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釉從元代開始燒制,屬于高溫銅紅釉瓷,到明初永樂時期變得鮮紅,宣德時期的寶石紅都燒制得很成功,可是宣德以後每況愈下,紅釉幾乎達到失傳的境地,直到康熙時才得到恢複和非凡的發展,這時紅釉品種增多,在單色釉中非常突出,有豇豆紅、郎窯紅、祭紅等。始于元代,興于明初,成熟于永宣,精于清初。
釉裡紅的最大特點是燒制難度大,成品率極低。釉裡紅在元代的時候不能說是已經完全成熟,所以在曆代出土當中釉裡紅數量是比較少的。比如我們建國後比較重要的一次出土,就是元代的高安考古發現裡,釉裡紅隻有幾件,建國以來元代釉裡紅出土都是非常少的。
關于釉裡紅廢品率為什麼這麼高,我們得先解釋一下瓷器燒造的時候有一種環境,專業術語叫氣氛,一般來說氣氛就兩種,一種氧化,一種還原。氧化是通過燒造的時候開着爐門,使得氧氣能充分的進去。還原就是悶着火,北方就叫“把火封了”就是這麼一個感覺。釉裡紅是在還原氣氛中燒成的,以銅為呈色劑,溫度稍高就會失敗,就會飛了,呈現特有的飛紅現象或幹脆退色,紋飾不連貫。溫度一低就呈現黑紅色或灰紅色。
這個溫度之間差額大約隻有10度,但它是1300度的高溫下,1%的溫差都不到,而且當時沒有溫度計,所有的窯工都是憑眼睛去看這個火,來控制的。大部分人都能通過火焰的顔色判斷溫度,但是你要在1300多度那種慘白的火光裡,看出那一點點的溫差來,是非常困難的,隻有具有非常豐富經驗的窯工才能看出來。這1%溫差就決定了釉裡紅的生死。釉裡紅是以它特殊的色澤,在中國陶瓷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在曆史上隻有元代、明永宣時期、清康乾盛世這三個時代,充分地燒造過釉裡紅,其它時期非常罕見。
各朝代釉裡紅工藝詳解
元代
元代釉裡紅呈色多種,鮮紅的較少,大多趨灰,有明顯暈散,有溫度失控而銅紅料“燒飛”的變白現象。
這是由于釉裡紅瓷對燒制溫度和窯中氣氛要求嚴格,所以大多數元代釉裡紅瓷偏黑灰,紅豔欲滴者很少。
元代釉裡紅大多呈灰黑色器物以碗、罐居多。
裝飾簡單,有纏枝蓮、纏枝牡丹、草葉紋。
手法除采用銅紅彩在胎體上繪畫紋飾之外,還有用銅紅單線勾勒,塗抹色地及斑塊等其他裝飾方法,并經常與青花、刻劃花、印花堆塑等結合在一起相互作用。
元代裝飾手段單一,大多用刻劃塗抹的手法,這些特征都說明了元代釉裡紅的原始狀态。
而且元人尚白,漢人尚紅,民族認同感也有别,所以釉裡紅産量一直很小,所以每一件元代釉裡紅都是價逾黃金的珍寶。
元代青花釉裡紅開光貼塑蓋罐 ,故宮博物院收藏(保定窖藏調撥)
通高41cm,口徑15.5cm,足徑18.5cm。罐直口,短頸,溜肩,鼓腹,圈足,砂底無釉。胎體上薄下厚,胎質細膩,青花色彩濃豔,釉裡紅略暗。罐蓋頂堆塑坐獅鈕。通體青花釉裡紅紋飾。罐蓋繪青花蓮瓣紋、卷草紋、回紋各一周。罐身近口沿處繪青花纏枝花紋、卷草紋各一周。肩部繪下垂如意雲頭紋,雲頭紋内繪青花水波紋托白蓮,雲頭紋之間繪折枝牡丹紋。腹部四面堆塑雙菱形串珠開光,開光内山石、牡丹、菊花等四季園景,以釉裡紅繪山石、花卉,青花繪花葉,紋飾有浮雕效果。腹下部飾青花折枝蓮花,與肩部雲頭紋相對應。近底處繪卷草紋及變形蓮瓣紋,蓮瓣紋内繪倒垂寶相花紋。罐型豐滿渾厚,紋飾層次鮮明,綜合繪、镂、塑、貼等多種技法。青花、釉裡紅互為襯托,紅、藍交相輝映。造型豐滿渾厚,紋飾層次鮮明,綜合了繪、镂、塑、模印、貼等多種技法。青花、釉裡紅在作品中互為襯托,紅、藍交相輝映,整體形成一種氣度雍容而又花團錦簇的藝術效果。讓我們不得不驚歎元代瓷藝大師們高超的工藝水準和藝術想象。
明代
