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 > 正文

工作後,我明白了比考試分數更重要的5個人生定律

“曾以為高考結束後,人就解放了,後來才明白,解放的意義在于:别人鋪的路走完了,該自己親手鋪路向前了。”

這是一位網友在高考資訊下的留言。

看到這句話,深有同感。

讀書時,生活是教室、食堂、寝室三點一線,老師會給我們安排好每天需要學習的内容,學習的目标是在試卷上答出一個漂亮的分數。

工作後,生活是一個點的發散,我們每天都會面臨不同的問題,不會再有人給我們安排好一切,我們必須得靠自己,而目标也不再是分數,而是更好的生活。

以前想不明白讀書到底是為了什麼,好像學過的知識都忘了。

後來才明白讀書學的不是知識,而是在用十幾年的時間培養我們的能力,為步入社會做準備。

因為真正能成就一個人的,不是知識本身,而是試卷上不考的能力。



工作後,我明白了比考試分數更重要的5個人生定律

回想學生時代,那可謂是許多人知識儲備的巅峰。

文能背的了詩詞歌賦,理能解的了幾何代數;

前能說曆史政治,後能講反應受力。

可是進入社會後,知識儲備立馬走起了下坡路,活成了“文化沙漠”。

事實上,學習遠不是為了考試,而是一場終身的修行。

有句老話“活到老,學到老”。但其實真正做到的人少之又少。

有多少信誓旦旦被生活的壓力推翻;又有多少壯志淩雲變成了得過且過。

其實我們都知道要成長,可是為什麼停下了學習的腳步呢?

是壓力?懶惰?還是想躺平?

或許都有,但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我們變成了一顆自斷經脈的蘋果樹

很喜歡的一個寓言故事:

有一棵蘋果樹,第一年,它結了100個果子,農夫拿走了90個,給它留下10個,第二年,這棵蘋果樹又結了100個果子,農夫還是拿走了90個,給他留下10個,于是,這顆蘋果樹不開心了,為什麼我那麼努力結的果子,最後隻得到10個,農夫什麼也沒做就得到了90個,這不公平。

它想來想去,決定自斷經脈,最後,到了第三年,這棵蘋果樹隻結了10個果子,農夫拿走了9個,給它留下1個,看到農夫隻得到9個果子,它得意的說“這下你的果子就少了吧!”

可是,它卻忘了,自己本來有10個果子,現在卻隻有1個果子了。

這個故事看起來好像很傻,但其實非常真實。

在工作中:

我們會因為領導的責難而故意不把工作做好,丢失了提升的機會;

我們會因為工資的問題,覺得自己的付出不值得,而錯失了鍛煉的機會;

我們會因為工作安排得不合理,而選擇摸魚,浪費了大好的時光。

試想一下,如果這棵蘋果樹不因為農夫的獲得而自斷經脈,而是把自我成長當作目的努力生長,在第三年,它結了1000個果子,它是不是就能得到100個果子呢?

同樣,如果不以外界的反應而改變自己的行為,而是遵從成長的原則去努力奮鬥。

是不是可以工作得更開心一些?是不是可以成長得更快一些?當你的能力更強了,是不是就有更足的底氣去做選擇?

知識經濟的年代,學曆代表着過去,學習力才代表着未來,做一棵成長的蘋果樹,才能更好地面對生活。

無論是多看一本書,還是多聽一堂課,隻要我們在努力生長,時刻提醒自己做一個終身成長者,時間自會給你答案。



工作後,我明白了比考試分數更重要的5個人生定律

工作的時候,我們會發現任何大企業在招聘時,都會有一項學曆的要求,那麼總是以學曆論人,這種做法正确嗎?

其實很不幸,這個做法至少有80%的正确。

因為在前18年的時間裡,每天的學習都在訓練我們的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

有好的學習力和思考力,才能有一個好的學曆,所以倒推回來,學曆正代表了這18年的學習力與思考力的培養情況。

但這是絕對的嗎?一定不是!

前段時間去一個公園裡散心,遇到了一行年輕人在受懲罰,領頭的是一個同樣年輕的姑娘,正在訓斥其他人。

隊伍裡,有的人在做俯卧撐,有的人在做下蹲,有的站着,有的趴着,當時十幾歲的弟弟正好在旁邊。

我問他“你覺得為什麼這些人會受罰?”

老弟回答到“因為他們不認真讀書,沒有考上好的大學”

我搖搖頭說“他們都在同一個地方上班,這說明大家的學曆是差不多的,既然學曆一樣,那為什麼有的人受罰,有的人訓斥呢?”

