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田志剛摘自《卓越密碼:如何成為專家》
··
01
2020年5月份的時候,法國一個科技公司的CEO建議政府将藏在盧浮宮博物館的世界名畫《蒙娜麗莎的微笑》賣掉,便于法國政府應對新冠疫情帶來的經濟下滑。
這位老兄認為這這幅全球最知名的畫能值500億歐元(約合人民币3384億元),而且蘋果、谷歌、亞馬遜、微軟甚至中國的阿裡巴巴、騰訊等公司都可能對這幅畫感興趣。他還說了,如果達芬奇在世,也會同意将這幅畫賣掉援助法國。
其實這不是法國人第一次想賣這些名畫,早在2014年法國24電視台就建議政府賣掉包括《蒙娜麗莎》在内的藝術品,便于償還法國的公共債務。搞得法國市政廳文化部門的主管還出來解釋說為什麼沒必要賣:“雖然理論上賣掉《蒙娜麗莎》能夠籌集到大筆資金,但法國經濟還沒到那個地步。”
這個估價500億歐元有點誇張,但許多名畫的拍賣價格很貴估計很多人都知道。以畢加索《拿煙鬥的男孩》為例,其交易金額高達1.04億美元,人民币約7.13億元。
一個年收入20萬元的白領,要工作多少年才能買得起這幅畫,估計三生三世都不行吧!02
類似的還有音樂作品,巴赫、莫紮特、貝多芬、肖邦為什麼好,好在哪裡,每個人的特點是什麼,不知道!
對于文學作品的許多世界名著,甚至有時候看不下去,也看不出其中的蹊跷來,看不出好壞來。
再延伸一些:
朗朗和李雲迪誰彈的鋼琴更好,各自好在哪裡?我也看不懂!
郭德綱說嶽雲鵬他們相聲的功底不紮實,但我也看不出哪裡不紮實來。
曲藝之鄉天津許多懂行的觀衆說郭德綱的相聲也就一般般,我也不知道為什麼。
隻知道國足誰都敢輸,但其實我也看不出他們差在哪裡!
03
為什麼我們無從判斷一個東西的好壞呢? 背後是我們欠缺判斷一個事情的标準:好的标準是什麼樣的,壞的樣子或者特征是什麼樣的? 再進一步,為什麼說這樣子是好的,而另一個樣子是壞的,其背後的邏輯是什麼? 這裡面的标準、特征、背後的邏輯其實就是一個領域或者專業的知識,當你沒有這些知識積累的時候,就是這個領域完全的外行,就不可能判斷,就是一種“不分好壞”的狀态: 看不出好壞,可能把專業人士看起來很垃圾的東西奉為至寶,而對于好的東西放在跟前視若無睹。 世界這麼廣闊,大部分人都做不到對很多領域精深,但起碼要具備基礎的知識,否則就會出現許多指鹿為馬的錯誤,這也就是為什麼在義務教育階段要學那麼多學科的原因,除了常見應付考試的語數外史地生,還包括音樂、美術...... 這是從一個現代人素養的角度講的。04
分不出好壞來,其實是很可怕的事情。 一個小孩很規矩的學習,課前預習、課上認真聽講,課後也去做作業,各個步驟都有,但就是學習不好,原因是什麼? 很可能是他根本沒搞清楚怎麼算課前預習、該預習什麼、怎麼才算預習到位,如果不了解這些,即便他有這個預習的東西,但卻達不到預習的效果,日積月累這個預習就沒用了。同樣的,怎麼算認真聽講、該聽什麼思考什麼問什麼,如果不知道好的“認真聽講”是什麼,那麼可能上課聽講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這種每個階段的折扣合起來,這個孩子大緻就成了一個挺認真學習,但就是說不會的例子。 在工作中如果分不清好壞,就更加可怕。 最淺顯的一個例子,我見到過許多單位請外部“專家”上課,但這個專家就是一個“僞專家”,即便聽課的人如何認真,這樣的課也沒什麼效果。 而背後是相關的人對于什麼是好的專家沒有标準,還是分不出好壞來。 在管理裡面也有類似的情況,中國的企業把世界上幾乎大部分管理思潮都學習過:精益生産、學習型組織、創新、敏捷等等,但真正做出效果的則很少。 雖然這些内容的流程和步驟都有,但怎麼算做好的人們卻不知道,結果自然可想而知。05
有個笑話說:某人說今年準備學學心理學,先從樂嘉的性格色彩學開始。這大緻是不分好歹的典型例子,開始就走歪了。 一個緻力于成為高手和專家的人,首先要知道高手和專家牛在什麼地方,如果連這個都不懂,是沒有辦法學習的。 但事實上是,大部分人在自己的崗位上,隻能看到高手們把事情做的很好,也想成為那樣的人,卻不知道人家為什麼做好的,也不知道如何去分析做好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這樣就沒法學習。 所以我們在即将開講的中,很核心的部分就是通過案例讓大家去分析這個人之所以将某件事情做的特别好,是因為他掌握的什麼内容才做到的,這些内容分幾種方式,如何才能學這些内容。通俗點說,就是讓參與者真正知道為什麼牛,牛的原因和依據是什麼。 如果一個人具備了這種能力,就可以在自己的專業上快速的分析找到可學習的東西,他的學習就不是發散的、跟工作無關的,就能夠學以緻用,真正做到從問題學、跟高手學,快速提升能力。 概括一下說: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