1、明洪武朝釉裡紅瓷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從實物遺存量上比較,甚至比青花瓷還多。洪武釉裡紅的胎骨有粗松和緻密兩類:粗松的一種手感稍輕,瓷化程度差。緻密的一種斷面細膩、緊密,白中略灰。據理化測試,釉層氧化鈣的含量比青花瓷高,含鉀量較低,屬鈣堿質,高溫燒成時粘度變化不會太大,較少流釉。釉面具明代青花器的特點,釉質肥厚、滋潤,釉色發青白。
釉層有兩種:
一種肥厚瑩亮如堆脂,乳白色,有冰裂狀或長條狀開片;另一種肥潤緻密,釉表有極細微橘皮紋,白中含青或青灰。普遍見縮釉點或縮釉線,露胎處見窯紅。玉壺春瓶、執壺及口徑20厘米左右的大碗底部施釉,但是底部釉的光澤感不強,與器身玻璃化程度較高的釉面色調不一樣,為白漿釉,薄處微泛黃,厚處呈乳白或青色。器身往往有開片,尤其是一些器物,大概是因火力不足,有類似漿胎的現象。釉裡紅呈色紅豔的大多釉色乳白,呈色灰暗的大多釉色趨灰。洪武初期釉裡紅顔色還很難把握,制品多呈黑紅,不夠鮮豔,甚至有些燒成了“釉裡黑”也未被打碎埋掉,其有赭紅色(局部有綠苔點)、醬紅色(有暈散)、赭褐色(有綠苔點和暈散)、黃褐色、黑褐色等,呈色極不穩定。
到洪武後期銅紅料的使用及釉裡紅器的燒制技術都已經成熟,從原料萃取、制作成型、繪畫裝飾到燒制工藝都有了突破,釉裡紅線繪裝飾多了起來。當時的器物釉面有的有紋片,紋飾有纏枝菊紋、纏枝牡丹、纏枝蓮等,與元代的人物故事、動物、魚藻等圖案相比就顯得簡單了。器型除了瓶、壺外.還有盤、碗、罐等,但基本不見杯盞之類的小件。洪武釉裡紅品種貫穿洪武朝始終,堅持不懈。這時釉裡紅由官窯燒制,在技術的改進上有了财力的保證,使明初釉裡紅技術得到很大的發展。到了洪武中晚期期,釉裡紅的顔色多呈較純正紅色。風格古樸、厚重,器型碩大,紋飾豐滿,氣勢奪人,充分展示了明朝開國之君的胸懷與氣度。洪武時期釉裡紅得到急速發展,根本原因在于需求的拉動,而且主要是由于皇室的喜愛而産生需求。
明 青花釉裡紅燈籠杯 (一對)
2、明代釉裡紅技術上的改進完成于永樂和宣德兩朝。
到永、宣時,釉裡紅呈色已嬌豔欲滴,釉面油潤晶瑩,紋飾繪畫趨向簡約和靈動,達到了釉裡紅制作的巅峰。明代永樂時景德鎮窯創造成功色調純正的鮮紅釉。色澤鮮豔、勻潤。明宣德時對銅紅釉的燒造技術掌握得更好,紅釉制品不僅在數量上有明顯的增加,而且較之永樂鮮紅更勝籌,出現了寶石紅、祭紅、積紅、霁紅、醉紅、大紅、雞血紅、牛血紅等名目繁多的新品種。
以色澤而論,宣德紅釉有深、略深、淺、淡四種。
深者色為黑紅,猶如初凝的牛血,釉質肥厚,釉内氣泡較多。略深者色豔麗,釉層略薄,亦有小氣泡,并伴有隐約顯露的細小血絲狀與小斑點。淺者釉色分外勻淨,可與紅寶石的晶瑩相媲美。淡者呈現桃花般粉紅色,俗稱'桃花面';而且釉面不滑,無桔皮紋。宣德釉裡紅胎質細膩,釉面甜白滋潤,有桔皮紋,釉層内大小氣泡分布疏朗.晶瑩帶濁,猶如大小珍珠,紅釉呈深淺淋漓斑駁現象。正是這晶瑩的桔皮紋白釉與明豔的釉裡紅紋飾的配合,相互輝映.相得益彰,顯示了這一時期釉裡紅瓷器的成就。宣德釉裡紅三魚、三果器.均采用的沒骨繪法,由大筆塗抹,看不見勾勒輪廓線條。這種做法的後果是,偶爾會造成邊緣部呈蟹甲青,紅釉明豔且微泛青暈,更添花趣。除了傳統的白地上用釉裡紅繪畫外,還出現了紅地白花等新品種,最為成功的是一對稱為寶石紅的三魚紋和三果紋高足碗。
這種碗的外壁有三條小或三枚果子,以紅釉填塗,紅寶石般的豔紅而閃亮,又微微高出白釉釉面,成為宣德官窯的一代絕品。
明洪武釉裡紅折枝牡丹紋花口盤
