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手麻如蟻”四年,七味藥把血送到手指尖

講經方,學醫道,論古今,品岐黃。今天的文章,我們繼續來探索中醫經方之美。
現在,讓我們看這樣一個醫案。
這個醫案,是我自己親身經曆的。
那時候,我還在跟師學習。有一回,我遇上一個年過六旬的老人家。
這個老人家什麼問題呢?就是雙手和雙腳發麻,已經四年了。 四年來,症狀越來越重。最初是手指和腳趾麻木,感覺遲鈍,後來慢慢發展,麻木感已經快到膝蓋和胳膊肘了。那種麻木感啊,有的時候像是無數隻螞蟻在上面爬,有的時候好像穿了襪子和手套,基本失去了應有的知覺。還有,就是這種感覺可以說遇寒加重。
我仔細看了一下這個老人家,發現舌質淺淡,舌苔白,脈細無力,大便溏,整個人少氣懶言,似乎十分疲憊。從面色來看,應該是平素的營養狀态不好。
後來一問才得知,老人家喪偶多年,兒女都在外頭,可以說這麼多年獨身一人,對自己的照顧肯定是不周全了。
我尋思片刻,寫了一個配伍。這就是,當歸12克,桂枝、芍藥各9克,細辛3克,炙甘草6克,通草6克,大棗8枚。
我以為,穩操勝券。
為什麼呢?這個老患者的狀态很明顯,就是氣血兩虛,外感風寒之邪,導緻他四肢末端血虛寒凝。血虛不能濡養肢體,寒凝則經脈滞澀,故而患者會手麻、腳麻、遇寒加重。這個時候,隻要補血活血、散寒通絡就可以了。我用這個,基本就是張仲景在《傷寒論》裡記載的“當歸四逆湯”的原方。其中,當歸、桂枝能溫通經脈、養血活血。芍藥輔助當歸養血,細辛輔助桂枝通經脈。通草通絡,配大棗和炙甘草健脾養血。但是,讓我意想不到的是,患者後來竟然見效甚微。當然,也不能說不改善,不過覺得改善不大。
後來,我就請教我老師。我老師細細看了一下,把通草勾去,換上了僵蠶和地龍各10克,又在裡頭加上了赤芍。同時,還重用炙黃芪。
我老師教我,通草力弱,為了治标,就用僵蠶來祛風,地龍來通絡。老患者肯定脾虛氣弱。重用黃芪,可以增進氣血生化。赤芍輔助活血。這回再試試。
結果,患者藥用6劑,諸證息平。
後來,我老師對我講,我的思路基本是對的,隻不過還需要在一些細節問題上進行雕琢。
可以說,這是我在老師幫助下,用經方幫助患者的第一個較為成功的例子。所以,我至今記憶猶新。
裡面,除了配伍方法值得借鑒和思考外,我覺得,我有必要給廣大患者說說手麻這個症狀。
我想提醒的是,手腳麻,不一定是頸椎病、腰椎病。你要考慮是不是氣血虛弱、血虛寒凝。這個在一些老年人,尤其是身體狀态較差的老年人身上多見。典型表現,就是手腳麻木、發涼,遇寒加重,經現代醫學診斷可能是末梢神經炎,然後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平時容易乏力,整個人比較虛疲。對這類人來說,就是氣血無法被送到指尖。怎麼辦?我醫案裡用到的當歸四逆湯,是一個基本方。再此基礎上,加上健脾益氣、活絡通經之品,就更為貼切了 。這點經驗,我希望大家能記下來。一般的讀者朋友,不妨遵此意用點代茶飲的辦法。比如說,當歸、桂枝各9克,沸水沖泡代茶飲。如果脾虛狀态嚴重,再加入黃芪9克。

