而雖然是瞬間的定力,如果你能夠一個接一個繼續觀察每一個生起的目标,不間斷,這樣子你的定力就會越來越加深。比如說你能夠專注的觀腹部起伏持續五分鐘或者十分鐘,這時候你的心變得非常的平靜、安甯。乃至你這種平靜安甯的情況能夠持續到三十分鐘、四十分鐘,這就表示你的心相當的專注,很少往外跑。也許在這三十分鐘之内,心跑出去三到四次而已。而且當你的心往外跑的時候,你能夠馬上覺察到,你馬上觀察這個往外跑的心,心就立刻回到腹部的起伏。心能夠持續專注觀察目标三十分鐘,你的心就是達到心清淨三十分鐘。這時候,與專注的心和定心一齊生起來的内觀,就非常的銳利,能夠洞察、透視到身心的真相,于是你能夠達到某一階段的内觀智慧。

所以我們說奢摩他修行者他是借着近邊定或者不動定來達到心清淨,而純粹内觀的修行者他是借着瞬間的定力,來達到心清淨。近邊定和不動定,都有能力能夠超越煩惱、五蓋。而注解上講到,瞬間定力能夠達到和近邊定相同的深度,也就是說瞬間的定力具有能夠同樣超越煩惱和五蓋的能力。有一些巴利文的學者堅持說,因為奢摩他修行者才能達到近邊定和不動定,所以隻有奢摩他修行者才算達到心清淨。因為這些學者不了解瞬間定力能夠達到和近邊定一樣的深度,因此他們堅持說純粹的毘婆舍那修行者不能夠達到心清淨,因為純粹毘婆舍那修行者不能達到近邊定和不動定。你覺得怎麼樣呢?他們講得正确嗎?

哦,你希望他們講的是錯的。不是這樣子,你應該是親身體驗到他們是錯誤的。因為你是内觀的修行者,你已經多少能夠體會到心清淨的滋味。也許再過兩三個星期,你的定力更深的時候,你更能夠達到更深程度的心清淨。在《阿毘達摩論》第一部份的注解裡面,很詳細的解釋瞬間定力。而且在《清淨道論》當中也講到,專注觀察“四大”的修行者,他們能夠借着瞬間定力而達到心清淨。

這“四大”是修行者所熟知的,“四大”是什麼呢?就是構成身體的四項物質組成。第一是地大,第二是水大,第三是火大,第四是風大。雖然把它翻譯作地水火風,但是它們不是真正的地或者水或者火或者風,因為它們的特殊性質很接近這些字,所以如此把它翻譯。

地大是構成身體固體的部分,水大是液體的部分,火大是溫度,風大是具有動性的一切現象。地大的特殊性質是堅硬和柔軟,不久大家也能感覺到身體的堅硬性質或者柔軟性質。當你在走路修行,在行禅當中,你能夠很專注的觀察腳步的移動,開始你能夠感覺到很輕,走路的時候很輕,漸漸的你發現你不必用力腳它自動在走。然後你也不必用心去觀照,心自然而然跟着腳步一直觀察下去,這時候你感覺非常平靜非常快樂,你心裡面非常滿意,甚至你不想停止,一個小時、兩個小時一直走下來一點也不感覺到累。因為你心非常專注、定力夠深的時候,你感覺到輕,感覺到你不必用力,腳自動在走路。好像是一個機器人在那邊走,你看見的是,好象是一個機器人在走。

這代表什麼呢?“好象是一個機器人在走”代表說你不再把走路的這種動作認為是一個“人”,或者說認為是“我”、“我在走路”。然後漸漸的你會感覺到好像走在一堆棉花上,因為這時候你的腳變柔軟,地闆也變得柔軟。當你走路的感覺很柔軟,你不再覺得說是走在任何固體的物質上面。然後你漸漸感覺說好像走在空中一樣,腳好像沒接觸到地闆。有時候你感覺好像你離開地面兩尺的高度在走路一樣。當你感受到腳步柔軟,那就是感受到地大的特性。這時候你發覺隻有腳步柔軟的感覺,還有觀察柔軟的心,這兩樣存在。你不再感覺到自己腳的形狀,或者自己身體的形狀,這就表示說透視地大柔軟性的内觀已經破壞掉“人、我、衆生”的錯誤見解,也就是破壞掉“我見”。

然後漸漸的,當你在觀察腳步“舉起、提起、跨出、落下、接觸、壓下”,“舉起、提起、跨出、落下、接觸、壓下”,不斷觀察的時候,有時候你感覺到你的動作有反彈性:當你舉起腳的時候,腳突然彈起來,這時候你很驚訝,因為你沒有預料到腳它會自己彈上來。當你跨出腳的時候,腳它突然向前跨出去,你自己無法控制,你會很驚訝是誰把我的腳往前推。當腳落下去的時候,腳是一下子向下掉,你本來是想把腳慢慢慢慢落下,但是它一下子就掉下去,這就代表你了知風大它吸力的作用。有時候當你的腳落下去之後,立刻又反彈上來,這是風大将腳彈上來,因為在你的腳和地闆之間有風大的存在。當你把腳向下壓的時候,風大就把你的腳反彈回來。有時候腳并沒有真的反彈,但是你感覺到有反彈的感覺在你的腳和地闆之間,這就表示你内在的智慧透視到風大的特性,然後能夠破壞“人、我、衆生”的執著。有“人、我、衆生”的執著,這是一切煩惱的根本種子,如果你把這個種子去掉,把“人、我、衆生”的執著去掉,你就能夠滅除一切的煩惱。最後願大家都能夠去除“人、我、衆生”的執著,達到滅苦的目标。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