高8.6cm,口徑45cm,足徑22.1cm。盤菱花形口折沿,瓣形的弧壁與花口對應,圈足呈梯形,細砂底,泛火石紅色。盤胎體厚重。圖案采用釉裡紅線繪裝飾技法,顔色鮮亮。盤心為主題紋飾,内繪折枝牡丹紋,盤心與内壁轉折處繪兩兩對稱的花卉圖案,裝飾繁缛,勾繪娴熟。明洪武釉裡紅器裝飾以植物題材為主,其植物種類之繁多,内容之新奇,是以前各時期所無法比拟的。這件洪武釉裡紅大盤紋飾富麗多彩,釉面發色純正鮮豔,較好地體現了明初釉裡紅的燒制成就,在品種、數量都不甚多的明初釉裡紅器中堪稱珍品。
清代
釉裡紅工藝明代後期幾乎失傳,到了清康熙、雍正、乾隆時,官窯很注重釉裡紅技術的恢複,這三朝官窯中都有上乘的釉裡紅作品。
清康熙釉裡紅描金三獅圖錐把瓶
和明代相比,清代釉裡紅呈色有了改進,呈色紅中透紫,既無元明釉裡紅的紅豔,也無因燒制不好而出現的灰黑或燒飛。同時,清代的釉裡紅呈色已能分出濃淡色階,這是又一個重要進步。清康熙時期釉裡紅的制作取得了僅次于青花瓷的卓越成就,基本上能掌握高溫釉下銅紅彩料的發色效果,釉裡紅發色比明代有所提高。呈色穩定,鮮豔明麗,紋飾精緻,線條細勁清晰,與青花配合濃談相宜,和諧悅目。康熙早期釉裡紅的色調将深濃與淺談兩種,深濃者有凝厚感,淺淡者呈粉色。細筆線條的描繪細緻清晰,有的清新,有的深沉。平塗繪就的釉裡紅三果,三魚可達明代宣德時期的水平。
清康熙釉裡紅四魚紋水丞
這時期的青花釉裡紅瓷器主要為官窯燒制,且燒造較為成功。傳世品有青花釉裡紅搖鈴尊、青花釉裡紅魚藻缸、青花釉裡紅山水紋盤等,均為康熙時期代表作。釉裡紅和青花釉裡紅是雍正釉下彩中燒制的特别成功的品種。釉裡紅從康熙朝恢複燒造後,至雍正朝達到了曆史的頂峰。釉裡紅在雍正朝又稱為“寶燒紅”,制作工藝比康熙時更為精細,器物呈色穩定,色調紅豔。雍正禦窯品種有“一仿宣德寶燒,三魚、三果、三芝(靈芝)、五福(蝙蝠)四種。”由于釉裡紅的呈色技術運用娴熟,從而使這一時期的釉裡紅瓷器的紋飾内容較康熙時表現的題材更為廣泛,所繪紋飾均清楚明晰,造型優美,同呈色鮮亮豔麗。特别以青花和釉裡紅同施一器的“青花釉裡紅”更為突出。
康熙時期是清代瓷器生産的黃金時代,制瓷工藝精湛。此器造型飽滿,釉裡紅與五彩裝飾相結合,相得益彰,色彩缤紛奇麗,繪制細膩,紋飾立體感強,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清康熙 釉裡紅折枝四季花卉紋蘋果尊
由于釉裡紅燒造難度大,廢品率高,所以價格就大大的高于青花。在過去的收藏中,釉裡紅一直是青花的10倍。當時的市場不象現在這麼開放發達,信息也不發達,所以是很難看到的。當時琉璃廠有個文物商店剛開張,其中官窯瓷器比如明清官窯就賣幾百塊錢,當時也是很貴了,但是釉裡紅要賣到上千塊。
2004年美國舊金山拍賣行拍了一個洪武大盤,48公分,創下了570萬美元的世界紀錄。這個盤子是偶然發現的,盤子的主人是卡裡斯勒女士,她非常愛旅遊,也特别愛收藏中國藝術品。她在1900年到1925年期間三次來到中國,非常熱愛中國文化。她也是在偶然的情況下買了這麼一個釉裡紅的大盤。她的父親19世紀在美國創造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快遞公司快馬快遞公司,因此她的家底也是非常殷實的。因為這個盤子很大,所以她就用它來吃海鮮,這一吃就是近一百年。這個盤子胎比較厚,她們家在使用的時候也非常小心,沒磕磕碰碰,所以保存得非常好,老太太去世多年後仍然還在使用。
這事就很有意思了,對于我們來說,這個盤子是很寶貴的,但對于卡裡斯勒女士本人來說,她是喜歡中國藝術而買了這麼一個盤子使用,經過一百年後,賣了這麼多的錢,惠及後人。
俗語說風水輪流轉明年到我家,收藏的樂趣有時也在這裡。我們收藏一個東西并不知道它什麼時候值錢,當它值錢的時候帶給我們的快樂,反而比我們預想的更快樂。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