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 > 正文

南京,為什麼盛産“短命王朝”?

南京,為什麼盛産“短命王朝”?

短命王朝真相

作者|霈霖

責編|Thomas


中國七大古都之中,處于南方的是南京杭州。與杭州僅作為南宋都城不同,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稱,東漢末年三國孫吳、東晉,以及南朝的宋、齊、梁、陳。
南京,為什麼盛産“短命王朝”? ▲六朝古都的由來
事實上,南京是一座“十朝都會”。除上述“六朝”之外,唐代以後“五代十國”的南唐明朝前期太平天國民國國民政府都以南京為國都。
然而,比起漢唐等比較穩固的大一統王朝國祚普遍超過200年,定朝南京的王朝無一長壽,“六朝”裡的東晉最長104年,南齊最短23年,其他四朝不超過60年,沒有一個超過定都杭州(臨安)的南宋(152年)。
南京,為什麼盛産“短命王朝”? ▲秦淮河的旖旎風光
不僅如此,“六朝”之外後“四朝”的國祚更短,南唐38年,太平天國11年,明朝定都南京53年,國民政府22年。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緻了南京盛産“短命王朝”?



一、文明南向
中華文明主要發源于黃河中下遊,包括中原和關中兩大闆塊。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定都鹹陽,這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
南京,為什麼盛産“短命王朝”? ▲關中平原,中國大一統時代早期的核心地帶
鹹陽所在的關中平原是秦朝的發家之地,也是當時最富饒的糧倉之一,定都于此,有利于維持龐大的宮廷、官僚和軍隊。
漢高祖劉邦繼承了這種選擇,将鹹陽改名長安城作為國都。
南京,為什麼盛産“短命王朝”? ▲秦朝版圖
西漢末年的戰亂使長安及關中地區陷入了衰敗,東漢王朝因而遷都洛陽。
以洛陽為中心的中原面積遠超關中,而洛陽又曾是東周的國都,各項條件不亞于鹹陽(長安)。
南京,為什麼盛産“短命王朝”? ▲洛陽所在的華北平原遠比關中遼闊
與此同時,中華文明開始向長江和珠江流域輻射,最早得到開發的是長江下遊地區,即今天的長三角,而長江南岸的金陵邑,正是連接中原和長三角最重要的交通樞紐。
南京,為什麼盛産“短命王朝”? ▲戰國時期楚國建造的金陵邑遺址
作為由戰國時期楚國興建的軍事要塞,金陵邑是優秀的,除了北面的長江外,另外三個方向都有山體拱衛,再加上衆多水系,整個地形十分破碎,不利于大軍行動。


