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瀉心湯的功效 清熱化濕,殺菌解毒。
藥物組成 甘草4兩,黃芩3兩,人參3兩,幹姜3兩,黃連1兩,大棗12枚,半夏0.5 L。
服法與禁忌 上7味,水1鬥,煮取6 L,去滓再煎,溫服1 L,日3服。
經方方論
甘草瀉心湯出自《傷寒論》。
甘草瀉心湯屬于苦寒與辛燥相合的代表方劑。
方中黃芩、黃連清熱燥濕,殺菌解毒;幹姜、半夏溫化濕邪以除濕毒,二組藥相合,除濕熱蘊毒;人參甘草大棗益氣扶正,和胃安中,共奏清利濕熱,扶正解毒之效。
經方新用
●甘草瀉心湯配蚤休9g,虎杖20g,土茯苓30g,治療白塞氏病。
●甘草瀉心湯治寒熱中阻嘔逆下利,證屬濕熱蘊毒,配吳茱萸8g,生姜20g,厚樸15g。
●甘草瀉心湯加白頭翁30g,青木香15g,海螵蛸20g,五倍子9g,治療濕熱蘊毒,腸道潰瘍,下利膿血,肛門灼熱。
醫案舉例
患者,女,38歲。于1992年患一種疑難病,口腔、下陰潰瘍,關節痛,發熱目赤,下肢有出血點,注射針眼起膿疱。經化驗檢查診斷為白塞氏病。
治療至1995年病情得不到控制,繼發消化道潰瘍突出,時常胃痛,腹瀉連綿,日行4~5次。形瘦乏力,氣短心慌,日常家務都難以維持,眼結膜出血較重。經眼科檢查:玻璃體混濁,前房積膿,視力僅0.2。
于1996年北京協和醫院、同仁醫院、北醫大、廣安門中醫研究院反複檢查,均診斷為白塞氏病(重度),當時注射激素,口服秋水仙堿,也服過多劑中藥(方藥不詳),病情依然日益加重。至此,病人産生了絕望情緒。
經人介紹,河北醫大滄州分校中醫馬斌副主任醫師能治此病,馬主任診斷其符合濕熱蘊毒之胃腸型白塞氏病,面黃少澤,氣短乏力,自汗心悸,周身酸痛,下肢關節痛,有散在出血點,更為突出的是食欲不振,惡聞食臭,食後胃痛,腹瀉較明顯,大便4~5次/日,質稀有沫無血,腹脹腸鳴,黏膜潰瘍。
治則:殺菌解毒,愈潰生肌。
處方:甘草瀉心湯加白頭翁30g,生地榆20g,銀花30g,蚤休8g,當歸15g,白芍15g。1劑/日,水煎分早晚2次溫服。
複診:服藥2周,症狀明顯減輕,胃痛止,腹瀉緩,口腔潰瘍減輕,下肢出血點減少,繼服原方加漢三七6g(沖),五倍子9g,生地18g,丹皮15g,服15劑,玻璃體混濁有好轉,前房積膿減少,目赤充血減輕,月經期下肢出血點少見,後依此方治療月餘,諸症緩解,随訪至今,勞動生活一切正常,視力恢複到0.6。每日服1粒秋水仙堿維持,康複無恙。
導讀:甘草瀉心湯出自《金匮要略》,仲景以其治療狐惑病:“ 狐惑之為病,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卧起不安,蝕于喉為惑,蝕于陰為狐,不欲飲食,惡聞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蝕于上部則聲喝,甘草瀉心湯主之。”黃煌教授通過多年臨床實踐将其運用于口腔潰瘍的治療,本次課程即為大家分享黃煌教授使用甘草瀉心湯治療口腔潰瘍的臨床經驗。
口腔潰瘍是個常見病,臨床上我們碰的不少。這個雖然是生在局部一個小小的潰瘍,但是它嚴重地影響很多病人的生活質量,不能講話,吃飯也困難,而且口腔潰瘍有的也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現。
