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 > 正文

軍閥的背影(13):清末新軍三十六鎮

接上篇《軍閥的背影(12):中國最早的陸軍部》

1907年(光緒33年8月16日),清廷決定在全國各省普建新軍,計劃共建新軍三十六鎮。

擴建的新軍三十六鎮,全部仿北洋六鎮之制,是六鎮的再擴大。在“新建陸軍”一擴為北洋六鎮,再擴為新軍三十六鎮中,袁世凱的實力,也再次得以擴大——盡管由于武昌起義爆發,全國隻編成了十四個鎮、十八個混成協、四個标及一支禁衛軍,袁世凱仍是此間最大的獲益者。

截止1911年武昌起義前,已編練成軍的新軍分布如下(主官姓名之後為部隊駐紮地):

陸軍第一鎮 統制:何宗蓮,京北仰山窪;

陸軍第二鎮 統制:馬龍标,直隸遷安;

陸軍第三鎮 統制:曹锟,吉林長春;

陸軍第四鎮 統制:吳鳳嶺,直隸馬廠、小站;

陸軍第五鎮 統制:張永成,山東濟南、濰縣;

陸軍第六鎮 統制:吳祿貞,直隸保定;

陸軍第八鎮 統制:張彪,湖北武昌;

徐紹桢

陸軍第九鎮 統制:徐紹桢,江蘇江甯;

陸軍第十鎮 統制:孫道仁,福建福州;

陸軍第十七鎮 統制:朱慶瀾,四川成都;

陸軍第十九鎮 統制:鐘麟同,雲南昆明;

張紹曾

陸軍第二十鎮 統制:張紹曾,奉天;

暫編二十三鎮 統制:孟恩遠,吉林永吉;

藍天蔚

陸軍第二混成協 協統:藍天蔚,奉天沈陽;

陸軍十三混成協 協統:魏宗瀚,江蘇清江浦;

陸軍二十一混成協 協統:黎元洪,湖北武昌;

陸軍二十五混成協 協統:蕭良臣,湖南長沙;

陸軍三十五混成協 協統:王佩蘭,新疆迪化;

直隸混成協 協統:張懷芝,直隸廊坊;

陝西混成協 協統:劉鴻恩,陝西長安;

甘肅混成協 協統:張行志(實僅一個标,餘均舊軍);

楊缵緒

伊犁混成協 協統:楊缵緒,新疆伊犁;

黑龍江混成協 協統:壽慶,黑龍江蔔奎;

暫編二十一混成協 協統:蕭星垣,浙江杭州;

暫編二十三混成協 協統:艾忠琦,江蘇蘇州;

暫編二十七混成協 協統:吳介璋,江西南昌;

暫編二十九混成協 協統:應龍翔,河南開封;

暫編三十一混成協 協統:餘大鴻,安徽安慶;

暫編四十三混成協 協統:譚振德,山西太原;

暫編四十七混成協 協統:李森,山東高密;

蔣尊簋

暫編四十九混成協 協統:蔣尊簋,廣東廣州。

以上系編制成軍而有一定實力者,其徒有其名和兵力不足者,未予列入。總計新軍共131800餘人(約數),而北洋六鎮的兵力就有74500餘人,故北洋六鎮,一直是清末新軍的主力。

下篇請看:袁世凱,“手很長”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