二、虎踞龍盤
東漢末年漢室衰微,中原發生大規模戰亂,分裂為曹魏、蜀漢、孫吳三個政權,也就是中國人熟知的三國時期。雖然三國都有重新統一天下之志,但限于各自的條件,在國都的選擇上表現出很大的不同。
曹魏自诩得位于漢室,乃是天下正統,西晉又得位于曹魏,兩朝繼承洛陽國都可算是這種關系的具體表現之一。
蜀漢雖然是漢室宗親劉備所建,始終以匡扶漢室為目标,無奈偏居巴蜀,隻能定都巴蜀的政治中心成都
南京,為什麼盛産“短命王朝”? ▲建業是南京成為國都的開始
孫吳占據的江東則是傳統意義上的蠻荒之地,相對缺乏具有較大政治影響力的城市。于是,孫權索性在229年,以長江南岸的金陵邑為基礎,新建了一座都城建業。
建業城的核心是石頭城(清涼山)和鐘山(紫金山),古人根據這兩座山的形狀及引喻,稱建業有“虎踞龍盤”之象,正好迎合了孫權統一天下的志向。
南京,為什麼盛産“短命王朝”? ▲石頭山和清涼山俯瞰整個南京,是為“虎踞龍盤”
孫權定都建業的目的,是想依托長三角的人力物力,北渡長江逐鹿中原。孫權修建業城,卻沒有造城牆,也從側面印證了這座都城作為北伐基地的使命。
南京,為什麼盛産“短命王朝”? ▲南京的戰略地位
三國時期的中原仍然是中華文明的核心地帶,南方的孫吳政權在軍事政治經濟都遠不及中原,建業城不但沒有起到孫權預想中的作用,反而在279年迎來了西晉的20萬大軍。
南京,為什麼盛産“短命王朝”? ▲南京周圍有山有水,卻起不到保護作用
建業城有長江和衆多山體保護,看上去應該有利于防守,實則不然。
長江太長了,中上遊的巴蜀荊州等地早已被晉軍奪取,孫吳政權其實是與西晉“共享”長江天險,吳軍隻能踞守建業附近的一小段長江南岸。
不僅如此,建業城周圍的山體既不連續又不夠大,無法提供完整的保護,陸地上的敵軍可以從多個方向攻進來。
石頭城、鐘山這一對“虎龍”雖然是制高點,在冷兵器時代卻無力阻止敵軍攻城。
南京,為什麼盛産“短命王朝”? ▲西晉滅吳之戰是後世攻取南京的樣闆
279年11月,20萬晉軍分兵六路進軍建業。由于晉軍水師占有絕對優勢,長江天險非但沒有起到防護作用,反而成為晉軍的進攻通道。
正是在水師的掩護下,兩路晉軍分别從建業的上下遊渡江,完成對建業的包圍。
沒有城牆的建業城幾乎沒有防守價值,吳軍甚至沒有經過像樣的戰鬥便投降了,孫吳政權瞬間崩塌。
280年3月,西晉完成了中國統一。西晉滅吳之戰稱得上是北方政權攻取南京的樣闆,後世多次重複了這個過程。
南京,為什麼盛産“短命王朝”? ▲揚威赤壁的孫吳水師後來被西晉大軍碾壓
從孫權稱帝(221年)開始計算,南京(建業)第一次作為國都,僅維持了59年。
南京也暴露出軍事上的弱點,雖有山水相間,對付小股敵軍有餘,卻無力對抗兵力雄厚、準備充分的大軍,而作為國都要面對的,往往就是這樣的滅國之軍。