經方在治療口腔潰瘍上面還是有不少的方子的,首先給大家推薦的是甘草瀉心湯。甘草瀉心湯大家知道是在《金匮要略》,當然《傷寒論》中也有,但是兩張方稍微不一樣,《傷寒論》裡頭沒有人參,我們現在講的甘草瀉心湯主要是《金匮要略》上的方子,它的組成是甘草、黃連、黃芩、半夏、幹姜,還有人參和大棗,這個藥不多,但是用來(治療)口腔潰瘍挺管用。甘草瀉心湯我們在配方的時候有幾點注意:一個是甘草的用量要大,因為按照張仲景原方的用量甘草是四兩,按照一兩等于5g的經驗換算的話,大約是在20g左右,這個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甘草是一個黏膜的修複劑。
在治療口腔潰瘍的時候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藥物,它不僅僅是一個調味藥。第二個是黃連,黃連的用量要小,原方定的是一兩,如果按照一兩等于5g這個經驗換算,我們一般用3g-6g之間,一般不能夠大劑量使用。甘草瀉心湯在古代是治療狐惑病的專方,現在我們将它用來治療白塞病,可以看成是白塞病的專方。狐惑病是什麼病呢?根據張仲景在《金匮要略》中的記載,它是一種可以導緻咽喉、口腔、陰部黏膜損害,同時伴有一些皮膚損害,還有可能出現消化道症狀的一種疾病。
原文上講:“ 狐惑之為病,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卧起不安,蝕于喉為惑,蝕于陰為狐,”它導緻咽喉、陰部的潰爛,“不欲飲食,惡聞食臭,”食欲不振,同時呢,“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皮膚上出現像黑的白的紅的皮膚的損害,而且它講了,“蝕于上部則聲喝,”如果咽喉出現潰爛的話,聲音嘶啞,他說“甘草瀉心湯主之”。
狐惑病相當于現代什麼病呢?相當于白塞病。這個白塞病首先是1937年土耳其一個叫Behcet的皮膚科醫生報告的,這個病以口-眼-外陰出現病變為特點的一種疾病,後來就以他的名字命名,叫白塞病。
白塞病是一種以全身性的慢性血管炎性病變,臨床表現和狐惑病幾乎一樣,即複發性潰瘍、生殖器潰瘍、眼睛發炎、積膿以及皮膚出現一些損害,它還可以累及到消化系統、神經系統、血管、關節等器官,這個病變大多數發生在一些男性青壯年。從臨床包括從文獻上來看,狐惑病和白塞病應該是同一個。狐惑病應該稱之為“張仲景綜合征”,因為我們中國要比國外發現這種疾病要早得多。
Behcet發現這個病報告是在1937年,但是張仲景要比他早,甘草瀉心湯雖然不能完全根治白塞病,但是應該說效果還不不錯,它近期療效不錯,如果你堅持服用的話,遠期療效也還是可以的。所謂的堅持服用就是服用時間長達半年以上甚至達到一年,但是長期服用用量不宜過大。我一般是讓病人采用初始劑量的二分之一,就是原來吃一天的,現在吃兩天,甚至變成三分之一量,就是吃三天。我發現有些病人服用以後效果還是比較好的,就是白塞病基本不發了,就是控制住了,或者是小發。
甘草瀉心湯因為是天然藥物配方,相對來說副作用要小一些,而且按照張仲景的配方,藥味也并不是太苦的,因為它甘草的量比較大,而黃連的用量也不是很大。所以我首先說甘草瀉心湯可以看作是一個治療白塞病的一個常規用方,而且一般用原方。
原方最有效,因為我也治療很多病人,有的時候加加減減越多越糟糕,最後還是原方最有效。當然也可以加一些,比如加生地,趙學武先生他就經驗就是甘草瀉心湯加大量生地,用了以後有助于潰瘍的愈合。甘草瀉心湯是内服,外用的話也可以參照張仲景用法用方,用苦參,苦參煎湯以後外洗,尤其是外陰部。這張方也可以作為複發性口腔潰瘍的常規用方。複發性口腔潰瘍和白塞病是兩種疾病。複發性口腔潰瘍是臨床上多見的一種口腔黏膜病,這種病自限性比較好,它可以自愈的。
