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腹針治療頸椎病

一、定義

  頸椎病是一種老年性退行性骨質病變,又稱頸椎骨質增生或頸椎綜合症。本病臨床表現以頸項部疼痛、頸項強直、活動受限、上肢麻木放射痛、手指麻木或伴頭暈頭痛、耳鳴眼花、眩暈、、記憶下降,嚴重時發生卒倒等。X光片顯示有骨質增生或生理彎曲度改變、椎間隙狹窄、椎間孔變小、變窄等。臨床可分為神經根型、椎動脈型、交感型、脊髓型。其中以神經根型、椎動脈型為多見。

  二、病因病機

  神經根型:感受風、寒、濕三氣雜至,滞留經絡,氣滞血瘀而緻頸項強直、疼痛活動受限,積久累及上肢麻木、手部肌肉萎縮。

  椎動脈型:感受風、寒、濕三氣,滞阻經絡,緻頸項疼痛、活動不利、清陽不能上舉而伴頭暈、頭痛、耳鳴眼花、眩暈、、記憶力下降等。

  三、腹針治療 

處方:天地針(中脘、關元)、商曲(雙)、滑肉門(雙)

  辨證加減:

  神經根型加石關(雙)、取石關時依頸項部疼痛的部位而變動,如在兩側項肌的外側時取穴離腹白線稍寬,如在兩側項肌的内側時取穴離腹白線略窄。

  椎動脈型加下脘上,取穴時依據骨質增生的部位高低不同而上下移動,如頸7增生取下脘穴,頸4~5增生取下脘上5分,以此類推。

  上肢麻木、疼痛加患側滑肉門三角,取穴方法參照治療肩痛、肘痛。

  頭痛、頭暈、記憶下降加氣穴(雙)。

  耳鳴、眼花加氣旁(雙)。

  四、驗案

  例1:徐某某,女,54歲,醫生,1991年5月21日就診。

  自述頸椎骨質增生5年,初起右手間斷性疼痛、麻木,近兩年來雙手均常有麻木、憋脹、疼痛感,尤以夜間和晨起較重,常常影響睡眠,活動片刻後緩解,近期累及兩側頸肌僵直、酸痛,活動不靈活。經X光片檢查:頸椎4~6骨質增生,生理屈度改變。診斷:頸椎骨質增生(神經根型)。

  治療:取穴天地針、石關(雙)、商曲(雙)、氣穴(雙)。加神阙灸20分鐘後感覺頸部活動靈活,酸痛感消失,治療3次後雙手疼痛、憋脹、麻木減輕大半,後又針3次諸症消除,兩年後随訪,無複發。

  例2:程某某,女,56歲,教師,1994年7月12日就診。

  自述頸椎骨質增生八年,初時感頸項疼痛、活動不利,繼發不定期眩暈,近年症狀逐漸加重,每日均感頭部悶脹、沉重,頭部不能仰視,向上看即感眩暈,兩項肌僵直、疼痛,活動不靈活。近期記憶力下降,亦偶感耳鳴。X光片檢查:頸椎4~7骨質增生,椎間孔變窄。診斷:頸椎骨質增生(椎動脈型)。

  治療:取穴天地針、商曲(雙)、滑肉門(雙)、下脘上、氣穴(雙)、氣旁(雙)。加神阙灸每次20分鐘,治療3次後,兩項肌僵硬松解、活動靈活已無痛感,但頭仍不能仰視,仍感頭部悶脹。繼針上穴2次後頭部諸症悉除,又繼針2次鞏固療效而愈。

  例3:宋某某,男,46歲,工人,1992年4月12日就診。

  自述頸部活動疼痛連及頭部,左肩酸困疼痛、左手麻木經X光拍片确診為頸椎骨質增生3年。近年曾求治于中藥電離子透入、中醫、針灸、按摩、封閉、氣功等多種療法,效均不佳來診。檢查:C5、C6椎旁壓痛(++)、左臂上舉手指僅與頭平,後伸及腰,頸部僵直,活動受限,僅能小角度左右轉動。X光片揭示:C4~6椎體後緣輕度增生,生理曲度反凸變直,線韌帶輕度鈣化。診斷:頸椎骨質增生(神經根型)。