好了。這個事兒我就說這麼多。

雙手麻木治驗
王女,30歲。2014年12月20日診。自述雙手麻木1年。1年前因在冬天長期用涼水洗衣服引起雙手麻木等不适,白天稍輕,夜間為甚。在縣醫院被診斷為末梢神經炎,經服藥(甲钴胺和舒筋和血丹等)和針灸治療,均未見成效。冬季又到,患者病情有加重之象。經人介紹,前來求診。患者甘油三酯血脂稍高(2.32mmol/L),空腹血糖正常(4.51mmol/L),頸椎正側位片也未有異常發現。
患者面色微黃少華,喜熱微惡寒,雙手麻木至腕關節以上,顔色無變化,肌力尚可,手指無腫脹,握之有寒涼感,對劃痕等刺激反應遲鈍,舌淡有瘀點、苔白滑膩,脈沉滑。辨證為血痹(氣血不足,陽虛感寒,寒凝經脈);治宜溫陽補氣,養血活血,祛寒通經。
方拟黃芪桂枝武湯加味:黃芪50克,赤芍15g,桂枝30g,當歸15g,全蠍6克,蜈蚣1條,生姜15g,大棗15g。服上藥7劑後,症狀未見好轉。考慮到患者病情過久,非一時所能見效,故又囑再服7劑,結果還未能見效。
筆者思慮良久,想到指迷茯苓丸,想到中脘停痰也可導緻四肢麻木的情況。觀其舌見舌苔白膩,查其脈見脈沉滑,當有痰濕阻滞經絡的病理因素。于是将上方合上指迷茯苓丸,再圖療效;藥用黃芪50g,赤芍15g,桂枝30g,當歸15g,全蠍6g,蜈蚣1條,半夏10g,茯苓30g,枳殼15g,玄明粉6g(洋化),生姜15g,大棗15g。服藥後曾解粘痰樣大便2次,服至5劑時麻木症狀減輕。效不更方(玄明粉減為3g),守上方再服。服藥至10劑時,麻木症狀消失,病告痊愈。至今時間已過半年有餘,患者未曾再有發作過。
體會:雙手麻木之證,臨證比較常見。麻為肌膚蟻走感或如觸電感,木為皮肉不仁如木厚之感。多由氣血俱虛,陽虛感寒,經脈失于濡養,或氣血凝滞,經絡失暢,或寒濕痰瘀留阻脈絡所緻。《雜病源流犀燭·麻木源流》說:“麻木,風虛病亦兼寒濕痰血病也。麻,非癢非痛,肌肉之内,如千萬孑蟲亂行,或遍身淫淫如蟲行有聲之狀,按之不止,搔之愈甚,有如麻木之狀。木,不癢不痛,自己肌肉如人肌肉,按之不知,掐之不覺,有如木之厚。”《醫學準繩·麻木》進一步指出:“麻屬痰屬虛;木則全屬濕痰死血,一塊不知痛癢,若木然是也。”

本例患者初被辨證為氣血不足,陽虛感寒,寒凝經脈等證;應用黃芪桂枝五物湯加味,結果未能取效。經詳細審查後,認為還有痰濕阻滞經絡的病理因素存在。患者長期使用冷水洗衣,寒傷陽氣,導緻陽氣不振,氣血不足,水濕不化,聚而成痰,阻滞經絡,血運不能,經脈失養,故雙手麻木。四肢為諸陽之會。黃芪桂枝五物湯溫陽益氣,通經活絡,是治療血痹的祖方,加當歸助之養血活血;《是齋百一選方》有言:“伏痰在内,中脘停滞,脾氣不流行,上與氣搏,四肢屬脾,滞而氣不下,故上行攻臂”,四肢皆禀氣于脾,脾濕生痰,痰飲流于四肢;指迷茯苓丸既蕩滌中脘之伏痰,又能消融四肢之流痰;加全蠍、蜈蚣助之搜剔經絡頑痰。全方共湊溫陽通經,益氣養血,祛除寒痰之功。

手麻、腳麻、四肢麻!這叫“血痹”,兩千年古方真能應對?

