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邀請,歡迎大家關注我的頭條号:周易面相大叔
中國象棋是古代起源于易經占卦的巫師遊戲。
首先要從象棋這個“象”字論起。有人認為,象棋中的象是百獸之雄,威力最大,故稱為象棋。象不是百獸之雄,更不要說象棋中威力最大是車。
象棋的象是指陰陽變化之象,來源于易經時代巫師占卦的工具無疑。
古象棋應該是國際象棋的64格棋盤,陰陽格的棋盤。用直走表示陽,斜走表示陰。最初的形态,王的前身是乾卦,直走一步。後(士)的前身是坤卦,斜走一步。象的前身是長子震卦、長女巽卦,分别是黑格象,白格象,斜走兩步田字。馬的前身是中子坎卦,中女離卦,走一陰一陽的日字。車的前身是少子兼卦,少女澤卦,直走兩步。一開始應該是沒有卒的,但骰子有6面,如果擲到沒有代表棋子的,可能就要停一步。演變中增加了第6種棋子“六甲”,卒的前身。
一開始的象棋,是以日月星辰為象,也就是天地風雷,水火山川。随着巫師逐漸退出曆史舞台,在民間的演變中,逐漸成了通俗的王,将(相),士,馬,車,卒。根本沒出現過象。但在宋代,不知什麼原因,将(相)演變成了“象”字。
象棋的得名與《周易》的唯象思維方式及其象數理論密不可分。這一點可以從漢人邊韶《塞賦》對于博塞象棋的描述中得到證明:
可以代博弈老曰塞,……故書其較略,舉其指歸,以明博弈無以尚也。……本其規模,制作有式。四道交正,時之則也;棋有十二,呂律極也;人操其半,六爻列也;赤白黑者,分陰陽也;乍存乍亡,象日月也;行必正直,合中道也;趣隅方折,禮之容也;叠往叠來,剛柔通也;周而複始,乾行健也;局平以正,坤德順也。然塞之為義,盛矣!大矣!廣矣!博矣!質象于天,陰陽在焉;取法于地,剛柔分焉;施于人倫,仁義載焉;考之古今,王霸備焉;覽其成敗,為法式焉。
這段話簡直不是在解釋“塞之為義”,而是在解釋《周易》的象數。西漢易學以“卦氣說”為主的象數概念和理論,在這裡幾乎被包攬無餘。從棋局上講,它制作象式;四道交正,象征四時的更替;局平以正,象征着坤卦(即地)的德性——和順地承載着萬物。從棋子上講,子有十二,象征着源于易數的十二律數;兩人弈棋,人各六子,象征着卦的六爻;子分黑白,象征着《易》的“一陰一陽之謂道”;從着法上講,子的獲得和丢失,象征着日月的推移;行子必正而直,象征着《周易》的“貞、正”“時中”觀念;到了角上要方折轉彎,象征着禮制的寬容大度;行棋的叠往叠來,象征着六爻的剛柔上下往來;行棋的周而複始,象征着乾卦的性質——宇宙永遠運動不息的剛健性質。總之,《周易》的“立天之道,曰陰曰陽;立地之道,曰柔曰剛;立人之道,仁曰義”的思想,在博塞象棋之“象”中被淋漓盡緻地表現了出來。
唯象思維是《周易》獨特的思維方式,八卦、六十四卦中涵蓋了天地萬物的各種物象、實象、虛象,《周易》正是通過取象比類、觸類旁通的思想方法,去把握和認識客觀事物的。博塞象棋在思想方法上采取了唯象思維方式,在局、子的設計上取法于《周易》象數,故其中充滿了天地運動、日月推移、四季交替、剛柔上下、禮制仁義等各種“象”,正如邊韶所總結的,其有“質象于天”“取法天地”的盛大廣博之“象”。因此,博塞之所以稱為象棋,正是由于式盤和博塞局子中具有“象天法地”之“象”的結果。不僅邊韶說棋中有“象”,古代凡與象棋有關的詞賦文章全都這樣說,如北周王褒《象經序》說:“一曰天文,以觀其象;二曰地理,以法其形;三曰陰陽,以順其本;四曰四時,以正其序。”這些講的都是象棋之“象”。在棋戲“前冠”以“象”字,是指弈棋猶如“象天則地”一樣,自然和社會法則都以唯象思維的方式比拟後被用于棋局、棋子的設計和棋理上,棋中固有的“象天則地”之象,才是把棋戲稱作“象棋”的原因所在。
弄清了象棋得名的原因及其和天文占盤的關系,再參以文獻,就可以對博塞象棋的起源有個大緻的認識。
