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 > 正文

智商不等于智力——看似簡單,實際異常複雜的智力

盡管我們很可能已對“智力”非常熟悉,但實際上它比我們想象的要複雜。

  智商不等于智力

  說到智力,就不得不提到智商。現代智力測驗的創始人是法國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比奈和西奧多·西蒙。1904年,法國剛開始推行兒童必須上學的政策,當時的老師們馬上面臨着一個巨大的問題,那就是學生之間的學習速度存在着極大的個體差異,有的兒童學習速度非常快,而有的卻寸步難行,這給教學活動帶來了很大的不便。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比奈和西蒙決定編制一種客觀的測驗,來提前甄别出那些在課堂上可能會有困難的兒童。于是,最早的智力測驗就誕生了。

  我們可以看到,最早的智力測驗更像是一場針對兒童的腦力營養體檢,鑒别出“營養”不良的兒童,然後給予這些兒童特别的關注和額外的幫助。盡管現代智力測驗由比奈和西蒙創造,但是當時他們并沒有發明出“智商”這一概念,而是由後來的學者發明的。

  “智商”最初由德國心理學家威廉·斯特恩于1911年前後提出來,英文簡稱是“IQ”,而中文全稱為“智力商數”。IQ的公式是:IQ=心理年齡/實際年齡×100。心理年齡指的是某一種特定表現水平所對應的年齡,可以說當時所有的測驗測的都是心理年齡。如果一位兒童進行智力測試,測得心理年齡為10歲,也就是說她的測驗表現相當于現實普通10歲兒童的,但她實際年齡卻隻有5歲,那麼按照IQ公式,她的智商為200。

  同樣的,IQ最初也隻是為了兒童而設計的,并不能用于成人。例如,一位50歲的人在測驗中的表現同25歲的人一樣好,那麼他的IQ則隻有50,這明顯不合理。所以,随後的智商使用的是“離差智商”,隻跟同齡人相比(如今得多考慮生活條件),并配合順序量表,同時,智力測驗測的不再是心理年齡,而是一個人的實際表現。換句話說,如果一個人在智力測驗中的表現,比同齡人越好,那麼他的智商(現如今,智商指的是智力得分)就會越高,如果表現優于99.8%的同齡人,那麼無論他的年齡為多少,智商都至少高達140。

  看到這,有的人或許已經意識到,智商隻是一個測驗分數,并不能等同于智力。另外,無論是過去的還是現在的智力測驗,都不能完美地反映智力的實際情況。下面有一個真實例子。

  1924年,美國的一些學者對剛剛移民過來的少數族裔,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智力測驗,發現那些人的得分普遍低于本國白人。于是,那些學者就認為少數族裔是“愚鈍”的。然而,一段時間過後,另外的學者重新審視了當時的那場測驗,發現了問題:智力測驗所使用的語言是英語。對絕大多數來自其他國家的人而言,英語為他們的第二語言,其中有的甚至還不怎麼會英語,再加上當時的戰亂生活環境,所以他們當時連閱讀題目都非常困難,更别說解開問題并得高分了。随後,這些學者重新進行了智力測驗,這次他們在排除了那些語言和生活條件等額外變量之後,發現剛移民的少數族裔的智力“提高”了,而本國白人的“種族優勢”消失了。

  影響智力的并不隻有遺傳

  現在,請讓我們從智商回到智力上來。科學家們已經一緻同意,智力是“從經驗中學習、解決問題和運用知識适應新情境的能力”。另外,科學家還認為遺傳、生活環境和後天訓練共同影響着智力。

  你或許會好奇,在這三者當中,遺傳作用的占比是多少?這無法比較,正如一個物體既有重量,又有長度,但我們無法将它的重量和長度進行對比。有的人或許曾見到過“智力的遺傳率”這一說法,那麼它是什麼意思?“遺傳率”這一詞經常被誤解成“遺傳在某一事物當中的作用占比”,但它實際上指的是同一種事物之間的差異有多少是由遺傳所決定的。

  例如,一個人的智力遺傳率為50%,得分為120分,并不代表其中的60分為遺傳,而是指她與其他人的差異中,如果與一個智力得分為100分的人相比,那麼相差的20分當中,有10分是由遺傳決定的。如果那位智力得分較低的人通過後天努力,将得分提高到110分,此時,智力得分120分的人再與之相比,他們之間分差将縮小至10分,而在這10分中,這次隻有5分由遺傳決定。

  生活環境對智力的影響也是巨大的。第三世界國家缺碘的兒童在補充了碘元素和其他微量元素之後,他們的智力得分都急劇增加了12分左右;甚至連那裡的一些成年人,在解決了缺乏微量元素的問題之後,智力得分都獲得了不小的提升。

  智力并非單一,也非不變

  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智力并非是單一的。其中一個非常鮮明的證據來自于學者症候群的患者們,他們的智力測驗得分通常較低,但是他們在某一方面,例如繪畫、計算和記憶等方面卻異常優秀。例如,1988年上映的美國電影《雨人》的原型金·皮克,他的智力得分隻有87分(普通人至少有90分),但他能準确回憶至少12000本書的内容,無論這些書是曆史的、地理的還是其他什麼的;他還能在一個小時内讀完一本書,并記住當中所有的内容。

  而在正常人群當中,盡管愛因斯坦在物理學領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是他的古詩詞水平卻沒達到專家水平;盡管畫家畢加索的繪畫能力非凡,但他的數學也不是大師水平;盡管音樂家貝多芬的音樂能力讓人歎為觀止,但他的物理學水平也沒達到類似的水平……像他們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智力也不跟我們想象中那樣,達到某一水平之後,就不再變化。由于智力的生理基礎——大腦不斷地發展變化,每天都有新的神經元誕生,以及舊的神經元衰老和死亡,所以智力也随之産生變化。再者,後天訓練以及年齡也會促進智力的變化。

  有科學家把人類的智力分為晶體智力和流體智力。晶體智力是我們所學習到的知識和技能,例如語言,它會因為我們不斷地學習獲得提高,這種智力會在我們65歲達到頂峰,然後逐漸下降,如果此時我們仍在學習,那麼,晶體智力的下降将會獲得較大地延緩。流體智力是解決新異問題的能力,在自然情況下會在我們25歲達到頂峰,随後逐漸下降,然而經過不斷地學習和訓練,我們不僅可以延緩流體智力的衰減,甚至還有可能把流體智力進一步提高,直至中年時期。

  智力在人的一生中的變化正應了那句老話“活到老,學到老”。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