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說:這個世界最不可理解的地方就是我們竟然可以理解它。
要搞明白這句話,首先我們要清楚人類對于世界的認知,大多數是關于第一性的質的認知,這種第一性的質是事物的本質屬性。它包括充實、廣延、數量、形狀和速度等。所有的這些事物的最本質的屬性,都是數學化的。
愛因斯坦,猶太裔物理學家
世界遠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簡單
也可以說,我們所認知的世界,是建立在公理或者假設的基礎上的。由公理所推得的定理,和公理之間存在着邏輯的一緻性(好故事的兩大屬性也來自于這裡)。正是由于這種一緻性,決定了定理具有和公理相同程度的正确性。隻要公理是正确的,那麼因之而得的定理也必然正确(逼真性)。我們知道,公理在其前提範圍内是自明的真理,是必然為真的,所以因之推倒出的定理也必然正确。正是在這個層面上,客觀現實才會嚴格按照由公理所推得的定理所描述的規則而存在。
遺憾的是,德國物理學家海森堡于1927年提出了不确定性原理:你不可能同時知道一個粒子的位置和它的速度,粒子位置的不确定性,必然大于或等于普朗克常數(Planck constant)除以4π(ΔxΔp≥h/4π),這表明微觀世界的粒子行為與宏觀物質很不一樣。如果在微觀層面,世界的公理連最基本的存在的穩定性都不具備。那麼它為什麼又必然為真呢?
第一性原理決定了人類的認知,但是千百萬個事實都可以證明,它一直在欺騙我們。讓我們用六個“愚蠢”的問題來揭開宏觀世界和微觀世界的不可調和的矛盾吧。
問題1:地球是什麼形狀的?
答:當然是圓形!
這個答案在微觀層面是錯的。其實地球因為自轉和傾斜角度圍繞太陽公轉而造成的離心力,是一個梨形的球體,并不是正圓球形。我們之所以覺得地球是圓形的,主要是因為包裹地球的大氣層因為比較輕,相對來說是均勻分布的圓形。太空中鳥瞰,我們第一眼看到的是包裹地球的圓形的大氣層,再加上人類的環球旅行已經證明了地球是一個球體,所以第一性原理讓我們确定地球是一個圓球形。如果你可以撥開照着地球并且讓它看上去圓圓的大氣,你會發現,甚至在一個已經非常宏觀的的角度再觀察,地球看上去也是奇形怪狀的。
問題2:這個世界上有圓嗎?
答:這不廢話嗎?!怎麼會沒有圓呢?有!我現在在紙上就能給你畫一個!
問題3:圓周率是什麼呢?
答:圓周率π是一個圓的周長和直徑的比值,它的數值是3.14159265.....背不出來了,它是一個無理數。
問題4:圓周率是人類已知的幾個無理數之一,無理數的特征是什麼呢?
答:無理數是一個無限不循環小數,也就是它的排列沒有任何規律,而且永遠無窮無盡。
問題5:如果無理數沒有任何規律并且無窮無盡,它是否說明了一個事物的不可知性和不穩定性。
答:應該是的。
問題6:如果圓的周長和直徑的比值是一個永遠無窮無盡的無理數,那麼是否說明在微觀層面上來看,在這個世界裡,我們也許可以無限接近于擁有一個圓,但其實我們永遠也畫不出一個标準的圓形?
答:......我靠......好像......是這麼回事。
因為圓周率代表了圓的程度,如果能算到盡頭,那就證明了存在絕對的圓。那也就是說明這個世界并不是由粒子組成。因為隻要是粒子組成,它就不是一個絕對的圓。如果不是粒子組成,那代表了人類對原子内部的推導模型是錯誤的,更别提量子力學了,那也是錯誤的。所以,隻有圓周率永遠算下去,無窮無盡,才能說明這個世界的粒子是可以無限微分的。一直可以微分到人類定義的最基礎的粒子:量子。這個量子也就代表了人為定義的絕對基礎粒子。很可惜,不論是π的存在還是量子力學的不确定性原理都已經至少證明我們目前還沒有發現穩定且可測量的粒子,也沒有發現所謂的絕對基礎粒子。
在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裡面,也沒有絕對圓的圓。
再回到愛因斯坦的這句話,物理學和數學都能夠證明,當你覺得這個世界不可理解,那麼你才開始理解這個世界。π的存在已經深刻的證明了世界的不可知性,而它的妙用在《星際迷航:WolfintheFold》一集中體現得最有趣生動:斯波克(Spork)通過命令超級計算機算出圓周率的最後一位數值,從而阻止了這台邪惡的計算機。
你看,我們問自己不超過六個愚蠢的問題,就能推翻這個世界上有圓的認知了。那還有多少“真理”不過是假象啊,真是讓人不寒而栗!