三、東南半壁
西晉王朝僅僅維持了38年,司馬皇族為了争權奪利不惜引匈奴等胡人進入中原,這些胡人趁機起兵,将司馬氏屠戮一空,紛紛建立各自的政權,被統稱為“五胡十六國”。
南京,為什麼盛産“短命王朝”? ▲西晉
這些胡人政權相互攻伐,在他們的鐵蹄和刀鋒下,中原淪為異常慘烈的戰場,政治、經濟、文化等等都遭到了史無前例的摧殘,中原漢人從數千萬銳減到不足500萬,這段血腥的黑暗時期就是“五胡亂華”。
南京,為什麼盛産“短命王朝”? ▲北方割裂為“五胡十六國”
大批中原漢人為了躲避戰亂而南渡長江,包括朝堂重臣、世家大族,以及數以百萬計的百姓,他們帶來了中原先進的文化和技術,使傳統中原文化得以延續,并加速了南方的發展,史稱“衣冠南渡”。
幸存的皇族司馬睿在317年建立東晉王朝,繼承了西晉長江以南的國土,定都建康,也就是曾經的建業。當時的武昌、蘇州等城市也已有一定的規模和政治影響力,但建康仍然是東晉最合适的國都。
南京,為什麼盛産“短命王朝”? ▲建立東晉的司馬睿大大促進了南方開發
除了這座城市曾經作為孫吳政權國都長達51年,因而具有巨大的政治号召力外,既表明了東晉有志于恢複中原的政治姿态,同時也是北伐的現實需要。
南京,為什麼盛産“短命王朝”? ▲定都南京的東晉
東晉王朝身在江南、心卻在中原,無論是朝堂上的大臣,還是鄉野間的百姓,都渴望有朝一日能收複中原、重返故土。
因此,東晉王朝必須堅持北伐才能維系住政權和民心,哪怕明知建康(建業)有軍事上的緻命弱點,也要高舉這個北伐的象征。
南京,為什麼盛産“短命王朝”? ▲北伐是東晉的主旋律,聞雞起舞的祖逖沒有朝廷支持照樣北伐
在此後的104年裡,東晉組織過多次北伐,最成功的一次甚至攻下了故都洛陽及大部分中原故土,但最終因内耗以及缺乏騎兵等原因而統統失敗。
420年,權臣劉裕廢東晉建宋,史稱“劉宋”,與其後的齊、梁、陳并稱為“南朝”。與此同時,北方經過一系列戰争和整合,以381年鮮卑族建立北魏為标志,北方的一系列胡人政權被統稱為“北朝”,中國進入了南北朝時期
南京,為什麼盛産“短命王朝”? ‍‍‍‍‍‍‍‍‍‍‍‍‍‍‍‍‍‍‍‍‍‍‍‍‍‍‍‍‍‍‍‍‍‍‍‍‍‍▲魏晉南北朝的演化
有意思的是,劉裕為建康興建了完整的城牆,結束了有城無防的曆史。可也正是從劉宋開始,定都建康(南京)的南朝很少再考慮北伐,變成了偏安政權。
南京,為什麼盛産“短命王朝”? ▲南朝在各方面梁朝時都達到了頂峰
宋、齊、梁、陳四朝更替,其實是統治集團内讧,既然已經無心北伐,觊觎皇位的人便不再有顧忌,誰做皇帝還不一樣?
從420年至589年,四個南朝短則23年(齊),長的不過59年(宋),走馬燈般地更換着建康城頭的大王旗。
南京,為什麼盛産“短命王朝”?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四朝雖然更替頻繁,但南方總體上沒有遭受過大規模戰火,更是比血火不斷的中原地區要安逸得多,南方的經濟文化得到進一步發展,尤其是國都建康城。
南朝時期的建康已經成為世界範圍内首個人口超過一百萬的大都市,無數文人墨客盛贊建康城的繁華和富足,不但是東南半壁及長江以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還開辟海上絲綢之路,影響力輻射到整個東亞。
從221年至589年,孫吳、東晉,加上宋、齊、梁、陳四個南朝,都以南京為都,南京由此成為“六朝古都”。