今天我這篇文說,跟您談談“麻木不仁”這件事。

麻木不仁,作為成語,本來形容一個人冷血,對眼前的任何事物無動于衷。其實,從源頭上講,麻木不仁指的是一個症。什麼叫麻?指的是不痛不癢,如萬千異物或螞蟻遊走于其上。什麼叫不仁?說的是撓一下皮膚,沒感覺,好像隔了一層衣服一般。
說起這個症狀來啊,咱們很多人都有感受。尤其是年齡大一點的人,或者大病初愈的人,或者女性産後,在這方面感受尤為明顯。有一些頸椎病、肩周炎的患者,也會産生此類症狀。當然,最明顯的,就是西醫診斷,所謂“多發性神經炎”、“末梢神經炎”的人。他們的主要感受,就是手腳四肢麻、涼、感覺遲鈍,或者疼痛,或者肌肉無力。
我見過最慘的一個患者,到什麼程度了?一年四季都要帶手套,而且是很厚的手套,薄了就不行。平時開門都要戴手套。否則,隻要手指頭直接觸碰異物,那感覺就像針紮一樣。
這個時候,怎麼辦?怎麼理解這症狀呢?用治頸椎、治腰椎、治肩關節的方法,能改善不?
這些,還真就不好說。醫學這事兒,本來就是探索中發展的學問,很多事情,我們任何人都無法一口咬定。
但是,我作為一個中醫人,卻可以很負責任地告訴你,我們中醫在近兩千年前的《金匮要略》裡面,就注意到這個問題了,并且取名叫做“血痹”,同時也有了調治它的具體方藥。
什麼叫血痹啊?顧名思義,就是氣血不通了,痹阻了。骨頭,有骨痹,血,也有血痹。這個血痹怎麼來的?一方面,是因為血虛,氣血在經脈内運行得虛少、不暢。另一方面,就是氣血營衛不和,導緻外邪,尤其是風寒之邪襲擊進來,阻遏經脈。兩方面原因,形成血痹。
根據這定義,我們基本就理出來血痹的症候了。這就是肌膚肢體麻木不仁,有一點怕涼,有一點怕風,或痛,或肌肉無力,舌頭往往比較淡,脈象為微澀而緊的。部分人舌頭會青紫。現代醫學診斷,往往是末梢神經炎。同時,這組症候也可以出現在皮炎、中風後遺症、肩周炎、血栓閉塞性脈管炎、雷諾氏病、頸椎病、腕管綜合征、腰椎間盤突出等疾病上。
你看,這件事兒是不是牽涉甚廣啊?

遇到這個情況,怎麼辦?治療方法之一,就是用《金匮要略》裡面的一張經方,叫做黃芪桂枝五物湯。方見:黃芪9克,芍藥9克,桂枝9克,生姜18克,大棗4枚。現代用法,水煎服。方義,簡單說,就是利用黃芪和桂枝來散寒、祛風、溫通經脈、固護衛氣。用芍藥來養陰,養血,配合桂枝來調和營衛。生姜和大棗,固護中焦,促進氣血生化之源,讓更多的氣血充養四肢,提振正氣。如此,血不虛了,風邪沒了,經脈通了,血痹也就解除了,症狀随之消失了。

現如今啊,這方子應用範圍很廣,隻要符合肌膚麻木不仁、或疼痛、或冷,舌質淡或青紫,脈微緊而沉細的特點,就可以用。可以用在很多疾病的治療過程中。
我還清楚地記得,曾有一個男性,43歲,平時愛感冒,結果晚上睡覺受了風寒,第二天早上口眼歪斜了,自述覺得發冷,很麻。我辯證之後,直接用黃芪桂枝五物湯原方,五劑之後效果顯著。

當然了。我們這裡說得熱鬧,于實際應用中,這方子的配伍變化還很多。因此,一般讀者必須在中醫師辯證指導下應用。這是一篇科普文章。我的目的,是帶您感受中醫、理解中醫、學習中醫。能實現這樣的目的,也就足夠了。

我繼續給你講一講,發生在老年人、中老年人身上的事兒。
因為,從身體、生理上看,他們是需要關愛的人。

什麼毛病呢?腳麻。

我給你講一張醫案吧。他是我國工程院原院士、已故著名中醫臨床家董建華老師的驗案。
對董師,我特别推崇。我早年和他的門徒有交,故而對老人家的學術思想,有所了解。
有一次,董師接待一個姓張的女性患者,年67歲。
啥病呢?就是兩隻腳,在過去兩年時間裡,經常麻木,而且一直麻木到小腿。每天發作能有數十次,而且伴随四肢不溫、腰膝酸困乏力、頭暈面晄白等現象。