越晚的文獻把博塞的起源推的越早,宋以後的文獻有系于神農的,有系于黃帝和黃帝吏烏曹的,有系于殷纣王的,有系于周武王的。而式盤和六博象棋之“象”所反映的《周易》整體觀及其象數,絕對不會早到周初,所以上述文獻均不足據。較可靠的記載有:《孟子·離婁下》“博弈好飲酒”。《莊子·拇》“博塞以遊。”《史記·宋微子世家》:“十一年秋(前681年),泯公與南宮萬獵,因博争行。……遂以局殺泯公于蒙澤。”這些文獻可證至少在戰國中期以前已有了博塞象棋。關于其上限,我們認為不會早于式盤出現年代的上限。如果從天文學史角度來考察式盤中二十八宿和有關曆法概念的出現年代,筆者曾根據古距度計算了二十八宿系統建立的年代為公元前559±100年,[(5)]在這個年代範圍内,《易經》及其象數都已出現,和《史記》的記載也大緻相符,因此,博塞象棋的始創年代不會早于公元前7世紀左右。
二、六十四卦陰陽棋和國際象棋的起源
國際象棋的起源是一個争論很久又懸而未決的問題。權威的《簡明不列颠百科全書》作了一個含混不定的結論:“國際象棋是從印度或中國的一種古老棋戲演變而來。”[(6)]究竟從哪種棋戲演變而來?又是怎樣傳播的?特别是國際象棋棋子、棋局和着法中反映的是哪種文化思想?并沒有人深入探讨過。而後者将是解決其起源的關鍵所在,因為,棋戲作為一種世俗文化,最能反映特定民族文化的突出特征,正如博塞象棋隻能是易學象數文化的産物一樣。
現代的國際象棋是八八六十四格,其中黑白交錯、陰陽各半。可稱為八八陰陽棋。棋子有三十二個,每方各二車、二馬、二象、一皇帝、一皇後、八個兵共十六子。
印度的梵文古籍(不晚于距今1000年)記載了一種四角棋,名為“恰圖蘭格”。棋盤是64方格,32個棋子分别8個一組放置四角,每方8子:兵四,王、象、馬、船各一。着法是:兵、馬與今國際象棋一樣。王直、斜行一格;象斜行兩格;船直行無遠近。每着棋走前先擲骰子,五點走王、兵;四點走象;三點走馬;二點走船。這種棋與國際象棋在局子和着法上均有區别,特别是局中沒有陰陽格,無陰陽思維方法。另外,印度還出土有公元8世紀的立體棋子,這是印度起源論的主要證據。
中國與國際象棋相近的棋戲,至少出現于北周時期。周武帝制有《象經》一書,此書雖佚,但有大臣王褒的《象經序》和庚信的《象戲經賦》存。其中關于棋局有“丹局正直”、“八卦以定其位”、“局取諸乾”、“坤以為輿”的記載,可知其局取法于《周易》乾坤八卦,很可能是8×8的64方格正方形棋局。又王賦說:“三曰陰陽,以順其本。”故此局應含有天地陰陽之“象”,即為朱(丹局)白相間的“八八陰陽局”。關于棋子隻透露出有馬與卒(六甲)。但和其同時的《敦煌棋經》則有“炮棋”、“懸炮”、“車相(象)井闌”的記載,可知象戲已有“八八陰陽局”和車、馬、炮、卒等棋子。入唐以後,這種象棋逐漸流傳。大詩人白居易(772—846)有“兵沖象戲車”的詠象棋詩;唐相牛僧孺(780—848)制有“寶應象棋”,元僧念常稱其“用車馬士卒加炮代之為機矣”。大概到了唐末宋初,這種八八陰陽棋已普及于民間,并被用作錦繡裝飾圖案——琴棋書畫錦中的棋圖案(見圖三)[(7)]
這種源于《周易》陰陽64卦的八八陰陽棋局和國際象棋盤完全一緻。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國際象棋盤。說它是國際象棋的起源,并不為過。但正如前述,我們必須解決這種八八陰陽棋(其子和國際象棋并不一緻)怎樣流轉到西方并演變成現代的棋制的問題,不然無以服人。
清初人徐蘭1688年到蒙古,發現了一種“蒙古象棋”,他的《塞上集唐六歌·蒙古棋》小序說:
局縱橫九線,六十四卦。棋各十六枚:八卒、二車、二馬、二象、一炮、一将,别朱墨。将居中之右,炮居中之左,車、馬、象左右列,卒橫于前。……其棋形而不字,将刻塔,崇象教也;象刻駱駝或熊,迤北無象也。……馬橫行六卦,駝橫行九卦,以駝疾于馬也;滿局可行,無河為界。卒直行一卦至底,斜角食敵之在前者,去而複返,用同于車,嘉有功也。衆棋還擊一塔,無路可出,始為敗北。(見圖四)