我個人認為,我們普遍認為這個世界有圓,是因為,為了方便我們快速進入這個世界,在裡面生存下來,我們從小就被灌輸了圓形的概念并且堅定的認為世界上有正圓形。其實這是一個“偏見”,這個世界并沒有絕對的圓。
不确定原理涉及很多深刻的哲學問題,用海森堡自己的話說:“在因果律的陳述中,即'若确切地知道現在,就能預見未來’,所得出的并不是結論,而是前提。我們不能知道現在的所有細節,是一種原則性的事情。”這一點我在第一篇文章中有論述,我們不可能知道世界的全貌。
海森堡,德國物理學家,量子力學主要創始人
不确定性原理對我們的世界觀有非常深遠的影響,它使得拉普拉斯科學理論,即一個完全确定性的宇宙模型的夢想壽終正寝:如果人們甚至不能準确地測量宇宙當前的狀态,那麼就肯定不能準确地預言将來的事件!霍金也在他的名著《時間簡史》裡寫到:上帝不但擲骰子,還把骰子擲到了我們看不見的地方。
霍金,英國物理學家
其實荒謬的并不是我們能理解這個世界,而是我們覺得自己能夠理解這個世界
為了方便我們認知世界的不确定性,後來人類借用了熱力學的概念,稱這個世界根深蒂固的不确定性為:熵。所以,我們本應該不理解這個世界,或者認識到自己不可能全面理解這個世界才對。
但是,現實的情況卻是,幾乎每一個人都認為自己把這個世界“看得透透”的。為什麼人類從古自今都對認識世界表現出了極強的“過度自信”呢?
因為,在我們的大多數日常生活中仿佛都感覺不到熵,看上去我們每天的生活都是那麼的按部就班,平淡無奇。但是仔細想想還是有很多不對勁的地方。
例如我現在正在一架飛機上寫下這篇文章,看上去充滿了閑情逸緻。但是很多人坐飛機就沒有我這份淡定了。因為買機票的時候TA就被推銷了20元的航空意外險。之所以有人賣也有人買航空意外險,是因為買賣雙方都覺得飛機有從天上掉下來的可能性,隻是買方認為飛機墜毀的可能性要大于賣方所認定飛機墜毀的可能性。飛機不論設計得多麼牢固精密都有可能會墜毀,說明它并不是一直穩定的,它有自己的熵。
在是否墜毀這件事上面,一架飛機的熵價值20元。
不是這個世界無法理解,而是我們無法理解這個世界。
所以你看,稍微一琢磨,我們就發現熵無處不在。因為熵的存在,人終究會死,地球也一定會毀滅,而且我們并不太了解這個世界的真相。為什麼我們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呢?
我認為,可能是因為人類是一種三維的生物,我們的世界裡隻有長、寬、高。如果僅僅把我們認知世界的邊界設定為長、寬、高,那麼你就會發現這個世界的認知邊界非常有限,基本上它還算穩定。事實上,世界的邊界卻因為三維人類的認知局限性而變得有界無邊了。就像你在地球上行走,你知道地球之外還有更廣闊的宇宙,地球是有邊界的,但是你被萬有引力束縛住了,如果不乘坐航空火箭,你隻能在無邊的行走中,眼睜睜看着地球的“界”。
且不論在“兩暗一黑三起源”也就是暗物質、暗能量、黑洞、意識起源、宇宙起源、生命起源上面人類停滞不前的認知了。僅僅把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加入到我們對世界的認知判斷裡面,真相就變得模糊起來了。
相對論告訴我們,時間是光向前進的過程中照到所有事件的集合。所以時間隻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如果我們能夠超過光速,當我們向前看就能看到未來要發生的事情,當我們向後看就能看到過去發生的事情。時間與光的相對關系還沒等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橫空出世,就被人發現過了。
有一個著名的塔樓時鐘實驗,當你将同一水平線上的兩個時鐘分别放在一個高塔的頂端和地下室中,過一段時間,你會發現,在高塔頂端的時鐘會比在地下室的時鐘快。當時,人們可能認為這是某種機械故障。後來我們才知道,這是因為高塔頂端的時鐘更早接觸到陽光。
關于“現在是幾點”這個基本常識的認知,隻要我們使用一個不太高的塔作為道具,并加入時間這個維度,答案竟然就不一樣了,而且“天上一日地下一年”——在同一時空裡發生的兩個時間竟然都正确。我們怎麼還能确信自己看到和聽到的是真相呢?