一開始啊,她以為自己的毛病是頸椎病帶的、腰椎病帶的。

到醫院檢查以後,發現頸椎和腰椎确實有那麼點問題。但是經過一番理療之後,麻木現象根本沒有任何改善。
那是不是自己高血壓,要中風了?結果一查,眩暈非但不高,反而還有點低。
那是不是天冷,凍的?老人家穿厚襪子,蓋棉被,灌熱水袋,用電熱毯,結果,還是麻。
她沒辦法了,求中醫治療。幾經輾轉、預約,終于找到了董師。
董師發現,患者脈象弦細,舌淡苔薄。董師心中有數了,于是寫下一張配伍。方見——
黃芪15克,桂枝6克,川芎10克,紅花6克,酒當歸10克,雞血藤10克,牛膝10克,赤芍10克、白芍10克,木瓜10克,羌活10克,防己15克。一共6劑。
結果,藥用6劑之後,患者反饋說,雙腳麻木、頭暈等皆有好轉,但是腰膝酸軟困倦乏力依然存在。董師效不更方,遵原方稍作加減,再開6劑。
到最後,患者諸證大減,腳麻每天發作僅僅1到2次,而且轉瞬就消失,而且整個人精神振奮、身體有力。
後來,這患者還問董師,我這腳麻,到底是什麼病引起的呢?
董師說,這個問題,叫做血痹。你的問題,全在于氣血虛弱、陽氣不行。我幫你把陽氣歸還到腳上,氣血動起來了,所以就解決問題了。
患者搖搖頭,說中醫太玄妙,表示聽不懂。
聽不懂,沒關系。來吧,現在我來給你講講這背後的道理。
首先,你看啊,這個人雙腳麻木不溫,全身乏力、腰膝酸軟、頭暈面白,脈象弦細,這什麼狀态啊?是不是一派血虛氣弱的狀态啊?嚴格說,就是陽虛。對不對?
陽虛這個事兒啊,發生在一個人的身上,可以有多種體現。對上文患者來說,無疑就體現為雙側下肢的麻木了。那好了,我們給他的雙腳補陽氣好了。
問題是,怎麼補啊?陽氣,你看不見,摸不着,無法像打氣筒一樣灌進去啊。
别着急,中醫有辦法。
第一步,我得給你補氣。氣虛,為陽虛之漸。陽氣本身就是氣的一種。所以啊,咱先别管陽氣不陽氣的,我先給你把氣補足。怎麼補?董師用了黃芪15克。黃芪,補氣的嘛!
第二步,我給你溫行經脈。陽虛了以後,經脈都被凍住了,毫無生機啊。咱們得把經脈弄得熱乎一點,這樣陽氣才會漸漸升起來啊。于是,用了桂枝。桂枝,溫陽化氣、通行經脈啊。它溫通經脈的作用很好的。
有這兩個,一個補氣,一個溫陽,陽氣恢複起來就有希望了。
第三步,補血。血能載氣啊。血是氣的依附之所。不補血,陽氣就是無根之魂啊。所以啊,得養血活血。因此,用川芎、紅花、當歸、雞血藤、赤白芍來養血活血。

