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劣币驅逐良币,其實換個說法,就是我們平常講的“性價比”,打個比方,你去泰山爬山,下雨了,你可能會買件5塊錢的雨衣,而不會選擇50塊錢的,畢竟你的目的是爬山而不是買結實的雨衣,省下的45塊錢你可以去幹更有意義的事。在這個過程中,5塊錢的“劣币”并沒有驅逐掉50塊錢的“良币”。
曆史上,這種看似“劣币”驅逐“良币”的事情很多,還一再上演,但是從事後來看,它對于社會的推動意義巨大。
1、鄭莊公開啟“禮崩樂壞”鄭莊公,這個人很難用一句話評價,說他冷酷無情,是因為逼殺了自己兄弟;說他孝道模範,是因為他身上發生了黃泉見母的千古佳話;說他奸雄之祖,是因為他利用東周卿士地位打擊報複;說他市井小人;是因為他去周王城外偷天子的麥子。他還開啟了一個先例:和周王室交換質子。
周桓王忍無可忍,終于爆發了,率領陳國、蔡國、衛國、虢國攻打鄭國,于是引發了繻葛之戰,結果是自己反被鄭将祝聃射中肩膀。
這一箭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和他一起射落的,還有周天子的威儀。從此,周王室更加無力管控諸侯,而各個諸侯内部亦是經常發生以下犯上、以臣弑君之事。幾百年前的周文王萬萬沒想到,後代的諸侯,怎麼還成危險系數最高的人了呢?于是孔子發出了“禮崩樂壞”的感歎。
其實,更多讓他想不到的接踵而來:先是三家分晉,而後田氏代齊,家臣怎麼就搖身一變成了國君了呢?最讓人大跌眼鏡的應該還是他的子孫周平王讓出的西岐故地,當年那幫給他們放馬的秦人居然統一了華夏,并且改弦易轍了,地盤也變得更廣了。
2、陳勝吳廣的呐喊陳勝吳廣,地地道道的農民,在達官貴人面前,甚至連“劣币”都算不上。就是這兩個不起眼的人,振臂一呼,靠着幾根竹竿子迅速壯大到幾十萬人,成為反秦第一人。
陳勝吳廣,以一介農民身份,司馬遷在《史記》中,将其列為世家。何為世家?說白了,有封地、有爵位,還不能一代而亡,要世代傳承。但是這哥兒倆啥都沒有,憑什麼位列其中?
就因為這句話---王侯将相甯有種乎!
憑什麼你的兒子就是儲君,我的兒子隻能當長工?
如果說,之前的三家分晉,算是門閥火并的話,那麼陳勝吳廣喊出的這句話,絕對是擊穿了各個階層的限制,隻要開了口子,就如同裡面投放了條鲶魚,不同階層的人就流動起來了,這就給社會進步提供了内生動力。
劉邦不信命,建立了漢朝,從此這個民族變成了漢族,也留下了“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朱元璋不信命,建立了明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成為典範。
幾千年前,當大禹治水的時候,西方人卻躲在山頭上幻想出一艘諾亞方舟。幾千年的刀耕火種,幾千年的茹毛飲血,這就是文明的傳承,之所以沒有斷代,用哪吒的一句話就是“我命由我不由天”。
說到哪吒,再回到生活領域。毫無疑問,《哪吒之魔童降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觀影人次已超億,票房收入超35億。這兩年,《戰狼2》、《流浪地球》等國産影片開始崛起,其實說突圍應該更确切一些,畢竟它們是在一幫爛片中艱難站起來的。
這些年,那些國産神劇的劇情我們也就忍了,弱智台詞也忍了,摳圖也忍了,起碼的道具能不能認真點呢?無論是古裝劇還是抗日神劇,服飾必然追求華麗,春秋戰國有這麼先進的織造技術?好不容易穿上铠甲了,塑料感又那麼重,這是怕累着?前線士兵軍裝是嶄新的,怪不得打鬼子沒有子彈,錢都用來買衣服了。 打完仗,發型都不帶亂的!
看這樣的電影,不隻是浪費自己的金錢、時間,從心理上講,好多人說自己有一種被欺騙的感覺。可喜的是,國内諸多電影也開始走精品路線了,比如最近剛剛上映的《上海堡壘》,六年磨一劍,首映票價高的達到近千元,上映幾天,票房也終于過億了。
其實這樣也挺好,加速中國電影市場分級,那些演技不在線的單純靠流量的演員其實充當了濾網的作用,泥沙俱下的時候,将泥沙攔截。結果就是把好片、爛片區分開了。
二戰時期,德國為搞垮英聯邦區域經濟,開始大量僞造英鎊,哪知道用力過猛,僞鈔質地比真币都好。當鲶魚遊動起來,泥沙也會随之起舞,被過濾之後,不就是幹淨的水了?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