我們再拿谷歌地圖做道具看看空間的欺騙性吧。
假設你是一個成功人士,擁有一棟兩千平米的别墅,現在你正在自己200多平米的客廳裡面練習高爾夫球。看到窗外無盡綿延的湖光山色,你充滿了滿足感,覺得自己是人生赢家,擁有整個世界。
然後我們點擊鼠标把鏡頭拉出你的别墅,俯瞰你的社區,你會發現:你家是這個社區中最小、最邊緣靠近山邊的一棟房子,其他的豪宅都在海邊,而且每一家都配備了一個豪華遊艇。因為你買不起海邊的房子,所以你連買遊艇的資格都沒有。你心情開始有點低落了。
再點擊鼠标把鏡頭拉高一些,俯瞰你所在的城市,你發現除了你們這個社區,城市中還有很大一片貧民窟。雖然比上不足,但是比下有餘,但是你也不想造成這麼大的貧富差距,你又覺得自己今天擁有的一切都是自己奮鬥得來的,可你又想我能為城市裡的貧民做點什麼呢?你心中五味雜陳。
這時候你心煩意亂的快速點擊鼠标,讓鏡頭急速拉升,一直拉到太空中,你看到地球不過是萬億顆普通行星中的一顆,太陽也沒有什麼特别的隻是一顆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恒星而且它已經“星到中年”。最多再過一百億年它就要毀滅了,當然在那之前地球已經先完蛋了。這時你突然想到,不論地球和太陽快點毀滅還是慢點完蛋,都跟你沒有關系,因為你的生命對于他們來說,隻是很小的一瞬間而已。你本人和你的别墅對于地球和太陽來說也一點都不重要。這時你心理空落落的,你瞬間明白眼前的财富和生存空間根本不值一提,你也過得不一定比貧民窟裡面的人幸福多少。
你看,隻要加入了空間的維度之後,人對世界的認識就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從熱愛這個世界到厭棄這個世界,最多隻需要點擊3次鼠标的時間。
我們就把谷歌地圖模式想象成我們在空間上逐漸擁有上帝視角并且看清世界真相的過程吧。很快,你就會發現,人類一直撞在一堵三維的認知牆上,永遠不可能擊碎它擁有上帝的視角。
根據哥德爾不完美定理:你無法在一個系統内實現所有的要素都自洽并且理解它,我們必須跳出這個系統用第三隻眼去觀察它,才能理解它。可惜人類有可能要被永遠困在這個三維的世界中。我們不可能真正理解這個世界,就像我們無法拽着自己的頭發把自己拽離地面一樣。
德國哲學家尼采在哲學領域深入研究了這個問題。他在一個多世紀以前就看清楚了認知的真相:對于人類來說,客觀的事實真相可能根本不存在。在《超善惡》的序言中,尼采寫道:視角是所有生活的基本條件。在還未發表的遺稿中,他還留下一句斷言:沒有事實,隻有闡釋。如果尼采現在跟我在同一架飛機上,他一定認為:當我們沒有買這份航空意外險,那這架飛機就是一架不會墜毀的飛機;如果我們買了,這就是一架會墜毀的飛機了。
這個觀點在哲學界被稱為“視角主義”,也就是視角決定事實,因為每個人的視角都隻是視角之一,所以我們應該意識到,自己眼中的真相并不是絕對的真相。
我個人認為在認知世界的真相這件事情上,哲學與物理學,不謀而合。所以,人們并不是看到真相,而是制造了真相。
而我們在認知世界的真相上的終極困境是:我們所在的世界至少有五個以上的維度,但是人類卻是三維的。所有被我們制造的真相,其實都是假象。可悲的是,我們就像被困在玻璃杯中的螞蟻一樣,樂此不疲的探索着,并且為自己的矯健和發現歡欣鼓舞,但卻從來不會發現自己的世界隻是地球上一個普通國家的一個普通城市的一個普通家庭的一張普通桌子上的一個普通的玻璃杯而已。
螞蟻不是沒長眼睛,它隻是二維的而已,它的世界裡連高都沒有。
因此,所有對這個世界的理解都可能是誤解,我們認知這個世界的方法也不過是各自的“偏見”而已。所有對這個世界的判斷也都可能是錯誤的判斷,這可能才是認知的本質。
為什麼認識到認知的偏見對一個正經公關這麼重要呢?
因為,對于正經公關來說,人們認定的真相,不過是某個事實的草稿而已。
後記:第一篇文章對正經公關的作業對象“偏見”闡述不夠全面,特别是為了縮短篇幅,快速使用了世界的不可知性這個屬性,所以後面陸續補上。
上一篇
糖原累積症肝型伴肝腺瘤
下一篇
美國【真情假愛】中文字幕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