雖然有的人反複發作,但是它還是可以自愈。但是它太痛苦了。有的人潰瘍面積很大,有的像黃豆,有的像花生,不能講話,影響進食,所以影響了生活質量。大家可能知道日本有一個漢方大家叫大塚敬節,他原來是西醫,為什麼會成為一個漢方的名家呢?因為早年他有口腔潰瘍,可能是複發性口腔潰瘍,非常嚴重,西醫給他治療了很長時間沒有效果,後來有一個老漢醫給他了一張方,一吃就好,這個方就是甘草瀉心湯。
從此以後他就改行了,就研究經方了,他們叫漢方。這個故事是在他的一本叫《診斷處方與漢方療法》的書出現。說明甘草瀉心湯治療口腔潰瘍就是效果不錯。我經常發現甘草瀉心湯治療伴有焦慮、失眠或者伴有消化道症狀(主要是腹瀉)的效果比較好。至于我們在臨床上要看的如果是除了口腔潰瘍以外,經常胃痛或者容易腹瀉的、同時伴有焦慮失眠煩躁、還睡不好覺、多夢,這種情況用這張方子最好。
因為口腔潰瘍的患者很多都會伴有焦慮或者失眠。我看到一個資料,說有一個醫院調查了214例的口腔潰瘍患者,經過心理量表測試發現其中165位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焦慮,緊張,我在臨床也發現,甘草瀉心湯能夠改善睡眠,很多人失眠用甘草瀉心湯也很有效。大家可能知道中醫有一句名言叫“胃不和則卧不安”,确實,睡好覺以後他的口腔潰瘍也就控制了。
上次治療一個中年男子,出國回來以後時差就調整不過來,口腔潰瘍就發作非常厲害,人家用養陰藥和養陰生肌藥,外面敷貼,也沒用,就改用甘草瀉心湯,後來睡眠确實改善,口腔潰瘍也得到控制。
另外我臨床上也發現甘草瀉心湯對青壯年的口腔潰瘍效果比較好,如果是老年人或者是貧血患者,他的效果就差一些,青壯年中間,我們一看就清楚,這些人嘴唇紅紅的,有的嘴唇很厚,坐到面前講話有口氣,問一下往往胃痛,或者容易拉肚子,睡覺又不好,舌質紅,舌苔有點黃,也許還容易牙龈出血,像這些年輕人最有效果,這是我臨床的一個經驗。
甘草瀉心湯在臨床使用的時候也可以加味,比如加葛根,加葛根一般适用于腹瀉的患者,特别是血糖高或者頸項部拘急,或者喝酒的人、比較壯實的男人,加葛根效果比較好一些。如果有的人寒熱夾雜,嘴唇暗紅,臉色有點發黃,口水又比較多,好像熱象,但是不是非常嚴重,倒是有些寒象的,你也可以加附子,和附子理中湯交替服用。甘草瀉心湯是手足口病的一張有效方。
手足口病是孩子常見的一種病,一般是在5歲以下的兒童春天比較多發,是病毒引起的一種傳染病。開始就像感冒一樣,等孩子哭鬧了,流口水多,口腔裡面有潰瘍了,手上、腳底出現一些疱疹,這是手足口病。由于手足口病也出現潰瘍,所以也可以用甘草瀉心湯。
甘草瀉心湯這張方的着眼點就是黏膜的潰爛,原方吃一劑或兩劑就有效果。如果發燒你可以加點柴胡;如果便秘、舌苔比較厚、口氣比較重,也可以在裡頭加點大黃。一般來說一旦有口腔潰瘍以後,孩子颌下或耳突後會有淋巴結,如果淋巴結腫大你可以加點連翹,這個方子挺有效的,我就不需要多講。有的人說這個甘草瀉心湯是不是特别苦,其實不是,還是可以接受的。病情好了,他這個藥就苦了,就不想喝了。
有人問甘草瀉心湯是不是所有的口腔潰瘍都可以使用呢?其實不是,它還是有适應症的,我強調的一般都是要看人的。
我發現一個這樣的一個特征,首先就是剛才說了,營養狀況要比較好,嘴唇紅或暗紅,舌頭也是比較紅,舌苔有點黃,眼睛充血。大多數是一些年輕人,他們的生活缺乏規律,經常熬夜,醉酒,經常食用辛辣食物這些特征。
第二個特征是有焦慮的傾向。黃連黃芩有除煩的作用,大家知道黃連阿膠湯就能治療心中煩,所以很多患者伴有煩躁不安,脾氣比較急躁,大多數患者出現睡眠障礙,或者不易入睡或者晚上睡眠淺容易醒過來;