四、歸零重建
南朝醉生夢死的同時,北朝經過兩百年的戰亂和整合,首先由北周在577年統一中原,北周丞相漢人楊堅于581年廢北周建立隋朝,使中原重新回到漢人政權控制之中,然後楊堅在589年發動南征,50萬大軍指向南陳。
隋滅南陳的過程與西晉滅孫吳類似,隋軍在建康城的上下遊分别渡江完成包圍。城牆也沒能挽救建康的命運,隻阻擋了隋軍幾天便被攻破,南陳皇帝開城投降。
南京,為什麼盛産“短命王朝”? ▲隋滅陳時,南朝早就衰微不已
從317年西晉滅亡,到589年隋朝滅陳,中國經曆了二百七十二年的分裂,而南京始終是南方政權的國都。
随着中國回歸統一,隋朝的大興城成為唯一的國都,也就是漢朝的長安。
為了徹底消除建康南方政權國都的影響力,不再有南北分裂,楊堅下令将建康城夷為平地,變成了無人居住的田野,仿佛這座城市從來沒有存在過一樣,一切都歸零了。
南京,為什麼盛産“短命王朝”? ▲隋炀帝曆史名聲不好,卻對南北方融合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
隋唐是中華文明的另一個高峰,不僅是因為中原地區經過南北朝戰亂後迎來新一輪複興,還要歸功于南方的開發,以及大運河的建成,使南方在各方面特别是經濟上開始超越中原。
唐朝國都長安是當時地球上最大的城市,其繁華和包容直到今天仍令人向往。洛陽的地位也很高,既是全國經濟中心,又是陪都,一度被定為國都(武周時期)。
南京,為什麼盛産“短命王朝”? ▲大運河是中華文明在隋唐得以複興的關鍵因素之一
唐朝中期開始,建康城舊址上建起江甯縣城,李白、劉禹錫、杜牧、李商隐等著名詩人都曾來此懷古,憑吊建康城當年的盛況,從此有了“六朝古都”之稱。
南北朝時期大批漢人南渡、大運河勾連起南北交通等等,這些都使揚州、杭州等南方城市得到迅猛發展,揚州背靠兩淮鹽場,杭州有海運之利,又被連為一體,人口都達到十萬以上。
南京,為什麼盛産“短命王朝”? ▲李白、劉禹錫、王安石、蘇轼等唐宋名家都有過金陵懷古
安史之亂後唐朝陷入藩鎮割據而衰落,黃巾大起義進一步動搖了國本,軍閥朱溫趁勢崛起,在907年廢唐立梁,各地藩鎮紛紛自立,中國進入“五代十國”動蕩時期。
南京,為什麼盛産“短命王朝”? ▲五代十國
“十國”中的南唐由唐朝将領李昪建立,定都江甯,這是南京在“六朝古都”之後,又一次成為國都。
與孫吳、東晉不同的是,南唐等一衆小國并沒有北伐的雄心,其定都南京完全是因為地理和經濟原因。
南京,為什麼盛産“短命王朝”? ▲南唐最出名的是後主李煜,做詞水平無出其右
除了長三角的經濟水平已經趕超中原外,長江中上遊此時也基本開發成熟,與長三角的經貿往來日益增加,大大提高了長江及江甯的經濟價值。
南唐政權前後存在38年,974年被北宋攻滅。北宋時朝,北方胡人再一次大規模入侵中原,幾乎重演了西晉末年的悲劇。
1127年北宋皇室趙構與大批中原漢人南逃,在臨安(杭州)重建宋朝,卻不是南京。
南京,為什麼盛産“短命王朝”? ▲名畫《李清照南渡圖》正反應了北宋傾覆時的這段曆史
南宋似乎是吸取了“六朝”的教訓,南京瀕臨長江,處在與中原對峙的前線,又不利于防守,作為國都其實是有很大缺點的。
而臨安在長江以南大約200公裡,長江被突破後,仍有足夠時間南逃或出海,不會被困死在國都内。
事實證明這種選擇是有道理的,1129年金軍大舉南下,趙構及時出海躲過了金軍的搜山檢海,使南宋得以延續。南宋末帝面對元軍進攻時,也是一路逃到了崖山(今廣東江門)。
南京,為什麼盛産“短命王朝”? ▲臨安被金軍占領時趙構果斷出海,避免了南宋夭折
南宋前後延續152年,比所有定都南京的南方政權都長,但還是比國祚兩百多年的大一統王朝要短,滅南宋的元朝定都大都(北京),中國政治中心在北方的局面仍然沒有改變。


