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時候,最熱衷于做的事情就是在QQ空間裡發說說,幾個文案,或是表開心,或是表傷心,總之,我們發這些說說的目的就是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就是為了博取關注。
後來,我們長大了,變得成熟了,思維方式也比以前冷靜穩重許多,可随之而來變化着的,還有我們對于人際關系的認知和态度。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對于朋友這件事情的認知是渺茫的,也有朋友,也可以三五成群,但不知道為什麼,總覺得雖然人潮擁擠,但自己還是孤單至極,内心開心的時候,找不到一個人分享,不開心的時候,也找不到一個人訴說。
我們愈發地覺得自己孤單了。那麼,一個人,為什麼越長大,越覺得孤單?
越長大,越覺得人類的悲歡并不相通
魯迅先生在創作的時候,他的鄰居也在忙碌着——
樓下一個男人病得要死,那間隔壁的一家唱着留聲機;
對面是弄孩子的,時不時還有孩子在哭,像是餓了,又像是需要換尿布;
樓上有兩人狂笑,時不時地傳來還有打牌聲;
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在哭着她死去的母親。
這些場景有快樂的,也有不快樂的,甚至還有讓人感到悲傷唏噓的,但是,這所有的一切在當時的魯迅先生看來,卻是和自己無關的。
他說,“人類的悲歡并不相通,我隻覺得他們吵鬧。”
第一次看到的時候,覺得有些冷漠,可再一次看的時候,就覺得魯迅先生筆下的,就是我們在踏入成年人世界裡的心境。
這個世界上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做到和自己感同身受,哪怕是經曆了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思維方式不同,感受也就不同,情緒即便是表達出來了,也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結果,那麼幹脆選擇自我消化。
而這樣的淡泊,其實是人内心的一種平靜,而沒有相當程度的孤獨,就不可能有内心的平和。
越長大,越覺得三觀不同,不必硬融
電視劇《三十而已》裡面的顧佳一開始擠破頭想要融入太太圈,又是讨好對方,又是給對方做蛋糕,結果拍合照發朋友圈的時候,對方還把她的身影裁掉了。
後來好不容易被接納了,又被富太太坑,花大價錢買了一個快要倒閉的茶廠,也知道這時候,顧佳才明白,即便是自己努力了這麼久,對方也始終都沒接納自己,因為本身的圈子不同,也就融不進去,更沒必要硬融。
叔本華:“社交聚會要求人們做出犧牲,一個人越具備獨特的個性,那他越難做出這樣的犧牲。”
當一個人思維方式成熟的時候,他(她)就會知道,其實在這個世界上并不是朋友越多越好,并不是合群就好。
有時候,合群不一定會給自己帶來快樂,而不合群一定不會不讓人快樂,因為合群是一群人的孤單,而不合群才是一個人的狂歡。
越長大,越覺得孤獨其實是人格的自我完善
以前小的時候,總覺得有朋友才是一件好事,一群人在一起,不管做什麼都有人陪着自己,那種熱鬧的快樂是無與倫比的,相比之下,那些沒有朋友的人,看起來是多麼的可悲。
而當我們長大了之後,當我們思維方式成熟了之後,才發現原來一個人獨來獨往,一個人不合群是那麼的自由自在。
我們一個人的時候,不需要迎合别人的愛好,不需要迎合别人的節奏,我們無憂無慮,可以讓累了的嘴巴暫時休息,也可以用沒人打擾的時間去想自己喜歡的東西,聽自己喜歡的歌,甚至還可以什麼都不去做,隻安靜地發一會呆。
獨處的時光裡,我們沉醉在自己的世界裡,雖然一個人的時候,也難免覺得有些事情有點孤獨的意味,但當我們把所有的時間都用來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的時候,就會發現,這樣的生活才有意義。
莊子說:“獨往獨來,是謂獨有;獨有之人,是謂至貴”。人越是孤獨,就越是可以在安靜的環境下,不斷地自我反思,不斷地複盤,不斷地思考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真正适合自己的是什麼。
所以,孤獨其實是人格的一個自我完善,所以,當你覺得孤單沒什麼大不了,孤獨是人間常态的時候,請記得恭喜自己。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