第三個特征就是有消化道症狀,有腹瀉或腹痛或上腹部有不适感,或有胃病像胃炎啊,這個時候有球部潰瘍等等;第四個特征是有很多女性患者,月經期或月經之前她的潰瘍多發或者加重。也就是說這些人,裡面是有内熱的,但是又畏寒,也就是寒熱夾雜,既有黏膜的潰瘍,既有唇紅齒紅舌頭紅又有腹瀉,腹痛不能吃涼的,一吃涼的肚子又不舒服,是一種寒熱夾雜的體質類型。
下面說一下甘草瀉心湯不僅僅是用來治療口腔潰瘍,它可以說是一張黏膜修複劑,首先是說消化道粘膜,從口腔到肛門這個上面的口到下面的口,這個消化道粘膜的潰瘍,都可以使用。其他的地方,如生殖道的潰瘍,比如眼睛的潰瘍也可以使用甘草瀉心湯。所以這張方不僅僅是口腔潰瘍,我們也可以治療一些臨近組織的如宮頸炎、宮頸糜爛等。
甘草瀉心湯是可以長期服用的。我前面說過了,一般是在口腔潰瘍發作完畢以後,可以把這個方給病人間斷性地服用,所謂的間斷性服用就是說一個星期吃一劑或兩劑都是可以的。
需要說明的是,甘草在甘草瀉心湯中間是一個主要的藥物,從組方就可以看出來,為什麼要把甘草提出來呢,主要是因為它是這張方的主要藥物,甘草有利于黏膜的修複,但是臨床使用的時候也需要注意,第一個就是甘草的用量不宜過小,小了以後基本上沒有作用,我說過了張仲景用四兩,後來有的後世醫家也有用更大量的,有的用到了30g,但是大量的甘草的使用,也要注意副作用,大量甘草使用可以導緻反酸、腹脹、浮腫、血壓升高,這個也需要密切關注。
但是,也有一個問題,就是甘草瀉心湯在使用以後有的的确有效,近期療效不錯,但是還有的時候不容易完全根治,或者完全控制住,有的人口腔潰瘍還會複發。這個問題到底是我們用量不到位還是什麼問題,現在我還在觀察過程中間。
文章來源:中國社區醫師
摘要 目的:加味甘草瀉心湯即在仲景金匮甘草瀉心湯的基礎上加味而成,該方是筆者在1994年跟随甘肅中醫學院原院長于己百教授門診時學習所得,筆者對1996-2013年6月以來自己所治門診病例回顧性研究,從用該方案治療的166例總結中發現,該方案對所有病例(濕熱型、實熱型、陰虛型、氣虛型)均有效,但尤對濕熱型有顯著療效。
關鍵詞 加味甘草瀉心湯;複發性口瘡;臨床研究
于己百(1920-2012年),著名中醫學家,教授,全國名醫,甘肅省名中醫,行醫執教60餘載,治學嚴謹,對中醫經典理論造詣深厚,注重實踐,臨床療效顯著,深得患者信賴。筆者有幸于1994年跟于教授門診學習2個月,對老師治療複發性口瘡體會較深,加味甘草瀉心湯即是于教授在研究仲景金匮甘草瀉心湯的基礎上,結合複發性口瘡的病機特點加味而成。筆者将該方案運用于臨床,取得了較為滿意的臨床療效。筆者對1996-2013年以來自己門診所治複發性口瘡病例166例,進行回顧性研究時發現,除4例外,所緻病例全部治愈,4例複發性病例再次運用該方案後症狀消失,随訪未再複發。以下是筆者對該病及治療的論述。
病因病機
複發性口瘡性潰瘍,又稱複發性口瘡、複發性阿弗他潰瘍或複發性阿弗他口炎,以口腔黏膜各部位反複發生的潰瘍為特征,病因不明,但無傳染性,是口腔黏膜病中最常見的潰瘍類疾病,病因複雜,多與免疫、遺傳、系統性疾病、感染、環境(心理、生活、工作、社會環境)等因素有關。在人群中患病率一般認為>10%,可以發生于男女老幼,以中青年最多見,老年人也常見。複發性口腔潰瘍有自限性,可以自愈,可發生于口腔黏膜的任何部位,以唇、頰、舌部多見,嚴重者可以波及咽部黏膜。不少患者随着病程的延長,潰瘍面積增大,數目增多,疼痛加重,愈合期延長,間隔期縮短,影響進食和說話。因其反複發作史和具有周期性特點,根據病史和臨床體征易于診斷。西醫治療棘手。