  治療:取穴天地針、商曲(雙)、滑肉門(雙)、滑肉門三角(左)。得氣後留針,期間感覺左肩部開始發熱,漸向肘部及手部延伸,随即感覺頸部肌肉緊張度減輕,前屈及左右旋轉較前靈活,肩部酸痛消失,活動基本正常,手指的麻木感亦減輕許多。隔日再針同前後,症狀亦明顯好轉,先後共治療4次痊愈。半年後因落枕又引發前症,遵上法,又針兩次而愈。

  例4:徐某某,女,53歲,職員,1992年4月6日初診。

  自述背困、頸部活動疼痛5年,曾X光拍片确診為頸椎骨質增生,近3年引發雙手麻木,夜間常因手部麻木憋脹影響睡眠。常感頭部沉重、發悶不清,有時尚耳鳴。檢查:頸部活動左右旋轉尚可,前屈、後仰疼痛(+),C4~5椎旁壓痛(+),雙臂上舉疼痛(+),X光片提示:C4~C 6椎體前緣有輕度骨質增生,後緣上、下緣呈輕度的唇狀突起,韌帶呈有鈣化征象。診斷:頸椎骨質增生(椎動脈,神經根綜合型)。

  治療:取穴天地針、下脘上、商曲(雙)、上風濕點(雙)、氣穴(雙)。留針期間感覺頸部前後伸屈疼痛緩解,雙手麻木亦減輕。當晚睡覺時未因手部麻木而驚醒,唯晨起時手指尚有輕微麻脹的感覺,背困、雙肩酸困疼痛亦大部緩解,頭部感覺清爽,後又針5次諸症悉除,共6次而愈。

  分析:

  1. 頸椎病是一種退行變,随着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長期從事坐姿工作與看電視的時間成倍延長,均易使頸肌勞損,使頸椎間盤突出,椎管壓迫神經、椎體後方有刺、小關節增生、黃韌帶肥厚或鈣化,甚至椎闆增厚、椎管狹窄、壓迫脊髓神經,引起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或痙攣栓塞,交感神經興奮等症,臨床上除引起頸肩部的症狀外,尚引起頭部及上肢的供血不足而繼發一系列體征。

2. 中醫認為頸椎病屬于“骨痹”的範疇。多因脾腎兩虛、氣血不足、營衛不固、風寒濕邪乘虛而入,是一種積久而成的疾病,故臨床辨證當治病必求于本。脾主運化、主四肢、主肌肉為後天之源;腎主骨、生髓、主納氣為先天之本。人到中年、老年腎氣漸衰而脾亦不健,故後天不足以補先天而緻兩髒俱虛,腎虛則骨不堅以緻形成及骨質增生,脾虛則肌不健,而緻肌腱、肌肉支撐無力,漸成疾患。故頸椎病與脾腎的功能失衡相關,因此,腹針取離,坎廓的天地針使脾、腎兩髒得到調整,恢複機體的穩态,取商曲以改善頸部的血液循環,并以補腎,取滑肉門滑利雙肩關節促進肩部血液循環并配以相應的上風濕點,上風濕外點末梢神經的營養得到改善。因此,腹針從治本入手治療頸椎病,較易取得較佳的臨床效果,與傳統的針刺法相比,無論從治療的周期與療效方面均有明顯的優勢。

  3. 頸椎病的中醫辨證,神經根型當屬頸肩痛範疇,椎動脈型當屬眩暈症範疇,因頸椎病系多發病,常見病,故分而列之,肩臨證時詳審以細辨方可收到較佳的臨床效果。

本文轉載自:http://blog.sina.com.cn/u/2484760913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