老弟搖頭說不知道,這是一個很好的引導機會。

我告訴他“學曆很重要,但不是全部,同一個公司上班的人,大家的學曆都差不多,但依然有人業績好,有人業績不好,這是因為能力不一樣,這個能力就是思考的能力。”

在工作中,我們每天都會遇到不一樣的問題,如果遇到問題就開始被情緒淹沒,開始抱怨,那這些問題永遠不會得到解決。

這時候我們需要做的是讓自己平靜下來,然後思考,想方設法地去解決問題,每多解決一個問題,我們就會多進步一點。

要記住,在大腦中走得越遠,在生活中就走得越穩。

做一個思考者,不管你去哪裡工作,不管你正在經曆什麼,一切問題都能得以解決,即使不能完全解決,也一定是最好的結果。



工作後,我明白了比考試分數更重要的5個人生定律

學生時代,經常會寫到一個人的故事,這個人就是有“半個聖人”之稱的。

曾國藩讀書時非常用功,為了背下一篇文章常常熬夜。

有一天,一個盜賊來到曾家,想等曾國藩睡下後行竊,可是等了好久,曾國藩還在反反複複地背同一篇文章。

盜賊實在是失了耐心,破門大罵“就你這樣還學什麼呀!”于是一字不差地把這篇文章背了一遍,揚長而去。

由此可見,曾國藩生來并不聰明,即使是大字不識幾個的盜賊多聽兩遍也能背出來的文章,他也得熬夜背誦。

考進士,他一而再,再而三地落榜,整整考了7次,換做常人早就放棄了。

但是他有着驚人的心理韌性,也正是這份韌性使他成為了中國曆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人之一。

在成年人的世界裡,多的是獨自承受的痛、難以表述的苦,多的是屋漏偏逢連夜雨的絕望,多的是過了一關又一關的無奈。

有的人像玻璃,一磕就碎;有的人像橡皮,摔壞了再捏一個新模樣。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遇事扛得住事才是本事。

正如《》中的老人所說的一句話

“一個人并不是生來就要被打敗的,人可以被毀滅,但卻不能被打敗”。

靈魂受過重擊的地方,終會長出翅膀,帶你飛翔,穿破雲霄,去到别人去不了的地方,見到别人見不到的風光。

人世多艱,但你要昂首向前,不畏艱險,磨練出強大的心理韌性,去書寫更好的明天。



工作後,我明白了比考試分數更重要的5個人生定律

老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靠着朱砂就變紅,靠着墨水就變黑。

人是群居動物,具有趨同性,我們會傾向于和周圍的人保持一緻。

所以圈子不同,認知和思維自然不同。

比如:

創業者的圈層,談論的是行業模式,思考的是叠代升級;

修行者的圈層,談論的是修身養性,思考的是佛經道法;

投資者的圈層,談論的是政策趨勢,思考的是社會本質。

古有孟母三遷,一從墓地遷至集市,再從集市搬到學宮,于是孟子先是學人祭拜,再是學人買賣,最後學會鞠躬行禮與進退的禮節。

現有英國王妃凱特的母親,為了讓三個孩子接觸到不一樣的圈層,貸款把她們送進傳統貴族小學--聖安德魯斯小學。

而凱特因為圈層的升級,眼界也變得不一樣,一路過關斬将,甚至休學一年,放棄愛丁堡大學的入學資格,與威廉王子報考同所大學,從而改變自身階層,與皇室捆綁在一起。

所以,不要局限于自己所在的小集體,要多去結交可以為我們賦能的人,至于那些消耗我們的酒肉圈子,遠離!

正如清華教授老師告誡年輕人:

“一定要想方設法找到你要奮鬥的那個圈子,然後跟着他不斷往上走。”

因為人才是有成長集團性的,能幹的人、卓越的平台,都會給周邊的人帶來正向的幫助。

哪怕基礎差點,隻要進入優質的圈層,就會被倒逼着快速成長。



工作後,我明白了比考試分數更重要的5個人生定律

人的一生中會面臨無數個選擇,然而每個當下,我們都隻能選擇其中一個去經曆。

正如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一樣,一切都在流動,都在不斷變化,不斷地産生和消滅。

所以每次面對選擇,不管是選哪個,我們都無法知道,在當時,另一個選擇是什麼樣的。

也不知道接下來,你會經曆什麼,會到達什麼地方。

那麼,當未來不如意時,你會怎麼做呢?

是後悔沒有選擇另一個,黯然神傷?還是坦然面對,然後繼續向前走?

其實,我們會覺得換一個更好,隻是因為當初沒有選擇它,如果真的換一下,我們又會考慮選另一個會不會更好了,這就是人性。

所以,與其抱怨,不如調整好心态,坦然面對,因為不論結果如何,皆是自己選擇。

如果可以改變就想辦法讓事情往好的方向發展,如果不能改變,就接受。

人生很長,長得我們可以去感受許多不同的事,錯了,我們可以整理行囊,再次出發。

人生很短,短的一眨眼就過去了,最是無情,任你黯然神傷,也不停下腳步。

就像《達摩流浪者》裡寫的:

“沿着這條路一直朝前走,在不遠處會有一個路口,你可以向左轉,也可以向右轉,但你不能停留。”

隻要腳步不停,無論有多少分岔路,都會殊途同歸。

你盡管向前,不為某個選擇停留,未來一切都會準時。

最後,感謝您看到了這裡,人生漫漫,願星光不負趕路人,所有日夜兼程的人,都不會有遺憾。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