第四步,舒筋活絡。氣也足了,血也多了,那咱們把雙足的筋肉理一理吧。筋肉舒展了,陽氣通行也好順暢啊。所以,用木瓜和牛膝來舒筋活絡、活血化瘀、強健腰膝。
最後一步,驅邪。怎麼驅邪?用防己和羌活來祛風濕。
你看,這不是挺簡單的嗎?
其實啊,這個配伍裡頭,有黃芪桂枝五物湯的影子。黃芪桂枝五物湯,源于《金匮要略》,是益氣溫經、和血通痹的配伍,專門治氣血不行、陽氣虛弱所緻的肢體麻木。它的基本配伍,就是黃芪、桂枝、白芍、生姜、大棗。
我把這個寫出來,供我的讀者參考、借鑒。
其實,老年人肢體麻木的現象是很普遍的,原因也多種多樣。我從前在文章裡頭經常介紹、解讀。實事求是地說,因為氣血虛弱、陽氣不能濡養肢體而導緻的麻木、發涼,是很普遍的。董師這張配伍,雖然不見得适合所有人,但是向我們展示了調治此類疾病的一般思路。我在文章中盡量寫得通俗一點,希望大家能看懂,并且在需要的時候,在中醫師辯證指導下來借鑒、應用。

腳麻,就是“陽氣離腳”!一張方子,給腳補陽氣,緩解腳麻、腳涼

就是這麼神奇,艾灸能做到打通人體全身經絡

小時候小編喜歡看武俠劇,尤其愛看金庸武俠劇,劇中大俠往往會經過一次傳奇的機遇後,就會神奇的打通全身經脈,自此武功修為與日俱進,最終成為一代大俠,為天下人敬仰,這樣的神奇經曆看的小編是十分神往,那你又知不知道現實生活中也有這樣打通全身經絡的“神功”,隻是它不能讓你擁有内力幫你提升修為,卻能夠讓你的身體變得健康強健。下面小編就來說道一下現實裡的神功——艾灸。

人體血淤:
通則不痛 不通則痛,形容的就是人體血脈經絡不通,所以人會感到疼痛,即“血瘀”。一般來說隻要離開經脈之血不能及時消散和瘀滞于某一處,或血流不暢,運行受阻,郁積于經脈或器官之内呈凝滞狀态,便是血瘀,通常認為因瘀緻病是血瘀,因病緻瘀是瘀血,兩者有區别,先瘀後病者為病因,先病後瘀者為病理,但其實這種區别意義并不大,統稱瘀血就行,體内瘀血阻滞常表現為身體特定部位的疼痛,痛處固定,以刺痛為主。
血瘀原因:氣滞→血行不暢→瘀血(氣滞血淤);氣虛→運血無力→瘀血(氣虛血淤);血寒→寒主凝滞;血熱→血受煎熬;濕痰阻遏→脈絡不通→血瘀。
古人看血瘀:
《普濟方》雲:“人之一身不離乎氣血,凡病經多日療治不痊,須為之調血”《醫學準繩》曰:“夫人飲食起居一失其宜,皆能使血瘀滞不行,故百病由污血者多” 都指出瘀血與疾病的重要關系。
《黃帝内經》:“經絡者,所以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人類之疾病,大凡都與經絡有關。人體經絡是人的生命線,它維系人的五髒六腑,四肢百骸,是中醫處病之根本,而通經絡、調氣血即是治病養生之關鍵。古人早已肯定治療血瘀的根本就在于調暢血氣。
血瘀與艾灸:
血瘀說明經絡不通,艾灸可疏通經絡,有促進氣血生成的作用,通過溫通脾腎的精氣來滋養腎髒和後天的脾髒都能得到很好的提升,比如骨關節疼痛,失眠,月經不調,更年期綜合征,脾胃病等疾病都能夠采用艾灸治療,通過艾灸人的休息,運動,營養相互結合和作用,所以全身經絡的艾灸具有整體通經活絡的作用。
全身艾灸的順序:
古代遵循的艾灸的順序為先陽後陰,先左後右的原則,中國農耕之國,從古至今農民耕作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因此中醫認為頭、背部、上身為陽,足、腹部,下身為陰,傳統中醫理論講明施行灸療順序是先灸上部,後灸下部,先灸背部,後灸四肢,先灸左側,後灸右側。

總結: 先上後下,先背面後正面,先左邊再右邊,先身軀後四肢。

艾灸通經絡,散淤血,有疏通人體,強健身體的作用,這裡需要提醒一點,艾灸時辨認穴位要準确,手法不能有誤,因此艾灸時需要專業人士,或者專業人士從旁指導。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