這種在蒙古流傳的象棋,既與唐代的陰陽八八棋類似,又與國際象棋相近。首先,三者的棋盤都是陰陽64卦局,而以唐代的最早,是另二者的源頭。而印度的四角棋,局中既無陰陽格,又是四人弈棋,不能作為國際象棋之源。其二,蒙古象棋的炮、将是中國棋戲的主要特征,其源于中國毫無疑問。車、馬、象的棋子在唐代象戲中也早已有之,且這些子的着法(如馬行六卦即走“日”,駝橫行九卦即走“田”,)和中國棋戲的着法也大緻相同。因此我們有充分理由相信,蒙古64卦象棋的源頭是中國北周至唐代以來的八八陰陽棋。它随着蒙古大軍12世紀的大規模西征,逐漸地傳入東歐、中亞和西歐,15~16世紀時被歐洲人結合本地文化傳統加以簡單改造(僅去炮加皇後)以後,定型為現代的國際象棋。
上邊僅就形式上說明了國際象棋的中國起源論,其實,它作為一種世俗文化,僅僅反映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特别是《周易》象數的基本内容和思維模式。64卦方局在西漢就出現了,當時的京房創“卦氣說”,把64卦分八宮排列,以64卦卦象來解釋四季、十二月、二十四節氣、七十二侯的變化。創造了一個以陰陽五行為主體的64卦世界圖式。這個圖式即64卦方圖。至遲在東晉,這個圖式就被用于棋戲,東晉李秀的《四維賦》說:“四維戲者,畫紙為局,截木為棋,……盈尺之局,拟象乎兩儀,九道并列,專都獨畢。”兩儀即乾坤二卦,實代表64卦,九道縱橫并列,即構成64卦方圖。北朝後秦的和尚道朗在其《涅般經·現病品第六》中談到了“八道行城”的棋戲,也是一種矩形64格棋。至周武帝的《象經》更是利用這一世界圖式構思了作為現代國際象棋起源的象戲。因此,從民族文化和棋戲設計思想角度講,國際象棋的陰陽八八局,隻能是中華民族文化思想的産物,這是中國起源論的有力證據之一。
三、易學中的河圖、洛書與中國象棋的形成
現代的中國象棋大體定型于北宋晚期。我們認為,它是在唐代八八陰陽棋的基礎上,受北宋早中期流行的易學河圖洛書思想影響而最終定型的。河、洛之學是在“先天”易學基礎上建立的又一宇宙模式,它以數、圖來代表世界的萬事萬物,以先天64卦方、圓圖來模拟世界的運動變化,故又稱為“宇宙代數學”。大凡中國棋戲的設計,往往基于宇宙整體的思維方式,涵天蓋地,天人合一,并總是強調《周易》的“易變”原則,陰陽辯證,變化無窮。所以,當河、洛之數興起後,很快地被用于棋戲的改造。本來的八八陰陽局以九線縱橫成64卦,但“河圖”數為十,于是就在八八陰陽局上多出一橫行,組成十行,以滿足河圖數的要求,并在雙方中間置“河界”,以示其源于河圖。洛書數為九,漢以來的“九宮算”也被視為洛書,故又稱為洛書九宮。九宮則被直接加于棋局,作為弈棋雙方的大本營,由将、士居之。因為九宮的中位“五位”,象征着協調萬方或至高無上的君權。早期的象棋将帥都居于五位,弈棋開始後,才退居一位,象征着争奪天下的開始。朝鮮象棋還保留着這種着法。
河圖、洛書觀念進入棋局。至少當在1055—1075年程颢作《象戲》一詩時,該詩雲:“中軍八面将軍重,河外尖斜步卒輕。”中軍八面即将軍居九宮的“五位”故有八面之說,說明局中已有九宮;步卒過河可尖斜吃子,說明已有河界。而且暗示了唐代八八陰陽棋的小卒可以尖斜吃子,這種着法被蒙古象棋和國際象棋繼承下來,而在中國象棋中卻亡佚了。
由于中國象棋在八八陰陽棋局中加了河界和九宮,已不适宜在陰陽格中行棋,故略去陰陽格而改在交叉點上布陣和行棋。遂定型為現代形式的中國象棋。但它還保留了唐代八八陰陽棋的基本着法。如象斜行三步(即橫行九卦),馬斜跨二步,車直行無遠近等。但将、士都被禁锢在九宮之中。
下一篇
丹霞山旅遊住哪裡
有話要說...