五、北伐成功
元末的殘暴統治激起漢人的強烈反抗,1368年1月,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應天府(南京)。
朱元璋完全不在意“六朝古都”的失敗教訓,執意定都于此,因為他相信自己有這個實力。
事實也是如此,明軍當年便以應天府為基地發動北伐,沿大運河北上,僅用八個月攻下了元朝都城大都(北京),成為曆史上第一個從南向北統一中國的王朝。
南京,為什麼盛産“短命王朝”? ▲朱元璋北伐滅元出乎意料地順利
朱元璋北伐成功并不是偶然的,反應出中國南北方對比已經出現扭轉的趨勢。經過唐宋以來的開發,長江流域的經濟水平全面超越中原,有了“蘇湖熟、天下足”的說法。
南京作為北伐基地的條件終于成熟了,“六朝古都”的曆史又使南京的政治影響力遠遠超過揚州、臨安、廣州等其他南方城市。
可以說,這是南京曆史上最輝煌的時期。
南京,為什麼盛産“短命王朝”? ▲朱棣遷都奠定了今天北京的基礎
遺憾的是,明朝的國祚可與漢、唐比肩,南京卻錯失了這個機會。1421年,靖難成功的明成祖朱棣下令遷都北京,南京作為明朝國都隻有54年。
朱棣遷都的理由是“天子守國門”,北京位于防禦蒙古騎兵的前線,依托長城和燕山山脈而易守難攻,又有大運河提供後勤保障,更有利于國家的長治久安。
北京從此成為中國的政治中心并持續至今,大一統王朝定都北方的曆史趨勢得到了延續。
南京,為什麼盛産“短命王朝”? ▲終明一朝來自北方的防務壓力都很大
1644年崇祯皇帝自盡後,北京及中原已被清軍控制,殘餘明廷在應天府擁立福王朱由崧為弘光皇帝,可以算是正統漢人政權的又一次南移,史稱“南明”。
由于南明的内部鬥争異常激烈,弘光政權僅維持了八個月,是曆史上以南京為都的政權中最短命的一個。清朝改應天府為江甯府,作為江南省的省會,南京從國都變成了省會。
南京,為什麼盛産“短命王朝”? ▲南明沒有真正的核心,敗得非常難堪
在此之後,還有兩個政權以南京為國都。
一個是太平天國,兩廣民衆因鴉片戰争後清朝日益腐敗懦弱,加上宗教思想的影響,從廣西金田起事,1853年攻占江甯府改名天京。
但由于沒有明确的建國思想,太平天國高層随即陷入内鬥和享樂,1864年被清軍攻破天京而亡,前後存在11年。
另一個是國民政府,民國建立後中國再次陷入軍閥混戰。國民政府在1926年從廣州開始北伐,1927年取得成功,名義上統一了中國,同年定都江甯,并改名為南京。南京作為首都直到1949年全國解放。
南京,為什麼盛産“短命王朝”? ▲太平天國的地盤僅僅圍繞着天京,連偏安政權都算不上
至此,“六朝古都”加上南唐、明前期、南明、太平天國、國民政府,總計有十個政權以南京為國都,使南京有了“十朝都會”之稱。
而這十個政權的壽命都不長,隻有東晉達到104年,其餘都不足60年,最短的南明隻有8個月。
南京雖然最早并不屬于中華文明的核心地帶,但緊挨着中原,進可攻、退可守。南方的漢人政權定都南京,試圖以此為基地進行北伐的同時,也是對北方異族及中原漢人的一種宣示,我們會打回來的!
南京,為什麼盛産“短命王朝”? ▲如今福建江西等地仍保存有南遷漢人建造的軍事化塢堡
換個角度來看,其實不是南京盛産“短命王朝”,而是以南京為核心的政權為漢人提供了一個庇難所,并且為中原文明的恢複争取了時間。
這個特征在東晉南朝(宋齊梁陳)身上格外明顯,中原淪喪後,漢家文化在南方得以保存發展,并反向促進漢家文化在中原的複興。
等到漢人驅逐或同化胡族政權後,以漢家文化為核心的中原文明便得以回歸和延續。
南京,為什麼盛産“短命王朝”? ▲從秦始皇統一六國以來,統一便是中國最主要的曆史趨勢
每當走到這一步,南京的曆史使命也就完成了,中國的政治中心便會回到北方,這是秦漢以來形成的、根深蒂固的大一統觀念造成的。
也就是說,隻有在古代的分裂時期,南京才會成為國都,而中國總體上是分裂時期遠短于大一統,并非是南京盛産“短命王朝”。
長期作者|霈霖 曆史資深愛好者 責任編輯|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
—(全文完)—
本文系「環球情報員」原創内容 未經授權,禁止随意轉載 歡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