本病屬于祖國醫學“口瘡”、“口糜”等範疇,中醫認為,口腔類頑疾病位主要在心、脾、胃,兼及肺腎,病因主要是火,實火多因飲食不節,積滞不化,蘊而化火;或七情失調,氣機阻滞,郁而化火;或是外感邪熱失于發散或清解,邪無出路所緻。虛火則不外脾胃虛寒、火不安位,或陰虛火旺、水不制火。臨床患者平素即有疲乏、失眠、大便不調等髒腑功能失調的表現,而且病程較長,數年、十數年甚至數十年不愈,多為虛火。因此,複發性口腔潰瘍當屬虛火口瘡。正如《景嶽全書》所雲:“口瘡,連年不愈者,此虛火也”。《聖濟總錄》曰:“口舌生瘡者,心脾經蘊熱所緻也”。口屬脾,舌屬心,患者嗜酒,濕熱内生,熏蒸上炎,口舌生瘡,治宜溫化、清洩;于教授根據複發性口腔潰瘍病程長,遇勞複發等特點以及發病時表現:舌痛、口幹、便結同時見苔膩、水滑、邊有齒印等,辨證為脾胃氣虛、心胃浮火,或宿食、水飲、積食、氣滞、痰飲中阻、日久化火等,其總的病機為脾虛胃熱、上熱下寒、本虛标實;日久耗氣傷陰以緻真陰不足,陰虛血瘀而較為難治。
治療
本病的中醫治療以仲景甘草瀉心湯合半夏瀉心湯加減,其藥物組成:半夏10g,黃芩10g,黃連6g,黨參12g,炙甘草10g,生甘草6g,炮姜10g,黃芪20g,桑白皮30g,茵陳30g,桔梗10g,柴胡10g,升麻6g,連翹30g,陳皮10g;寒熱平調,補洩并施,升降同調,方中黃連、黃芩苦寒,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且黃連尤瀉心火;半夏、炮姜辛溫燥濕;黃芪、黨參、炙甘草、補中益氣健脾,杜絕生濕之源,是治本之道;陳皮行氣以祛濕,氣化則濕化;桑白皮、茵陳清熱祛濕,以治病标,是于教授治療口瘡的必用對藥,桑白皮性寒味甘,清熱而不傷陰,茵陳苦寒芬芳,寒能清熱,苦能祛濕,芬芳透達又可清熱解郁,兩者相配,散解心肺郁火同時清胃利濕,祛邪不傷正;桔梗甘草湯清熱、解毒、止痛、載藥上行;連翹清熱解毒,涼血止痛,是針對邪熱毒瘡而加用;升麻、柴胡,升清除熱,引藥直達病所;諸藥合用,标本同治,共奏清熱解毒、益氣祛濕,升陽散火之功,對于複發性口舌生瘡者,屢有效驗。
具體運用時,若熱象重,減炮姜量,加石膏30g;若熱象輕,減黃連、黃芩、連翹量,加砂仁20g、肉桂3g,攝納浮陽;若陰虛甚,減黃連、黃芩,黨參易太子參,加石斛10g、山藥20g;大便幹結加枳實10g、玉片10g;瘀血征象加當歸12g、丹參30g。
從門診日志分析,複發性口瘡中醫療程大約3~5周,所有病例均未加用西藥治療,除1例7年後複發1次,14年後又複發1次,及有3例患者4、6、9年後複發1次外,全部病例均症狀消失,臨床治愈,電話随訪未再複發。複發病例經上述方案治療仍然有效,說明加味甘草瀉心湯對複發性口瘡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
于己百教授十分強調“科學辨證的診斷,病證結合的治療”。他曾說:“中西醫結合的途徑,從臨床上講,主要是病證結合的診斷和治療。病證結合的診斷,是整體反應與局部病變相結合的科學診斷;病證結合的治療,是增進機體抗病能力和驅邪相結合的治療”。該方的有效,主要是切合複發性口瘡的寒熱錯雜、本虛标實病機,同時根據現代醫學的認識,複發性口瘡多由機體免疫功能低下引起的觀點,本虛是疾病複發的關鍵,所謂“正氣存内、邪不可幹”,甘草瀉心湯治療扶正祛邪同時,加入補中益氣湯健脾補氣,提高免疫功能,從整體上糾正機體陰陽盛衰,故能減少複發率,從根本上治愈疾病。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